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坐而論道
關燈
小
中
大
“我知道。
”丁能通回答。
鄭衛國接着說:“你們想不到吧,袁錫藩和錢學禮竟然一邊服刑一邊辦了個公司,公司雖然是以錢學禮小舅子的名義開的,實際上卻是袁錫藩和錢學禮合開的,兩個人在監獄以看病為名經常外出與親友會面,接受宴請,處理公司事務,還可以使用手機與外界聯系業務。
” “怎麼會這樣?”石存山憤怒地問。
“怎麼會這樣?因為袁錫藩和錢學禮按月給一分監區長和教導員發‘工資’,還給監獄長買了房子,所以這兩個人服刑期間,不穿囚衣、不吃囚飯,可以出入賓館酒樓,會見親友,甚至可以回家過夜,可以在監舍存放現金和香煙,知道的這哥兒倆是在服刑,不知道的還以為外出度假呢!” “這真是天下熙熙,皆為名驅;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官場沉浮,世間百态;鬥轉星移,人來人往啊!”顧懷遠感歎道,“大千世界,什麼角落都有清濁之分,這倒讓我想起賈朝軒和袁錫藩在任時,有一次在辦公室閑談,兩個人都對曆史上的清官嗤之以鼻,袁錫藩還說,中國曆史上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清官,所謂清官不過是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杜撰出來的,而且,鳳毛麟角的所謂清官,死了以後連打補丁的官袍都穿不上。
這官還有什麼當頭?這官就不會有人當!” “袁錫藩純屬放屁!”石存山氣憤地說,“曆史上的清官之所以能夠做到清廉自律、潔己愛民、秉公為政,與他們具有儒家提倡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信念密切相關。
像人稱‘天下清官第一’的張伯行曾經對康熙皇帝說,自己之所以清廉都來自家教:‘臣父在日,常訓臣以廉謹報效朝廷,若受人一錢,不惟不忠,且不孝。
’所以,他當官時,‘不以妻子自随,齋用絲粟以上,皆運至于家。
循分自盡,而人皆信之’。
這可以說是‘賠本’做官的典範吧!” “我同意存山的觀點,著名清官于成龍剛當官時就表示,‘某此行絕不以溫館為念,所自信天理良心四字而已’。
于成龍一生摒絕饋送,‘凡在親戚交遊相請托者,概行峻拒。
所屬人員并戚友,一介不取’。
康熙皇帝稱贊他‘服官敦廉隅,抗志貴孤潔’,為‘理學之真者’。
清朝初期,實行的是低俸祿制度,官僚待遇非常菲薄,要做清官,就意味着要過清貧的生活,于成龍官至總督,每天還以青菜為食,以至于有‘于青菜’的外号。
像張伯行、于成龍這些清官,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境界,是無法承受這種艱苦生活的。
”丁能通意味深長地說。
“存山,能通說得對呀,老百姓認不認可,是曆史上鑒别清官的一個重要标志。
因為清官的共同之處在于他們能夠在某一方面或某些地區實實在在地為百姓做幾件實事、好事,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人民的願望和要求,因此,人民才贊頌清官,推崇清官,愛戴清官,歡迎清官!一位官員的所作所為,他的上司和下屬也許被欺蒙而無所知,但是周圍的百姓卻有切身的感受,是任何美飾的言辭都遮擋不住的。
”顧懷遠用手捋了捋自己的長發深沉地說。
“你們的觀點我不敢苟同,曆來統治者雖然揚清貶貪,但他們認為還有比清和貪更重要的東西,康熙皇帝說過一段頗為耐人尋味的話:‘為官之人不取非義之财,一心為國效力即為好官。
或操守雖清,不能辦事,無論谕旨批駁于部駁之事,積年累月,概不完結,似此清官,亦何裨于國事乎?’可見,康熙認為能不能辦事,是最重要的,在今天看來,評價一個封建官吏,首先應該着眼于他在曆史發展中或社會改革中所起的作用。
像明朝的張居正,《明史·張居正傳》上記載:‘自奪情後,益偏恣。
其所黜陟,多由愛憎。
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賄賂。
’不能算作一個清官吧,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否定他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改革的曆史作用。
我不是說清廉不值得肯定,但在封建時代清不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其他問題交織在一起的,單獨抽出貪與不貪這一方面是說明不了本質問題的。
應該說,在封建社會,相當程度上是無官不貪的,但是究竟把哪個貪官抓出來,這就要服從皇權統治的需要。
你不忠于皇帝,那我就把你抓出來,你就是貪官。
和珅是貪官,乾隆皇帝是知道的,
”丁能通回答。
