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不停心甘情願地為兒子睡前的準備充役,速度又快又不連慣地和兒子沒完沒了地說話。
常常是一疊聲地發問同時又一連串地彙報見聞,一個話題沒完又跳到另一個話題上,支内容支離破碎東拉西扯且多重複,兒子無話可說或不願回答他那些瑣碎、明顯荒謬的問題他就自言自語,直到關燈躺在了床上他兀自唠叨不休夾雜着咯咯癡笑。
他想方設法把兒子留在家裡,找出各種理由包括裝病不讓兒子晚上出去。
他裝病裝得是那麼逼真,有計劃有步驟。
晚飯前他就先開始制造氣氛,病恹恹的。
沒精打采地坐在小闆凳上不動,隻把眼睛瞟來瞟去,頭半聳拉着似乎脖子的筋被抽了。
兒子有事叫他,他的回答緩慢、有氣無力的,哼哼唧唧像蚊子叫。
“你怎麼啦?”他還有意掩飾,生怕因過于痛快地承認引起懷疑。
如果兒子追問,他還會一再否認,或者托辭說是“工作了一天累的”,臉卻更努力地作出病容,伸出額頭等着兒子試體溫。
結論應該讓兒子自己作出。
如果兒子不予置理或者一下子就相信了他真是“工作累的”,僅僅讓他“歇着别于活了”沒有更多的表示,那也不要緊。
他強以暗懷着起碼逃避了勞動的快慰,懶散地坐着,一直等到開飯,然後再到飯桌上進一步鋪墊。
人們既然付出了勞動,就希望他人鄭重對待自己的勞動成果。
馬銳看到他磨磨蹭蹭毫無興趣地坐在到飯桌旁,吃一口皺一下眉頭欲咽又止舉筷躊躇,必然不能無動于衷,必然要問他怎麼不愛吃,是不是飯做得不好或是什麼放多了什麼煮的時間不夠。
他也一定會回答不是的,飯做得很好一切都很好都恰到好處不多不少,并微笑着猛吃幾口(他并不想真的一口不吃)。
然後,咀嚼着一嘴鼓囊囊地露出苦笑和倦容。
還會是什麼呢?如果不是飯不好,隻能是人不好了。
這是個連傻瓜都遵循的邏輯,或者說是個簡單的傻瓜式的思路。
一百個人中一百個都會這麼問:“那麼是你不舒服?” 這個時候就不能太堅持了,要像真的不舒服那樣軟軟的欲辯無力,當然,男人是不作興一頭栽倒捂着胸口昏過去的。
接下去對方一定要問哪兒不舒服。
這個回答必然啟混,過于具體容易使對方焦慮,并産生找醫生的念頭。
像頭疼,肚子疼這兩種常見病,就是醫生也無法鑒别。
但讨厭的是說這兩處疼要冒被迫服藥的危險,誰家沒有幾片阿斯匹林颠茄什麼的? 最理想又最安全最令對方摸不着頭腦的回答應該是: 我哪兒都不舒服!“ 為了避免進一步地刨根問底,這時就要離桌向床所在地疾步而行,盡快躺好,閉上眼,作昏沉狀,這樣遇到難以回答的問題便可以置之不理。
人一倒在床上,似乎病就已成既成事實,很少有人哪怕是最不信任别人的人好意思問一句:“你是不是裝的?! 人們,特别是親屬,隻會焦急地問:“要不要請醫生?要不要吃點藥?要不要試體溫? 要不要給你做點病号飯?“ 對前面的三個問題可以一概拒絕,最後一個問題可以酌情處理,要是真沒吃飯,想吃,可以虛弱地點點頭,一會兒吧。
“ 在拒絕請醫生送紅的同時應該對病情的嚴重程度作個澄清和解釋,否則親人會糾纏不休的。
“不要緊,沒那麼嚴重,我這是老毛病了,歇一會兒就好。
