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契闊,與子相悅
關燈
小
中
大
在我睜開眼睛看這城市的時候,這城市正處于一個交替的時節。
一些舊篇章行将結束,另一些新篇章則将起首。
這雖是一個戲劇性的時節,可由于年幼無知,也由于沒有根基,是領會不到其中過節之處的微妙,不免粗心地略過了許多情節。
隻有當劇情直指核心處,也就是說到了高xdx潮的時分,才回過頭去,追究原委。
而一旦回頭,卻發現早已經事過境遷,人物兩非,那原那委就不知該往哪裡去尋了。
城市的生活又帶有相當程度的隐秘性,因都是些不相識不相知的人,聚集在一起,誰也信不過誰,懷着防範心,生怕被窺見了根底,就更看不清了。
其實,有誰能一帆風順地來到這地場呢?這地場多少帶有些搏擊場、生死場的意思,來到這裡,誰都帶着幾分争取的任務,有着幾分不甘心。
所以就攢下了閱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故事。
等我們趕來這城市了,這故事差不多已經收場,隻剩下一些尾聲,蛛絲馬迹的。
說是交替的時節,舊篇章和新篇章,是因為這兩種故事的完全不相同。
它們看上去幾乎毫不相幹,除了時間上的連續性,情節、細節、人物都是中斷的,終止以後再另起。
它們呈現出孤立發展的趨向。
或許所謂曆史的轉折就是這樣,帶有激變的形态。
所以,當我睜開眼睛,這城市的人和事撲面而來,都是第一幕的性質。
序幕呢,也已經在半知半覺中過去了,現在開始的是正劇。
時間大約是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的光景。
我家所在的弄堂前面,這個城市中著名的街道:淮海中路,梧桐樹冠覆頂,尤其在夏天,濃蔭遍地。
一些細碎的陽光從葉間均勻地遺漏下來,落到一半便化作了滿地的蟬鳴。
我家弄堂口是一條街心花園,人們都叫它做小花園。
花園後頭是一排紅磚樓房。
樣式是洋房,又不完全西式,在樓房的背面,連接有類似内地四合院格式的内天井,環着一周矮樓,頂上覆黑瓦,開有後門。
前門的門廳十分闊大,座在高台階上,說是底層,其實已是半層上了、我就讀的小學校舍就分散在這排民居之中。
其時,有許多小學校都是這樣,和民居間雜在一起。
但在我印象中,這排樓房裡的居民都是深居簡出,我們很少看見他們的身影。
他們的日常生活緊閉在一扇扇闊大而厚重的門扉後頭,莫測高深。
以我們那種自我中心的心理來看,這些人的生活隻是我們轟轟烈烈的小學生活的附屬,是談不上有什麼意義的。
這些木質沉重的門窗,隔音良好的牆壁,幽暗的走廊,頂樓,牆角,以及寂靜無聲,使他們很像一種幽居的動物:鼹鼠。
我始終沒有走近過那裡生活的任何人。
其實,這是和所有這城市的居民們一樣的生活,可因為隔膜,他們就留給了我暗淡和沒落的印象。
我想,這個印象的名字叫做道民。
這種印象還在其他一些時間和地點産生過,比如,在"文化革命"開始後的一九六九年。
這一年,我們本來是下鄉參加三秋勞動,卻因林彪的一級戰備命令滞留鄉間,一直到了這年的深秋。
我在學校宣傳隊拉手風琴,因想家情緒低落,老師便派了我一個差,回上海修理手風琴。
獨自一人回家,路途顯得有些艱巨,要經曆多次轉車轉船,可我就像得了救似地上了路。
到家已是傍晚,家中隻有老保姆和弟弟。
父母都在"五七幹校",姐姐在安徽插隊,境況是有些凄涼,而我卻安了心,多日的抑郁消解了許多。
吃過晚飯,我便出門去給同學家裡送信。
因為劃地段進的中學,所以我的同學們都是沿這條淮海路居住。
我是自下鄉以後第一個回上海的,就有許多同學托我捎信,包括一些平時并不親密的同學。
在這一個夜晚,我敲開了淮海路街面或弄堂裡的許多門扇,這是我以前從未涉足過的地方。
