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思想卻已被引進一個抽象的境地,與現實高遠了。
而他的,有關妹頭的一些事情,卻是浮在現實的表層。
他們倆相距有十萬八千裡了。
天色黑了,那山東人的風筝已經"撲"地一聲落到地上,擦着地面,他們還沒有回去的意思。
暮色裡,山東人在線軸上繞線的身姿看上去很寂寞。
他繞完了,将風筝送了收起,走了。
他和妹頭的告别卻是簡單得很。
妹頭上他家來,給也送了一件手織的毛線背心,還有一雙買來的松緊布鞋。
他阿娘看見妹頭來,高興得很,下了糯米圓子給他門做點心。
這時候,她已經把妹頭認作她的孫媳婦了,那裡曉得,在後來把妹頭迎進門的日子裡,她和妹頭做了天下第一對頭。
他對妹頭的來訪态度冷淡,因為感到巴尬,就幹脆擺起了架子。
他從頭到尾斜倚在那張甯式民床上看一本書,對妹頭帶來的東西看也不看一眼。
妹頭背對着他坐在床沿上,和阿娘說話。
他很厭煩似地掉了個身子,臉朝裡躺着。
不料,妹頭一邊同阿娘說話,一邊背過手在他的腳底心搔了搔。
他險些跳起來,好容易忍住了,餘下的時間裡,他都闆着臉,不理妹頭,但即時刻警惕着不讓妹頭的手來搔他的腳底心。
不過妹頭已經夠了,她把手收回去,放在膝上,端端正正地坐着,和阿娘一起讨論着如今買菜的種種難處,歎着苦經。
妹頭還向阿娘介紹着一些新方法,既可節約,又可将單調的品種換出花樣。
比如買那種貓魚大小的雜魚做魚松,再比如冷油條切成段,油裡炒了沾辣醬油,也是一個菜,最妙的是那種小而多刺的盎子魚,打上了一個雞蛋,放在飯鍋裡清蒸,肉就凝結不散了,特别鮮嫩。
阿娘一邊謙虛地聽着妹頭的經驗,一邊又有些不服,就給妹頭出難題,說,她的孫子是肉和尚,靠魚是打發不了的,要靠肉。
妹頭就眼睛一亮,身子一直,說:肉?肉就更好辦了,三毛錢買一個鴨殼子,炖湯給他吃;兩毛錢一堆的肉骨頭,炖湯給他吃;還有圈子,放蔥結,姜塊,濃油赤醬,燒給他吃!這個"他"既是泛指,又是指的他,就帶着些嘲笑。
又聽到要給他吃"圈子",這種豬下水部位,就更生氣了。
他在眼角裡看着妹頭的背影,她的短頭發下面露出一截頸子,頸子中間有一道淺淺的凹槽,長着一些茸毛,他直想在那上面使勁拍一下。
阿娘去端了糯米圓子來,他們就一個半躺着,一個坐着,端了碗吃。
吃完了,妹頭就要走,阿娘讓他起來送,他磨蹭着下床穿鞋,妹頭早已出了門。
等他穿好鞋走出去,妹頭已走得看不見了。
他本來也可以回身進屋的,可卻又奇怪起來,想她走這麼快為什麼?便也向弄口走去。
弄口對着一條嘈雜的馬路,街道很窄,而且彎曲,多是些日用雜貨,家用五金的小店,洋鐵匠"哐哐"地敲着鉛皮桶,車輛壅塞在街心,性急地摁着喇叭。
他正左望有望,想妹頭怎麼一眨眼就不見了,忽然眼睛就被一雙手蒙住了。
他曉得是妹頭,但是驚訝她的放肆。
還好,她隻蒙了一下,很快松了手。
然後他們就走到前面大馬路上去買冷飲吃。
天很冷,包裝紙凍在堅硬的冰磚上,揭都揭不開來。
可他們不怕冷,也不怕剛吃過糯米圓子就吃冷食,傷了腸胃。
都是這樣的年紀,又都是好食欲的身體,生冷不忌。
