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此後,我每晚吃完夥房打來的飯,就夾着《資本論》到她那裡去讀——“營業部主任”
總該滿意了吧。
她把油燈從牆上取下來,放在土台子的罐頭筒上。
“高燈遠照。
”她說。
房裡果然顯得明亮了許多。
爾舍是個很乖的女孩子,除了有時纏着她,要她唱個歌,一點也不吵鬧。
她從沒有問過我看的是本什麼書,為什麼要念書,也沒有跟我說那天晚上從我手臂中掙脫出來時,勸我“好好地念你的書吧”的道理。
她似乎隻覺得念書是好事,是男人應該做的事,是一種高尚的行為,但腦子裡卻沒有什麼目的性。
這方面,和那哲學講師給我的教導就不完全相同了。
“我爺爺也是念書人。
”她說,“我記性裡,我小時候老見他念書,跟你一樣,這麼捧着,也是這麼老厚老厚的一本。
”過了一會兒,她又說,“喜喜子這個沒起色的貨,放着書不念,倒喜歡滿世裡亂跑。
我就不希待他!……” 這裡,我仿佛窺見到她不“希待”海喜喜而“希待”我的秘密。
從她比畫她爺爺念的書本的版式,我猜測是一部宗教經典。
可是在她的思想裡,卻沒有一點宗教的觀念;一個樂觀的、開朗的、活潑的、熱情的人被生活磨練了以後,就不會對生活本身再有什麼神秘的看法了。
在燈光下,我抱着頭讀書。
她和爾舍唧唧哝哝地在炕上說話。
燈光把我頭顱的影子投射到她們身上。
爾舍好像也受到一種莊重的氣氛的感染,嬉笑的聲音也是悄悄的。
我有時停下來,谛聽着她們的笑聲,完全能體味到她們給我的親切的溫暖。
這間奇妙的小屋,幾乎盛不下我們之間的綿綿的溫情。
它常常使我聯想到航行在靜靜的海面上的一條精緻的小船,聯想到一個童話。
爾舍睡覺以後,她就跪在炕上剪裁我那條“跟城裡人一樣”的絨褲。
剪子沙沙地在絨毯上剪着。
那沙沙聲也是奇妙的、輕柔的,像一陣陣溫暖的細雨飄灑在綠色的灌木叢裡。
她縫紉的時候,也不跟我說話。
我偶爾側過頭去,她會擡起美麗的眼睛給我一個會意的、嬌媚的微笑。
那容光煥發的臉,表明了她在這種氣氛裡得到了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她享受着一個女人的權利。
後來,我才漸漸感覺到,她把有一個男人在她旁邊正正經經地念書,當作由童年時的印象形成的一個憧憬,一個美麗的夢,也是中國婦女的一個古老的傳統的幻想。
一天工夫,絨褲就縫好了。
這條灰色的棉絨毯,兩頭有三條紅道。
現在,那一頭的三條紅道正橫在我兩條大腿上。
穿着這種“跟城裡人一樣”的絨褲,活像馬戲團裡的小醜。
爾舍見了我這副模樣,拍着小手笑起來:“布娃娃!布娃娃!……” “不許這麼叫!叫‘爸爸’!”□她在爾舍頭上輕輕地拍了一下,又蹲下去,給我抻展褲腿,捋平針腳。
我看不見她的臉。
她這一句使我怦然心動的話,在她匆匆忙忙的動作中,像一陣輕風,嗖地就飄忽過去了,我捉摸不定她的含義。
“好,好!正合适!”随後她站起來,捂着嘴笑着說,”我還給你縫了頂帽子哩!”她告訴我,這是她照着跟我睡在一起的老漢——老會計的帽子,用剩下的棉絨毯縫的。
我一看,原來是一頂上海人冬天戴的那種“羅宋帽”。
帽頂上,還剪下一塊紅道團成球,栽了一個大紅纓子。
“也難為你想得出來。
”我笑着戴在頭上,“我小時候就戴這種帽子上學的。
”晚上,我就穿着這條“布娃娃”式的絨褲——她把我的棉褲拆洗了,戴着她手縫的“羅宋帽”,開始讀《第三篇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産》。
我從頭到腳都是暖和的,肚子也很飽。
我依稀記起恩格斯這樣說過,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馬克思就是從這一簡單的事實發現了曆史的發展規律的。
這話的确在宏觀和微觀上都具有不可颠撲的真理性。
現在,我真正地感覺到有一種渴求探索奧秘的精神力量,在我腦海裡躍躍欲試了。
當我讀到馬克思這段話時,我更無比地興奮起來,因為我此刻的精神狀态,使我的思想如閃電一般快地從這段似乎與我的現實無關的話中,理解了我應該怎樣來看待目前的生活以及怎麼确立今後的生活目标。
馬克思是這樣說的:人以一種自然力的資格,與自然物質相對立。
他因為要在一種對于他自己的生活有用的形态上占有自然物質,才推動各種屬于人身體的自然力,推動臂膀和腿,頭和手。
但當他由這種運動,加作用于他以外的自然,并且變化它時,他也就變化了他自己的自然。
他會展開各種睡眠在他本性内的潛能,使它們的力的作用,受他自己統制。
那麼,所謂人的改造,首先倒是這個人要改造自然,改造他的外在存在;人的改造不過是在人對自然與社會環境的改造過程中,自然與社會環境對于人的反作用。
人隻有在改造自然與社會環境的同時,自身才能受到改造;人不發出對外界的行動,不先改造自然和社會環境,自身便不能受到改造。
過去的四年多裡,因為我在不斷地改造着自然,所以我也在被改造着。
