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關燈
部門和部門之間,很容易出現矛盾甚至沖突,恰恰是系統不配套導緻的無謂消耗。

     以信訪制度為例,國家設立這個制度,原本是想借鑒古代的诽謗制,在衙門口立根謗木,讓民衆獲得申訴權。

    不過,古代的謗木顯然隻是一種形式,缺乏必須的行政體系支撐,謗木便成為了一種極其單純的木頭柱子,或者一種象征意義的标榜。

    現在不設立謗木,而是專門設立一個信訪機構,看上去,确實是改進了許多。

     可是,信訪制度并沒有系統保障。

    信訪部門對信訪件的唯一處置權,就是批轉相關部門處理。

    對于這類批轉件,相關部門是愛理就理,不愛理就不理。

    原因何在?信訪部門對有處置權的相關部門,沒有任何約束力,既不能決定人家的升遷,也不能決定人家的薪酬,甚至是說句話,都沒有人願意聽。

    僅從等下級别上看,信訪部門的管轄權,實際在比他們更高級的幹部。

     其他部門,也或多或少存在類似問題。

    比如公安部門、檢察部門、法院等,名義上,這是一些條塊分管的機構,實際上,人事權和财權在地方,公檢法隻聽地方黨委的,于是出現了某些案件,地方首長想讓公安怎麼查,公安就怎麼查,想讓法院怎麼判,法院就怎麼判的現象,所謂依法執行,成了一句口号。

    其他一些廳局也是如此,對上,有兩個指導,省裡可以領導,上面還有直管的部。

    對下,具有直管性質,可與廳平行的市又掌握着人事權和财權。

     唐小舟一直在想,為什麼不把公檢法的人事權和财權收上去呢?把公檢法的權力向上收的同時,也可以将其他廳局的權力下放。

    往上收,機構肯定會擴大,但如果權力下放,機構就能大量精減。

    這件事,做起來其實并不難,而且,可以令整個中國的權力結構,為之一變。

     再比如部門和部門之間,缺乏制度性約束,一個部門需要另一個部門協調配合,那個部門積極配合是人情,置之不理是天理。

    部門之間不配合,并沒有相應的制度制約他們,各個部門于是山頭化,碼頭化,變成了靠山吃山的獨立王國。

    山頭林立,碼頭并行的情況下,要辦事,就不是靠制度,而是靠人情。

    因此,幹哪怕一件很小的事,也一定要拜碼頭,拉關系,否則就推進不了。

    對此,行政主官無可奈何,他們若想幹成一件事,隻能搞運動,大會戰,将許多山頭的負責人捏在一起,現場辦公。

    可這樣的事,畢竟是大事,是階段性的工作,比如嚴打。

    階段性工作一旦完成,各個碼頭回歸本位,日常工作,又恢複常态。

    這種運動式兵團式的工作方法,後患無窮,最突出一條,是粗放型工作方法和執行程序,更加的粗放化,甚至走向去程序化。

     趙德良推行黨建和政建的系統化精細化,恰恰要解決的,就是這類問題。

    當然,僅就目前來看,趙德良作為省委書記,大概并沒有那麼大的權力,對很多部門進行理順性的合并裁撤。

    假若他下決心的話,完全可以增加公安部門的職能,将信訪甚至工商等部門的執法行為,全部歸于公安。

    甚至可以借鑒關國的做法,建立地方警察局和國家公安局,将地方性的案件,劃歸地方警察局,而将一些重大影響的,關系國家穩定的案件,歸口到國家公安局。

    如此一來,目前多頭執法的混亂局面,便能夠得到遇阻。

     當然,這樣的改革,屬于政建範疇,或者政改範疇。

    政改,确實需要大動幹戈,牽一發動全身,稍有不慎,便可能出現大問題。

    趙德良之所以抓黨建而暫時不抓政建,原因大概也就在這裡。

    與政府部門以及職能的亂相比,黨的系統架構,是明晰的,而且也是相對完善的,缺乏的隻是标準化。

    因此,這項工作,相對還是要簡單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