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第十八 靈征八下
關燈
小
中
大
二十三年十月,并州上言百節連理生縣甕山。
濟州上言木連理。
十二月,瀛州上言木連理。
世宗景明二年正月,瀛州上言平舒縣木連理。
三年正月,颍川郡上言木連理。
二月,平一陽一郡上言襄陵縣木連理。
四月,荊州上言南一陽一宛縣木連理。
六月,徐州上言東海木連理。
十月,秦州上言南稻、新興二縣木連理各一。
四年二月,趙平郡上言鹑觚縣木連理。
二月,齊郡上言臨淄縣木連理。
四月,汾州上言五城郡木連理。
五月,青州上言莒縣木連理。
六月,恆農盧氏縣木連理。
是月,徐州上言梁郡下邑縣木連理。
九月,秦州上言當亭四縣界各木連理。
正始元年五月,司州上言荥一陽一京縣木連理。
六月,京師西苑木連理。
七月,河東郡上言聞喜縣木連理。
八月,河南郡上言,慈水濱木連理。
十月,恆農郡上言崤縣木連理。
十二月,涼州上言石城縣木連理。
二年正月,汾州上言平昌縣木連理。
二月,司州上言崤縣木連理。
九月,司州上言颍川一陽一翟縣木連理。
三年六月,汾州上言永安縣木連理。
是月,京師木連理。
七月,颍川一陽一翟縣上言木連理。
是月,建德郡上言石城縣木連理。
永平元年四月,司州上言颍川郡木連理。
二年四月,司州上言恆農北陝縣木連理。
三年十一月,夏州上言橫風山木連理。
延昌二年正月,徐州上言建陵戍木連理。
三年正月,司州上言轵縣木連理。
四年三月,冀州上言信都縣木連理。
六月,京師木連理。
九月,雍州上言酃縣木連理。
肅宗熙平元年正月,光州上言曲城縣木連理。
二年十一月,京師木連理。
十二月,敦煌鎮上言晉昌戍木連理。
神龜元年正月,汾州上言永安縣木連理。
三月,滄州上言饒安縣木連理。
八月,燕州上言上谷郡木連理。
九月,秦州上言隴西之武一陽一山木連理。
二年六月,夏州上言山鹿縣木連理。
正光元年五月,并州上言上一黨一東山谷中木連理。
十一月,齊州上言濟南郡靈壽山木連理。
二年六月,齊州上言魏郡逢陵縣木連理。
二年二月,涼州上言榆中縣木連理。
三月,青州上言平昌郡木連理。
八月,徐州上言龍亢戍東木連理二。
四年二月,揚州上言汝一陰一縣木連理。
八月,涼州上言顯美縣木連理。
孝昌元年十月,魏郡元城縣木連理。
孝靜天平二年四月,臨水郡木連理。
七月,魏郡木連理。
三年五月,司州上言清河郡木連理。
四年六月,廣平郡上言木連理。
八月,并州上言木連理。
元象元年二月,洛州上言木連理。
五月,林慮縣上言木連理。
八月,上一黨一郡上言木連理。
興和元年九月,有司奏西山采材司馬張神和上言司空谷木連理。
二年四月,光州上言盧鄉縣木連理。
武定元年閏月,西兗州上言濟一陰一郡木連理。
九月,齊獻武王上言并州木連理。
三年九月,瀛州上言,河間郡木連理。
五年十一月,汾州上言木連理。
六年五月,晉州上言木連理。
八年四月,青州上言齊郡木連理。
世宗景明三年七月,魯一陽一獻烏芝。
王者慈仁則生,食之令人度世。
太祖天興二年七月,并州獻白雉。
周成王時越裳氏來獻。
四年正月,上一黨一郡獻白雉。
二月,并州獻白雉。
五月,河内郡獻白雉。
太宗神瑞二年十一月,右民尚書周幾獲白雉一于博陵安平以獻。
泰常三年正月,渤海郡高城縣獻白雉。
三月,渤海郡南皮縣獻白雉二。
十一月,中山行唐縣獻白雉。
四年正月,新興郡獻白雉。
十二月又獻白雉二。
五年二月,白雉見于河内郡。
