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
炕修改好了,肚子也被土豆填滿了。
海喜喜不吃土豆,也許他不屑于吃,也許他吃飽了。
他給我遞坯端泥,面孔陰沉沉的,嘴裡不斷地嘟嘟哝哝,說這種土坯挨着土坯的實心炕要是好燒,他就跳河去。
我裝作沒聽見。
放好最後一塊炕面子,我跳下炕,向他一擺手:“行了,你上泥吧!”海喜喜蹲下來左看右看,像是想挑出哪兒有點毛病。
她已經把馍馍的面劑子切好了,放到籠屜裡,呵叱他說:“還看啥?!小心繞花眼睛!齊不齊,一把泥。
瓦工的活你還不知道?你先從鍋台這邊泥。
我這就燒火。
” 在這大雪天,她不知從哪裡抱來一捆捆幹柴,動作麻利地在竈膛裡點着了火。
開始,有些煙從炕面子的縫隙中蹿出來,随着海喜喜泥的面積越來越大,煙逐漸地減少,終于消失了。
海喜喜泥完後跳下炕,看着竈膛裡熊熊的烈火一個勁兒地往煙道口竄去,而滿炕都冉冉地蒸發出水汽,褐色的濕泥漸漸地變白,也不作聲了。
“你死去!你跳河去!……”她笑着揶揄海喜喜。
竈火映着她生動的臉,我很久沒有看見過這種紅閃閃的美麗的鮮豔的顔色了。
我坐在那不能移動的土坯凳子上悠閑地吸煙,第一次感覺到勞動會受到人的尊敬。
這種感覺,掃除了昨天接受她施舍的時候多少還有一點的屈辱感,維持了我的心理平衡。
我想,我現在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是農業工人了,而我才二十五歲,如果在農業勞動上我不能成為一個壯勞力,成為一個内行,今後便無法安身立命。
今天,就憑我這一點從供暖工程師那裡學來的小技能,馬上改變了我和海喜喜兩人的地位,幾天以前我還看作高不可攀的車把式,也不得不給我當小工。
這就充分說明了,在這裡,在這個窮鄉僻壤,在這個也許我會終生呆下去的地方,隻有體力勞動的成果才是衡量人的尺度。
而從剛才幹的活來看,隻要我能吃飽,我完全可能成為海喜喜那樣魁梧、剽悍、粗豪、放到哪兒都能幹的多面手!我有充分的信心能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四年的禁锢,四年的饑餓,處分解除後依然戴在頭上的“右派”帽子,已經把我任何别的志向都摧毀了她蒸好兩屜馍馍,又熬了一大鍋白菜土豆。
把寄放在别人家的爾舍叫回來,我們開始吃飯了。
這是一頓真正的飯!我多少年沒有吃過了啊!多少年?……“給,吃完再盛。
”她首先給我盛了一大碗土豆熬白菜,又塞給我一個大白面馍馍,“馍馍你今天先吃兩個,還給你留着哩。
你來,我餾一餾給你吃。
” 海喜喜鐵青着臉蹲在鍋台旁邊,毫不掩飾妒意地盯着她端菜拿馍的兩隻手。
我不理睬海喜喜。
今天我吃這頓飯是名正言順的。
這是這兒老鄉家的規矩:替誰家打炕蓋房,就要在誰家吃飯。
我心安理得地拿起馍馍。
今天的馍馍是發面的,比昨天的更白。
我轉來轉去看了看,再沒有昨天那樣的指紋印了。
可是,即使有昨天那樣的指紋印,我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如果不是昨天,而是今天的馍馍上有那樣的指紋印,我又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人哪,你是多麼容易受情勢的擺布,多麼容易忘記過去呀!在她家吃完飯,回到“家”,又從夥房打了一份稗子面馍馍,也吃了下去。
