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節
關燈
小
中
大
。
” “哪一類的沒被發表?” “比方有這麼一篇:一個年輕士兵是個孤兒,十九歲,他是他的老丈人把他養大的。
他老丈人指望他到部隊出息出息,見見世面,混成排長連長就回去娶他女兒。
結果他上前線第三天就給地雷炸傷了。
傷得沒法娶他老丈人的女兒了。
” “為什麼?” “他反正是沒法讓女人生孩子了。
” “……噢,我說呢。
” “我采訪他的時候,他說他對不起把他養大的老丈人。
後來他就服了一百多粒安眠藥。
他在前線表現得非常英勇,是個非常優秀的小夥子。
” “你專門寫這種事?” 他靠回到椅背上,覺得我若說的是實話,那可沒什麼勁。
“我對這種故事比較有興趣。
” “為什麼?” 我聳聳肩。
我不知道我這個美國動作做得夠不夠純正。
他端起紙杯子,喝了一小口水。
他想這個女人大概沒什麼審頭,她沒幹過幾樁上台面的事。
這回輪到他偷看一眼手表,輪到他覺得日子難熬了。
“聖誕節真是很累人的一樁事。
”他說。
“沒錯。
” “你們在中國過聖誕節嗎?”他開始清理桌子,準備下班。
“現在時髦的年輕人都相互寄聖誕卡片什麼的。
也有人會弄棵聖誕樹。
” “你和安德烈·戴維斯在北京一塊兒去的那個聖誕晚會,有聖誕樹沒有?” 這小子原來很陰險。
“我沒有跟安德烈·戴維斯一塊兒去過聖誕晚會。
” “那你和他一塊兒去了哪裡?” “我在北京的時候根本不知道世上有個叫安德烈·戴維斯的美國外交官。
” “難道我記錯了?你不是說過你們是在北京認識的,是在一個很大的聖誕晚會上?” “我沒有說過我和戴維斯在北京見過面。
” “那你說過你們倆在哪裡見的面?” 這個表面憨厚的家夥絕不像他看上去那麼弱智。
他把我腦子攪成了一鍋糨糊。
我一時竟想不起我曾經說的是實話還是謊話。
不過根據我對自己的了解,我當時多半講的是謊話。
可我的謊話我現在要背誦不下來,事情可能對我不利。
“我們當然是在美國認識的。
” “在美國什麼地方?” “我到現在都對美國地理很無知。
何況我剛到美國的時候。
” “是在馬裡蘭州?” “直到現在我都分不清馬裡蘭州和密西根州有什麼不同。
” “但我敢打賭你能分清馬裡蘭州和北京。
” “沒錯。
所以我一再告訴你,我跟戴維斯不是在北京認識的。
信不信由你。
” “你上次說你和戴維斯是在馬裡蘭州一條公路上相遇的。
” “直到現在,美國所有的公路在我看都一模一樣。
” “印第安那和弗吉尼亞的公路,也一模一樣?” “啊。
” “據我們了解的情況,你和戴維斯是在北京認識的。
” “不會吧。
” “你意思是我們不會了解這情況?”。
“我的意思是我并沒有在北京認識戴維斯。
” “也許你不認為那叫‘認識’。
‘認識’得要點時間。
是不是?” “在中文裡,認識就是認識。
認識屬于直覺。
” 我開始在他腦子裡攪糨糊。
我見他嘴巴一動,恐怕他又想在我們倆之間做思路向導。
我忙大聲說:“你懂‘悟’這個跟禅有關的字嗎?”他嘴又一動,我忙着再次截斷他:“等你懂了‘禅’中的‘悟’,就對我剛才講的‘認識’沒太大問題了。
時間到了,我得馬上走。
我的教授跟我約了六點見面,他得給我的期終作業提修改方案。
再見。
如果我們在聖誕前不再見面,那麼我提前祝你和你的全家聖誕快樂。
聖誕到新年期間,我要離開芝加哥,所以也在這裡提前祝你新年好。
不必送了,請留步。
” 我走了很遠還在想我那二十響連發的道别和道賀。
大塊頭便衣瞪着眼看我動作和嘴皮子一樣麻利:穿衣、戴圍脖,背上幾十磅重的書包,脊梁領路飛快地退出那間審訊室,退出了長形的辦公室。
回到牧師家,我看見牧師太太的留言,說她寫了封信給我,已經擱在我卧室裡——她從我房門下面的縫裡塞進去的。
我當然明白那是什麼信。
攆房客這類事很讨厭,常常要傷和氣。
常常有一堆賬要清算,而清算往往是靠扯皮來完成。
扯皮就免不了兩敗俱傷。
對于溫厚的牧師太太,這樣的事非常難為她。
她知道不管我實質上多麼厚顔,但表面上還是含蓄、柔弱的禮儀之邦女子,她花些工夫把話用電腦寫出來,這樣事情變得婉轉不少。
我想,既然是這樣一封信在我房裡等我,不妨晚些回房去。
