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萬進士
關燈
小
中
大
測試應試者的特殊文學天纔,而是測試他們的一般文化素養。
測試的目的不是尋找詩人而是尋找官吏。
其意義首先不在文學史而在政治史。
中國居然有那麼長時間以文化素養來決定官吏,今天想來都不無溫暖。
三 然而,科舉制度實實在在地遇到了一系列可怕的悖論。
這些悖論并非人為設置,而是來自于中國文化和政治構架的深層,很難排除,因此終于使科舉制度在一次次左右為難中逐漸疲憊、僵化,直至醜陋。
據我所知,清代來華的不少西方傳教士在考察科舉制度之後曾大為贊歎,認為發現了一種連西方也還沒有找到的完善的“文官選拔制度”,便急切地向世界介紹。
但他們的考察畢竟是浮淺的,隻是粗粗了望了一下科舉考試的程序和規則,而未能窺及深潛的隐患,因此他們也就無法理解,有着如此完善的“文官選拔制度”的中國,怎麼會造成國家管理人纔的嚴重匮乏、整體文明素質的日益枯窘,陷于越來越混亂和貧困的境地? 外國傳教士褐綠色瞳仁中埋藏着的疑問,直到今天還對我有巨大的吸引力。
我知道,這些疑問,不僅屬于科舉,也不僅屬于古代。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所遇到的最大悖論,産生在包圍着它的社會心态中。
本來是為了顯示公平,給全社會盡可能多的人遞送鼓勵性誘惑,結果九州島大地全都成了科舉賽場,一切有可能識字讀書的青年男子把人生的成敗榮辱全都抵押在裡邊,科舉考試的内涵大大超重;本來是為了顯示權威,堵塞了科舉之外許多不正規的晉升之路,結果别無其它選擇的家族和個人不得不把科舉考試看成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惡戰,創設科舉的理性動機漸漸變形。
遴選人纔所應該有的冷靜、客觀、耐心、平和不見了,代之以轟轟烈烈的焦灼、激奮、驚恐、忙亂。
不就是考了一點文化知識麼? 不就是看看哪些人有擔任行政官員的資格麼?竟然一下子炒得那麼熱,鬧得那麼火,一千多年都涼不下來,幾乎把長長的一段曆史都烤出火焦味來了。
我們中國從很早開始就太注重表層禮儀,好好的一件事情被極度誇張的方式一鋪陳,也就變了味。
早在唐代,科舉制度剛剛形成不久就被加了太多的裝飾,太重的渲染,把全國讀書人的心情擾亂得不輕。
每次進士考試總有一批人考上,不管對國家對個人,慶賀一下、宣揚一番都是應該的,但不知怎麼一來,沒完沒了的繁複禮儀把這些錄取者捧得暈頭轉向。
進士們先要拜謝“座主”(考官),參谒宰相,然後遊賞曲江,參加杏園宴、聞喜宴、櫻桃宴、月燈宴等等,還要在雁塔題名,在慈恩寺觀看雜耍戲場,繁忙之極,也得意之極。
孟郊詩中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張籍詩中所謂“二十八人初上第,百千萬裡盡傳名”,就寫盡了此間情景。
據傅璇琮先生考證,當時的讀書人一中進士,根本應付不了沒完沒了的熱鬧儀式,長安民間就興辦了一種牟利性的商業服務機構叫“進士團”,負責為進士租房子,備酒食,張羅禮儀,直至開路喝道,全線承包。
“進士團”的生意一直十分興隆。
這種超常的熱鬧風光,強烈地反襯出那些落榜下第者的悲哀。
照理落榜下第也十分正常,但是得意的馬蹄在身邊竄過,喧天的鼓樂在耳畔鳴響,得勝者的名字在街市間哄傳,輕視的目光在四周遊蕩,他們不得不低頭歎息了。
他們頹唐地回到旅舍,旅舍裡,昨天還客氣地拱手相向的鄰居成了新科進士,仆役正在興高采烈地打點行裝。
有一種傳言,如能夠得一件新科進士的衣服,下次考試很是吉利,于是便厚着臉皮,怯生生地向仆役乞讨一件。
乞讨的結果常常讨來個沒趣,而更多的落第者則還不至于去做這種自辱的事,隻是關在房間裡寫詩。
這些詩寫得很快,而且比前些天在考場裡寫的詩真切多了: 年年春色獨懷羞,強向東歸懶舉頭。
莫道還家便容易,人間多少事堪愁。
(羅邺) 十年溝隍待一身,半年千裡絕音塵。
鬓毛如雪心如死,猶作長安下第人。
(溫憲) 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業欲何如。
