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契闊,與子相悅
關燈
小
中
大
常尊敬革命同志的我母親,但阿大母親還是婉言謝絕了。
理由是阿大還沒有朋友,阿二怎麼能先有。
母親雖然遭了拒絕,但卻十分服氣。
就這樣,阿大的母親雖然在複雜的世事裡應付得很婉轉,可卻堅守着一些基本的原則,這些原則都是與人為善。
多年以後,我母親到滬上一家著名賓館赴宴,見隔壁餐廳前寫着喜宴的字樣,新人竟是他家阿大的名字,便尋了進去。
沒等母親從如雲賓客中尋見阿大,阿大母親就已迎了上來。
她特意将新人引到母親跟前,行了三鞠躬禮。
據母親說,阿大母親竟然一點沒有蒼老,依舊美麗動人,穿着得樸素而得體,一點看不出是這對晚婚的新人的母親。
他們的婚禮是滬上布爾喬亞的一種,隔牆聽來,沒有半聲喧嘩,隻在喜宴将臨結束時,齊聲唱起"祝你新婚快樂"的歌子。
唱畢,輕輕地鼓了一陣掌,便高尚地、文雅地、禮貌地結束了。
那醫生家的,美麗的,高貴的,嬌嫩的,公主般的新媳婦,在文化大革命的殘酷遭際當中,表現出了驚人的承受力。
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她,首先擔起了這個家庭涉外方面的事務。
比如買菜,比如裡弄裡的學習。
每當召集有問題的人家開會,她便提個小闆凳走過弄堂,走到那弄堂拐角處,狹小的、漏風的、曬頂的、油毛氈搭建的小屋裡,靜靜地坐着,領受着照章宣讀或者即興發揮的訓斥。
她雙手放在膝上,臉色很平靜,美麗的眼睛看着門外,并不膽怯地接受着人們好奇的注視。
再比如每周四弄堂大掃除。
她身穿高統套鞋,提着鉛桶,将頭發編成兩條辮子,因為天寒,而在頭上包一塊羊毛方巾,圍到颏下,系一個結。
看上去就像蘇聯電影裡的女主人公。
她看起來還相當有力,提着一桶水穩穩地走着,拿掃把的樣子也挺好。
再然後,她便到裡委生産組去接洽活計,編織小孩子的風雪帽或者連衣褲的活計。
她頻繁地出入于弄堂,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但她的美麗并不因此而受損,她依然引人注目。
她的美是那種會對人形成威懾的,所以也容易激起人們觸犯它的危險。
其實,他們一整個家都具有這樣的氣質,會叫人自卑而氣惱。
他們家說起來真沒什麼大事,可卻惹來了大禍,恐怕就緩出于此。
隔壁弄堂的"野蠻小鬼",還有"野蠻小鬼"的已成年的兄長們,他們對這一家格外地垂青,幾乎每晚都要上門騷擾一番,以此尋樂。
他們吃過晚飯,洗過澡,吸着拖鞋,就來了。
砰砰地敲着門,終究也不知是要幹什麼,沒來由地将這家出來應付的那個訓斥着,提出的責問也是不知所雲,因此便無從答起,于是就是"不老實",再接一輪訓斥。
出來應付的往往是這家的長子,他壓着脾性,不得不賠着笑臉,與這夥人周旋着。
有一回,周旋得火起,竟挨了那當頭的人一耳光。
這于他如何能受得了,向來是養尊處優,這夥人在他眼裡,是與"癟三"無異的。
心裡頭是天翻地覆,可也發作不得。
那當頭的一位,年紀也不小了,不知是個青工還是社會青年。
他衣冠很整齊,足登皮鞋,樣子也還不頂粗魯,卻居心叵測。
這是最可怕的一個,心裡不知壓了有多少下流的意趣。
他這一耳光打過去,便得了滿足似的,再嗜嗦了幾句,得勝還朝。
對着他們走遠的背影,這家的長子從牙齒縫裡擠出了幾個字:他媽的,強盜! 那年頭,也亂得很,到處都在豎杆子,遍地煙火的樣子。
不久,那長子的臂膀上也套上了一個紅袖章,上寫某某戰鬥隊的字樣。
他不無顯擺地騎車在弄堂裡進出,也是表明身份的意思。
就好比我母親每晚臨睡前,都要把我姐姐的别着紅袖章的外套挂在屋内最顯眼的地方一樣,意思是你們是紅衛兵,我們家也有一個。
