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恩·麥克尤恩後遺症

關燈
我在讀過《北回歸線》之後寫得一個輕松滑稽的故事。

    我感謝亨利·米勒,并同時用一種滑稽的做愛故事取笑了他一把。

    這個故事也借用了一點羅斯的《波特諾的怨訴》。

    《僞裝》剛效法了一點安格斯·威爾遜的《山莓果醬》。

    我不記得每篇故事的淵源,但我肯定巡視了别人的領地,夾帶回來一點什麼,籍此開始創作屬于我自己的東西。

    ” 我在很多年前的一篇文章裡,專門讨論了作家之間的相互影響,我用過這樣一個比喻:一個作家的寫作影響另一個作家的寫作,如同陽光影響了植物的生長,重要的是植物在接受陽光照耀而生長的時候,并不是以陽光的方式在生長,而始終是以植物自己的方式在生長。

    我意思是說,文學中的影響隻會讓一個作家越來越像他自己,而不會像其他任何人。

     麥克尤恩的寫作經曆同樣證明了這個道理。

    《立體幾何》裡關于神奇的叙述與生動的生活場景合二為一,可以讓我們聯想到納博科夫的某些段落;《夏日裡的最後一天》和《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會讓我們聯想到托馬斯·曼的叙述風格,從容不迫,并且深入人心;《與櫥中人對話》和《僞裝》或許與卡夫卡的那些奇怪的人生故事異曲同工;《舞台上的柯克爾》似乎是與荒誕派話劇雜交而成的;《蝴蝶》裡的少年犯罪心理曾經是戈爾丁的拿手好戲,可是到了麥克尤恩筆下也是毫不示弱。

     我想每一個讀者都可以從自己的閱讀經曆出發,為麥克尤恩的這些故事找到另外的文學源頭,找到麥克尤恩未曾閱讀甚至是未曾聽聞的文學源頭。

    而且同樣可以輕而易舉地為卡夫卡、托馬斯·曼、菲利普·羅斯、亨利·米勒、安格斯·威爾遜、納博科夫、戈爾丁他們找到文學源頭。

    為什麼?很簡單,因為這就是文學。

     我喜歡引用這樣兩個例子,兩個都是笑話。

    第一個是法國人嘲笑比利時人的笑話:有一個卡車司機滿載着貨物行駛在比利時的土地上,由于貨物堆得太高,無法通過一個城門,就在司機發愁的時候,當地的比利時人自作聰明地向司機建議,将卡車的四個輪子取下來,降低高度後就可以經過城門。

    第二個來自中國古代的笑話:有一個人拿着一根很長的竹竿要過城門,他将竹竿豎起來過不去,橫過來也過不去,這人不知所措之時,一位白發白須的老人走過來,稱自己雖然不是聖人,也是見多識廣,他建議将竹竿從中間鋸斷,就可以通過城門了。

     這兩個笑話究竟是誰影響了誰?這樣的考證顯然是沒有意義的,也是沒有結果的。

    我舉出這樣兩個例子是為了說明,各民族的精神曆史和現實生活存在着太多的相似性,而文學所要表達的就是這樣的相似性。

    如同殊途同歸,偉大的作家都以自己獨特的姿态走上了自己獨特的文學道路,然後彙集到了愛與恨、生與死、戰争與和平等等這些人類共同的主題之上。

    所以文學的存在不是為了讓人們彼此陌生,而是為了讓人們相互熟悉。

    我曾經說過,如果文學裡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那就是讓讀者在屬于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作品裡,讀到屬于他們自己的感受,就像在屬于别人的鏡子裡也能看清楚自己的形象一樣。

     我相信麥克尤恩在閱讀了納博科夫、亨利·米勒和菲利普·羅斯等人的作品之後,肯定是在别人的鏡子裡看清楚了自己的形象,然後寫下了地道的伊恩·麥克尤恩的作品。

    這家夥二十多歲就找到了自己的聲音,讀一讀《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這本書,就可以看到一個天才是如何誕生的。

     麥克尤恩在這些初出茅廬的故事裡,輕而易舉地顯示出了獨特的才能,他的叙述有時候極其鋒利,有時候又是極其溫和;有時候極其優雅,有時候又是極其粗俗;有時候極其強壯,有時候又是極其柔弱……這家夥在叙述的時候,要什麼有什麼,而且恰到好處。

    與此同時,麥克尤恩又通過自己獨特的文學,展示出了普遍的文學,或者說是讓古已有之的情感和源遠流長的思想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繼續。

    什麼是文學天才?那就是讓讀者在閱讀自己的作品時,從獨特出發,抵達普遍。

    麥克尤恩就是這樣,閱讀他作品的時候,可以讓讀者去感受很多不同作者的作品,然後落葉歸根,最終讓讀者不斷的地發現自己。

    我曾經說過,文學就像是道路一樣,兩端都是方向。

    人們的閱讀之旅在經過伊恩·麥克尤恩之後,來到了納博科夫、亨利·米勒和菲利普·羅斯等人的車站;反過來,經過了納博科夫、亨利·米勒和菲利普·羅斯等人,同樣也能抵達伊恩·麥克尤恩的車站。

    這就是為什麼伊恩·麥克尤恩的叙述會讓我們的閱讀百感交集。

     我的意思是說,當讀者們開始為麥克尤恩的作品尋找文學源頭的時候,其實也是在為自己的人生感受和現實處境尋找一幅又一幅的自畫像。

    讀者的好奇心促使他們在閱讀一部文學作品的時候,喚醒自己過去閱讀裡所有相似的感受,然後又讓自己與此相似的人生感受粉墨登場,如此周而複始的聯想和聯想之後的激動,就會讓兒歌般的單純閱讀變成了交響樂般的豐富閱讀。

     什麼是伊恩·麥克尤恩後遺症?這就是。

     2008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