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關燈
小
中
大
教導主任揮揮手就像交通警終于開恩示意聲音的騎車人可以走了。
馬林生在帶馬銳離開老師辦公室時對那位劉桂珍老師有了一個粗淺的印象:她像一個家庭婦女一樣既容易被激怒又容易得到滿足。
“還沒吃午飯吧?先去吃飯。
” 在跟着爸爸回家的路上,馬銳始終保持着一份與其年齡不大相稱的堅忍和麻木,但馬林生這一句話便使他的眼淚嘩嘩流了下來。
他們走進了一家小飯鋪,馬林生給兒子要了半斤機制餅子。
在吃餅子的全過程中,馬銳一直低着頭不的辍潤,捏筷子的手因為軍峰顫拉幾乎夾不住滑溜溜的餃子,他完全沒有了早先的驕矜,十足成了一個心頭籠罩着傷心,委屈和恐懼的孩子。
孩子無聲飲泣的姿态所流露出的強烈痛苦,使同時在飯鋪裡進食的顧客以及飯鋪的夥計紛紛抽來關注和憐憫的目光。
如果這是另一個人,随便什麼人,哪怕就是個不相幹的醉漢,馬林生也會油然産生同情,起碼會軟下來,但這是他的兒子,一個闖了禍給他惹了麻煩而他必須對這後果承擔責任的小鬼。
他能怎麼樣?任何溫情的表示都會使這個孩子受到錯誤的鼓勵,更深、更固執地堅持和陷入與老師的對立。
他會把這頓飯當成一種慰問,一種贊許,他會為得到理解而感動,不能給他任何重新獲得立足之地的希望,必須使他認識到在這場力量懸殊的對峙中他隻有屈服,按照對方的要求悔過這一條路可走,否則結果更壞,更無法承受。
這不是個誰是誰非的問題。
馬林生嚴厲地盯着兒子,毫不為其所動,“快點吃!别哭哭啼啼的。
你覺得你幹了什麼光榮的事!” 父子倆回到家後的正式談話,基本是在一種審訊與呵斥充滿無情壓迫的氣氛下進行的,父親幾乎沒給兒子任何申辯和陳述事實的機會,調子是一開始定下的。
“你說,你錯了沒有?” “……我錯了……可老師也有錯。
” “先不要管别人,先說你自己,你錯錯在哪兒了?為什麼錯?” “我不該罵老師潑婦。
我當時也是氣極了,她用勁推我,我也不知道那潑婦兩字有别的意思……” “你還氣極了?你把老師氣成那樣兒你還急了?你的錯是光罵老師麼?在這之前呢?” “在這之間我沒錯。
我根本就不是故意氣她,她的确把那個字念錯了,我糾正她有什麼不對?” “你糾正她?你憑什麼糾正她?老師念錯了自己會改,用得着你去糾正她?” “可她當時自己根本沒意識到……” “當時沒到以後就不會意識到了?問題不在誰念錯了一個字,誰都會出錯,讓你念一篇課文你沒準比都錯得還多。
” “我錯了别人給我糾正我可以改呀,不像……我不會生氣呀。
” “别人給你糾正老師給你糾正我可以是像你給老師糾正那樣麼?是同一種方式麼?糾正雖人的錯誤這本身沒錯,問題是你采取什麼方式去糾正,是與人為善其心希望别人改正還是逞有嘲笑、奚落、希望别人出洋盯或顯示自己比别人高明?” “我是與人為善真心希望都改正。
” “你是這麼認為可老師并不是這麼認為。
你在課堂上連續大聲打斷老師的講課給她提錯,這一舉動本身就說明你有意當着全班同學出老師的醜。
” “可是平時我錯了,老師也是在課堂上當着全班同學的面大聲給我糾正,為什麼我就不能同樣給她糾正?” “她是老師,你是學生,這點區别你不都不清楚,我看你這麼些年學也白上了。
” “老師啦?學生怎麼啦?都是一們的人,誰有錯誤……” “你不要說了!”馬林生厲聲打斷兒子的話,“看來你還沒學會怎麼尊重老師。
” “我就知道怎麼尊重趔……” “胡說!狂妄!”兒子脫口冒出的這句大人話,今馬林生又驚又怕,臉也頓時變了色。
你忽然覺得全身無力,各種铿锵,言簡意赅的精确措辭猶如斷了線的風筝從他嘴邊一下子飛走了,無影無蹤了,他的大腦像沙地一樣水分瞬間都漏光了,一片幹涸。
他費力地咽了口唾沫,像念老式電報機傳送的電文紙帶,一個字一個字慢騰騰地說: “像你這樣,對自己的錯誤,毫無認識,不詞奪理,你怎麼能把”檢查“寫深刻?” “我也不能胡寫,得實事求是。
” 馬林生疲憊地一笑,用可憐的眼光看了眼天真兒子。
“你是不想上學了?” 本來嘛,班裡的同學都可以給我作證……“ “算了算了,你先到一邊去吧。
