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出生入死
關燈
小
中
大
共産黨和國民黨的部隊為了各自的利益,終于,在東北同室操戈了。
四平是繼山海關之後,東北的又一屏障和交通樞紐。
在這裡敵我雙方反複攻打了四次,最後才解放四平,也就有了四平這個名字。
解放戰争的戰例和戰史上,都清楚地書寫着這四次的戰例。
因為四平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就成了兩支部隊攻奪的焦點。
前兩次圍攻四平,我軍死傷慘重,甚至彈盡糧絕,最後不得不撤出戰鬥。
當時我軍彈藥奇缺,靠着一股聲勢和熱情,把四平團團地圍住了,因沒有重型武器,就連迫擊炮也很少,又面臨有炮無彈的窘境。
多許支前的民工,舉着扁擔和棍棒,也參加了圍攻四平的隊伍。
趙大刀異常清晰自己排的武器裝備,二十一師的警衛排,應該是全師裝備最精良的,可他們每個人也隻有十幾粒子彈,身上的子彈袋用高粱稭塞滿了,看上去鼓鼓的,彈足糧餘的樣子。
因為部隊初到東北,許多後方的兵工廠還沒有建起來,雖然從日本人手裡接收了一部分武器彈藥,但隊伍擴充得很快,這些彈藥也隻是杯水車薪。
餘下的的武器裝備,一些讓蘇軍運回了國内,一些則被國民黨接收了。
解放戰争的初期,共産黨的部隊在東北并沒有占到便宜,沒有勝仗,自然也就沒有彈藥的補充,因此,戰鬥打得異常的艱苦。
第三次圍攻四平,二十一師參戰了。
在部隊攻城之前,趙大刀給師部警衛排每人弄了一把大刀,有從日本人手裡繳來的指揮刀,也有砍柴刀,惟獨趙大刀的那把刀最為顯眼,明晃晃,亮锃锃,威風凜凜。
這支配備了刀具的警衛排,被二十一師的人親切地稱為“大刀隊”。
戰鬥在合圍四平三天後,打響了。
這是一個黎明時分。
當時國民黨在四平也投入了重兵,分陸路和海上增援。
陸路上的敵人包括山海關和長春的守敵,海上的部隊則分别從棒棰島、營口等地從海上支援。
圍攻四平的部隊就腹背受敵了,不僅要圍攻四平,還要花費很多兵力阻擊敵人的援軍。
從整個戰史上來看,前三次圍攻四平的戰術都不成功。
戰鬥是殘酷、慘烈的。
第一個沖擊波過去,指戰員手裡的彈藥就消耗得差不多了,但他們沒有退路,隻能一鼓作氣與敵人短兵相接。
隻有這樣,才能避免我軍的短處。
一個沖鋒,接着又一個沖鋒,沖鋒号吹得響徹雲霄,司号員吹得都上氣不接下氣了,仍是凄厲地把号吹響。
敵人在工事裡向我軍猛烈射擊,我軍沖鋒的人員倒下去一片,又倒下去一片。
前面的人倒下去了,後面的人又前赴後繼地沖上來。
在部隊後面支前的民工,見前面的部隊損失慘重,陣地久攻不下,就自發地組織起來,舉着扁擔和棍棒,呐喊着,沖了上去。
二十一師的馬起義殺紅了眼睛,兩輪沖鋒下來,全師的人馬就損失了三分之一。
在馬起義的記憶裡,部隊還沒有打過這麼慘烈的戰鬥。
除了湘江一戰外,部隊從來沒有這樣地死傷過。
他集合了部隊,抽調了一個營,把所有優良的武器裝備集中到這個營,組織了一支敢死或,有其他營做掩護。
此時的馬起義都把寶押在敢死營身上了,誓死作最後一搏。
馬起義梗着脖子,大喊道:老子就不信,殺不出一條血路來! 後來的敢死營和警衛排果真殺出了一條血路,從城外攻進了城裡。
這支生死不顧的隊伍殺到現在的英雄街附近,清醒過來的敵人團團地将隊伍圍了。
畢竟這隻是一支一百多人的隊伍,情形萬分危急。
馬起義帶着隊伍試圖往前沖,一個回合下來,死傷近二十人。
照這樣下去,隊伍也隻夠拼上幾個回合了。
趙大刀的警衛排一路沖下來,也傷亡過半。
憑經驗,他知道仗不能這麼打下去,否則将全軍覆沒。
此時兩個團的敵人的槍口直面這支孤軍,外面的我軍仍然喊殺着,可就是無法撕破敵人的防線。
“沖出去”的念頭在趙大刀的腦海裡一閃,便不可阻擋了――保衛師長馬起義的安全是他的首要任務。
這時的馬起義,舉着雙槍又一次躍出了陣地。
他這一躍,身後就跟了幾十個活着的弟兄一同躍了出去,一副生死不顧的樣子。
趙大刀吼了聲:師長―― 已經晚了,一發炮彈呼嘯着落下,在馬起義的面前爆炸了。
馬起義血人似地倒下,趙大刀背起受傷的馬起義,吼了聲:警衛排,給我拼出條路來。
部隊最終撤了下去。
十幾把大刀在前面開路,剩下的人拼死斷後。
耳邊的風聲,子彈劃過時的嘯叫,和着炮彈的轟鳴,攪成了一團。
趙大刀此時隻有一個信念,就是沖出去。
他不知自己在跑,還是在飛,隻覺雙腳似乎離開了地面。
背上的馬起義醒過來了,他在趙大刀的耳邊吼:大刀,你把我放下,我還沒死。