其時,馬路變得十分冷清。
霓虹燈是早沒了,櫥窗也暗了燈光,隻剩一些路燈,照射着行人寥寥的街面。
是因為戰備疏散了一些人,還因為沒有心境,人和車都很少。
沿街的窗戶,貼了米字條,說是為防空襲的措施。
這樣的話,窗玻璃不至因為破碎而四濺開來,也不會發出裂響。
這城市真是顯得荒涼了,再加上秋風瑟瑟,梧桐落葉一卷卷地掃着地面。
相比較而言,那聚集了我們班級和宣傳隊的老師同學的鄉間,倒顯得人氣旺盛,頗勾人想念。
但心情是平靜的,我走在街上,才不過七點,就已經是夜深人靜的樣子。
我挨家敲着門。
這些門都不很容易敲開,半天才有人應聲,半掩着人影,問我從哪裡來,做什麼。
他們大都隻讓我送進信去,然後就關上門。
我隻得走開,去下一家同學家。
有一些地址是不那麼好尋的,号碼是跳開的,待到找見,卻發現是一個店鋪,已經打烊。
再繞去後門,則又迷失了号碼。
當我又一次兜進兜出地找着号碼,結果是無望地幹脆大叫起這同學的父母的名字。
頭頂上忽傳來一陣子清脆可喜的小姑娘的聲音,七嘴八舌問道是什麼人找。
擡頭一看,是一個木陽台,面臨着這一條窄小的橫馬路,也沒有燈。
陽台上擠着幾個小姑娘,是比我們更小的一夥,大約剛上小學不久,其中有我同學的妹妹。
雖然看不清她們眉眼,但她們靈巧活潑的身影依稀可見。
她們是這個宵禁似的暗夜裡,惟有的一點活躍,也是我這一夜的沿街尋找的惟有的一點光明。
她們還很快活,輕松,無憂無慮,不像我們,已經初嘗人世。
離開她們,再去下一家。
那是在一幢大樓裡。
樓道沒有一點光,黑得可怕。
我扶着牆壁上了樓,摸到了這家的門。
門,應聲而開,伸出一張臉。
因是背光,臉是模糊的,但輪廓是一個老婦。
她聽我說是她女兒的同學,立即讓我進了門。
這是一個狹小卻完整的套間,我們所在的是一個呈等邊三角形的門廳,倚牆放一張舊方桌,一面牆上是我方才進來的門,另一面牆上也是一扇門,門的上方鑲了兩塊毛玻璃,透出燈光,好像裡面有人,卻始終未見走出。
廳裡還有一個老婦,是她家的親友?她們一同把我讓到桌邊坐下,然後同我說話。
她們不知為什麼一律都把聲音壓得很低,還向我湊得很近。
這樣,她們的臉就在我眼睛裡放得很大,并且走形,就有些類似銅勺凸起的一面上映出的人臉,兩頭尖,中間鼓。
她們說的多是她家女兒的身體狀況,如何不适宜在鄉間生活。
因這時節流傳着謠言,說我們這一批中學生再不會回城,很快就要遷走戶口。
她們的樣子看起來有些可怖,那一扇亮着燈光的玻璃門也有些可怖。
再有,房間裡壅塞着一種氣味,像是洇透了煙火油醬的木器的氣味,來自我身椅的木桌,另一邊的碗櫥,還有櫥隔檔裡的砧闆什麼的。
溫熱的,熟膩的,也叫人喪氣。
我心跳着,盼着早點走出這套間。
可她們将身子傾向我,說個沒完。
她們看上去非常渴望與我交談。
她們的口腔和身上、發上,也散發着那種煙火、油醬與木器混合的氣味。
那扇玻璃門後頭的燈光一直照耀着,卻沒有一點動靜。
這間套間也給我鼹鼠的巢穴的印象,裡面居住着舊朝代的遺民。
他們的生活沒有希望可言。
盡管,其時,我們苦悶,前途莫測,可我們有希望。
就是這樣,我們覺得,隻有我們的生活是光明的。
在我們快樂的小學生活之外,都是些離群索居的人們,他們的曆史,已經隐入晦暗之中。
直對着我家弄堂口,是叫做思南路的小街。
街身細長。
于是,兩邊的梧桐樹就連接得更緊了,樹陰更濃密,蟬鳴也更稠厚了。
這是一條幽靜的馬路,兩邊少有店鋪,多是住宅,有一些精緻的洋房,街面看上去比較清潔,和繁鬧的淮海路形成對照。
它是比較摩登的,也比較明朗,可它依然是,離群索群。
它的摩登帶着沒落的寂寞表情。
這是我家弄堂前的淮海路上,特有的情景,所有的摩登一應都帶有落後的腐朽的征兆。
這是一種亮麗的腐朽征兆,它顯得既新又舊。
這些亮麗的男女,走過淮海路,似乎是去趕赴上個世紀的約。
