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這僅僅是一個傳奇
關燈
小
中
大
1.早期好運
如同打撲克牌一樣,總有一個人要輸的。
如果看到周圍的人都沒有輸,那輸的人就是你了。
——沃倫?巴菲特 怪就怪在,輸的概率一直沒有落在林園身上。
從1989年開始投資,他的資産從8000元沖到了20個億。
林園本是學臨床醫學專業的,醫學院畢業後,和現在很多應屆畢業生一 樣,林園當初找工作時專業并不對口,換了幾個工作,最後到深圳博物館混口飯吃。
這是一個正确選擇,人生本就充滿偶遇,行者常至,為者常成。
若是整天窩在家裡,就是天上掉餡餅了也砸不到你腦袋上。
果然,機會很快來了。
1989年,林園的一位知識豐富的朋友跟他講:“深圳出現股票交易所了,股票是個‘錢生錢’的好東西,你應該去了解了解。
”抱着一顆好奇之心,林園踏進了股市。
當時,深圳共有四間證券營業部。
事實上,股票在當時是新鮮事物,很多人都不了解,所以每間營業部都空蕩蕩的。
但林園去了幾次後卻發現,這裡蘊藏着賺大錢的機會。
林園聲稱自己起初是響應政府号召炒股的,這種說法似乎有點矯情。
那時林園說服了家裡人,東挪西湊,籌到8000元錢,義無反顧地紮進了正“摸着石頭過河”的股票市場。
在林園記憶中,當時交易所的條件特别簡陋,大廳中間有一塊黑闆,上面寫着股票名稱和價格,看有沒有人要。
價格在不斷地變,有人要,林園就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他自稱和菜市場買賣豬肉沒什麼兩樣。
這樣來回倒幾次,就可以賺不少錢。
在那個時候,如果有些朋友要買哪隻股票,又剛好有人想賣,林園還居中介紹,每筆可以賺到一百多元的“中介費”。
這和如今徹底電子化的股市幾乎是兩個世界。
和楊百萬比較起來,林園算是年輕的,輸得起。
所以,他這敢拼敢闖的勁,還不能算是有膽識,隻能說是有眼光、運氣好。
加上那确實是個好時代,林園騎自行車炒深發展,穿梭于各個營業部之間高抛低吸,一年賺進12萬。
林園自己都說:“我從8000元炒到了12萬,那時候誰知道股票是怎麼回事兒?那時候,股票是個稀缺資源,你買了它就漲。
我當時就二十幾歲,也是糊裡糊塗的。
” 林園之後又把目光投向“獲利豐厚”的原始股。
接下來的兩三年,林園奔走海南、上海等地收購内部職工股,即原始股。
如同很多中國早期資本市場的著名人物一樣,林園看到了原始股巨大的獲利前景。
原野、錦興、瓊民源、深華新等股票相繼被他大筆收入囊中,這些股票上市後股價均翻了十幾倍甚至幾十倍。
1992年,林園的股票市值已超過1000萬元。
能拼出這樣的戰果,還能說什麼呢?人強,命強,不如時勢強,時勢比人強。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講信用的時代,又是一個欺騙的時代;這是一個光明的時代,又是一個黑暗的時代。
——狄更斯《雙城記》 暴富容易招來暴斃。
2.擇機避險 1993年春天,中國股市進入第一波熊市。
那時的情形相當險惡。
據知情人透露,當年部分機構拟訂了消滅私人大戶的既定方針,允許大戶大規模透支買股。
結果,上證指數從三位數變成四位數,又從四位數跌回三位數,無數大戶被就地消滅,相當于在蹦極中失控撞地,非死即傷,死乃慘死,傷乃重傷。
當時的情況是,市場供應量太大,後續資金跟不上,供需狀态發生了逆轉,股票的超高價格明顯已經維持不住了。
任何機構和個人到股市來,都是來賺錢的,不是來學雷鋒的,沒人會拿自己的真金白銀幫别人維持股價。
看着自己手中的“存貨”面臨“貶值”的危險,林園決定脫手。
林園分析當時市場資金的結構,幾乎沒有資金看重價值投資。
換句話說,這個市場沒有長期投資的價值,賣掉手中的股票是最正确的選擇。
林園果斷抛股套現,轉身進入房地産領域,一走就是兩年,逃脫了中國股市第一波大熊市。
股票好像毒瘾,一旦上手就很難收手。
