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腐蝕》開始寫作于一九四一年孟夏,是在鄒韬奮主編的《大衆生活》(香港出版)上連續發表的。
《大衆生活》籌備出版之時,編輯委員會同人以為須有一長篇小說連載,而且為的要趕在刊物的創刊号上登出來,故而又必須于一星期内交第一批稿;當時既無現成的稿子,而倉卒間也找不到适當的人來擔負這一工作,于是隻好由我承乏,勉為其難。
這結果就是《腐蝕》。
《大衆生活》是周刊,每期留給《腐蝕》的篇幅是三千到五千字,但既開始登載了,就不能中斷,——中斷了會引起讀者的責難,因此我又隻能邊寫邊發表。
雖然是邊寫邊發表,但在我寫本書第一段的時候,也不是全然沒有總的結構計劃的。
原來的計劃是:寫到小昭被害,本書就結束。
但是,正當我打算照原定計劃開始“結束”的時候,來了意料外的要求。
這要求來自兩方面。
從讀者方面來的要求是:作者打算給趙惠明(書中女主角)一個怎樣的結局?讀者們要求給她一條自新之路。
《大衆生活》編輯部接到這樣的讀者的來信一天多似一天,以緻編輯部終于向我提出,要求我予以考慮。
另一方面的要求是從《大衆生活》的發行部來的。
發行部要求我多“拖”幾期,具體說,即拖到第二十六期(?)結束此連載的小說。
理由是:二十六期的刊物将合為一個合訂本,如果我不多拖幾期,則下一個長篇連載(夏衍的《春寒》)将有一個頭登在此合訂本上,而本身則在下一合訂本,這對于讀者是很不便的。
(而這,對于預定刊物半年者亦不利,因為從第二十七期起訂閱的讀者将看不到《春寒》的頭)。
我不能不接受這兩方面提出的對于我的要求。
結果是在原定結構上再生枝節,而且給了趙惠明一條自新之路。
一九四一年的讀者為什麼要求給予趙惠明以一條自新之路呢?是不是為了同情于趙惠明的“遭遇”?就我所知,因同情于趙惠明而要求給她以自新之路的讀者,隻是很少數;極大多數要求給以自新之路的讀者倒是看清了趙惠明這個人物的本質的,——她雖然聰明能幹,然而虛榮心很重,“不明大義”(就是敵我界限不明),雖然也反抗着高級特務對于她的壓迫和侮辱,然而她的反抗動機是個人主義的,就是以個人的利害為權衡的,而且一到緊要關頭,她又常常是軟下來的;但是,一九四一年的極大多數的讀者既然看清了趙惠明這個人物的本質,而又要求給以自新之路,則是因為他們考慮到:(一)既然《腐蝕》是通過了趙惠明這個人物暴露了一九四一年頃國民黨特務之殘酷、卑劣與無恥,暴露了國民黨特務組織隻是日本特務組織的“蔣記派出所”(在當時,社會上還有不少人
《大衆生活》籌備出版之時,編輯委員會同人以為須有一長篇小說連載,而且為的要趕在刊物的創刊号上登出來,故而又必須于一星期内交第一批稿;當時既無現成的稿子,而倉卒間也找不到适當的人來擔負這一工作,于是隻好由我承乏,勉為其難。
這結果就是《腐蝕》。
《大衆生活》是周刊,每期留給《腐蝕》的篇幅是三千到五千字,但既開始登載了,就不能中斷,——中斷了會引起讀者的責難,因此我又隻能邊寫邊發表。
雖然是邊寫邊發表,但在我寫本書第一段的時候,也不是全然沒有總的結構計劃的。
原來的計劃是:寫到小昭被害,本書就結束。
但是,正當我打算照原定計劃開始“結束”的時候,來了意料外的要求。
這要求來自兩方面。
從讀者方面來的要求是:作者打算給趙惠明(書中女主角)一個怎樣的結局?讀者們要求給她一條自新之路。
《大衆生活》編輯部接到這樣的讀者的來信一天多似一天,以緻編輯部終于向我提出,要求我予以考慮。
另一方面的要求是從《大衆生活》的發行部來的。
發行部要求我多“拖”幾期,具體說,即拖到第二十六期(?)結束此連載的小說。
理由是:二十六期的刊物将合為一個合訂本,如果我不多拖幾期,則下一個長篇連載(夏衍的《春寒》)将有一個頭登在此合訂本上,而本身則在下一合訂本,這對于讀者是很不便的。
(而這,對于預定刊物半年者亦不利,因為從第二十七期起訂閱的讀者将看不到《春寒》的頭)。
我不能不接受這兩方面提出的對于我的要求。
結果是在原定結構上再生枝節,而且給了趙惠明一條自新之路。
一九四一年的讀者為什麼要求給予趙惠明以一條自新之路呢?是不是為了同情于趙惠明的“遭遇”?就我所知,因同情于趙惠明而要求給她以自新之路的讀者,隻是很少數;極大多數要求給以自新之路的讀者倒是看清了趙惠明這個人物的本質的,——她雖然聰明能幹,然而虛榮心很重,“不明大義”(就是敵我界限不明),雖然也反抗着高級特務對于她的壓迫和侮辱,然而她的反抗動機是個人主義的,就是以個人的利害為權衡的,而且一到緊要關頭,她又常常是軟下來的;但是,一九四一年的極大多數的讀者既然看清了趙惠明這個人物的本質,而又要求給以自新之路,則是因為他們考慮到:(一)既然《腐蝕》是通過了趙惠明這個人物暴露了一九四一年頃國民黨特務之殘酷、卑劣與無恥,暴露了國民黨特務組織隻是日本特務組織的“蔣記派出所”(在當時,社會上還有不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