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似乎又将引起我内心洶湧的浪潮。
但她整個的神态,又毫無挑逗意味,而是孩子般的無忌的天真。
于是轉念一想,我為自己的心思而羞愧得更加臉紅了。
我過去接受的教育,讀的書,總是指導我把人分成各種類型,即使是純客觀的心理學,對人也有所謂粘液質、膽汁質、多血質等等之分;至于文藝作品,那更不用說了,那裡面有形形色色的人:穩重的、輕狂的、放蕩的、嚴肅的……現在我才明白,人,除了馬克思指出的按經濟地位來劃分成為階級的人之外,世界上沒有絕對的關于人的類型的概念。
比如她吧,她就是她,一個活生生的人!一會兒穩重,一會兒輕狂,一會兒開懷大笑,一會兒又嚴肅認真——而上次的嚴肅認真,差點使我羞愧地自盡。
理解人和理解事物好像不同,不能用理性去分析,隻能用感情去感覺。
我從這裡,開始理解馬克思在《初版序》中說的:“我決非要用玫瑰的顔色來描寫資本家和地主的姿态。
這裡被考察的一切人,都不過是經濟範疇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階級關系和利益的負擔者。
”在同一個經濟範疇,同一個階級之中的每一個具體的人,都是活生生的人,那可以用“玫瑰的顔色來描寫”;而作為一個經濟範疇,作為“一定階級關系和利益的負擔者”,那就是一個事物了,那就要用理性去分析。
這裡,就是文學和經濟學的不同點。
這個念頭隻是一霎間産生出來的。
這種聯想好像很可笑,但我自己認為我仿佛從生活中獲得了某種“通知”。
于是,我不僅輕松,而且有點興奮了。
我吃着雜合飯。
她從炕裡邊拉出一條嶄新的棉絨毯,跟我說,今天,她托去鎮南堡的人買來這條毯子,七塊多錢,準備給我做條絨褲,剩下的,還可以給爾舍做一套絨褲褂。
她拍拍毯子,洋洋得意地說:“咱們也跟城裡人一樣了,要穿絨衣裳!”她絮絮叨叨地跟我講,他們那個地方的人,隻穿毛褐衣。
這是用極為原始的方法,在骨制的撚錘上把生羊毛一點點地撚成毛線,再織成的毛衣。
她給我看了她的一件這種毛褐衣,灰白色的,沒有線條,像一個毛口袋。
沒有經過熟制的生羊毛,會穿透襯衫紮到皮膚上去的。
我想象一根根粗糙的生羊毛紮着她細嫩的皮膚,又不禁臉紅了。
同時,還有一種近乎悲哀的同情從心底湧出來:她把絨衣都當作城裡人穿的奢侈品,毛線衣就更不必說了。
恐怕她活了二十多年也沒有見過一件真正的毛線衣,而她又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善良的女人!我兒時的生活,她是不能夠想象的。
也許正因為這點,她才在開始時對我産生了同情和憐憫吧;她不可能和我一樣,看到一個曆史的因果關系。
她抖開棉絨毯。
我看到,這就是鎮南堡那個小商店的貨架上堆着的那種帶紅條的灰色絨毯。
她用拇指和中指□量着,嘴唇翕動着,在無聲地計算。
燈光照着她如鳥翼一般扇動着的睫毛,以及她明亮的、凝神于内心計算的眼睛。
由于這對眼睛,她整個面龐散射着一種迷人的、令人心曠神怡的光輝。
而她又是一個連毛衣也沒穿過、把絨衣也當做奢侈品的女人!在我拘于過去的習慣和見識的狹隘心裡,怎麼也無法把我觀念中的美和她這個現實中的美調和起來,就像無法把一株桃金娘移植到這幹旱寒冷的沙漠邊緣裡來一樣。
吃完飯,我想起了海喜喜,我說:“我聽說,海喜喜請假了,到城裡逛去了。
”“誰希待他!”她還在計算着,頭也不擡,“他愛上哪達兒逛就上哪達兒逛去!”一切都是這樣的簡單!我暗暗地想,這兩天我的自我折磨好像都是多餘的。
她對人和生活顯然有另一種雖然粗糙卻是非常現實的态度。
曠野的風要往這兒刮,那兒刮,你能命令風四面八方全刮一點嗎? 知識分子對人和生活的那種雖然纖細卻是柔弱的與不切實際的态度,是無法适應如狂飙般的曆史進程的。
