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關燈
小
中
大
範老師生病了,六年五班畢業生召集著要去探望,班長和副班長分别聯絡男女生。
第一次時人來不少,等于開了個小型同學會。
隔一周,承熙決定再去探視,因為範老師沒有家眷,此番胃病開刀起卧不便,有事自然弟子服其勞。
第二回找的人不多,就涵娟、曼玲、梁如龍和一些住得比較近的同學。
入秋了,台灣平地的葉不落,但仍浸漫著淡淡的蕭索,樹有霜白,水有寒煙。
範老師的宿舍在仁愛路,要經過大片的稻田及眷村,配合著曼玲的腳步,一個半小時才走到。
那時公車并不普遍,雙腳是孩子們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戲稱“十一路”。
路程呢,“小時”不算什麼,他們一走就是以“半日”或“整日”來計數。
範老師的家在一排房舍的最尾間,空間小,但整潔,木桌上堆著鄰居學生送來的飯菜,虛弱的主人正在屋後升爐子燒水,他的白發似乎增添不少,灑鹽巴似的。
“老師,我們來做吧!”涵娟接過他手中的舊報紙,點火燃煤球:曼玲則拿竹片扇子揚風。
範老師見她們做得有模有樣,才放心回屋說:“燒完水後順便熬個稀飯。
” “老師,煤爐太麻煩,我們家都用大同電鍋了。
”有人說。
“不是每個人都買得起大同電鍋。
”範老師說。
爐子炙紅,涵娟小心端進來,熟練地擺上茶壺。
範老師忍不住說: “你好能幹呀,看到你老想到我的女兒。
” “老師有女兒呀?她在哪裡?”曼玲問。
“留在大陸。
我離開時她才一歲多,眉眼和伍涵娟有點像。
”範老師轉向涵娟,“你籍貫哪兒呢?” “台中。
”涵娟回答。
“呀,我忘了,老以為你是外省孩子。
”範老師說。
“我是山東人,愛吃饅頭面條的。
”曼玲說。
接著大家都七嘴八舌談起自己,涵娟才知道承熙是道地的台北人,在這兒已經住幾代了。
陽光轉弱,天黑得快,範老師見鄰居準備晚炊,就要他們回家。
走出眷村,稻田燃著幾處白煙,有禾香谷熟的味道,野菊花在溝渠旁一簇簇聚生展顔。
過了稻田,餘賓的摩托車噗噗而來,前後還擠著太太兒女,半途要接曼玲去喝同鄉喜酒。
他傳話給涵娟說:“你爸媽去廟裡用齋飯,叫你自己到巷口吃面。
” “我曉得了。
”涵娟說。
一路上同學陸續離去,最後連梁如龍也拐進自家巷子,就隻剩承熙和涵娟。
小學時也有過這種情況,被老師留下談話,出了校門,學生都散了,空蕩蕩的馬路隻有他們兩個。
涵娟在前,承熙在後,他從不超越她,彼此沉默尴尬地走著,黃昏影長,各懷心思。
有些癡心傻氣吧,明明有許多回家的途徑,為何偏要走同一條路呢? 他想,該不該和她并肩而行呢?初三的生活又回到暗無天日,加上周末市場的工作,雖耗盡心力,仍止不住思念她。
十五歲的思念,就是想多看她一眼,為這一眼可以做出很多傻事來。
但人在眼前了卻又笨拙失措,任時間在指尖流逝。
或許他快走一步,再兩步,以此類推就自然到她身旁了……突然,角落有幾隻野狗竄出,打破了所有的猶豫和僵持。
涵娟吓得後退,對狗有一套的承熙英雄救美,一會就逼得小畜牲們快快而逃。
“我怕狗。
”涵娟驚魂未定說。
“我知道。
狗也有好壞之分,你應該和我家來福多玩玩,你會發現狗其實很可愛,它們忠貞又善良,是人類最好的朋友。
”承熙一下冒出許多話,像憋了長久。
“來福還在呀?”涵娟接話。
“當然。
它來我家時還是嬰兒,現在正當壯年,不亂吃亂跑的話,可以活個十幾年。
我一直把它看成弟弟。