他們穿着很"飛",這是人們對摩登的俗稱,還是對頹廢的俗稱
一些舊篇章行将結束,另一些新篇章則将起首。
這雖是一個戲劇性的時節,可由于年幼無知,也由于沒有根基,是領會不到其中過節之處的微妙,不免粗心地略過了許多情節。
隻有當劇情直指核心處,也就是說到了高xdx潮的時分,才回過頭去,追究原委。
而一旦回頭,卻發現早已經事過境遷,人物兩非,那原那委就不知該往哪裡去尋了。
城市的生活又帶有相當程度的隐秘性,因都是些不相識不相知的人,聚集在一起,誰也信不過誰,懷着防範心,生怕被窺見了根底,就更看不清了。
其實,有誰能一帆風順地來到這地場呢?這地場多少帶有些搏擊場、生死場的意思,來到這裡,誰都帶着幾分争取的任務,有着幾分不甘心。
所以就攢下了閱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故事。
等我們趕來這城市了,這故事差不多已經收場,隻剩下一些尾聲,蛛絲馬迹的。
說是交替的時節,舊篇章和新篇章,是因為這兩種故事的完全不相同。
它們看上去幾乎毫不相幹,除了時間上的連續性,情節、細節、人物都是中斷的,終止以後再另起。
它們呈現出孤立發展的趨向。
或許所謂曆史的轉折就是這樣,帶有激變的形态。
所以,當我睜開眼睛,這城市的人和事撲面而來,都是第一幕的性質。
序幕呢,也已經在半知半覺中過去了,現在開始的是正劇。
時間大約是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的光景。
我家所在的弄堂前面,這個城市中著名的街道:淮海中路,梧桐樹冠覆頂,尤其在夏天,濃蔭遍地。
一些細碎的陽光從葉間均勻地遺漏下來,落到一半便化作了滿地的蟬鳴。
我家弄堂口是一條街心花園,人們都叫它做小花園。
花園後頭是一排紅磚樓房。
樣式是洋房,又不完全西式,在樓房的背面,連接有類似内地四合院格式的内天井,環着一周矮樓,頂上覆黑瓦,開有後門。
前門的門廳十分闊大,座在高台階上,說是底層,其實已是半層上了、我就讀的小學校舍就分散在這排民居之中。
其時,有許多小學校都是這樣,和民居間雜在一起。
但在我印象中,這排樓房裡的居民都是深居簡出,我們很少看見他們的身影。
他們的日常生活緊閉在一扇扇闊大而厚重的門扉後頭,莫測高深。
以我們那種自我中心的心理來看,這些人的生活隻是我們轟轟烈烈的小學生活的附屬,是談不上有什麼意義的。
這些木質沉重的門窗,隔音良好的牆壁,幽暗的走廊,頂樓,牆角,以及寂靜無聲,使他們很像一種幽居的動物:鼹鼠。
我始終沒有走近過那裡生活的任何人。
其實,這是和所有這城市的居民們一樣的生活,可因為隔膜,他們就留給了我暗淡和沒落的印象。
我想,這個印象的名字叫做道民。
這種印象還在其他一些時間和地點産生過,比如,在"文化革命"開始後的一九六九年。
這一年,我們本來是下鄉參加三秋勞動,卻因林彪的一級戰備命令滞留鄉間,一直到了這年的深秋。
我在學校宣傳隊拉手風琴,因想家情緒低落,老師便派了我一個差,回上海修理手風琴。
獨自一人回家,路途顯得有些艱巨,要經曆多次轉車轉船,可我就像得了救似地上了路。
到家已是傍晚,家中隻有老保姆和弟弟。
父母都在"五七幹校",姐姐在安徽插隊,境況是有些凄涼,而我卻安了心,多日的抑郁消解了許多。
吃過晚飯,我便出門去給同學家裡送信。
因為劃地段進的中學,所以我的同學們都是沿這條淮海路居住。
我是自下鄉以後第一個回上海的,就有許多同學托我捎信,包括一些平時并不親密的同學。
在這一個夜晚,我敲開了淮海路街面或弄堂裡的許多門扇,這是我以前從未涉足過的地方。
其時,馬路變得十分冷清。
霓虹燈是早沒了,櫥窗也暗了燈光,隻剩一些路燈,照射着行人寥寥的街面。
是因為戰備疏散了一些人,還因為沒有心境,人和車都很少。