世祖神元年二月,相州獻白雉。
二年二月,上一黨一郡獻白雉。
高祖延興二年正月,青州獻白雉。
五年正月,白雉見于上谷郡。
太和元年二月,秦州獻白雉。
三月,白雉見于秦州。
十一月,白雉見于安定郡。
二年十一月,徐州獻白雉。
三年正月,統萬鎮獻白雉。
四年正月,南豫州獻白雉。
六年三月,豫州獻白雉。
八年六月,齊州清河郡獻白雉。
十七年正月,幽州獻白雉。
四月,瀛州獻白雉。
二十年三月,兗州獻白雉。
世宗景明三年正月,徐州獻白雉。
二月,冀州獻白雉。
正始三年三月,齊州獻白雉。
十月,青州獻白雉。
四年十一月,秦州獻白雉。
永平二年四月,河内郡獻白雉。
六月,河南獻白雉。
十二月,豫州獻白雉。
延昌四年二月,冀州獻白雉。
是月,京師獲白雉。
閏月,岐州獻白雉。
十二月,幽州獻白雉。
肅宗熙平元年二月,相州獻白雉。
三月,肆州獻白雉。
二年三月,徐州獻白雉。
神龜元年三月,颍川郡獻白雉。
二年正月,豫州獻白雉。
正光三年二月,夏州獻白雉。
四年三月,光州獻白雉。
孝靜天平三年正月,青州獻白雉。
四年二月,青州獻白雉。
十二月,梁州獻白雉。
元象二年正月,魏郡繁一陽一縣獻白雉。
武定元年正月,廣宗郡獻白雉。
是月,兗州獻白雉。
四年三月,青州獻白雉。
太宗泰常七年九月,溫泉出于涿鹿,人有風寒之疾,入者多愈。
高祖太和八年正月,上谷郡惠化寺醴泉一湧。
醴泉,水之一精一也。
味甘美,王者修治則出。
興和元年冬,西兗州濟一陰一郡宛句縣濮水南岸,有泉一湧一出,色清味甘,飲者愈疾,四遠奔湊。
齊獻武王令于泉所營立廬舍。
尚書奏賞刺史粟千石,太守粟五百石,縣令粟二百石,以旌善政所感;先列言者依第出身。
诏可。
高宗太和二年九月,鼎出于洛州滍水,送于京師。
王者不極滋味,則神鼎出也。
濟州上言木連理。
十二月,瀛州上言木連理。
世宗景明二年正月,瀛州上言平舒縣木連理。
三年正月,颍川郡上言木連理。
二月,平一陽一郡上言襄陵縣木連理。
四月,荊州上言南一陽一宛縣木連理。
六月,徐州上言東海木連理。
十月,秦州上言南稻、新興二縣木連理各一。
四年二月,趙平郡上言鹑觚縣木連理。
二月,齊郡上言臨淄縣木連理。
四月,汾州上言五城郡木連理。
五月,青州上言莒縣木連理。
六月,恆農盧氏縣木連理。
是月,徐州上言梁郡下邑縣木連理。
九月,秦州上言當亭四縣界各木連理。
正始元年五月,司州上言荥一陽一京縣木連理。
六月,京師西苑木連理。
七月,河東郡上言聞喜縣木連理。
八月,河南郡上言,慈水濱木連理。
十月,恆農郡上言崤縣木連理。
十二月,涼州上言石城縣木連理。
二年正月,汾州上言平昌縣木連理。
二月,司州上言崤縣木連理。
九月,司州上言颍川一陽一翟縣木連理。
三年六月,汾州上言永安縣木連理。
是月,京師木連理。
七月,颍川一陽一翟縣上言木連理。
是月,建德郡上言石城縣木連理。
永平元年四月,司州上言颍川郡木連理。
二年四月,司州上言恆農北陝縣木連理。
三年十一月,夏州上言橫風山木連理。
延昌二年正月,徐州上言建陵戍木連理。
三年正月,司州上言轵縣木連理。
四年三月,冀州上言信都縣木連理。
六月,京師木連理。
九月,雍州上言酃縣木連理。
肅宗熙平元年正月,光州上言曲城縣木連理。
二年十一月,京師木連理。
十二月,敦煌鎮上言晉昌戍木連理。
神龜元年正月,汾州上言永安縣木連理。
三月,滄州上言饒安縣木連理。
八月,燕州上言上谷郡木連理。
九月,秦州上言隴西之武一陽一山木連理。
