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時光叮叮當當,終于呼地一響,停在了司馬藍童年和和幼年的交接口上。
他眼瞅着鋤把、鍁把都暗自長高起來,和桑叉、釘耙們一道變得高不可攀。
門框長得和城門一樣寬敞。
樹梢在雲層裡擺動,麻雀飛起來和箭一樣迅猛。
世界變得不可理喻。
牆角靠的斧子,他隻能向空中舉十下,鹿能舉六下,虎壓根舉不起,可哥哥森、林、木,哪一個都和他一樣高,卻每人都能舉十五、二十下。
他不明白,日頭出來了,為啥還要落下去,人吃飽了飯,一跑一動,一屙一尿,卻還要饑餓。
尤其不能明白,人死了,就不能說話了,不能出氣吸氣了,不能吃馍喝湯了,不能來回走動了,在門闆上躺那麼三朝兩白,往地上一埋,這個人連死屍也在世界上不見了,就像丢了一件東西一樣沒有了,像麻雀往房屋山坡上一飛,那隻麻雀就再也無影無蹤了。
司馬藍常常端着下巴,坐在院落大門的門檻上,望着面前金燦燦的日光,望着對面山梁上挂的羊群,獨自聽着日光在樹葉上流動的響聲,聽着羊群在溝那邊嚼草的藍汪汪的吱喳吱喳,想人不死該多好。
想村裡男人能長出白的胡子,女人能變成沒牙老婆該多好。
想山坡上的黃土能當糧食吃了該多好他在轉眼之間能長大成人,而後他就停在成年人的樣子上,武高馬壯,力大無比,永生永世不老不死該多好。
可他又想,他停在年輕力壯的年齡上不長不老了,他的父親司馬笑笑,母親菊就得停在快死的年齡上,無窮無盡地像得了喉病的村人樣哭哭喚喚了,就得有許多孩娃像他的小弟司馬虎樣,永遠不能長大成人,永遠地爬着或者蹒跚,連過門坎兒都得費九牛二虎之力了。
人還是不能停在哪個年齡上不生不老哩,司馬藍想,那樣就苦了老人和孩。
可人要依着現在的模樣,活着活着,啊呀一聲得了喉病,不知哪天說死就從這世界上消失了,看不見了日頭,看不見月亮,看不見了刮風,看不見了下雨,看不見了樹上的麻雀打架,院落裡的雞狗争食,連别人喚他、搖他,他都穿着光鮮的壽衣,躺在門闆上渾然不知,這似乎比老人和孩娃永遠那麼老着、少着更是令人可怕哩。
人還是永遠永遠的活着好,司馬藍想,哪怕吃得不好,穿得也不好,又得天天扛着鋤鍁、擔着籮框,籮筐裡裝滿了泥糞下地幹活,隻要能活着就好。
司馬藍想,人咋就要死呢? 在那如筷子一樣短暫的幼年和童年相交的日子裡,唯一使司馬藍不解和焦慮的就是,他弄不明白村人,為啥兒活着活着就死了,為啥兒一說誰誰的喉嚨紅腫了,過些日子村人就該擡着棺材把那人埋到坡地了。
然後村頭的飯場上就沒那人的影子。
你去他家借家什時也聽不到那人說話了,從此,好長的光陰,那一家都在村裡默不作聲了,不說不笑了。
和那死了的人年齡相仿的大人們,埋了死者,坐在山坡上的日光裡,望着面前的一堆黃土,誰都不言不語,臉上青青白白,沉默得死去活來,卻都把旱煙吸得雲天霧地,草深土厚,最後到該吃午飯了,村頭傳來了哪家女人的喚,就有人站起來說,都回家去吧,貓最大活五歲,狗最長壽活不夠十二歲,牛馬累死累活一輩子也不過才活十幾年,村裡人能活三十八九還要咋樣呢?該識足盡了,回家吃飯去吧,吃過飯還要往地裡送糞哪。
村人就都走了,腳步聲寂寂亂亂。
遺落在身後墳地灰哀哀的歎氣,十裡悠長,像剛死了男人的女人那悲戚的哭泣一模一樣。
從此,死就毛茸茸地在司馬藍的心裡生根了,風調雨順地長起來,到四歲五歲時,想到死他就徹夜不眠了,苦思冥索到天亮,穿好衣服,坐在大門檻上,聽着日光在樹葉上嘩嘩哩哩的流動,恐懼在他心裡就汪洋得滿山遍野,死亡給他帶來的驚顫,像冰粒兒一樣,在他猛然的一個哆嗦中,噼裡啪啦,從身上抖落下來,滾得滿世界都是了。
一天,山梁上路過了一個老人,七十歲或者八十歲,到哪兒走親戚,走乏了,要找一碗水喝。
村人回來立在村頭喚──孩娃們,都快看呀,那人的胡子和筷子一樣長,白得和雪一模樣。
司馬藍就跟着三個哥哥到梁頂上看胡子。
他就看見一村的男娃、女娃都在山梁上,杜柏扯了他才兩歲的妹妹杜竹翠,藍百歲家的八個女兒,由高到底,排在那兒,小辮子一個挨着一個,像一排倒挂在半空的柳樹枝,還有柳根、杜樁和别的奶娃兒。
他們看見老人喝水時,把他銀白的胡子用手捺下來,然後再把雙唇放到碗沿上,盡管這樣,他上唇剪過的胡子還是像刷子樣浸在碗裡了。
孩娃們聽到了胡子在碗裡發出了刷鍋樣白啦啦癢耳的聲響。
接過老人喝完水的空碗時,有人發現那碗裡留下一根上唇的胡子,一寸長短,比頭發粗壯,貼在碗裡像一根發光的銀絲。