但那是不自覺的,甚至可以說是荒唐的改造;強制着我用原始的、粗
她把油燈從牆上取下來,放在土台子的罐頭筒上。
“高燈遠照。
”她說。
房裡果然顯得明亮了許多。
爾舍是個很乖的女孩子,除了有時纏着她,要她唱個歌,一點也不吵鬧。
她從沒有問過我看的是本什麼書,為什麼要念書,也沒有跟我說那天晚上從我手臂中掙脫出來時,勸我“好好地念你的書吧”的道理。
她似乎隻覺得念書是好事,是男人應該做的事,是一種高尚的行為,但腦子裡卻沒有什麼目的性。
這方面,和那哲學講師給我的教導就不完全相同了。
“我爺爺也是念書人。
”她說,“我記性裡,我小時候老見他念書,跟你一樣,這麼捧着,也是這麼老厚老厚的一本。
”過了一會兒,她又說,“喜喜子這個沒起色的貨,放着書不念,倒喜歡滿世裡亂跑。
我就不希待他!……” 這裡,我仿佛窺見到她不“希待”海喜喜而“希待”我的秘密。
從她比畫她爺爺念的書本的版式,我猜測是一部宗教經典。
可是在她的思想裡,卻沒有一點宗教的觀念;一個樂觀的、開朗的、活潑的、熱情的人被生活磨練了以後,就不會對生活本身再有什麼神秘的看法了。
在燈光下,我抱着頭讀書。
她和爾舍唧唧哝哝地在炕上說話。
燈光把我頭顱的影子投射到她們身上。
爾舍好像也受到一種莊重的氣氛的感染,嬉笑的聲音也是悄悄的。
我有時停下來,谛聽着她們的笑聲,完全能體味到她們給我的親切的溫暖。
這間奇妙的小屋,幾乎盛不下我們之間的綿綿的溫情。
它常常使我聯想到航行在靜靜的海面上的一條精緻的小船,聯想到一個童話。
爾舍睡覺以後,她就跪在炕上剪裁我那條“跟城裡人一樣”的絨褲。
剪子沙沙地在絨毯上剪着。
那沙沙聲也是奇妙的、輕柔的,像一陣陣溫暖的細雨飄灑在綠色的灌木叢裡。
她縫紉的時候,也不跟我說話。
我偶爾側過頭去,她會擡起美麗的眼睛給我一個會意的、嬌媚的微笑。
那容光煥發的臉,表明了她在這種氣氛裡得到了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她享受着一個女人的權利。
後來,我才漸漸感覺到,她把有一個男人在她旁邊正正經經地念書,當作由童年時的印象形成的一個憧憬,一個美麗的夢,也是中國婦女的一個古老的傳統的幻想。
一天工夫,絨褲就縫好了。
這條灰色的棉絨毯,兩頭有三條紅道。
現在,那一頭的三條紅道正橫在我兩條大腿上。
穿着這種“跟城裡人一樣”的絨褲,活像馬戲團裡的小醜。
爾舍見了我這副模樣,拍着小手笑起來:“布娃娃!布娃娃!……” “不許這麼叫!叫‘爸爸’!”□她在爾舍頭上輕輕地拍了一下,又蹲下去,給我抻展褲腿,捋平針腳。
我看不見她的臉。
她這一句使我怦然心動的話,在她匆匆忙忙的動作中,像一陣輕風,嗖地就飄忽過去了,我捉摸不定她的含義。
“好,好!正合适!”随後她站起來,捂着嘴笑着說,”我還給你縫了頂帽子哩!”她告訴我,這是她照着跟我睡在一起的老漢——老會計的帽子,用剩下的棉絨毯縫的。
我一看,原來是一頂上海人冬天戴的那種“羅宋帽”。
帽頂上,還剪下一塊紅道團成球,栽了一個大紅纓子。
“也難為你想得出來。
”我笑着戴在頭上,“我小時候就戴這種帽子上學的。
”晚上,我就穿着這條“布娃娃”式的絨褲——她把我的棉褲拆洗了,戴着她手縫的“羅宋帽”,開始讀《第三篇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産》。
我從頭到腳都是暖和的,肚子也很飽。
我依稀記起恩格斯這樣說過,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馬克思就是從這一簡單的事實發現了曆史的發展規律的。
這話的确在宏觀和微觀上都具有不可颠撲的真理性。
現在,我真正地感覺到有一種渴求探索奧秘的精神力量,在我腦海裡躍躍欲試了。
當我讀到馬克思這段話時,我更無比地興奮起來,因為我此刻的精神狀态,使我的思想如閃電一般快地從這段似乎與我的現實無關的話中,理解了我應該怎樣來看待目前的生活以及怎麼确立今後的生活目标。
馬克思是這樣說的:人以一種自然力的資格,與自然物質相對立。
他因為要在一種對于他自己的生活有用的形态上占有自然物質,才推動各種屬于人身體的自然力,推動臂膀和腿,頭和手。
但當他由這種運動,加作用于他以外的自然,并且變化它時,他也就變化了他自己的自然。
他會展開各種睡眠在他本性内的潛能,使它們的力的作用,受他自己統制。
那麼,所謂人的改造,首先倒是這個人要改造自然,改造他的外在存在;人的改造不過是在人對自然與社會環境的改造過程中,自然與社會環境對于人的反作用。
人隻有在改造自然與社會環境的同時,自身才能受到改造;人不發出對外界的行動,不先改造自然和社會環境,自身便不能受到改造。
過去的四年多裡,因為我在不斷地改造着自然,所以我也在被改造着。
但那是不自覺的,甚至可以說是荒唐的改造;強制着我用原始的、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