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鼻子的故事
關燈
小
中
大
面,接着又疊上第五第六個去。
還是有人接連着進來。
終于銅子數目增加到十二。
這是最高的紀錄了。
以後,這位代理人便又清閑了。
十二個銅子呢!寸把高的一個銅柱子。
像捉得了老鼠的貓兒似的,不住手地搬弄這根銅柱子,他掐斷了一半,托在手掌裡輕輕掂了幾下,又還過一個去,然後那手——自然連銅子!——便往他的破短衫的口袋邊靠近起來了。
然而,蓦地他又——像貓兒噙住了老鼠的半個身子卻又吐了出來似的,把手裡的銅子疊在紙匣裡的銅子上面,依然成為寸把高的銅柱子。
第二次再把銅柱掐斷,卻不托在手掌裡掂幾掂了,隻是簡潔老練地移近他的破口袋去。
手在口袋邊,可又停住了,他的眼光卻射住了紙匣裡的幾個銅子;如果不是那老太婆正在這當口回來,說不定他還要吐出來一次。
“啊,老太婆,回來了麼?” 他稍稍帶點意外的驚異說,同時他那捏着銅子的手便漸漸插進了衣袋裡。
老太婆走得上氣不接下氣似的,隻把扁嘴扭了幾扭,她的眼光已經落在那一疊減少了的草紙以及壓在草紙上面的銅子。
“你看!管得好不好?明天你總得謝謝我呢!” 他說着,睒了一下眼睛,站起來就走。
走了幾步,他又回頭來看時,那老婆子數過了銅子,正在數草紙。
于是他便想到趕快溜,卻又覺得不必溜。
他高聲叫道: “老太婆!風吹了幾張草紙到尿坑裡去了!你去拾了來曬幹,還好用的!” 老婆子也終于核算出銅子數目和草紙減少的數目不對,她很費力地扭動着扁嘴說道: “不老實,大鼻子!” “怪得我?風吹了去的!” 他生氣似的回答,轉身便跑。
然而跑得不多幾步又轉身擎起一個拳頭來叫道: “老太婆!猜一猜,什麼東西?猜着了就是你的。
哈哈哈!” 他一邊笑,一邊就飛快地跑過了一條馬路。
我們這位主角終于由跑步變為慢步了,手在衣袋裡數弄着那些銅子。
一共是五枚。
同時手裡有五個銅子,在他确是第一次。
他覺得這是一筆不小的财産了,可以派許多正用。
他走得更慢了,肚子裡在盤算:“弄點什麼來修修肚髒廟罷?”然而他又想買一顆糖來嘗嘗滋味。
對于裝飽肚子這一問題,他和他的夥伴們是另有一番見解的;大凡可以用讨乞或者比讨乞強硬的手段(例如在冷巷裡攔住了一副吃過的飯擔子)弄得到的東西,就不應該花錢去買;花錢去買的,就是傻子! 至于糖呢,可就不同了。
向人家讨一粒糖,準得吃一記耳光,而且空飯擔裡也決不會有一粒糖的。
現在我們的主角手裡有了五個銅子,就轉念到糖一類的東西上了。
特别是因為他一次吃過半粒糖,所以糖的引誘力非常大。
他終于站住了。
在一個不大幹淨的弄堂口,有三四個小孩子(其中也有比他高明不了多少的)圍住一個攤子。
這卻不是賣糖,而是出租“小書”(連環圖畫故事)的“街頭圖書館”。
對于這一類的“小書”,我們的主角也早已有過非分之想的。
他曾經躲在人家的背後偷偷地張過幾眼,然而往往總是他正看得有點懂了,人家就嗤的一聲翻了過去。
這回他可要自己租幾本來享受個滿足了。
“一個銅子租二十本罷?當場看過還你。
” 他裝出極老練的樣子來,對那擺攤子的人說。
那位“街頭圖書館館長”朝他睄了一眼,就輕聲喝道: “小癟三!走你的!” “什麼!開口罵人!我有銅子,你看!” 他将手掌攤開來,果然有五個銅子,汗漬得亮晶晶。
書攤子的人伸手就想抓過那五個銅子去,一面說: “一個銅子看五本,五個銅子,便宜些,看三十本。
” “不成不成!十五本!喂,十五本還不肯?” 他将銅子放回衣袋去,一面忙着偷看别人手裡的“小書”。
成交的數目是十本。
他隻付了兩個銅子,揀了二十本,都是道士放飛劍,有使刀的女人的。
他不認識“小書”上面的字,但是他會照了自己的意思去解釋“小書”裡的圖畫。