在以後的一生中,我都常常抱着感激的心情,來回憶她在潛移默化間灌輸給我的如曠野的風的氣質。
但她整個的神态,又毫無挑逗意味,而是孩子般的無忌的天真。
于是轉念一想,我為自己的心思而羞愧得更加臉紅了。
我過去接受的教育,讀的書,總是指導我把人分成各種類型,即使是純客觀的心理學,對人也有所謂粘液質、膽汁質、多血質等等之分;至于文藝作品,那更不用說了,那裡面有形形色色的人:穩重的、輕狂的、放蕩的、嚴肅的……現在我才明白,人,除了馬克思指出的按經濟地位來劃分成為階級的人之外,世界上沒有絕對的關于人的類型的概念。
比如她吧,她就是她,一個活生生的人!一會兒穩重,一會兒輕狂,一會兒開懷大笑,一會兒又嚴肅認真——而上次的嚴肅認真,差點使我羞愧地自盡。
理解人和理解事物好像不同,不能用理性去分析,隻能用感情去感覺。
我從這裡,開始理解馬克思在《初版序》中說的:“我決非要用玫瑰的顔色來描寫資本家和地主的姿态。
這裡被考察的一切人,都不過是經濟範疇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階級關系和利益的負擔者。
”在同一個經濟範疇,同一個階級之中的每一個具體的人,都是活生生的人,那可以用“玫瑰的顔色來描寫”;而作為一個經濟範疇,作為“一定階級關系和利益的負擔者”,那就是一個事物了,那就要用理性去分析。
這裡,就是文學和經濟學的不同點。
這個念頭隻是一霎間産生出來的。
這種聯想好像很可笑,但我自己認為我仿佛從生活中獲得了某種“通知”。
于是,我不僅輕松,而且有點興奮了。
我吃着雜合飯。
她從炕裡邊拉出一條嶄新的棉絨毯,跟我說,今天,她托去鎮南堡的人買來這條毯子,七塊多錢,準備給我做條絨褲,剩下的,還可以給爾舍做一套絨褲褂。
她拍拍毯子,洋洋得意地說:“咱們也跟城裡人一樣了,要穿絨衣裳!”她絮絮叨叨地跟我講,他們那個地方的人,隻穿毛褐衣。
這是用極為原始的方法,在骨制的撚錘上把生羊毛一點點地撚成毛線,再織成的毛衣。
她給我看了她的一件這種毛褐衣,灰白色的,沒有線條,像一個毛口袋。
沒有經過熟制的生羊毛,會穿透襯衫紮到皮膚上去的。
我想象一根根粗糙的生羊毛紮着她細嫩的皮膚,又不禁臉紅了。
同時,還有一種近乎悲哀的同情從心底湧出來:她把絨衣都當作城裡人穿的奢侈品,毛線衣就更不必說了。
恐怕她活了二十多年也沒有見過一件真正的毛線衣,而她又是這樣一個美麗的、善良的女人!我兒時的生活,她是不能夠想象的。
也許正因為這點,她才在開始時對我産生了同情和憐憫吧;她不可能和我一樣,看到一個曆史的因果關系。
她抖開棉絨毯。
我看到,這就是鎮南堡那個小商店的貨架上堆着的那種帶紅條的灰色絨毯。
她用拇指和中指□量着,嘴唇翕動着,在無聲地計算。
燈光照着她如鳥翼一般扇動着的睫毛,以及她明亮的、凝神于内心計算的眼睛。
由于這對眼睛,她整個面龐散射着一種迷人的、令人心曠神怡的光輝。
而她又是一個連毛衣也沒穿過、把絨衣也當做奢侈品的女人!在我拘于過去的習慣和見識的狹隘心裡,怎麼也無法把我觀念中的美和她這個現實中的美調和起來,就像無法把一株桃金娘移植到這幹旱寒冷的沙漠邊緣裡來一樣。
吃完飯,我想起了海喜喜,我說:“我聽說,海喜喜請假了,到城裡逛去了。
”“誰希待他!”她還在計算着,頭也不擡,“他愛上哪達兒逛就上哪達兒逛去!”一切都是這樣的簡單!我暗暗地想,這兩天我的自我折磨好像都是多餘的。
她對人和生活顯然有另一種雖然粗糙卻是非常現實的态度。
曠野的風要往這兒刮,那兒刮,你能命令風四面八方全刮一點嗎? 知識分子對人和生活的那種雖然纖細卻是柔弱的與不切實際的态度,是無法适應如狂飙般的曆史進程的。
在以後的一生中,我都常常抱着感激的心情,來回憶她在潛移默化間灌輸給我的如曠野的風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