不過我成長的速度不如它快,我阿姨說,以狗齡來換算,我該尊稱它為叔叔了,再過幾年又會成為祖父,曾祖父……”他會不會太多嘴?但和她獨處說話一點也不難,就像碧潭雨季的流水滔滔,注入百渠而舒暢。
路邊有熟食的攤子,傳來魚丸米粉湯的香味。
涵娟問: “你餓不餓?我們叫些東西吃。
” “我……”他沒有帶錢。
“我有晚餐錢,夠兩人吃了,我請你。
”她走到攤子前,不容他拒絕。
兩個中學生走在一起多少令人側目。
承熙沒什麼便服,一年四季都是卡其褲,幸好個子高,可穿父叔的上衣,松垮的話就紮緊些。
涵娟很幸運,總有餘媽媽為她改的捐贈衣物。
比如她現在穿的淺青天鵝絨背心,肩頭鑲珠白圓扣的,就是她最愛的一件,既遮住了裡面洗白的舊洋裝,也映得她肌膚柔細有光澤。
當他們坐在小桌時,因為神态自然,反而像一對兄妹。
她叫兩碗米粉,大的給承熙,并為他加肉片和鹵蛋,他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我爸老怕我吃不飽,我不喜歡蛋,你能幫我吃掉就太好了。
”她流利說。
這當然是謊言。
她見過承熙的胃口,一碗面下肚還能塞好幾個饅頭,湯水更像永遠灌不飽。
長得快的人需要大量的熱能營養,若不夠,她這碗也可以給他。
小攤的燈泡亮起,氤氲著爐上的白煙,旁邊一棵叫屈的榕樹輕送著風,沙沙嗦嗦的,是秋日向晚特有的甯靜。
絮白的雲都藏人幽暗的天空,月亮銀盤形帶笑,隻有幾顆孤星相随,河漢寂怯無聲,是秋日向晚特有的晶藍。
這美好的感覺,差不多等同于母親為她買那件小紅外套的愉悅。
涵娟低頭微笑,仿佛,仿佛這許多年來,就一直等著和他共進這一餐。
“天黑了……”他飽著肚子說。
“該回家了,不然你爸媽會擔心。
”她起身付錢。
“他們都不在。
我媽陪我小阿姨回新店山上相親,我爸在工地。
”他說。
第一次時人來不少,等于開了個小型同學會。
隔一周,承熙決定再去探視,因為範老師沒有家眷,此番胃病開刀起卧不便,有事自然弟子服其勞。
第二回找的人不多,就涵娟、曼玲、梁如龍和一些住得比較近的同學。
入秋了,台灣平地的葉不落,但仍浸漫著淡淡的蕭索,樹有霜白,水有寒煙。
範老師的宿舍在仁愛路,要經過大片的稻田及眷村,配合著曼玲的腳步,一個半小時才走到。
那時公車并不普遍,雙腳是孩子們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戲稱“十一路”。
路程呢,“小時”不算什麼,他們一走就是以“半日”或“整日”來計數。
範老師的家在一排房舍的最尾間,空間小,但整潔,木桌上堆著鄰居學生送來的飯菜,虛弱的主人正在屋後升爐子燒水,他的白發似乎增添不少,灑鹽巴似的。
“老師,我們來做吧!”涵娟接過他手中的舊報紙,點火燃煤球:曼玲則拿竹片扇子揚風。
範老師見她們做得有模有樣,才放心回屋說:“燒完水後順便熬個稀飯。
” “老師,煤爐太麻煩,我們家都用大同電鍋了。
”有人說。
“不是每個人都買得起大同電鍋。
”範老師說。
爐子炙紅,涵娟小心端進來,熟練地擺上茶壺。
範老師忍不住說: “你好能幹呀,看到你老想到我的女兒。
” “老師有女兒呀?她在哪裡?”曼玲問。
“留在大陸。
我離開時她才一歲多,眉眼和伍涵娟有點像。
”範老師轉向涵娟,“你籍貫哪兒呢?” “台中。
”涵娟回答。
“呀,我忘了,老以為你是外省孩子。
”範老師說。
“我是山東人,愛吃饅頭面條的。
”曼玲說。
接著大家都七嘴八舌談起自己,涵娟才知道承熙是道地的台北人,在這兒已經住幾代了。