1994年底,在圈内的朋友建議下,林園來到上海考察當地的房
如果看到周圍的人都沒有輸,那輸的人就是你了。
——沃倫?巴菲特 怪就怪在,輸的概率一直沒有落在林園身上。
從1989年開始投資,他的資産從8000元沖到了20個億。
林園本是學臨床醫學專業的,醫學院畢業後,和現在很多應屆畢業生一 樣,林園當初找工作時專業并不對口,換了幾個工作,最後到深圳博物館混口飯吃。
這是一個正确選擇,人生本就充滿偶遇,行者常至,為者常成。
若是整天窩在家裡,就是天上掉餡餅了也砸不到你腦袋上。
果然,機會很快來了。
1989年,林園的一位知識豐富的朋友跟他講:“深圳出現股票交易所了,股票是個‘錢生錢’的好東西,你應該去了解了解。
”抱着一顆好奇之心,林園踏進了股市。
當時,深圳共有四間證券營業部。
事實上,股票在當時是新鮮事物,很多人都不了解,所以每間營業部都空蕩蕩的。
但林園去了幾次後卻發現,這裡蘊藏着賺大錢的機會。
林園聲稱自己起初是響應政府号召炒股的,這種說法似乎有點矯情。
那時林園說服了家裡人,東挪西湊,籌到8000元錢,義無反顧地紮進了正“摸着石頭過河”的股票市場。
在林園記憶中,當時交易所的條件特别簡陋,大廳中間有一塊黑闆,上面寫着股票名稱和價格,看有沒有人要。
價格在不斷地變,有人要,林園就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他自稱和菜市場買賣豬肉沒什麼兩樣。
這樣來回倒幾次,就可以賺不少錢。
在那個時候,如果有些朋友要買哪隻股票,又剛好有人想賣,林園還居中介紹,每筆可以賺到一百多元的“中介費”。
這和如今徹底電子化的股市幾乎是兩個世界。
和楊百萬比較起來,林園算是年輕的,輸得起。
所以,他這敢拼敢闖的勁,還不能算是有膽識,隻能說是有眼光、運氣好。
加上那确實是個好時代,林園騎自行車炒深發展,穿梭于各個營業部之間高抛低吸,一年賺進12萬。
林園自己都說:“我從8000元炒到了12萬,那時候誰知道股票是怎麼回事兒?那時候,股票是個稀缺資源,你買了它就漲。
我當時就二十幾歲,也是糊裡糊塗的。
” 林園之後又把目光投向“獲利豐厚”的原始股。
接下來的兩三年,林園奔走海南、上海等地收購内部職工股,即原始股。
如同很多中國早期資本市場的著名人物一樣,林園看到了原始股巨大的獲利前景。
原野、錦興、瓊民源、深華新等股票相繼被他大筆收入囊中,這些股票上市後股價均翻了十幾倍甚至幾十倍。
1992年,林園的股票市值已超過1000萬元。
能拼出這樣的戰果,還能說什麼呢?人強,命強,不如時勢強,時勢比人強。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講信用的時代,又是一個欺騙的時代;這是一個光明的時代,又是一個黑暗的時代。
——狄更斯《雙城記》 暴富容易招來暴斃。
2.擇機避險 1993年春天,中國股市進入第一波熊市。
那時的情形相當險惡。
據知情人透露,當年部分機構拟訂了消滅私人大戶的既定方針,允許大戶大規模透支買股。
結果,上證指數從三位數變成四位數,又從四位數跌回三位數,無數大戶被就地消滅,相當于在蹦極中失控撞地,非死即傷,死乃慘死,傷乃重傷。
當時的情況是,市場供應量太大,後續資金跟不上,供需狀态發生了逆轉,股票的超高價格明顯已經維持不住了。
任何機構和個人到股市來,都是來賺錢的,不是來學雷鋒的,沒人會拿自己的真金白銀幫别人維持股價。
看着自己手中的“存貨”面臨“貶值”的危險,林園決定脫手。
林園分析當時市場資金的結構,幾乎沒有資金看重價值投資。
換句話說,這個市場沒有長期投資的價值,賣掉手中的股票是最正确的選擇。
林園果斷抛股套現,轉身進入房地産領域,一走就是兩年,逃脫了中國股市第一波大熊市。
股票好像毒瘾,一旦上手就很難收手。
1994年底,在圈内的朋友建議下,林園來到上海考察當地的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