他們很坦然地吃着冰磚逛着馬路,嘴上沒說,心裡都認為自己已經是走上社會的人了,不必再忌諱什麼。
尤其是妹頭,她已經有了工作,自立了。
現在,她每天早上,背着包,背包的帶子,也像玲玲的二姐姐那樣,收得很短,卡在腰裡。
她背着包,去乘公交車。
臨到車站前,就緊跑幾步,正好和後面上來的公交車同時到站。
擠上車,她把包拉到前面,抽出月票,朝賣票的一揚,管他看不看見,就擡着下巴,對着車窗外面看街景。
車上的人,還有馬路上騎自行車的人,都是和她一樣,去上班的人。
帶着忙碌,鄭重,還有些疲乏和厭倦的表情,向着各自的工作單位趕去。
下一路車,還要再轉一路車。
轉車的氣氛就更緊張了。
許多人都是走同一條路線,一齊擁下這一路車,跑步着沖向下一路車。
那一路車的賣票的,多少有些認得他們,有意在站上等他們,同時虛張聲勢地"啪啪"拍着鐵皮的車廂壁,吆喝着關門離站,等他們一個個氣喘籲籲的上車,門還沒關上,車已經動了。
上大夜班的時候,公交車就比較空一些,不那麼疾風驟雨的,但卻有着一種孤單和冷清。
尤其是下班回家的路上,天剛蒙蒙亮,車上沒幾個人,都在打瞌睡。
賣票的也懶得說話,到了站都不報站名,反正這時候坐車的都是老乘客了,誰能不知道什麼地方下站?簡直是笑話。
而且,車上再人少也總有幾個同路的人,他們彼此都有些認識,但從不說話。
他們都要比她年長,一個是中年婦女,兩個是男的。
有的轉車的時候,那一個比較年輕力壯的跑得快,還會幫他們拉住車門,等他們一一上去,才最後一個上。
等她走進弄堂,那些讀書的正好是去上學。
她青着眼圈從他們身邊擦過,有氣無力地回應着他們的招
而他的,有關妹頭的一些事情,卻是浮在現實的表層。
他們倆相距有十萬八千裡了。
天色黑了,那山東人的風筝已經"撲"地一聲落到地上,擦着地面,他們還沒有回去的意思。
暮色裡,山東人在線軸上繞線的身姿看上去很寂寞。
他繞完了,将風筝送了收起,走了。
他和妹頭的告别卻是簡單得很。
妹頭上他家來,給也送了一件手織的毛線背心,還有一雙買來的松緊布鞋。
他阿娘看見妹頭來,高興得很,下了糯米圓子給他門做點心。
這時候,她已經把妹頭認作她的孫媳婦了,那裡曉得,在後來把妹頭迎進門的日子裡,她和妹頭做了天下第一對頭。
他對妹頭的來訪态度冷淡,因為感到巴尬,就幹脆擺起了架子。
他從頭到尾斜倚在那張甯式民床上看一本書,對妹頭帶來的東西看也不看一眼。
妹頭背對着他坐在床沿上,和阿娘說話。
他很厭煩似地掉了個身子,臉朝裡躺着。
不料,妹頭一邊同阿娘說話,一邊背過手在他的腳底心搔了搔。
他險些跳起來,好容易忍住了,餘下的時間裡,他都闆着臉,不理妹頭,但即時刻警惕着不讓妹頭的手來搔他的腳底心。
不過妹頭已經夠了,她把手收回去,放在膝上,端端正正地坐着,和阿娘一起讨論着如今買菜的種種難處,歎着苦經。
妹頭還向阿娘介紹着一些新方法,既可節約,又可将單調的品種換出花樣。
比如買那種貓魚大小的雜魚做魚松,再比如冷油條切成段,油裡炒了沾辣醬油,也是一個菜,最妙的是那種小而多刺的盎子魚,打上了一個雞蛋,放在飯鍋裡清蒸,肉就凝結不散了,特别鮮嫩。
阿娘一邊謙虛地聽着妹頭的經驗,一邊又有些不服,就給妹頭出難題,說,她的孫子是肉和尚,靠魚是打發不了的,要靠肉。
