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神發救治小三活命 丹毒襲擊群豬死亡
關燈
小
中
大
,接着說那年八月裡的事。
就在我那些母豬即将生産前不久,也就是1976年8月20日前後,在諸多的不尋常現象發生後,一場來勢兇猛的傳染病襲擊了豬場。
先是有一頭名叫“碰頭瘋”的閹豬咳嗽、發燒、不吃食物,接着與它同圈飼養的四頭閹豬染上了同樣的病症。
飼養員并沒在意,因為以“碰頭瘋”為首的這幾頭閹豬一直是豬場裡最令人厭惡的角色,它們都屬于那種永遠長不大的小老豬,遠遠地看,它們與那些出生3—5個月、正常營養狀态下正常發育的小豬差不多,但近前一看,就會被它們枯槁的毛發、粗糙的皮膚、老奸巨猾的猙獰面相吓一大跳。
它們飽經世故,每一個都有豐富的閱曆。
它們在沂蒙山時,大概每隔兩個月就被轉賣一次。
因為它們食量巨大,但體重永不增長。
它們是糟蹋飼料的老妖精,它們仿佛沒有小腸,隻有從咽喉到胃、從胃到大腸這樣一條直直的通道,無論多麼精美的飼料吃下去,不到一個小時就被它們惡臭熏天地拉了出來。
它們似乎永遠處在饑餓之中,它們瘋狂嗷叫,小眼發紅,食欲得不到滿足就用頭碰牆,碰鐵門子,越碰越瘋,直到口吐白沫昏厥過去,醒來之後繼續碰。
那些買了它們的人家,養它們兩個月,一看它們體重依舊,惡習多多,便匆匆将它們弄到集市上,廉價出售。
有人也發出過這樣的疑問:為什麼不宰了它們吃肉?你是見過這些“碰頭瘋”的,無需我多說,但如果讓那些提出疑同的人見一見這些“碰頭瘋”,他們肯定不會再提殺了它們吃它們肉的事。
這樣的豬,這樣的豬身上的肉,比廁所裡的癞蛤蟆還讓人惡心。
于是這些小老豬們,便借以延長了它們的生命。
它們在沂蒙山區被賣來賣去,最後被金龍買來,便宜,确實便宜。
而且你也不能說它不是一頭豬。
在西門屯大隊杏園養豬場的生豬存欄數中,它們都響當當地頂着一個數字。
這樣的豬咳嗽發燒不思飲食,飼養員怎會在意?負責為它們供應飲食、并為它們打掃圈舍的飼養員,又是我們前面反複提到過、後面還要反複提到的莫言先生。
他用盡心計,轉着圈子拍馬屁,終于成了豬場的飼養員。
他的《養豬記》為他赢得了廣泛的名聲,他能寫出這樣的作品與他在我們杏園豬場當飼養員這段經曆絕對有關。
據說著名導演白哥曼想把《養豬記》搬上銀幕,可他到哪裡去弄這麼多豬呢?現在的豬,我見過,就像現在的雞鴨一樣,被配方飼料和化學添加劑毒害得半癡半呆,絕對弱智,哪裡有我們當時那些豬的風采?我們有的腿蹄矯健,有的智力非凡,有的老奸巨猾,有的能言善辯,總之是各個臉譜生動,各個性格鮮明,這樣的一批豬,地球上再也找不到了。
現在,那些五個月便長到三百斤的白癡,做群衆演員都不夠格啊。
所以,我想,白哥曼拍《養豬記》的事,多半要化為泡影。
是是是,甭你提醒,我知道好萊塢,也知道數碼特技,但那些玩意兒,一是成本昂貴,二是技術複雜,最重要的是,我永不相信,一頭數碼豬,能再現出我豬十六的當年風采。
就是刁小三,就是蝴蝶迷,就是這些“碰頭瘋”們,他們數碼得了嗎? 盡管莫言現在依然以農民自居,動不動就要給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寫信,讓人家在奧運會增設一個鋤地比賽項目,然後他好去報名參賽。
其實這小子是在吓唬人,即便奧委會增設了鋤地項目,他也拿不到名次。
騙子最怕老鄉親,他可以蒙法國人美國人,可以蒙上海人北京人,但他小子蒙不了咱故鄉人。
他在老家養豬時那點破事,咱們不都如數家珍嗎?那時咱家雖然是豬,但腦子跟人也差不多。
咱家這種特殊的狀況,反而得到了了解社會、了解村莊、了解莫言的更多便利。
莫言從來就不是一個好農民,他身在農村,卻思念城市;他出身卑賤,卻渴望富貴;他相貌醜陋,卻追求美女;他一知半解,卻冒充博士。
這樣的人競混成了作家,據說在北京城裡天天吃餃子,而我堂堂的西門豬……嗨,世上難以理喻之事多多,多談無益。
莫言養豬時,也不是個好飼養員,沒讓他小子飼養我,真是我的福氣;讓白氏喂養我,真是我的福氣。
我想無論多麼優秀的豬,被莫言喂上一個月,也多半要瘋了。