我才知道什麼是“飽”!“飽”,不是“脹”! 我躺在馬燈下的草鋪上,乜斜着睡眼,沉醉在飽的舒适感裡,暈頭暈腦地計算我今天吃了多少東西,但算了半天也沒算出來。
因為飽,我可以想食物以外的事情了。
我想到她和海喜喜。
他們并非夫妻是明顯的了,而交情似乎又不尋常。
可是我的直覺告訴我,海喜喜又沒有占有她。
如果海喜喜對她已經實現了法律外的占有,他是不會像一條狗似的順從她,領教她那有時幾乎是刻薄的嘲笑的。
這兩個人真微妙得耐人尋味,尤其是她,那麼善良又那麼潑辣……再說海喜喜,這個體力勞動者也有值得我羨慕的地方。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内行看門道。
”即使他幹端坯遞泥這樣的簡單勞動,我馬上知道他非常有眼色;泥炕面的時候,他的步驟也和我一樣合乎勞動運籌學的原理,沒有一個多餘的動作。
幹完泥活以後,自己的身、手卻很幹淨,幾乎纖塵不染。
在農村,是很講究這點的。
比如說,有的姑娘媳婦和面,和一斤面會有二兩沾在手上、盆上、案闆上。
而受人稱贊的姑娘媳婦就講究“三光”;和完了面,手光,盆光,案闆光。
勞動也是這樣。
幹淨、利落、迅速,是體力勞動的最高标準,正如文學中智慧的最高表現是簡潔一樣。
這不是光靠經驗能達到的。
沒有幹過農業勞動的人,以為那隻要有力氣就行,熟能生巧嘛。
其實不然,我見過勞動了一輩子的老農,幹起活來仍是拖拖沓沓——當地人叫“貓拉稀屎”,和寫了一輩子文章的人還是行文□唆相同。
簡單的體力勞動,也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智慧、個性、氣質與風格……我慢慢地睡着了。
在夢裡,我真的變成了招貼畫《你為祖國貢獻了什麼?》上的标準體力勞動者,但奇怪的是,我的面孔卻非常像海喜喜!
炕修改好了,肚子也被土豆填滿了。
海喜喜不吃土豆,也許他不屑于吃,也許他吃飽了。
他給我遞坯端泥,面孔陰沉沉的,嘴裡不斷地嘟嘟哝哝,說這種土坯挨着土坯的實心炕要是好燒,他就跳河去。
我裝作沒聽見。
放好最後一塊炕面子,我跳下炕,向他一擺手:“行了,你上泥吧!”海喜喜蹲下來左看右看,像是想挑出哪兒有點毛病。
她已經把馍馍的面劑子切好了,放到籠屜裡,呵叱他說:“還看啥?!小心繞花眼睛!齊不齊,一把泥。
瓦工的活你還不知道?你先從鍋台這邊泥。
我這就燒火。
” 在這大雪天,她不知從哪裡抱來一捆捆幹柴,動作麻利地在竈膛裡點着了火。
開始,有些煙從炕面子的縫隙中蹿出來,随着海喜喜泥的面積越來越大,煙逐漸地減少,終于消失了。
海喜喜泥完後跳下炕,看着竈膛裡熊熊的烈火一個勁兒地往煙道口竄去,而滿炕都冉冉地蒸發出水汽,褐色的濕泥漸漸地變白,也不作聲了。
“你死去!你跳河去!……”她笑着揶揄海喜喜。
竈火映着她生動的臉,我很久沒有看見過這種紅閃閃的美麗的鮮豔的顔色了。
我坐在那不能移動的土坯凳子上悠閑地吸煙,第一次感覺到勞動會受到人的尊敬。
這種感覺,掃除了昨天接受她施舍的時候多少還有一點的屈辱感,維持了我的心理平衡。
我想,我現在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是農業工人了,而我才二十五歲,如果在農業勞動上我不能成為一個壯勞力,成為一個内行,今後便無法安身立命。
今天,就憑我這一點從供暖工程師那裡學來的小技能,馬上改變了我和海喜喜兩人的地位,幾天以前我還看作高不可攀的車把式,也不得不給我當小工。
這就充分說明了,在這裡,在這個窮鄉僻壤,在這個也許我會終生呆下去的地方,隻有體力勞動的成果才是衡量人的尺度。