而那長子的氣勢顯然是刺激了鄰弄的那夥,他們在沉默幾日之後,再一次上門滋擾。
而這一次,這家長子卻早有準備。
似乎,這幾日他一直在等着他們來,現在果真來了。
他很爽快地打開了大門,與他們泡着,話頭很硬,使得他們不甘罷休。
正糾纏不清時,弄堂裡忽然大兵壓境似地駛進一隊自行車,來人都袖戴臂章。
他們下了車便直奔那夥人而來。
那夥人其實也是草包,大革命中阿Q那樣的人物,本來就不甚明白這家人的底細,更不知來人的來頭,立刻就"縮"了。
來人卻不放過,緊着喝問。
這時節,其實比的就是氣勢,誰的氣焰高誰就得勝。
那夥人更嗫嚅了起來,想找台階退下去的意思。
來人還是不放過,一定要問個究竟。
這一回,鄰弄的那夥可吃了苦頭,打頭的那一個,因為最年長,其時就更狼狽相,隻得讨饒,直讨到來人滿意了,才放他們回去。
這夥人灰溜溜地走出弄堂,連屁也不敢放一個。
他家長于可是揚眉吐氣了,過後還往左鄰右舍送了一些鉛印的戰鬥隊刊物。
看起來,他也是在為革命很忙碌的樣子。
可是,弄堂裡那些年長的住戶卻為他捏了一把汗。
他們說,他家要吃苦頭了。
這都是我們城市的老市民,經曆過數次革命,深知誰是革命的真正力量。
時間在令人不安的平靜中過去了,接着,老醫生醫院的造反派上門了。
他們來尋找老醫生。
人們這才發現,老醫生夫婦倆已有一段時間不看見了。
這天,他家在場的是二子,三子,大媳婦,還有二子的剛顯出身孕的妻子,共同抵擋着這一局面。
造反派追問着老醫生的下落,子媳們咬定一個不知道。
從中午到晚上,人們已吃過晚飯,他們這裡還沒完。
大門敞着,房間裡,樓梯上,走廊裡,擠滿了看熱鬧的人。
鄰弄的那夥也趕來了,積極為造反派出主意。
然後,一個決定便形成了,并且立即付諸行動。
那就是,在隔壁中學的操場上,批鬥這家四個子媳。
中學的操場很快就布好了燈光,拉起了橫幅,人們刹那間擁進了操場,革命實在像是大衆的節日,但充滿了血腥氣。
一切就緒,這家的子媳們終于在押送下走出家門。
壅塞在弄堂裡的人們讓開了一條道,讓他們走過去。
兩個兒子走在前面,他們竟還保持着良好的儀表。
高大,俊朗,毫無委瑣之氣。
大媳婦在後,扶着有身孕的二媳婦。
從我家門前走過的時候,我看見了那美麗的大媳婦的眼睛。
她的眼睛大膽地迎接着人們的目光,沒有一點躲開的意思。
他們自始至終沒有說出,老醫生在何處藏身。
我們弄堂裡的老住戶們,紛紛慶幸老大沒在家。
倘若他要在,那就完了。
人們說。
這晚上,鄰弄的那夥耀武揚威地在批鬥會上張羅着,揮舞着皮帶。
他們是醫院造反派所發動和依靠的基本群衆。
人們還擔心,二媳婦肚子裡的孩子要保不住了。
可是,那孩子卻奇迹地留存下來,并且健康活潑。
我母親在這晚上,對這家子媳做出的評價,很簡單,她說:他們有氣節。
這家人家從此後就走上了黴運,房屋被沒收,強行遷進幾戶人家,都是來自城市邊緣地區的貧困者,天生懷有對有産者的強烈仇恨。
他們極盡欺侮之能事,都是在無産階級專政的崇高名義之下。
多次打到弄堂裡來,不得已到派出所講道理,沒道理的總是這一家。
接着,長子單位又來逼迫他去往三線工作,他執意不去,逼迫得急了,他絕望地吼道:不去!半條弄堂都聽見了。
然後心髒病發作,送去醫院,才算結束了這場動員。
但自此他便失了公職,養家的任務落到了他的妻子肩上,看她忙碌地進出弄堂,四處尋找工作,不由想起曾有一次,我們聽壁腳,聽見這對年輕夫婦吵嘴。
就為了裡委動員妻子去代課教書,而她卻不樂意。
吵到後來,她竟哭了起來,似乎有着萬般的難處。
而事到如今,她竟也不慌不忙地擔起了家庭的生計。
這,就是上海的布爾喬亞。
這,就是布爾喬亞的上海。
它在這些美麗的女人身上,體現得尤為鮮明。
這些女人,既可與你同享福,又可與你共患難。
禍福同享,甘苦同當,矢志不渝。
