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法源寺

關燈
師,肖市長也是理佛之人,逢佛就拜,家中還供奉着佛菩薩,為什麼佛并沒有保佑他呢?” “肖市長将佛像當作神明供奉,天天在佛面前禱告,供奉鮮花水果,然後向他求福,那個供品就是賄賂,送一點賄賂就希求佛菩薩保佑,把諸佛菩薩當作貪官污吏看待,此罪業多深重!一方面向佛菩薩行賄,一方面接受賄賂,天天造罪業,還以為佛菩薩會保佑,這完全錯了。

    ”智善尖銳地說。

     “我明白了,所謂佛緣其實就是善緣,善是奉獻,而非索取,世人供佛大多是為了索取。

    ” “你很有佛性,其實人原本都有佛性,隻是被妄想和欲望所覆蓋了,香燭代表心香和心光,是在教育我們要時刻記住佛菩薩的教誨,去掉我們心中的妄想和欲望,把我們原有的心香與心光顯露出來,如果你平時不做善事,哪怕你再許願,再燒高香,佛菩薩也不會保佑你的。

    因果報應如影随形,想平安健康就要多做善事,戒貪婪;想要富貴,就要布施貧苦,這才是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誨!”智善語重心長地說。

     “智善師傅,你手中的念珠果真能消除煩惱嗎?” “念珠,也叫拴馬鎖,隐喻人心猶如狂奔的野馬,雜念紛飛,一時一刻也不停,手掐念珠,誦念佛陀、達摩、僧伽的名号,就可以放下一切,身心專注,遏止住妄念私心,增加定力,增加智慧。

    念珠的意義就是提醒我們要皈依三寶。

    ” “智善師傅,我這次來見你,就是受朋友之托,為念珠開光的。

    ” 丁能通說完,把手中的念珠遞給智善。

     智善接過丁能通遞過來的念珠,口誦佛号說道:“能通,念珠的主人是一位活菩薩,這些念珠已經用她的佛心開光了,老僧自愧不如!其實和尚念經開光,實際上是開信徒内心之光,升起對佛菩薩的信心。

    佛的法身是盡虛空遍法界,如果你悲心重,就會得到觀音菩薩的加持;如果你孝心重,就會得到地藏菩薩的感應。

    念珠的主人悲心重,托你的朋友孝心重,都是用恭敬心、真誠心來面對人生的人。

    ” “按您的意思,我對着念珠誦一聲‘阿彌陀佛’,豈不就等于開光了?” “誦一聲佛号,得十方諸佛菩薩的加持,天天念,天天加持,不僅加持念珠,更加持你本人,何樂而不為呢?” “智善師傅,那我和和尚還有什麼區别?”丁能通笑着說。

     兩個人一邊聊一邊信步往前走,不知不覺走進大雄寶殿,在寬敞的藻井裡有無數隻小麻雀飛來飛去,自在地鳴叫着,随意地起落,仿佛這裡就是他們的家。

    丁能通來過許多次法源寺,還是第一次看到這種景象,他驚呆了。

     丁能通心想,是什麼樣的慈悲讓這些麻雀這樣放心?是什麼樣的胸懷讓它們如此自由?一股感動莫名地湧上來,丁能通對法源寺更加肅然起敬起來! “智善師傅,其實我更喜歡憫忠寺這個名字。

    ” “能通,叫什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想什麼,做什麼!” “智善師傅,我這次來還有一層意思,宦海沉浮,想請師傅指點迷津!” “我送你四個字。

    ” “哪四個字?” “法海真源。

    ” 丁能通每次見智善都獲益匪淺,這次更是如此。

    兩個人攀談了一上午,丁能通吃罷齋飯才離開。

    當他走出山門時,幾個僧人正推掩那扇大門,仿佛是将丁能通推出了曆史的漩渦。

     法源寺的大門,像睜開的眼,橫淌于寺外的是時間的河,河面上的浮光掠影,蕩漾着千年歲月的悲喜浮沉,跨越漫漫時空的今日與往昔,像念珠一樣被細細的線穿起,再一次将丁能通置身于昨日的世界,去品味曆史的真實。

    丁能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與法源寺結緣的李敖的長篇小說《北京法源寺》的結尾: “啊!北京法源寺,北京法源寺!我們不敢向你再會,是你向我們道别,向我們一代一代道别。

    我們一代一代都傾倒了,隻有你伫立。

    不過,我們樂見你的伫立,我們一代一代,把中國人民的血淚寄存在你那裡——你的生命,就是我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