沿街的窗戶,貼了米字條,說是為防空襲的措施。
這樣的話,窗玻璃不至因為破碎而四濺開來,也不會發出裂響。
這城市真是顯得荒涼了,再加上秋風瑟瑟,梧桐落葉一卷卷地掃着地面。
相比較而言,那聚集了我們班級和宣傳隊的老師同學的鄉間,倒顯得人氣旺盛,頗勾人想念。
但心情是平靜的,我走在街上,才不過七點,就已經是夜深人靜的樣子。
我挨家敲着門。
這些門都不很容易敲開,半天才有人應聲,半掩着人影,問我從哪裡來,做什麼。
他們大都隻讓我送進信去,然後就關上門。
我隻得走開,去下一家同學家。
有一些地址是不那麼好尋的,号碼是跳開的,待到找見,卻發現是一個店鋪,已經打烊。
再繞去後門,則又迷失了号碼。
當我又一次兜進兜出地找着号碼,結果是無望地幹脆大叫起這同學的父母的名字。
頭頂上忽傳來一陣子清脆可喜的小姑娘的聲音,七嘴八舌問道是什麼人找。
擡頭一看,是一個木陽台,面臨着這一條窄小的橫馬路,也沒有燈。
陽台上擠着幾個小姑娘,是比我們更小的一夥,大約剛上小學不久,其中有我同學的妹妹。
雖然看不清她們眉眼,但她們靈巧活潑的身影依稀可見。
她們是這個宵禁似的暗夜裡,惟有的一點活躍,也是我這一夜的沿街尋找的惟有的一點光明。
她們還很快活,輕松,無憂無慮,不像我們,已經初嘗人世。
離開她們,再去下一家。
那是在一幢大樓裡。
樓道沒有一點光,黑得可怕。
我扶着牆壁上了樓,摸到了這家的門。
門,應聲而開,伸出一張臉。
因是背光,臉是模糊的,但輪廓是一個老婦。
她聽我說是她女兒的同學,立即讓我進了門。
這是一個狹小卻完整的套間,我們所在的是一個呈等邊三角形的門廳,倚牆放一張舊方桌,一面牆上是我方才進來的門,另一面牆上也是一扇門,門的上方鑲了兩塊毛玻璃,透出燈光,好像裡面有人,卻始終未見走出。
廳裡還有一個老婦,是她家的親友?她們一同把我讓到桌邊坐下,然後同我說話。
她們不知為什麼一律都把聲音壓得很低,還向我湊得很近。
這樣,她們的臉就在我眼睛裡放得很大,并且走形,就有些類似銅勺凸起的一面上映出的人臉,兩頭尖,中間鼓。
她們說的多是她家女兒的身體狀況,如何不适宜在鄉間生活。
因這時節流傳着謠言,說我們這一批中學生再不會回城,很快就要遷走戶口。
她們的樣子看起來有些可怖,那一扇亮着燈光的玻璃門也有些可怖。
再有,房間裡壅塞着一種氣味,像是洇透了煙火油醬的木器的氣味,來自我身椅的木桌,另一邊的碗櫥,還有櫥隔檔裡的砧闆什麼的。
溫熱的,熟膩的,也叫人喪氣。
我心跳着,盼着早點走出這套間。
可她們将身子傾向我,說個沒完。
她們看上去非常渴望與我交談。
她們的口腔和身上、發上,也散發着那種煙火、油醬與木器混合的氣味。
那扇玻璃門後頭的燈光一直照耀着,卻沒有一點動靜。
這間套間也給我鼹鼠的巢穴的印象,裡面居住着舊朝代的遺民。
他們的生活沒有希望可言。
盡管,其時,我們苦悶,前途莫測,可我們有希望。
就是這樣,我們覺得,隻有我們的生活是光明的。
在我們快樂的小學生活之外,都是些離群索居的人們,他們的曆史,已經隐入晦暗之中。
直對着我家弄堂口,是叫做思南路的小街。
街身細長。
于是,兩邊的梧桐樹就連接得更緊了,樹陰更濃密,蟬鳴也更稠厚了。
這是一條幽靜的馬路,兩邊少有店鋪,多是住宅,有一些精緻的洋房,街面看上去比較清潔,和繁鬧的淮海路形成對照。
它是比較摩登的,也比較明朗,可它依然是,離群索群。
它的摩登帶着沒落的寂寞表情。
這是我家弄堂前的淮海路上,特有的情景,所有的摩登一應都帶有落後的腐朽的征兆。
這是一種亮麗的腐朽征兆,它顯得既新又舊。
這些亮麗的男女,走過淮海路,似乎是去趕赴上個世紀的約。
他們穿着很"飛",這是人們對摩登的俗稱,還是對頹廢的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