鬓毛灑盡一枝桂,淚血滴來千裡書。
(趙嘏) 為什麼“莫道還家便容易”?為什麼“淚血滴來千裡書”?因為科舉得失已成為一種牽連家庭、親族、故鄉、姓氏榮辱的宏大社會命題,遠不是個人的事了。
李頻說“一第知何日,全家待此身”;王建說“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都是當時實情。
因此,一個落第者要回家,不管是他本人還是他的家屬,在心裡上都是千難萬難的。
據錢易《南部新書》記載,一個姓杜的讀書人多次參加科舉考試未中,正想回家,卻收到妻子寄來的詩: 良人的的有奇纔, 拔事年年被放回? 如今妾面羞君面, 君若來時近夜來! 這位妻子的詩句實在是夠刻薄的,但她為丈夫害羞,希望丈夫趁着夜色偷偷回來的心情也十分真實。
收到這首詩的丈夫,還會回家嗎?因此不少人硬是困守長安,下了個死決心,不考出個名堂來絕不回家。
這中間所造成的無數家庭悲劇,可想而知。
《唐摭言》卷八載,有一個叫公乘億的人一直滞留在京城參加一次次科舉考試,離家十多年沒有回去過。
有一次他在城裡生了場大病,家鄉人傳言說他已病死,他的妻子就長途來奔喪,正好與他相遇。
他看見有一個粗衰的婦人騎在驢背上,有點面熟,而婦人也正在看他,但彼此相别時間太長,都認不準了,托路人相問,纔知道果然是夫妻,就在路邊抱頭痛哭。
這對夫妻靠着一次誤傳畢竟團聚了,如果沒有誤傳,又一直考不上,這位讀書人可能就會在京城中長久呆着,直到垂垂老去。
錢易《南部新書》就記載過這樣一位老人。
是一位屢試不第的老秀纔吧,在京城中等着春試,除夕之夜,全城歡騰,他卻不能回家過年,正沮喪着,聽說今夜宮中有傩戲表演,就擠在人群裡混了進去。
不想進去後就被樂吏看成了表演者,一把推進表演隊伍,跌跌撞撞地在宮内繞圈,繞了千百轉,摔了好幾跤,又要他執牛尾表演,做各種動作,鬧騰了整整一夜直到第二天黎明,老人已累得走不動路,讓人擡了回去,一病六十日,把春天的科舉考試也耽誤了。
看來老人還得在京城熬下去。
我不知道這位老人是否還有老妻在家鄉等着,他們分别有多少年了?我不知道他有沒有子女,這些子女是否在挂念孤身在外的老父親?除夕夜他在宮中
測試的目的不是尋找詩人而是尋找官吏。
其意義首先不在文學史而在政治史。
中國居然有那麼長時間以文化素養來決定官吏,今天想來都不無溫暖。
三 然而,科舉制度實實在在地遇到了一系列可怕的悖論。
這些悖論并非人為設置,而是來自于中國文化和政治構架的深層,很難排除,因此終于使科舉制度在一次次左右為難中逐漸疲憊、僵化,直至醜陋。
據我所知,清代來華的不少西方傳教士在考察科舉制度之後曾大為贊歎,認為發現了一種連西方也還沒有找到的完善的“文官選拔制度”,便急切地向世界介紹。
但他們的考察畢竟是浮淺的,隻是粗粗了望了一下科舉考試的程序和規則,而未能窺及深潛的隐患,因此他們也就無法理解,有着如此完善的“文官選拔制度”的中國,怎麼會造成國家管理人纔的嚴重匮乏、整體文明素質的日益枯窘,陷于越來越混亂和貧困的境地? 外國傳教士褐綠色瞳仁中埋藏着的疑問,直到今天還對我有巨大的吸引力。
我知道,這些疑問,不僅屬于科舉,也不僅屬于古代。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所遇到的最大悖論,産生在包圍着它的社會心态中。
本來是為了顯示公平,給全社會盡可能多的人遞送鼓勵性誘惑,結果九州島大地全都成了科舉賽場,一切有可能識字讀書的青年男子把人生的成敗榮辱全都抵押在裡邊,科舉考試的内涵大大超重;本來是為了顯示權威,堵塞了科舉之外許多不正規的晉升之路,結果别無其它選擇的家族和個人不得不把科舉考試看成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惡戰,創設科舉的理性動機漸漸變形。
遴選人纔所應該有的冷靜、客觀、耐心、平和不見了,代之以轟轟烈烈的焦灼、激奮、驚恐、忙亂。
不就是考了一點文化知識麼? 不就是看看哪些人有擔任行政官員的資格麼?竟然一下子炒得那麼熱,鬧得那麼火,一千多年都涼不下來,幾乎把長長的一段曆史都烤出火焦味來了。
