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這僅僅是一個傳奇

關燈
地産投資市場,但人往往隻對自己最“上瘾”的領域敏感,林園就是這樣。

    他在上海的考察中,驚奇地發現資金有回流股市的迹象,盡管不是特别明顯,但憑借他對資本市場那種非同尋常的敏感,他意識到了機會正緩緩呈現。

     證券市場的機會不等人,林園迅速從房地産市場回籠資金,變現1000萬元卷土重來殺回股市,重倉深發展和四川長虹。

    這雖然不是林園的全部資金,但對于布局已經夠用了。

    此時的上證指數跌到300多點後,開始攀升,林園斷定 這就是大底,并試探性地建了一些倉,尋找昔日的感覺。

    此後大盤幾經反複,但牛市的趨勢正一點點産生。

    1996年初,牛市終于拉開序幕。

     這就巧了,不知道是運氣特别好還是能力相當強,選時選得恰到好處,而且一出手就抓住了領漲龍頭。

    後面還有更巧的,有好幾次都是熊市來了,他總能第一個跑掉,牛市來了,他總能第一個進來。

    當然,2008年那一波屬于例外,不然怎麼連央視都發話:A股已無賺錢神話,林園難逃熊市厄運。

    或許其間還有一種可能,股市存在一種現象:某些“股神”低調的時候,因為有神秘感,很容易從凡人變成神仙;一旦高調起來,就被媒體放大檢驗,神仙又會跌落凡間。

     這是後話,這裡還是言歸正傳。

     起初,林園隻是少量介入了一些深發展。

    但深發展不斷下跌,讓很多跟着他炒股的人都快堅持不住了。

    然而,林園認為大盤已經出現好轉,深發展是一隻金融股,有強大的政府背景以及區域經濟的支撐,沒有理由這樣跌下去,除非背後有大資金故意壓低吸籌。

    況且深發展每股赢利就有一元,光分紅就非常可觀,有20%,買了,有什麼可怕的?當然,賺錢了怎麼想都是對的。

    而後林園陸續買入深發展,當深發展爬升至12元左右時,那種趨勢已經不容置疑。

    林園放心地大手筆介入,随後逐步在40元左右套現。

    這次深發展為林園賺了3000多萬,這是他在深發展那裡賺到的第二筆錢。

     1997年初,林園從深發展移倉四川長虹,那幾年彩電業毛利率都很高,長虹每股利潤有兩元多。

    林園以25元的價格買入,這個價格在他看來并不算高,因為他預料到長虹即将爆發,最佳的投資方式就是換乘高速上升的電梯。

    盡管林園沒有吃盡深發展的利潤,但這一跳,為他帶來了不小的收入。

    後來,賣出長虹的價格在平均每股60元以上,當時他幾個賬戶上的四川長虹總計有上百萬股。

    林園說賺得最多的一天,能給他賺出一個奔馳車隊來。

    幾年下來,他獲得了九倍的赢利。

     那一輪大牛市,很多投資者幾乎是閉着眼睛買股票,用當時的流行語叫做“博傻”,意指隻有最傻的人才賺不到錢。

    從林園當時的交割單看,他雖然頻繁操作,但從未失手。

    這究竟是運氣好還是水平高,還是另有其他原因?不太好說。

    但有一點需要格外留意,當時,機構大談炒作“績優藍籌股”的重要意義,股評人士跟着搖旗呐喊,說什麼這是投資理念走向成熟的一個标志。

    記得當時還曾有人誇口,四川長虹、深發展這些“績優藍籌股”是最具有投資價值的股票,投資者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買進它們都不會錯。

    這和林園2007年、2008年喊的口号何其相似,什麼“永遠不賣”,什麼“沒有熊市”,這個轉變過程着實引人深思。

     3.理念轉變 2000年後,林園再次發現市場陷入瘋狂之中,許多股民奮不顧身地投入到炒股的熱潮中。

    當市場瘋狂的時候,就要考慮它的風險了。

    林園意識到了這種風險的到來,于是,他保存已經取得的利潤,逐步變現持有的股票。

    2001年初,上證指數一路狂漲到2100點,最高沖到2245點時,林園悄無聲息地全線撤離了A股市場,将資金投向周邊國家的資本市場。

     林園認為,他賺錢和牛市熊市并沒什麼關系。

    “我即便在熊市也能賺錢。

    ”林園認為,自己的自信來源于資産配置的方法。

     他說:“我的強項是資産配置,這是我最拿手的。

    很多人說我熊市為什麼離開股市,實際上我也不知道。

    每次熊市,确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