那些圖畫本來是“連環故事”,然而因為畫手不大高明,他又不認識字,所以前後兩幅畫的故事他往往接不起筍來。
可是他還是耐心的看下去。
有一幅畫是幾個兇相的男子(中間也有道士)圍住了一個女子和一個小孩子打架。
半空中還有一把飛劍向那女的和那孩子刺去。
飛劍之類,他本來佩服得很,然而這裡的飛劍卻使他起了惡感。
“媽的!打落水狗,不算好漢!” 他輕聲罵着,就翻過一頁。
這新一頁上仍舊是那女人和孩子,可是已經打敗了,正要逃到一個樹林裡去,另外那幾個兇相的男子和半空中那把飛劍在後追趕。
他有點替那女人和孩子着急。
趕快再看第二頁。
還好,那女人在樹林邊反身抵抗那些“追兵”了。
然而此時圖畫裡又加添出一個和尚,也拿着刀,正從遠處跑來,似乎要加入“戰團”。
“和尚來幫誰呢?”他心焦地想着,就再翻過一頁。
他覺得那和尚如果是好和尚一定要幫那女人和小孩子,他要是自己在場一定也幫女人和小孩子的。
然而翻過來的一頁雖然仍舊畫着那一班人,卻已經不打架了,他們站在那裡像是說話,和尚也在内。
如果他識字,他一定可以知道那班人講些什麼,并且也可以知道那和尚到底幫誰,因為和尚的嘴裡明明噴出兩道線,而且線裡寫着一些字,——這是和尚在說話。
他悶悶地再看下面一幅畫,可是仍舊看不出道理來。
打架确是告一結束了,這回是輪到那女人嘴裡噴出兩道線,而且線裡也有字。
再下一幅圖仍有那女人和孩子,其餘的一些人(兇相的男子們,道士,連和尚),都已經不見;并且也不是在樹林邊,而是在房子裡了,女人手裡也沒有刀,她坐在床前,低着頭,似乎很疲倦,又似乎在想心事;孩子站在她跟前,孩子的嘴裡也噴出兩道線,線裡照例有一些可恨的方塊字。
這可叫他摸不着頭腦了。
他不滿意那畫圖的人:“要緊關口,他就畫不出來,隻弄些字眼來搪塞。
”他又覺得那女人和孩子未免不中用,怎麼就躲到家裡去了。
然而他又慶幸那女人和孩子終于能夠平安回到了家——他猜想他們本來就是要回家去。
總而言之,對于這“來曆不明”的女人和孩子,他很關
還是有人接連着進來。
終于銅子數目增加到十二。
這是最高的紀錄了。
以後,這位代理人便又清閑了。
十二個銅子呢!寸把高的一個銅柱子。
像捉得了老鼠的貓兒似的,不住手地搬弄這根銅柱子,他掐斷了一半,托在手掌裡輕輕掂了幾下,又還過一個去,然後那手——自然連銅子!——便往他的破短衫的口袋邊靠近起來了。
然而,蓦地他又——像貓兒噙住了老鼠的半個身子卻又吐了出來似的,把手裡的銅子疊在紙匣裡的銅子上面,依然成為寸把高的銅柱子。
第二次再把銅柱掐斷,卻不托在手掌裡掂幾掂了,隻是簡潔老練地移近他的破口袋去。
手在口袋邊,可又停住了,他的眼光卻射住了紙匣裡的幾個銅子;如果不是那老太婆正在這當口回來,說不定他還要吐出來一次。
“啊,老太婆,回來了麼?” 他稍稍帶點意外的驚異說,同時他那捏着銅子的手便漸漸插進了衣袋裡。
老太婆走得上氣不接下氣似的,隻把扁嘴扭了幾扭,她的眼光已經落在那一疊減少了的草紙以及壓在草紙上面的銅子。
“你看!管得好不好?明天你總得謝謝我呢!” 他說着,睒了一下眼睛,站起來就走。
走了幾步,他又回頭來看時,那老婆子數過了銅子,正在數草紙。
于是他便想到趕快溜,卻又覺得不必溜。
他高聲叫道: “老太婆!風吹了幾張草紙到尿坑裡去了!你去拾了來曬幹,還好用的!” 老婆子也終于核算出銅子數目和草紙減少的數目不對,她很費力地扭動着扁嘴說道: “不老實,大鼻子!” “怪得我?風吹了去的!” 他生氣似的回答,轉身便跑。
然而跑得不多幾步又轉身擎起一個拳頭來叫道: “老太婆!猜一猜,什麼東西?猜着了就是你的。
哈哈哈!” 他一邊笑,一邊就飛快地跑過了一條馬路。
我們這位主角終于由跑步變為慢步了,手在衣袋裡數弄着那些銅子。
一共是五枚。
同時手裡有五個銅子,在他确是第一次。
他覺得這是一筆不小的财産了,可以派許多正用。