陽光轉弱,天黑得快,範老師見鄰居準備晚炊,就要他們回家。
走出眷村,稻田燃著幾處白煙,有禾香谷熟的味道,野菊花在溝渠旁一簇簇聚生展顔。
過了稻田,餘賓的摩托車噗噗而來,前後還擠著太太兒女,半途要接曼玲去喝同鄉喜酒。
他傳話給涵娟說:“你爸媽去廟裡用齋飯,叫你自己到巷口吃面。
” “我曉得了。
”涵娟說。
一路上同學陸續離去,最後連梁如龍也拐進自家巷子,就隻剩承熙和涵娟。
小學時也有過這種情況,被老師留下談話,出了校門,學生都散了,空蕩蕩的馬路隻有他們兩個。
涵娟在前,承熙在後,他從不超越她,彼此沉默尴尬地走著,黃昏影長,各懷心思。
有些癡心傻氣吧,明明有許多回家的途徑,為何偏要走同一條路呢? 他想,該不該和她并肩而行呢?初三的生活又回到暗無天日,加上周末市場的工作,雖耗盡心力,仍止不住思念她。
十五歲的思念,就是想多看她一眼,為這一眼可以做出很多傻事來。
但人在眼前了卻又笨拙失措,任時間在指尖流逝。
或許他快走一步,再兩步,以此類推就自然到她身旁了……突然,角落有幾隻野狗竄出,打破了所有的猶豫和僵持。
涵娟吓得後退,對狗有一套的承熙英雄救美,一會就逼得小畜牲們快快而逃。
“我怕狗。
”涵娟驚魂未定說。
“我知道。
狗也有好壞之分,你應該和我家來福多玩玩,你會發現狗其實很可愛,它們忠貞又善良,是人類最好的朋友。
”承熙一下冒出許多話,像憋了長久。
“來福還在呀?”涵娟接話。
“當然。
它來我家時還是嬰兒,現在正當壯年,不亂吃亂跑的話,可以活個十幾年。
我一直把它看成弟弟。
不過我成長的速度不如它快,我阿姨說,以狗齡來換算,我該尊稱它為叔叔了,再過幾年又會成為祖父,曾祖父……”他會不會太多嘴?但和她獨處說話一點也不難,就像碧潭雨季的流水滔滔,注入百渠而舒暢。
路邊有熟食的攤子,傳來魚丸米粉湯的香味。
涵娟問: “你餓不餓?我們叫些東西吃。
” “我……”他沒有帶錢。
“我有晚餐錢,夠兩人吃了,我請你。
”她走到攤子前,不容他拒絕。
兩個中學生走在一起多少令人側目。
承熙沒什麼便服,一年四季都是卡其褲,幸好個子高,可穿父叔的上衣,松垮的話就紮緊些。
涵娟很幸運,總有餘媽媽為她改的捐贈衣物。
比如她現在穿的淺青天鵝絨背心,肩頭鑲珠白圓扣的,就是她最愛的一件,既遮住了裡面洗白的舊洋裝,也映得她肌膚柔細有光澤。
當他們坐在小桌時,因為神态自然,反而像一對兄妹。
她叫兩碗米粉,大的給承熙,并為他加肉片和鹵蛋,他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我爸老怕我吃不飽,我不喜歡蛋,你能幫我吃掉就太好了。
”她流利說。
這當然是謊言。
她見過承熙的胃口,一碗面下肚還能塞好幾個饅頭,湯水更像永遠灌不飽。
長得快的人需要大量的熱能營養,若不夠,她這碗也可以給他。
小攤的燈泡亮起,氤氲著爐上的白煙,旁邊一棵叫屈的榕樹輕送著風,沙沙嗦嗦的,是秋日向晚特有的甯靜。
絮白的雲都藏人幽暗的天空,月亮銀盤形帶笑,隻有幾顆孤星相随,河漢寂怯無聲,是秋日向晚特有的晶藍。
這美好的感覺,差不多等同于母親為她買那件小紅外套的愉悅。
涵娟低頭微笑,仿佛,仿佛這許多年來,就一直等著和他共進這一餐。
“天黑了……”他飽著肚子說。
“該回家了,不然你爸媽會擔心。
”她起身付錢。
“他們都不在。
我媽陪我小阿姨回新店山上相親,我爸在工地。
”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