1998年8月9日 1998年8月23
理由是阿大還沒有朋友,阿二怎麼能先有。
母親雖然遭了拒絕,但卻十分服氣。
就這樣,阿大的母親雖然在複雜的世事裡應付得很婉轉,可卻堅守着一些基本的原則,這些原則都是與人為善。
多年以後,我母親到滬上一家著名賓館赴宴,見隔壁餐廳前寫着喜宴的字樣,新人竟是他家阿大的名字,便尋了進去。
沒等母親從如雲賓客中尋見阿大,阿大母親就已迎了上來。
她特意将新人引到母親跟前,行了三鞠躬禮。
據母親說,阿大母親竟然一點沒有蒼老,依舊美麗動人,穿着得樸素而得體,一點看不出是這對晚婚的新人的母親。
他們的婚禮是滬上布爾喬亞的一種,隔牆聽來,沒有半聲喧嘩,隻在喜宴将臨結束時,齊聲唱起"祝你新婚快樂"的歌子。
唱畢,輕輕地鼓了一陣掌,便高尚地、文雅地、禮貌地結束了。
那醫生家的,美麗的,高貴的,嬌嫩的,公主般的新媳婦,在文化大革命的殘酷遭際當中,表現出了驚人的承受力。
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她,首先擔起了這個家庭涉外方面的事務。
比如買菜,比如裡弄裡的學習。
每當召集有問題的人家開會,她便提個小闆凳走過弄堂,走到那弄堂拐角處,狹小的、漏風的、曬頂的、油毛氈搭建的小屋裡,靜靜地坐着,領受着照章宣讀或者即興發揮的訓斥。
她雙手放在膝上,臉色很平靜,美麗的眼睛看着門外,并不膽怯地接受着人們好奇的注視。
再比如每周四弄堂大掃除。
她身穿高統套鞋,提着鉛桶,将頭發編成兩條辮子,因為天寒,而在頭上包一塊羊毛方巾,圍到颏下,系一個結。
看上去就像蘇聯電影裡的女主人公。
她看起來還相當有力,提着一桶水穩穩地走着,拿掃把的樣子也挺好。
再然後,她便到裡委生産組去接洽活計,編織小孩子的風雪帽或者連衣褲的活計。
她頻繁地出入于弄堂,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但她的美麗并不因此而受損,她依然引人注目。
她的美是那種會對人形成威懾的,所以也容易激起人們觸犯它的危險。
其實,他們一整個家都具有這樣的氣質,會叫人自卑而氣惱。
他們家說起來真沒什麼大事,可卻惹來了大禍,恐怕就緩出于此。
隔壁弄堂的"野蠻小鬼",還有"野蠻小鬼"的已成年的兄長們,他們對這一家格外地垂青,幾乎每晚都要上門騷擾一番,以此尋樂。
他們吃過晚飯,洗過澡,吸着拖鞋,就來了。
砰砰地敲着門,終究也不知是要幹什麼,沒來由地将這家出來應付的那個訓斥着,提出的責問也是不知所雲,因此便無從答起,于是就是"不老實",再接一輪訓斥。
出來應付的往往是這家的長子,他壓着脾性,不得不賠着笑臉,與這夥人周旋着。
有一回,周旋得火起,竟挨了那當頭的人一耳光。
這于他如何能受得了,向來是養尊處優,這夥人在他眼裡,是與"癟三"無異的。
心裡頭是天翻地覆,可也發作不得。
那當頭的一位,年紀也不小了,不知是個青工還是社會青年。
他衣冠很整齊,足登皮鞋,樣子也還不頂粗魯,卻居心叵測。
這是最可怕的一個,心裡不知壓了有多少下流的意趣。
他這一耳光打過去,便得了滿足似的,再嗜嗦了幾句,得勝還朝。
對着他們走遠的背影,這家的長子從牙齒縫裡擠出了幾個字:他媽的,強盜! 那年頭,也亂得很,到處都在豎杆子,遍地煙火的樣子。
不久,那長子的臂膀上也套上了一個紅袖章,上寫某某戰鬥隊的字樣。
他不無顯擺地騎車在弄堂裡進出,也是表明身份的意思。
就好比我母親每晚臨睡前,都要把我姐姐的别着紅袖章的外套挂在屋内最顯眼的地方一樣,意思是你們是紅衛兵,我們家也有一個。
而那長子的氣勢顯然是刺激了鄰弄的那夥,他們在沉默幾日之後,再一次上門滋擾。
而這一次,這家長子卻早有準備。
似乎,這幾日他一直在等着他們來,現在果真來了。