他走得更慢了,肚子裡在盤算:“弄點什麼來修修肚髒廟罷?”然而他又想買一顆糖來嘗嘗滋味。
對于裝飽肚子這一問題,他和他的夥伴們是另有一番見解的;大凡可以用讨乞或者比讨乞強硬的手段(例如在冷巷裡攔住了一副吃過的飯擔子)弄得到的東西,就不應該花錢去買;花錢去買的,就是傻子! 至于糖呢,可就不同了。
向人家讨一粒糖,準得吃一記耳光,而且空飯擔裡也決不會有一粒糖的。
現在我們的主角手裡有了五個銅子,就轉念到糖一類的東西上了。
特别是因為他一次吃過半粒糖,所以糖的引誘力非常大。
他終于站住了。
在一個不大幹淨的弄堂口,有三四個小孩子(其中也有比他高明不了多少的)圍住一個攤子。
這卻不是賣糖,而是出租“小書”(連環圖畫故事)的“街頭圖書館”。
對于這一類的“小書”,我們的主角也早已有過非分之想的。
他曾經躲在人家的背後偷偷地張過幾眼,然而往往總是他正看得有點懂了,人家就嗤的一聲翻了過去。
這回他可要自己租幾本來享受個滿足了。
“一個銅子租二十本罷?當場看過還你。
” 他裝出極老練的樣子來,對那擺攤子的人說。
那位“街頭圖書館館長”朝他睄了一眼,就輕聲喝道: “小癟三!走你的!” “什麼!開口罵人!我有銅子,你看!” 他将手掌攤開來,果然有五個銅子,汗漬得亮晶晶。
書攤子的人伸手就想抓過那五個銅子去,一面說: “一個銅子看五本,五個銅子,便宜些,看三十本。
” “不成不成!十五本!喂,十五本還不肯?” 他将銅子放回衣袋去,一面忙着偷看别人手裡的“小書”。
成交的數目是十本。
他隻付了兩個銅子,揀了二十本,都是道士放飛劍,有使刀的女人的。
他不認識“小書”上面的字,但是他會照了自己的意思去解釋“小書”裡的圖畫。
那些圖畫本來是“連環故事”,然而因為畫手不大高明,他又不認識字,所以前後兩幅畫的故事他往往接不起筍來。
可是他還是耐心的看下去。
有一幅畫是幾個兇相的男子(中間也有道士)圍住了一個女子和一個小孩子打架。
半空中還有一把飛劍向那女的和那孩子刺去。
飛劍之類,他本來佩服得很,然而這裡的飛劍卻使他起了惡感。
“媽的!打落水狗,不算好漢!” 他輕聲罵着,就翻過一頁。
這新一頁上仍舊是那女人和孩子,可是已經打敗了,正要逃到一個樹林裡去,另外那幾個兇相的男子和半空中那把飛劍在後追趕。
他有點替那女人和孩子着急。
趕快再看第二頁。
還好,那女人在樹林邊反身抵抗那些“追兵”了。
然而此時圖畫裡又加添出一個和尚,也拿着刀,正從遠處跑來,似乎要加入“戰團”。
“和尚來幫誰呢?”他心焦地想着,就再翻過一頁。
他覺得那和尚如果是好和尚一定要幫那女人和小孩子,他要是自己在場一定也幫女人和小孩子的。
然而翻過來的一頁雖然仍舊畫着那一班人,卻已經不打架了,他們站在那裡像是說話,和尚也在内。
如果他識字,他一定可以知道那班人講些什麼,并且也可以知道那和尚到底幫誰,因為和尚的嘴裡明明噴出兩道線,而且線裡寫着一些字,——這是和尚在說話。
他悶悶地再看下面一幅畫,可是仍舊看不出道理來。
打架确是告一結束了,這回是輪到那女人嘴裡噴出兩道線,而且線裡也有字。
再下一幅圖仍有那女人和孩子,其餘的一些人(兇相的男子們,道士,連和尚),都已經不見;并且也不是在樹林邊,而是在房子裡了,女人手裡也沒有刀,她坐在床前,低着頭,似乎很疲倦,又似乎在想心事;孩子站在她跟前,孩子的嘴裡也噴出兩道線,線裡照例有一些可恨的方塊字。
這可叫他摸不着頭腦了。
他不滿意那畫圖的人:“要緊關口,他就畫不出來,隻弄些字眼來搪塞。
”他又覺得那女人和孩子未免不中用,怎麼就躲到家裡去了。
然而他又慶幸那女人和孩子終于能夠平安回到了家——他猜想他們本來就是要回家去。
總而言之,對于這“來曆不明”的女人和孩子,他很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