我想也幸虧這些“碰頭瘋”們都是從苦海裡熬出來的,否則,如何能忍受莫言的喂養方式? 當然,
就在我那些母豬即将生産前不久,也就是1976年8月20日前後,在諸多的不尋常現象發生後,一場來勢兇猛的
先是有一頭名叫“碰頭瘋”的閹豬咳嗽、發燒、不吃食物,接着與它同圈飼養的四頭閹豬染上了同樣的病症。
飼養員并沒在意,因為以“碰頭瘋”為首的這幾頭閹豬一直是豬場裡最令人厭惡的角色,它們都屬于那種永遠長不大的小老豬,遠遠地看,它們與那些出生3—5個月、正常營養狀态下正常發育的小豬差不多,但近前一看,就會被它們枯槁的毛發、粗糙的皮膚、老奸巨猾的猙獰面相吓一大跳。
它們飽經世故,每一個都有豐富的閱曆。
它們在沂蒙山時,大概每隔兩個月就被轉賣一次。
因為它們食量巨大,但體重永不增長。
它們是糟蹋飼料的老妖精,它們仿佛沒有小腸,隻有從咽喉到胃、從胃到大腸這樣一條直直的通道,無論多麼精美的飼料吃下去,不到一個小時就被它們惡臭熏天地拉了出來。
它們似乎永遠處在饑餓之中,它們瘋狂嗷叫,小眼發紅,食欲得不到滿足就用頭碰牆,碰鐵門子,越碰越瘋,直到口吐白沫昏厥過去,醒來之後繼續碰。
那些買了它們的人家,養它們兩個月,一看它們體重依舊,惡習多多,便匆匆将它們弄到集市上,廉價出售。
有人也發出過這樣的疑問:為什麼不宰了它們吃肉?你是見過這些“碰頭瘋”的,無需我多說,但如果讓那些提出疑同的人見一見這些“碰頭瘋”,他們肯定不會再提殺了它們吃它們肉的事。
這樣的豬,這樣的豬身上的肉,比廁所裡的癞蛤蟆還讓人惡心。
于是這些小老豬們,便借以延長了它們的生命。
它們在沂蒙山區被賣來賣去,最後被金龍買來,便宜,确實便宜。
而且你也不能說它不是一頭豬。
在西門屯大隊杏園養豬場的生豬存欄數中,它們都響當當地頂着一個數字。
這樣的豬咳嗽發燒不思飲食,飼養員怎會在意?負責為它們供應飲食、并為它們打掃圈舍的飼養員,又是我們前面反複提到過、後面還要反複提到的莫言先生。
他用盡心計,轉着圈子拍馬屁,終于成了豬場的飼養員。
他的《養豬記》為他赢得了廣泛的名聲,他能寫出這樣的作品與他在我們杏園豬場當飼養員這段經曆絕對有關。
據說著名導演白哥曼想把《養豬記》搬上銀幕,可他到哪裡去弄這麼多豬呢?現在的豬,我見過,就像現在的雞鴨一樣,被配方飼料和化學添加劑毒害得半癡半呆,絕對弱智,哪裡有我們當時那些豬的風采?我們有的腿蹄矯健,有的智力非凡,有的老奸巨猾,有的能言善辯,總之是各個臉譜生動,各個性格鮮明,這樣的一批豬,地球上再也找不到了。
現在,那些五個月便長到三百斤的白癡,做群衆演員都不夠格啊。
所以,我想,白哥曼拍《養豬記》的事,多半要化為泡影。
是是是,甭你提醒,我知道好萊塢,也知道數碼特技,但那些玩意兒,一是成本昂貴,二是技術複雜,最重要的是,我永不相信,一頭數碼豬,能再現出我豬十六的當年風采。
就是刁小三,就是蝴蝶迷,就是這些“碰頭瘋”們,他們數碼得了嗎? 盡管莫言現在依然以農民自居,動不動就要給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寫信,讓人家在奧運會增設一個鋤地比賽項目,然後他好去報名參賽。
其實這小子是在吓唬人,即便奧委會增設了鋤地項目,他也拿不到名次。
騙子最怕老鄉親,他可以蒙法國人美國人,可以蒙上海人北京人,但他小子蒙不了咱故鄉人。
他在老家養豬時那點破事,咱們不都如數家珍嗎?那時咱家雖然是豬,但腦子跟人也差不多。
咱家這種特殊的狀況,反而得到了了解社會、了解村莊、了解莫言的更多便利。
莫言從來就不是一個好農民,他身在農村,卻思念城市;他出身卑賤,卻渴望富貴;他相貌醜陋,卻追求美女;他一知半解,卻冒充博士。
這樣的人競混成了作家,據說在北京城裡天天吃餃子,而我堂堂的西門豬……嗨,世上難以理喻之事多多,多談無益。
莫言養豬時,也不是個好飼養員,沒讓他小子飼養我,真是我的福氣;讓白氏喂養我,真是我的福氣。
我想無論多麼優秀的豬,被莫言喂上一個月,也多半要瘋了。
我想也幸虧這些“碰頭瘋”們都是從苦海裡熬出來的,否則,如何能忍受莫言的喂養方式? 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