村人把那根胡子像從飯碗邊上撿一根頭發一樣
他眼瞅着鋤把、鍁把都暗自長高起來,和桑叉、釘耙們一道變得高不可攀。
門框長得和城門一樣寬敞。
樹梢在雲層裡擺動,麻雀飛起來和箭一樣迅猛。
世界變得不可理喻。
牆角靠的斧子,他隻能向空中舉十下,鹿能舉六下,虎壓根舉不起,可哥哥森、林、木,哪一個都和他一樣高,卻每人都能舉十五、二十下。
他不明白,日頭出來了,為啥還要落下去,人吃飽了飯,一跑一動,一屙一尿,卻還要饑餓。
尤其不能明白,人死了,就不能說話了,不能出氣吸氣了,不能吃馍喝湯了,不能來回走動了,在門闆上躺那麼三朝兩白,往地上一埋,這個人連死屍也在世界上不見了,就像丢了一件東西一樣沒有了,像麻雀往房屋山坡上一飛,那隻麻雀就再也無影無蹤了。
司馬藍常常端着下巴,坐在院落大門的門檻上,望着面前金燦燦的日光,望着對面山梁上挂的羊群,獨自聽着日光在樹葉上流動的響聲,聽着羊群在溝那邊嚼草的藍汪汪的吱喳吱喳,想人不死該多好。
想村裡男人能長出白的胡子,女人能變成沒牙老婆該多好。
想山坡上的黃土能當糧食吃了該多好他在轉眼之間能長大成人,而後他就停在成年人的樣子上,武高馬壯,力大無比,永生永世不老不死該多好。
可他又想,他停在年輕力壯的年齡上不長不老了,他的父親司馬笑笑,母親菊就得停在快死的年齡上,無窮無盡地像得了喉病的村人樣哭哭喚喚了,就得有許多孩娃像他的小弟司馬虎樣,永遠不能長大成人,永遠地爬着或者蹒跚,連過門坎兒都得費九牛二虎之力了。
人還是不能停在哪個年齡上不生不老哩,司馬藍想,那樣就苦了老人和孩。
可人要依着現在的模樣,活着活着,啊呀一聲得了喉病,不知哪天說死就從這世界上消失了,看不見了日頭,看不見月亮,看不見了刮風,看不見了下雨,看不見了樹上的麻雀打架,院落裡的雞狗争食,連别人喚他、搖他,他都穿着光鮮的壽衣,躺在門闆上渾然不知,這似乎比老人和孩娃永遠那麼老着、少着更是令人可怕哩。
人還是永遠永遠的活着好,司馬藍想,哪怕吃得不好,穿得也不好,又得天天扛着鋤鍁、擔着籮框,籮筐裡裝滿了泥糞下地幹活,隻要能活着就好。
司馬藍想,人咋就要死呢? 在那如筷子一樣短暫的幼年和童年相交的日子裡,唯一使司馬藍不解和焦慮的就是,他弄不明白村人,為啥兒活着活着就死了,為啥兒一說誰誰的喉嚨紅腫了,過些日子村人就該擡着棺材把那人埋到坡地了。
然後村頭的飯場上就沒那人的影子。
你去他家借家什時也聽不到那人說話了,從此,好長的光陰,那一家都在村裡默不作聲了,不說不笑了。
和那死了的人年齡相仿的大人們,埋了死者,坐在山坡上的日光裡,望着面前的一堆黃土,誰都不言不語,臉上青青白白,沉默得死去活來,卻都把旱煙吸得雲天霧地,草深土厚,最後到該吃午飯了,村頭傳來了哪家女人的喚,就有人站起來說,都回家去吧,貓最大活五歲,狗最長壽活不夠十二歲,牛馬累死累活一輩子也不過才活十幾年,村裡人能活三十八九還要咋樣呢?該識足盡了,回家吃飯去吧,吃過飯還要往地裡送糞哪。
村人就都走了,腳步聲寂寂亂亂。
遺落在身後墳地灰哀哀的歎氣,十裡悠長,像剛死了男人的女人那悲戚的哭泣一模一樣。
從此,死就毛茸茸地在司馬藍的心裡生根了,風調雨順地長起來,到四歲五歲時,想到死他就徹夜不眠了,苦思冥索到天亮,穿好衣服,坐在大門檻上,聽着日光在樹葉上嘩嘩哩哩的流動,恐懼在他心裡就汪洋得滿山遍野,死亡給他帶來的驚顫,像冰粒兒一樣,在他猛然的一個哆嗦中,噼裡啪啦,從身上抖落下來,滾得滿世界都是了。
一天,山梁上路過了一個老人,七十歲或者八十歲,到哪兒走親戚,走乏了,要找一碗水喝。
村人回來立在村頭喚──孩娃們,都快看呀,那人的胡子和筷子一樣長,白得和雪一模樣。
司馬藍就跟着三個哥哥到梁頂上看胡子。
他就看見一村的男娃、女娃都在山梁上,杜柏扯了他才兩歲的妹妹杜竹翠,藍百歲家的八個女兒,由高到底,排在那兒,小辮子一個挨着一個,像一排倒挂在半空的柳樹枝,還有柳根、杜樁和别的奶娃兒。
他們看見老人喝水時,把他銀白的胡子用手捺下來,然後再把雙唇放到碗沿上,盡管這樣,他上唇剪過的胡子還是像刷子樣浸在碗裡了。
孩娃們聽到了胡子在碗裡發出了刷鍋樣白啦啦癢耳的聲響。
接過老人喝完水的空碗時,有人發現那碗裡留下一根上唇的胡子,一寸長短,比頭發粗壯,貼在碗裡像一根發光的銀絲。
村人把那根胡子像從飯碗邊上撿一根頭發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