就是剩下一口氣了,也要和敵人拼了。
趙大刀像沒
四平是繼山海關之後,東北的又一屏障和交通樞紐。
在這裡敵我雙方反複攻打了四次,最後才解放四平,也就有了四平這個名字。
解放戰争的戰例和戰史上,都清楚地書寫着這四次的戰例。
因為四平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就成了兩支部隊攻奪的焦點。
前兩次圍攻四平,我軍死傷慘重,甚至彈盡糧絕,最後不得不撤出戰鬥。
當時我軍彈藥奇缺,靠着一股聲勢和熱情,把四平團團地圍住了,因沒有重型武器,就連迫擊炮也很少,又面臨有炮無彈的窘境。
多許支前的民工,舉着扁擔和棍棒,也參加了圍攻四平的隊伍。
趙大刀異常清晰自己排的武器裝備,二十一師的警衛排,應該是全師裝備最精良的,可他們每個人也隻有十幾粒子彈,身上的子彈袋用高粱稭塞滿了,看上去鼓鼓的,彈足糧餘的樣子。
因為部隊初到東北,許多後方的兵工廠還沒有建起來,雖然從日本人手裡接收了一部分武器彈藥,但隊伍擴充得很快,這些彈藥也隻是杯水車薪。
餘下的的武器裝備,一些讓蘇軍運回了國内,一些則被國民黨接收了。
解放戰争的初期,共産黨的部隊在東北并沒有占到便宜,沒有勝仗,自然也就沒有彈藥的補充,因此,戰鬥打得異常的艱苦。
第三次圍攻四平,二十一師參戰了。
在部隊攻城之前,趙大刀給師部警衛排每人弄了一把大刀,有從日本人手裡繳來的指揮刀,也有砍柴刀,惟獨趙大刀的那把刀最為顯眼,明晃晃,亮锃锃,威風凜凜。
這支配備了刀具的警衛排,被二十一師的人親切地稱為“大刀隊”。
戰鬥在合圍四平三天後,打響了。
這是一個黎明時分。
當時國民黨在四平也投入了重兵,分陸路和海上增援。
陸路上的敵人包括山海關和長春的守敵,海上的部隊則分别從棒棰島、營口等地從海上支援。
圍攻四平的部隊就腹背受敵了,不僅要圍攻四平,還要花費很多兵力阻擊敵人的援軍。
從整個戰史上來看,前三次圍攻四平的戰術都不成功。
戰鬥是殘酷、慘烈的。
第一個沖擊波過去,指戰員手裡的彈藥就消耗得差不多了,但他們沒有退路,隻能一鼓作氣與敵人短兵相接。
隻有這樣,才能避免我軍的短處。
一個沖鋒,接着又一個沖鋒,沖鋒号吹得響徹雲霄,司号員吹得都上氣不接下氣了,仍是凄厲地把号吹響。
敵人在工事裡向我軍猛烈射擊,我軍沖鋒的人員倒下去一片,又倒下去一片。
前面的人倒下去了,後面的人又前赴後繼地沖上來。
在部隊後面支前的民工,見前面的部隊損失慘重,陣地久攻不下,就自發地組織起來,舉着扁擔和棍棒,呐喊着,沖了上去。
二十一師的馬起義殺紅了眼睛,兩輪沖鋒下來,全師的人馬就損失了三分之一。
在馬起義的記憶裡,部隊還沒有打過這麼慘烈的戰鬥。
除了湘江一戰外,部隊從來沒有這樣地死傷過。
他集合了部隊,抽調了一個營,把所有優良的武器裝備集中到這個營,組織了一支敢死或,有其他營做掩護。
此時的馬起義都把寶押在敢死營身上了,誓死作最後一搏。
馬起義梗着脖子,大喊道:老子就不信,殺不出一條血路來! 後來的敢死營和警衛排果真殺出了一條血路,從城外攻進了城裡。
這支生死不顧的隊伍殺到現在的英雄街附近,清醒過來的敵人團團地将隊伍圍了。
畢竟這隻是一支一百多人的隊伍,情形萬分危急。
馬起義帶着隊伍試圖往前沖,一個回合下來,死傷近二十人。
照這樣下去,隊伍也隻夠拼上幾個回合了。
趙大刀的警衛排一路沖下來,也傷亡過半。
憑經驗,他知道仗不能這麼打下去,否則将全軍覆沒。
此時兩個團的敵人的槍口直面這支孤軍,外面的我軍仍然喊殺着,可就是無法撕破敵人的防線。
“沖出去”的念頭在趙大刀的腦海裡一閃,便不可阻擋了――保衛師長馬起義的安全是他的首要任務。
這時的馬起義,舉着雙槍又一次躍出了陣地。
他這一躍,身後就跟了幾十個活着的弟兄一同躍了出去,一副生死不顧的樣子。
趙大刀吼了聲:師長―― 已經晚了,一發炮彈呼嘯着落下,在馬起義的面前爆炸了。
馬起義血人似地倒下,趙大刀背起受傷的馬起義,吼了聲:警衛排,給我拼出條路來。
部隊最終撤了下去。
十幾把大刀在前面開路,剩下的人拼死斷後。
耳邊的風聲,子彈劃過時的嘯叫,和着炮彈的轟鳴,攪成了一團。
趙大刀此時隻有一個信念,就是沖出去。
他不知自己在跑,還是在飛,隻覺雙腳似乎離開了地面。
背上的馬起義醒過來了,他在趙大刀的耳邊吼:大刀,你把我放下,我還沒死。
就是剩下一口氣了,也要和敵人拼了。
趙大刀像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