我什麼都不需要,隻希望你能陪我一會兒,晚上别出去了…… 行麼?“ 一個病人用那種懇切、傷感、甚至還有點因為自己的一時軟弱而羞怯的目光望着你,同時輔以蠟黃灰暗的臉色、蓬亂的頭發和顫巍巍的嘴唇,想加強效果還可以突然伸出一隻在被窩裡捂得滾湯的手一把抓住對方的手——誰能受得了? 何況一個孩子。
馬林生這一絕招百試不爽,每次不但達到了把馬銳留在家裡的目的,還喚起、增強了兒子對他的感情,馬銳每睹此狀總是又難受又同情同時還挺感動。
父子倆度過了很多如此這般心心相印的夜晚。
後果,馬銳也開始有點産生懷疑。
并非馬林生的演技出了破綻,依然是那麼活靈活現、爐火純青,而是發病次數太頻繁了。
總是在他晚上打算出門前那麼突然地發生,而後又在當晚晚些時候最長不超過第二天奇迹般地沒事了。
一個人老是嚷嚷自己有病卻又一次都不去看藥也不吃,這就難免讓人懷疑。
那些總是被馬銳的缺席影響了聚會因而十分掃興不耐煩的男孩兒,建議馬銳給他那多病又無藥可醫的爸爸吃點安眠藥,“讓他在你出門時自覺省得誤你的事——你在家任務不也是哄他睡覺?” 馬銳把這個建議鄭重傳達給他爸爸,發現他爸爸自此後身體逐漸健康,就是偶爾不舒服也能一個人呆在家裡了。
馬林生昏欲睡,他感到右眼疼痛已經減弱,雖未完全消失但已漸漸為一種麻痹感所代替,熱敷的患處,血流加快,肌膚膨脹,其餘半張臉感覺麻木。
眼上的毛巾已經毫無熱氣了。
日光悄移,他雖閉着眼也能感到屋裡暗了下來。
一股脆弱的情感蓦地襲遍他的全身,鼻腔頃刻堵塞了,如同那個五光十色節日之夜…… 當時他站在值勤警察的三輪摩托旁,目堵着充滿視野的跳躍不休的彩色噴泉,像一個尋找奶嘴的嬰兒急切地渴望與人親切,向人傾訴。
他用餘光瞟着那個和他并肩站立魁梧、面無
常常是一疊聲地發問同時又一連串地彙報見聞,一個話題沒完又跳到另一個話題上,支内容支離破碎東拉西扯且多重複,兒子無話可說或不願回答他那些瑣碎、明顯荒謬的問題他就自言自語,直到關燈躺在了床上他兀自唠叨不休夾雜着咯咯癡笑。
他想方設法把兒子留在家裡,找出各種理由包括裝病不讓兒子晚上出去。
他裝病裝得是那麼逼真,有計劃有步驟。
晚飯前他就先開始制造氣氛,病恹恹的。
沒精打采地坐在小闆凳上不動,隻把眼睛瞟來瞟去,頭半聳拉着似乎脖子的筋被抽了。
兒子有事叫他,他的回答緩慢、有氣無力的,哼哼唧唧像蚊子叫。
“你怎麼啦?”他還有意掩飾,生怕因過于痛快地承認引起懷疑。
如果兒子追問,他還會一再否認,或者托辭說是“工作了一天累的”,臉卻更努力地作出病容,伸出額頭等着兒子試體溫。
結論應該讓兒子自己作出。
如果兒子不予置理或者一下子就相信了他真是“工作累的”,僅僅讓他“歇着别于活了”沒有更多的表示,那也不要緊。
他強以暗懷着起碼逃避了勞動的快慰,懶散地坐着,一直等到開飯,然後再到飯桌上進一步鋪墊。
人們既然付出了勞動,就希望他人鄭重對待自己的勞動成果。
馬銳看到他磨磨蹭蹭毫無興趣地坐在到飯桌旁,吃一口皺一下眉頭欲咽又止舉筷躊躇,必然不能無動于衷,必然要問他怎麼不愛吃,是不是飯做得不好或是什麼放多了什麼煮的時間不夠。
他也一定會回答不是的,飯做得很好一切都很好都恰到好處不多不少,并微笑着猛吃幾口(他并不想真的一口不吃)。
然後,咀嚼着一嘴鼓囊囊地露出苦笑和倦容。