我們中國從很早開始就太注重表層禮儀,好好的一件事情被極度誇張的方式一鋪陳,也就變了味。
早在唐代,科舉制度剛剛形成不久就被加了太多的裝飾,太重的渲染,把全國讀書人的心情擾亂得不輕。
每次進士考試總有一批人考上,不管對國家對個人,慶賀一下、宣揚一番都是應該的,但不知怎麼一來,沒完沒了的繁複禮儀把這些錄取者捧得暈頭轉向。
進士們先要拜謝“座主”(考官),參谒宰相,然後遊賞曲江,參加杏園宴、聞喜宴、櫻桃宴、月燈宴等等,還要在雁塔題名,在慈恩寺觀看雜耍戲場,繁忙之極,也得意之極。
孟郊詩中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張籍詩中所謂“二十八人初上第,百千萬裡盡傳名”,就寫盡了此間情景。
據傅璇琮先生考證,當時的讀書人一中進士,根本應付不了沒完沒了的熱鬧儀式,長安民間就興辦了一種牟利性的商業服務機構叫“進士團”,負責為進士租房子,備酒食,張羅禮儀,直至開路喝道,全線承包。
“進士團”的生意一直十分興隆。
這種超常的熱鬧風光,強烈地反襯出那些落榜下第者的悲哀。
照理落榜下第也十分正常,但是得意的馬蹄在身邊竄過,喧天的鼓樂在耳畔鳴響,得勝者的名字在街市間哄傳,輕視的目光在四周遊蕩,他們不得不低頭歎息了。
他們頹唐地回到旅舍,旅舍裡,昨天還客氣地拱手相向的鄰居成了新科進士,仆役正在興高采烈地打點行裝。
有一種傳言,如能夠得一件新科進士的衣服,下次考試很是吉利,于是便厚着臉皮,怯生生地向仆役乞讨一件。
乞讨的結果常常讨來個沒趣,而更多的落第者則還不至于去做這種自辱的事,隻是關在房間裡寫詩。
這些詩寫得很快,而且比前些天在考場裡寫的詩真切多了: 年年春色獨懷羞,強向東歸懶舉頭。
莫道還家便容易,人間多少事堪愁。
(羅邺) 十年溝隍待一身,半年千裡絕音塵。
鬓毛如雪心如死,猶作長安下第人。
(溫憲) 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業欲何如。
鬓毛灑盡一枝桂,淚血滴來千裡書。
(趙嘏) 為什麼“莫道還家便容易”?為什麼“淚血滴來千裡書”?因為科舉得失已成為一種牽連家庭、親族、故鄉、姓氏榮辱的宏大社會命題,遠不是個人的事了。
李頻說“一第知何日,全家待此身”;王建說“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都是當時實情。
因此,一個落第者要回家,不管是他本人還是他的家屬,在心裡上都是千難萬難的。
據錢易《南部新書》記載,一個姓杜的讀書人多次參加科舉考試未中,正想回家,卻收到妻子寄來的詩: 良人的的有奇纔, 拔事年年被放回? 如今妾面羞君面, 君若來時近夜來! 這位妻子的詩句實在是夠刻薄的,但她為丈夫害羞,希望丈夫趁着夜色偷偷回來的心情也十分真實。
收到這首詩的丈夫,還會回家嗎?因此不少人硬是困守長安,下了個死決心,不考出個名堂來絕不回家。
這中間所造成的無數家庭悲劇,可想而知。
《
有一次他在城裡生了場大病,家鄉人傳言說他已病死,他的妻子就長途來奔喪,正好與他相遇。
他看見有一個粗衰的婦人騎在驢背上,有點面熟,而婦人也正在看他,但彼此相别時間太長,都認不準了,托路人相問,纔知道果然是夫妻,就在路邊抱頭痛哭。
這對夫妻靠着一次誤傳畢竟團聚了,如果沒有誤傳,又一直考不上,這位讀書人可能就會在京城中長久呆着,直到垂垂老去。
錢易《南部新書》就記載過這樣一位老人。
是一位屢試不第的老秀纔吧,在京城中等着春試,除夕之夜,全城歡騰,他卻不能回家過年,正沮喪着,聽說今夜宮中有傩戲表演,就擠在人群裡混了進去。
不想進去後就被樂吏看成了表演者,一把推進表演隊伍,跌跌撞撞地在宮内繞圈,繞了千百轉,摔了好幾跤,又要他執牛尾表演,做各種動作,鬧騰了整整一夜直到第二天黎明,老人已累得走不動路,讓人擡了回去,一病六十日,把春天的科舉考試也耽誤了。
看來老人還得在京城熬下去。
我不知道這位老人是否還有老妻在家鄉等着,他們分别有多少年了?我不知道他有沒有子女,這些子女是否在挂念孤身在外的老父親?除夕夜他在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