二年六月,夏州上言山鹿縣木連理。
正光元年五月,并州上言上一黨一東山谷中木連理。
十一月,齊州上言濟南郡靈壽山木連理。
二年六月,齊州上言魏郡逢陵縣木連理。
二年二月,涼州上言榆中縣木連理。
三月,青州上言平昌郡木連理。
八月,徐州上言龍亢戍東木連理二。
四年二月,揚州上言汝一陰一縣木連理。
八月,涼州上言顯美縣木連理。
孝昌元年十月,魏郡元城縣木連理。
孝靜天平二年四月,臨水郡木連理。
七月,魏郡木連理。
三年五月,司州上言清河郡木連理。
四年六月,廣平郡上言木連理。
八月,并州上言木連理。
元象元年二月,洛州上言木連理。
五月,林慮縣上言木連理。
八月,上一黨一郡上言木連理。
興和元年九月,有司奏西山采材司馬張神和上言司空谷木連理。
二年四月,光州上言盧鄉縣木連理。
武定元年閏月,西兗州上言濟一陰一郡木連理。
九月,齊獻武王上言并州木連理。
三年九月,瀛州上言,河間郡木連理。
五年十一月,汾州上言木連理。
六年五月,晉州上言木連理。
八年四月,青州上言齊郡木連理。
世宗景明三年七月,魯一陽一獻烏芝。
王者慈仁則生,食之令人度世。
太祖天興二年七月,并州獻白雉。
周成王時越裳氏來獻。
四年正月,上一黨一郡獻白雉。
二月,并州獻白雉。
五月,河内郡獻白雉。
太宗神瑞二年十一月,右民尚書周幾獲白雉一于博陵安平以獻。
泰常三年正月,渤海郡高城縣獻白雉。
三月,渤海郡南皮縣獻白雉二。
十一月,中山行唐縣獻白雉。
四年正月,新興郡獻白雉。
十二月又獻白雉二。
五年二月,白雉見于河内郡。
世祖神元年二月,相州獻白雉。
二年二月,上一黨一郡獻白雉。
高祖延興二年正月,青州獻白雉。
五年正月,白雉見于上谷郡。
太和元年二月,秦州獻白雉。
三月,白雉見于秦州。
十一月,白雉見于安定郡。
二年十一月,徐州獻白雉。
三年正月,統萬鎮獻白雉。
四年正月,南豫州獻白雉。
六年三月,豫州獻白雉。
八年六月,齊州清河郡獻白雉。
十七年正月,幽州獻白雉。
四月,瀛州獻白雉。
二十年三月,兗州獻白雉。
世宗景明三年正月,徐州獻白雉。
二月,冀州獻白雉。
正始三年三月,齊州獻白雉。
十月,青州獻白雉。
四年十一月,秦州獻白雉。
永平二年四月,河内郡獻白雉。
六月,河南獻白雉。
十二月,豫州獻白雉。
延昌四年二月,冀州獻白雉。
是月,京師獲白雉。
閏月,岐州獻白雉。
十二月,幽州獻白雉。
肅宗熙平元年二月,相州獻白雉。
三月,肆州獻白雉。
二年三月,徐州獻白雉。
神龜元年三月,颍川郡獻白雉。
二年正月,豫州獻白雉。
正光三年二月,夏州獻白雉。
四年三月,光州獻白雉。
孝靜天平三年正月,青州獻白雉。
四年二月,青州獻白雉。
十二月,梁州獻白雉。
元象二年正月,魏郡繁一陽一縣獻白雉。
武定元年正月,廣宗郡獻白雉。
是月,兗州獻白雉。
四年三月,青州獻白雉。
太宗泰常七年九月,溫泉出于涿鹿,人有風寒之疾,入者多愈。
高祖太和八年正月,上谷郡惠化寺醴泉一湧。
醴泉,水之一精一也。
味甘美,王者修治則出。
興和元年冬,西兗州濟一陰一郡宛句縣濮水南岸,有泉一湧一出,色清味甘,飲者愈疾,四遠奔湊。
齊獻武王令于泉所營立廬舍。
尚書奏賞刺史粟千石,太守粟五百石,縣令粟二百石,以旌善政所感;先列言者依第出身。
诏可。
高宗太和二年九月,鼎出于洛州滍水,送于京師。
王者不極滋味,則神鼎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