而從剛才幹的活來看,隻要我能吃飽,我完全可能成為海喜喜那樣魁梧、剽悍、粗豪、放到哪兒都能幹的多面手!我有充分的信心能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四年的禁锢,四年的饑餓,處分解除後依然戴在頭上的“右派”帽子,已經把我任何别的志向都摧毀了她蒸好兩屜馍馍,又熬了一大鍋白菜土豆。
把寄放在别人家的爾舍叫回來,我們開始吃飯了。
這是一頓真正的飯!我多少年沒有吃過了啊!多少年?……“給,吃完再盛。
”她首先給我盛了一大碗土豆熬白菜,又塞給我一個大白面馍馍,“馍馍你今天先吃兩個,還給你留着哩。
你來,我餾一餾給你吃。
” 海喜喜鐵青着臉蹲在鍋台旁邊,毫不掩飾妒意地盯着她端菜拿馍的兩隻手。
我不理睬海喜喜。
今天我吃這頓飯是名正言順的。
這是這兒老鄉家的規矩:替誰家打炕蓋房,就要在誰家吃飯。
我心安理得地拿起馍馍。
今天的馍馍是發面的,比昨天的更白。
我轉來轉去看了看,再沒有昨天那樣的指紋印了。
可是,即使有昨天那樣的指紋印,我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如果不是昨天,而是今天的馍馍上有那樣的指紋印,我又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人哪,你是多麼容易受情勢的擺布,多麼容易忘記過去呀!在她家吃完飯,回到“家”,又從夥房打了一份稗子面馍馍,也吃了下去。
我才知道什麼是“飽”!“飽”,不是“脹”! 我躺在馬燈下的草鋪上,乜斜着睡眼,沉醉在飽的舒适感裡,暈頭暈腦地計算我今天吃了多少東西,但算了半天也沒算出來。
因為飽,我可以想食物以外的事情了。
我想到她和海喜喜。
他們并非夫妻是明顯的了,而交情似乎又不尋常。
可是我的直覺告訴我,海喜喜又沒有占有她。
如果海喜喜對她已經實現了法律外的占有,他是不會像一條狗似的順從她,領教她那有時幾乎是刻薄的嘲笑的。
這兩個人真微妙得耐人尋味,尤其是她,那麼善良又那麼潑辣……再說海喜喜,這個體力勞動者也有值得我羨慕的地方。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内行看門道。
”即使他幹端坯遞泥這樣的簡單勞動,我馬上知道他非常有眼色;泥炕面的時候,他的步驟也和我一樣合乎勞動運籌學的原理,沒有一個多餘的動作。
幹完泥活以後,自己的身、手卻很幹淨,幾乎纖塵不染。
在農村,是很講究這點的。
比如說,有的姑娘媳婦和面,和一斤面會有二兩沾在手上、盆上、案闆上。
而受人稱贊的姑娘媳婦就講究“三光”;和完了面,手光,盆光,案闆光。
勞動也是這樣。
幹淨、利落、迅速,是體力勞動的最高标準,正如文學中智慧的最高表現是簡潔一樣。
這不是光靠經驗能達到的。
沒有幹過農業勞動的人,以為那隻要有力氣就行,熟能生巧嘛。
其實不然,我見過勞動了一輩子的老農,幹起活來仍是拖拖沓沓——當地人叫“貓拉稀屎”,和寫了一輩子文章的人還是行文□唆相同。
簡單的體力勞動,也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智慧、個性、氣質與風格……我慢慢地睡着了。
在夢裡,我真的變成了招貼畫《你為祖國貢獻了什麼?》上的标準體力勞動者,但奇怪的是,我的面孔卻非常像海喜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