” “哪一類的沒被發表?” “比方有這麼一篇:一個年輕士兵是個孤兒,十九歲,他是他的老丈人把他養大的。
他老丈人指望他到部隊出息出息,見見世面,混成排長連長就回去娶他女兒。
結果他上前線第三天就給地雷炸傷了。
傷得沒法娶他老丈人的女兒了。
” “為什麼?” “他反正是沒法讓女人生孩子了。
” “……噢,我說呢。
” “我采訪他的時候,他說他對不起把他養大的老丈人。
後來他就服了一百多粒安眠藥。
他在前線表現得非常英勇,是個非常優秀的小夥子。
” “你專門寫這種事?” 他靠回到椅背上,覺得我若說的是實話,那可沒什麼勁。
“我對這種故事比較有興趣。
” “為什麼?” 我聳聳肩。
我不知道我這個美國動作做得夠不夠純正。
他端起紙杯子,喝了一小口水。
他想這個女人大概沒什麼審頭,她沒幹過幾樁上台面的事。
這回輪到他偷看一眼手表,輪到他覺得日子難熬了。
“聖誕節真是很累人的一樁事。
”他說。
“沒錯。
” “你們在中國過聖誕節嗎?”他開始清理桌子,準備下班。
“現在時髦的年輕人都相互寄聖誕卡片什麼的。
也有人會弄棵聖誕樹。
” “你和安德烈·戴維斯在北京一塊兒去的那個聖誕晚會,有聖誕樹沒有?” 這小子原來很陰險。
“我沒有跟安德烈·戴維斯一塊兒去過聖誕晚會。
” “那你和他一塊兒去了哪裡?” “我在北京的時候根本不知道世上有個叫安德烈·戴維斯的美國外交官。
” “難道我記錯了?你不是說過你們是在北京認識的,是在一個很大的聖誕晚會上?” “我沒有說過我和戴維斯在北京見過面。
” “那你說過你們倆在哪裡見的面?” 這個表面憨厚的家夥絕不像他看上去那麼弱智。
他把我腦子攪成了一鍋糨糊。
我一時竟想不起我曾經說的是實話還是謊話。
不過根據我對自己的了解,我當時多半講的是謊話。
可我的謊話我現在要背誦不下來,事情可能對我不利。
“我們當然是在美國認識的。
” “在美國什麼地方?” “我到現在都對美國地理很無知。
何況我剛到美國的時候。
” “是在馬裡蘭州?” “直到現在我都分不清馬裡蘭州和密西根州有什麼不同。
” “但我敢打賭你能分清馬裡蘭州和北京。
” “沒錯。
所以我一再告訴你,我跟戴維斯不是在北京認識的。
信不信由你。
” “你上次說你和戴維斯是在馬裡蘭州一條公路上相遇的。
” “直到現在,美國所有的公路在我看都一模一樣。
” “印第安那和弗吉尼亞的公路,也一模一樣?” “啊。
” “據我們了解的情況,你和戴維斯是在北京認識的。
” “不會吧。
” “你意思是我們不會了解這情況?”。
“我的意思是我并沒有在北京認識戴維斯。
” “也許你不認為那叫‘認識’。
‘認識’得要點時間。
是不是?” “在中文裡,認識就是認識。
認識屬于直覺。
” 我開始在他腦子裡攪糨糊。
我見他嘴巴一動,恐怕他又想在我們倆之間做思路向導。
我忙大聲說:“你懂‘悟’這個跟禅有關的字嗎?”他嘴又一動,我忙着再次截斷他:“等你懂了‘禅’中的‘悟’,就對我剛才講的‘認識’沒太大問題了。
時間到了,我得馬上走。
我的教授跟我約了六點見面,他得給我的期終作業提修改方案。
再見。
如果我們在聖誕前不再見面,那麼我提前祝你和你的全家聖誕快樂。
聖誕到新年期間,我要離開芝加哥,所以也在這裡提前祝你新年好。
不必送了,請留步。
” 我走了很遠還在想我那二十響連發的道别和道賀。
大塊頭便衣瞪着眼看我動作和嘴皮子一樣麻利:穿衣、戴圍脖,背上幾十磅重的書包,脊梁領路飛快地退出那間審訊室,退出了長形的辦公室。
回到牧師家,我看見牧師太太的留言,說她寫了封信給我,已經擱在我卧室裡——她從我房門下面的縫裡塞進去的。
我當然明白那是什麼信。
攆房客這類事很讨厭,常常要傷和氣。
常常有一堆賬要清算,而清算往往是靠扯皮來完成。
扯皮就免不了兩敗俱傷。
對于溫厚的牧師太太,這樣的事非常難為她。
她知道不管我實質上多麼厚顔,但表面上還是含蓄、柔弱的禮儀之邦女子,她花些工夫把話用電腦寫出來,這樣事情變得婉轉不少。
我想,既然是這樣一封信在我房裡等我,不妨晚些回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