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關燈
小
中
大
走偏鋒。
省裡對此方案異常重視也異常慎重,決定先由幾位主要負責同志聽取方案内容,提出部分修改意見,第二步由省黨建系統化方案研導組對各地方案進行綜合研究,提出一個全省性的執行方案,再交常委會讨論。
趙德良剛抓黨建年活動的時候,唐小舟有些不以為然,覺得這是搞花架子,造影響,華而不實。
經過半年多的深入學習和思考,唐小舟才意識到,趙德良果然是高瞻遠矚,高人一等。
中國共産黨的黨建工作,是在殘酷的革命鬥争年代成形的,當時的目标簡單而又明确,隻是為了生存,生存是第一大目标。
直到杭戰勝利之後,才有了一個新的目标,奪取全國勝利。
或者也可以說,即使奪取全國勝利,同樣是為了生存。
在生存這個大目标之下,所有的分攻,所有的利益維系,都顯得不重要。
因此,當時黨建工作的标準即使粗放一些,簡單一些,仍然可行,并且作用巨大。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共産黨的目标改變了,生存已經不是第一需要,甚至可以說,生存已經不值得憂慮。
再執行那一整套為了生存而制定的系統方案,顯然缺乏與時俱進。
一個極其殘酷而且有趣的事實是,曆史并沒有在此覺醒并且及時調整黨建系統方案,而是削足适履,為了适應這一因生存而締結的方案,不斷地人為地強化生存危機。
早期有關國對中國的仇視以及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的威脅,看上去,生存确實存在一定隐患,但這顯然隻是保衛和建設問題,而不是生存問題。
隻是怎樣活得更好的問題,而不是活不活得下去的問題。
後來,人們也都知道蔣介石無力反攻了,蘇聯對中國的威脅也隻不過如此,似乎再沒有生存之憂了,曆史便制造了激烈的階級鬥争和走資本主義道路還是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激烈鬥争。
這樣的鬥争顯然是不存在的,隻是為了适應生存系統而假想的敵人。
人的思維路徑極其有趣,既然生存已經不存在問題,所有的黨建目标,為什麼不能去生存化,着眼于建設和發展,重新制定一整套更加系統,更加細化的方案?曆史沒有選擇改革,而是選擇了固守。
行政建設其實存在同樣的問題,解放軍自從渡過長江,頓如風卷殘雲一般,迅速解放了整個江南地區。
這時候最大的問題,是迅速建立政府,穩定全國鐵序。
在這種大背景下,各級政府倉促上任,粗放行政的特點,在當時是客觀需要,并且卓有成效。
由此可知,解放初期建立的行政體系,原本就是一個臨時性的粗放的體系,一個無法适應未來發展的體系。
這個體系原本就該在後來政權穩定之後,加以系統化升級和精細化改造。
然而,這一步始終未走,不僅未走,文革時期,将這個原本粗放的體系也砸爛了,文革後又開始對解放初的那套體系進行修複。
在大建設的背景下,最初那套粗放型體系所出現的問題,可以預見。
政治體制改革的話題,從改革開放之初就提出來了,但始終未曾邁步。
未曾邁步的原因在哪裡?在于某些人認為,政治體系改革,必然觸及政體。
趙德良正在推動的黨建系統化建設,讓唐小舟終于想明白了一件事,其實,政治體制改革,并不像有些人想的那麼複雜那麼艱難,目前的權力結構形态并沒有問題,不僅沒有問題,甚至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是唯一可以和關國的三權分立制媲關的。
中國差的隻是由生存化向發展化跨越的認識基礎和系統化精細化操作體系。
也就是說,政治體制改革的着眼點,應該放在黨建和政建兩個方面,盡快完善這兩個體系的科學化系統化建設,适應穩定和發展的大局,使得每一個部門每一個環節,形成配套,相互依存。
現在黨和政府之間,
省裡對此方案異常重視也異常慎重,決定先由幾位主要負責同志聽取方案内容,提出部分修改意見,第二步由省黨建系統化方案研導組對各地方案進行綜合研究,提出一個全省性的執行方案,再交常委會讨論。
趙德良剛抓黨建年活動的時候,唐小舟有些不以為然,覺得這是搞花架子,造影響,華而不實。
經過半年多的深入學習和思考,唐小舟才意識到,趙德良果然是高瞻遠矚,高人一等。
中國共産黨的黨建工作,是在殘酷的革命鬥争年代成形的,當時的目标簡單而又明确,隻是為了生存,生存是第一大目标。
直到杭戰勝利之後,才有了一個新的目标,奪取全國勝利。
或者也可以說,即使奪取全國勝利,同樣是為了生存。
在生存這個大目标之下,所有的分攻,所有的利益維系,都顯得不重要。
因此,當時黨建工作的标準即使粗放一些,簡單一些,仍然可行,并且作用巨大。
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共産黨的目标改變了,生存已經不是第一需要,甚至可以說,生存已經不值得憂慮。
再執行那一整套為了生存而制定的系統方案,顯然缺乏與時俱進。
一個極其殘酷而且有趣的事實是,曆史并沒有在此覺醒并且及時調整黨建系統方案,而是削足适履,為了适應這一因生存而締結的方案,不斷地人為地強化生存危機。
早期有關國對中國的仇視以及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的威脅,看上去,生存确實存在一定隐患,但這顯然隻是保衛和建設問題,而不是生存問題。
隻是怎樣活得更好的問題,而不是活不活得下去的問題。
後來,人們也都知道蔣介石無力反攻了,蘇聯對中國的威脅也隻不過如此,似乎再沒有生存之憂了,曆史便制造了激烈的階級鬥争和走資本主義道路還是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激烈鬥争。
這樣的鬥争顯然是不存在的,隻是為了适應生存系統而假想的敵人。
人的思維路徑極其有趣,既然生存已經不存在問題,所有的黨建目标,為什麼不能去生存化,着眼于建設和發展,重新制定一整套更加系統,更加細化的方案?曆史沒有選擇改革,而是選擇了固守。
行政建設其實存在同樣的問題,解放軍自從渡過長江,頓如風卷殘雲一般,迅速解放了整個江南地區。
這時候最大的問題,是迅速建立政府,穩定全國鐵序。
在這種大背景下,各級政府倉促上任,粗放行政的特點,在當時是客觀需要,并且卓有成效。
由此可知,解放初期建立的行政體系,原本就是一個臨時性的粗放的體系,一個無法适應未來發展的體系。
這個體系原本就該在後來政權穩定之後,加以系統化升級和精細化改造。
然而,這一步始終未走,不僅未走,文革時期,将這個原本粗放的體系也砸爛了,文革後又開始對解放初的那套體系進行修複。
在大建設的背景下,最初那套粗放型體系所出現的問題,可以預見。
政治體制改革的話題,從改革開放之初就提出來了,但始終未曾邁步。
未曾邁步的原因在哪裡?在于某些人認為,政治體系改革,必然觸及政體。
趙德良正在推動的黨建系統化建設,讓唐小舟終于想明白了一件事,其實,政治體制改革,并不像有些人想的那麼複雜那麼艱難,目前的權力結構形态并沒有問題,不僅沒有問題,甚至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是唯一可以和關國的三權分立制媲關的。
中國差的隻是由生存化向發展化跨越的認識基礎和系統化精細化操作體系。
也就是說,政治體制改革的着眼點,應該放在黨建和政建兩個方面,盡快完善這兩個體系的科學化系統化建設,适應穩定和發展的大局,使得每一個部門每一個環節,形成配套,相互依存。
現在黨和政府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