鄭衛國接着說:“你們想不到吧,袁錫藩和錢學禮竟然一邊服刑一邊辦了個公司,公司雖然是以錢學禮小舅子的名義開的,實際上卻是袁錫藩和錢學禮合開的,兩個人在監獄以看病為名經常外出與親友會面,接受宴請,處理公司事務,還可以使用手機與外界聯系業務。
” “怎麼會這樣?”石存山憤怒地問。
“怎麼會這樣?因為袁錫藩和錢學禮按月給一分監區長和教導員發‘工資’,還給監獄長買了房子,所以這兩個人服刑期間,不穿囚衣、不吃囚飯,可以出入賓館酒樓,會見親友,甚至可以回家過夜,可以在監舍存放現金和香煙,知道的這哥兒倆是在服刑,不知道的還以為外出度假呢!” “這真是天下熙熙,皆為名驅;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官場沉浮,世間百态;鬥轉星移,人來人往啊!”顧懷遠感歎道,“大千世界,什麼角落都有清濁之分,這倒讓我想起賈朝軒和袁錫藩在任時,有一次在辦公室閑談,兩個人都對曆史上的清官嗤之以鼻,袁錫藩還說,中國曆史上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清官,所謂清官不過是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杜撰出來的,而且,鳳毛麟角的所謂清官,死了以後連打補丁的官袍都穿不上。
這官還有什麼當頭?這官就不會有人當!” “袁錫藩純屬放屁!”石存山氣憤地說,“曆史上的清官之所以能夠做到清廉自律、潔己愛民、秉公為政,與他們具有儒家提倡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信念密切相關。
像人稱‘天下清官第一’的張伯行曾經對康熙皇帝說,自己之所以清廉都來自家教:‘臣父在日,常訓臣以廉謹報效朝廷,若受人一錢,不惟不忠,且不孝。
’所以,他當官時,‘不以妻子自随,齋用絲粟以上,皆運至于家。
循分自盡,而人皆信之’。
這可以說是‘賠本’做官的典範吧!” “我同意存山的觀點,著名清官于成龍剛當官時就表示,‘某此行絕不以溫館為念,所自信天理良心四字而已’。
于成龍一生摒絕饋送,‘凡在親戚交遊相請托者,概行峻拒。
所屬人員并戚友,一介不取’。
康熙皇帝稱贊他‘服官敦廉隅,抗志貴孤潔’,為‘理學之真者’。
清朝初期,實行的是低俸祿制度,官僚待遇非常菲薄,要做清官,就意味着要過清貧的生活,于成龍官至總督,每天還以青菜為食,以至于有‘于青菜’的外号。
像張伯行、于成龍這些清官,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沒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境界,是無法承受這種艱苦生活的。
”丁能通意味深長地說。
“存山,能通說得對呀,老百姓認不認可,是曆史上鑒别清官的一個重要标志。
因為清官的共同之處在于他們能夠在某一方面或某些地區實實在在地為百姓做幾件實事、好事,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人民的願望和要求,因此,人民才贊頌清官,推崇清官,愛戴清官,歡迎清官!一位官員的所作所為,他的上司和下屬也許被欺蒙而無所知,但是周圍的百姓卻有切身的感受,是任何美飾的言辭都遮擋不住的。
”顧懷遠用手捋了捋自己的長發深沉地說。
“你們的觀點我不敢苟同,曆來統治者雖然揚清貶貪,但他們認為還有比清和貪更重要的東西,康熙皇帝說過一段頗為耐人尋味的話:‘為官之人不取非義之财,一心為國效力即為好官。
或操守雖清,不能辦事,無論谕旨批駁于部駁之事,積年累月,概不完結,似此清官,亦何裨于國事乎?’可見,康熙認為能不能辦事,是最重要的,在今天看來,評價一個封建官吏,首先應該着眼于他在曆史發展中或社會改革中所起的作用。
像明朝的張居正,《明史·張居正傳》上記載:‘自奪情後,益偏恣。
其所黜陟,多由愛憎。
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賄賂。
’不能算作一個清官吧,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否定他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改革的曆史作用。
我不是說清廉不值得肯定,但在封建時代清不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其他問題交織在一起的,單獨抽出貪與不貪這一方面是說明不了本質問題的。
應該說,在封建社會,相當程度上是無官不貪的,但是究竟把哪個貪官抓出來,這就要服從皇權統治的需要。
你不忠于皇帝,那我就把你抓出來,你就是貪官。
和珅是貪官,乾隆皇帝是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