還會是什麼呢?如果不是飯不好,隻能是人不好了。
這是個連傻瓜都遵循的邏輯,或者說是個簡單的傻瓜式的思路。
一百個人中一百個都會這麼問:“那麼是你不舒服?” 這個時候就不能太堅持了,要像真的不舒服那樣軟軟的欲辯無力,當然,男人是不作興一頭栽倒捂着胸口昏過去的。
接下去對方一定要問哪兒不舒服。
這個回答必然啟混,過于具體容易使對方焦慮,并産生找醫生的念頭。
像頭疼,肚子疼這兩種常見病,就是醫生也無法鑒别。
但讨厭的是說這兩處疼要冒被迫服藥的危險,誰家沒有幾片阿斯匹林颠茄什麼的? 最理想又最安全最令對方摸不着頭腦的回答應該是: 我哪兒都不舒服!“ 為了避免進一步地刨根問底,這時就要離桌向床所在地疾步而行,盡快躺好,閉上眼,作昏沉狀,這樣遇到難以回答的問題便可以置之不理。
人一倒在床上,似乎病就已成既成事實,很少有人哪怕是最不信任别人的人好意思問一句:“你是不是裝的?! 人們,特别是親屬,隻會焦急地問:“要不要請醫生?要不要吃點藥?要不要試體溫? 要不要給你做點病号飯?“ 對前面的三個問題可以一概拒絕,最後一個問題可以酌情處理,要是真沒吃飯,想吃,可以虛弱地點點頭,一會兒吧。
“ 在拒絕請醫生送紅的同時應該對病情的嚴重程度作個澄清和解釋,否則親人會糾纏不休的。
“不要緊,沒那麼嚴重,我這是老毛病了,歇一會兒就好。
我什麼都不需要,隻希望你能陪我一會兒,晚上别出去了…… 行麼?“ 一個病人用那種懇切、傷感、甚至還有點因為自己的一時軟弱而羞怯的目光望着你,同時輔以蠟黃灰暗的臉色、蓬亂的頭發和顫巍巍的嘴唇,想加強效果還可以突然伸出一隻在被窩裡捂得滾湯的手一把抓住對方的手——誰能受得了? 何況一個孩子。
馬林生這一絕招百試不爽,每次不但達到了把馬銳留在家裡的目的,還喚起、增強了兒子對他的感情,馬銳每睹此狀總是又難受又同情同時還挺感動。
父子倆度過了很多如此這般心心相印的夜晚。
後果,馬銳也開始有點産生懷疑。
并非馬林生的演技出了破綻,依然是那麼活靈活現、爐火純青,而是發病次數太頻繁了。
總是在他晚上打算出門前那麼突然地發生,而後又在當晚晚些時候最長不超過第二天奇迹般地沒事了。
一個人老是嚷嚷自己有病卻又一次都不去看藥也不吃,這就難免讓人懷疑。
那些總是被馬銳的缺席影響了聚會因而十分掃興不耐煩的男孩兒,建議馬銳給他那多病又無藥可醫的爸爸吃點安眠藥,“讓他在你出門時自覺省得誤你的事——你在家任務不也是哄他睡覺?” 馬銳把這個建議鄭重傳達給他爸爸,發現他爸爸自此後身體逐漸健康,就是偶爾不舒服也能一個人呆在家裡了。
馬林生昏欲睡,他感到右眼疼痛已經減弱,雖未完全消失但已漸漸為一種麻痹感所代替,熱敷的患處,血流加快,肌膚膨脹,其餘半張臉感覺麻木。
眼上的毛巾已經毫無熱氣了。
日光悄移,他雖閉着眼也能感到屋裡暗了下來。
一股脆弱的情感蓦地襲遍他的全身,鼻腔頃刻堵塞了,如同那個五光十色節日之夜…… 當時他站在值勤警察的三輪摩托旁,目堵着充滿視野的跳躍不休的彩色噴泉,像一個尋找奶嘴的嬰兒急切地渴望與人親切,向人傾訴。
他用餘光瞟着那個和他并肩站立魁梧、面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