”馬林生不耐煩地打發開執迷不悟的兒子。
馬林生在帶馬銳離開老師辦公室時對那位劉桂珍老師有了一個粗淺的印象:她像一個家庭婦女一樣既容易被激怒又容易得到滿足。
“還沒吃午飯吧?先去吃飯。
” 在跟着爸爸回家的路上,馬銳始終保持着一份與其年齡不大相稱的堅忍和麻木,但馬林生這一句話便使他的眼淚嘩嘩流了下來。
他們走進了一家小飯鋪,馬林生給兒子要了半斤機制餅子。
在吃餅子的全過程中,馬銳一直低着頭不的辍潤,捏筷子的手因為軍峰顫拉幾乎夾不住滑溜溜的餃子,他完全沒有了早先的驕矜,十足成了一個心頭籠罩着傷心,委屈和恐懼的孩子。
孩子無聲飲泣的姿态所流露出的強烈痛苦,使同時在飯鋪裡進食的顧客以及飯鋪的夥計紛紛抽來關注和憐憫的目光。
如果這是另一個人,随便什麼人,哪怕就是個不相幹的醉漢,馬林生也會油然産生同情,起碼會軟下來,但這是他的兒子,一個闖了禍給他惹了麻煩而他必須對這後果承擔責任的小鬼。
他能怎麼樣?任何溫情的表示都會使這個孩子受到錯誤的鼓勵,更深、更固執地堅持和陷入與老師的對立。
他會把這頓飯當成一種慰問,一種贊許,他會為得到理解而感動,不能給他任何重新獲得立足之地的希望,必須使他認識到在這場力量懸殊的對峙中他隻有屈服,按照對方的要求悔過這一條路可走,否則結果更壞,更無法承受。
這不是個誰是誰非的問題。
馬林生嚴厲地盯着兒子,毫不為其所動,“快點吃!别哭哭啼啼的。
你覺得你幹了什麼光榮的事!” 父子倆回到家後的正式談話,基本是在一種審訊與呵斥充滿無情壓迫的氣氛下進行的,父親幾乎沒給兒子任何申辯和陳述事實的機會,調子是一開始定下的。
“你說,你錯了沒有?” “……我錯了……可老師也有錯。
” “先不要管别人,先說你自己,你錯錯在哪兒了?為什麼錯?” “我不該罵老師潑婦。
我當時也是氣極了,她用勁推我,我也不知道那潑婦兩字有别的意思……” “你還氣極了?你把老師氣成那樣兒你還急了?你的錯是光罵老師麼?在這之前呢?” “在這之間我沒錯。
我根本就不是故意氣她,她的确把那個字念錯了,我糾正她有什麼不對?” “你糾正她?你憑什麼糾正她?老師念錯了自己會改,用得着你去糾正她?” “可她當時自己根本沒意識到……” “當時沒到以後就不會意識到了?問題不在誰念錯了一個字,誰都會出錯,讓你念一篇課文你沒準比都錯得還多。
” “我錯了别人給我糾正我可以改呀,不像……我不會生氣呀。
” “别人給你糾正老師給你糾正我可以是像你給老師糾正那樣麼?是同一種方式麼?糾正雖人的錯誤這本身沒錯,問題是你采取什麼方式去糾正,是與人為善其心希望别人改正還是逞有嘲笑、奚落、希望别人出洋盯或顯示自己比别人高明?” “我是與人為善真心希望都改正。
” “你是這麼認為可老師并不是這麼認為。
你在課堂上連續大聲打斷老師的講課給她提錯,這一舉動本身就說明你有意當着全班同學出老師的醜。
” “可是平時我錯了,老師也是在課堂上當着全班同學的面大聲給我糾正,為什麼我就不能同樣給她糾正?” “她是老師,你是學生,這點區别你不都不清楚,我看你這麼些年學也白上了。
” “老師啦?學生怎麼啦?都是一們的人,誰有錯誤……” “你不要說了!”馬林生厲聲打斷兒子的話,“看來你還沒學會怎麼尊重老師。
” “我就知道怎麼尊重趔……” “胡說!狂妄!”兒子脫口冒出的這句大人話,今馬林生又驚又怕,臉也頓時變了色。
你忽然覺得全身無力,各種铿锵,言簡意赅的精确措辭猶如斷了線的風筝從他嘴邊一下子飛走了,無影無蹤了,他的大腦像沙地一樣水分瞬間都漏光了,一片幹涸。
他費力地咽了口唾沫,像念老式電報機傳送的電文紙帶,一個字一個字慢騰騰地說: “像你這樣,對自己的錯誤,毫無認識,不詞奪理,你怎麼能把”檢查“寫深刻?” “我也不能胡寫,得實事求是。
” 馬林生疲憊地一笑,用可憐的眼光看了眼天真兒子。
“你是不想上學了?” 本來嘛,班裡的同學都可以給我作證……“ “算了算了,你先到一邊去吧。
”馬林生不耐煩地打發開執迷不悟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