妹頭就眼睛一亮,身子一直,說:肉?肉就更好辦了,三毛錢買一個鴨殼子,炖湯給他吃;兩毛錢一堆的肉骨頭,炖湯給他吃;還有圈子,放蔥結,姜塊,濃油赤醬,燒給他吃!這個"他"既是泛指,又是指的他,就帶着些嘲笑。
又聽到要給他吃"圈子",這種豬下水部位,就更生氣了。
他在眼角裡看着妹頭的背影,她的短頭發下面露出一截頸子,頸子中間有一道淺淺的凹槽,長着一些茸毛,他直想在那上面使勁拍一下。
阿娘去端了糯米圓子來,他們就一個半躺着,一個坐着,端了碗吃。
吃完了,妹頭就要走,阿娘讓他起來送,他磨蹭着下床穿鞋,妹頭早已出了門。
等他穿好鞋走出去,妹頭已走得看不見了。
他本來也可以回身進屋的,可卻又奇怪起來,想她走這麼快為什麼?便也向弄口走去。
弄口對着一條嘈雜的馬路,街道很窄,而且彎曲,多是些日用雜貨,家用五金的小店,洋鐵匠"哐哐"地敲着鉛皮桶,車輛壅塞在街心,性急地摁着喇叭。
他正左望有望,想妹頭怎麼一眨眼就不見了,忽然眼睛就被一雙手蒙住了。
他曉得是妹頭,但是驚訝她的放肆。
還好,她隻蒙了一下,很快松了手。
然後他們就走到前面大馬路上去買冷飲吃。
天很冷,包裝紙凍在堅硬的冰磚上,揭都揭不開來。
可他們不怕冷,也不怕剛吃過糯米圓子就吃冷食,傷了腸胃。
都是這樣的年紀,又都是好食欲的身體,生冷不忌。
他們很坦然地吃着冰磚逛着馬路,嘴上沒說,心裡都認為自己已經是走上社會的人了,不必再忌諱什麼。
尤其是妹頭,她已經有了工作,自立了。
現在,她每天早上,背着包,背包的帶子,也像玲玲的二姐姐那樣,收得很短,卡在腰裡。
她背着包,去乘公交車。
臨到車站前,就緊跑幾步,正好和後面上來的公交車同時到站。
擠上車,她把包拉到前面,抽出月票,朝賣票的一揚,管他看不看見,就擡着下巴,對着車窗外面看街景。
車上的人,還有馬路上騎自行車的人,都是和她一樣,去上班的人。
帶着忙碌,鄭重,還有些疲乏和厭倦的表情,向着各自的工作單位趕去。
下一路車,還要再轉一路車。
轉車的氣氛就更緊張了。
許多人都是走同一條路線,一齊擁下這一路車,跑步着沖向下一路車。
那一路車的賣票的,多少有些認得他們,有意在站上等他們,同時虛張聲勢地"啪啪"拍着鐵皮的車廂壁,吆喝着關門離站,等他們一個個氣喘籲籲的上車,門還沒關上,車已經動了。
上大夜班的時候,公交車就比較空一些,不那麼疾風驟雨的,但卻有着一種孤單和冷清。
尤其是下班回家的路上,天剛蒙蒙亮,車上沒幾個人,都在打瞌睡。
賣票的也懶得說話,到了站都不報站名,反正這時候坐車的都是老乘客了,誰能不知道什麼地方下站?簡直是笑話。
而且,車上再人少也總有幾個同路的人,他們彼此都有些認識,但從不說話。
他們都要比她年長,一個是中年婦女,兩個是男的。
有的轉車的時候,那一個比較年輕力壯的跑得快,還會幫他們拉住車門,等他們一一上去,才最後一個上。
等她走進弄堂,那些讀書的正好是去上學。
她青着眼圈從他們身邊擦過,有氣無力地回應着他們的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