他很爽快地打開了大門,與他們泡着,話頭很硬,使得他們不甘罷休。
正糾纏不清時,弄堂裡忽然大兵壓境似地駛進一隊自行車,來人都袖戴臂章。
他們下了車便直奔那夥人而來。
那夥人其實也是草包,大革命中阿Q那樣的人物,本來就不甚明白這家人的底細,更不知來人的來頭,立刻就"縮"了。
來人卻不放過,緊着喝問。
這時節,其實比的就是氣勢,誰的氣焰高誰就得勝。
那夥人更嗫嚅了起來,想找台階退下去的意思。
來人還是不放過,一定要問個究竟。
這一回,鄰弄的那夥可吃了苦頭,打頭的那一個,因為最年長,其時就更狼狽相,隻得讨饒,直讨到來人滿意了,才放他們回去。
這夥人灰溜溜地走出弄堂,連屁也不敢放一個。
他家長于可是揚眉吐氣了,過後還往左鄰右舍送了一些鉛印的戰鬥隊刊物。
看起來,他也是在為革命很忙碌的樣子。
可是,弄堂裡那些年長的住戶卻為他捏了一把汗。
他們說,他家要吃苦頭了。
這都是我們城市的老市民,經曆過數次革命,深知誰是革命的真正力量。
時間在令人不安的平靜中過去了,接着,老醫生醫院的造反派上門了。
他們來尋找老醫生。
人們這才發現,老醫生夫婦倆已有一段時間不看見了。
這天,他家在場的是二子,三子,大媳婦,還有二子的剛顯出身孕的妻子,共同抵擋着這一局面。
造反派追問着老醫生的下落,子媳們咬定一個不知道。
從中午到晚上,人們已吃過晚飯,他們這裡還沒完。
大門敞着,房間裡,樓梯上,走廊裡,擠滿了看熱鬧的人。
鄰弄的那夥也趕來了,積極為造反派出主意。
然後,一個決定便形成了,并且立即付諸行動。
那就是,在隔壁中學的操場上,批鬥這家四個子媳。
中學的操場很快就布好了燈光,拉起了橫幅,人們刹那間擁進了操場,革命實在像是大衆的節日,但充滿了血腥氣。
一切就緒,這家的子媳們終于在押送下走出家門。
壅塞在弄堂裡的人們讓開了一條道,讓他們走過去。
兩個兒子走在前面,他們竟還保持着良好的儀表。
高大,俊朗,毫無委瑣之氣。
大媳婦在後,扶着有身孕的二媳婦。
從我家門前走過的時候,我看見了那美麗的大媳婦的眼睛。
她的眼睛大膽地迎接着人們的目光,沒有一點躲開的意思。
他們自始至終沒有說出,老醫生在何處藏身。
我們弄堂裡的老住戶們,紛紛慶幸老大沒在家。
倘若他要在,那就完了。
人們說。
這晚上,鄰弄的那夥耀武揚威地在批鬥會上張羅着,揮舞着皮帶。
他們是醫院造反派所發動和依靠的基本群衆。
人們還擔心,二媳婦肚子裡的孩子要保不住了。
可是,那孩子卻奇迹地留存下來,并且健康活潑。
我母親在這晚上,對這家子媳做出的評價,很簡單,她說:他們有氣節。
這家人家從此後就走上了黴運,房屋被沒收,強行遷進幾戶人家,都是來自城市邊緣地區的貧困者,天生懷有對有産者的強烈仇恨。
他們極盡欺侮之能事,都是在無産階級專政的崇高名義之下。
多次打到弄堂裡來,不得已到派出所講道理,沒道理的總是這一家。
接着,長子單位又來逼迫他去往三線工作,他執意不去,逼迫得急了,他絕望地吼道:不去!半條弄堂都聽見了。
然後心髒病發作,送去醫院,才算結束了這場動員。
但自此他便失了公職,養家的任務落到了他的妻子肩上,看她忙碌地進出弄堂,四處尋找工作,不由想起曾有一次,我們聽壁腳,聽見這對年輕夫婦吵嘴。
就為了裡委動員妻子去代課教書,而她卻不樂意。
吵到後來,她竟哭了起來,似乎有着萬般的難處。
而事到如今,她竟也不慌不忙地擔起了家庭的生計。
這,就是上海的布爾喬亞。
這,就是布爾喬亞的上海。
它在這些美麗的女人身上,體現得尤為鮮明。
這些女人,既可與你同享福,又可與你共患難。
禍福同享,甘苦同當,矢志不渝。
1998年8月9日 1998年8月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