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征八上 志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庚寅,京師大風,起自西方。
神瑞元年四月,京師大風。
二年正月,京師大風。
三月,河西饑胡反,屯聚上一黨一,推白亞栗斯為盟主。
世祖太延二年四月甲申,京師暴風,宮牆倒,殺數十人。
三年十二月,京師大風,揚沙折樹。
真君元年二月,京師有黑風竟天,廣五丈餘。
四月庚辰,沮渠無諱寇張掖,秃發保周屯于删丹嶺。
高宗和平二年三月壬午,京師大風晦暝。
高祖延興五年五月,京師赤風。
太和二年七月庚申,武川鎮大風,吹失六家,羊角而上,不知所在。
壬戌,雍州赤風。
三年六月壬辰,相州大風,從酉上來,發屋折樹。
七年四月,相、豫二州大風。
八年三月,冀、定、相三州暴風。
四月,濟、光、幽、肆、雍、齊六州暴風。
九年六月庚戌,濟、洛、肆、相四州及靈丘、廣昌鎮暴風折木。
十二年五月壬寅,京師連日大風,甲辰尤甚,發屋拔樹。
六月壬申,京師大風。
十四年七月丁酉朔,京師大風,拔樹發屋。
二十三年八月,徐州自甲寅至己未,大風拔樹。
閏月庚申,河州暴風,大雨雹。
世宗景明元年二月癸已,幽州暴風,殺一百六十一人。
三年閏月甲午,京師大風,拔樹發屋,吹折阊阖門關。
九月丙辰,幽、岐、梁、東秦州暴風昏霧,拔樹發屋。
四年三月己未,司州之河北、河東、正平、平一陽一大風拔樹。
正始元年七月戊辰,東秦州暴風,拔樹發屋。
二年二月癸卯,有黑風羊角而上,起于柔玄鎮,蓋地一頃,所過拔樹。
甲辰,至于營州,東入于海。
四年五月甲子,京師大風。
永平元年四月壬申,京師大風拔樹。
八月癸亥,冀州刺史、京兆王愉據州反。
三年五月己亥,南秦州廣業、仇池郡大風,發屋拔樹。
延昌四年三月癸亥,京師暴風,從西北來,發屋折樹。
肅宗熙平二年九月,瀛州暴風大雨,自辛酉至于乙醜。
正光三年四月癸酉,京師暴風大雨,發屋拔樹。
四年四月辛已,京師大風。
孝昌二年五月丙寅,京師暴風,拔樹發屋,吹平昌門扉壞,永甯九層撜折。
于時天下所在兵亂。
前廢帝普泰元年夏,大風雨,吹普光寺門屋于地。
孝靜武定七年三月,颍川大風。
大水 《洪範論》曰:大水者,皆君臣治失而一陰一氣蓄積盛強,生水雨災也。
太祖天賜三年八月,霖雨,大震,山谷水溢。
太宗泰常三年八月,河内大水。
世祖延和元年六月甲戌,京師水溢,壞民廬舍數百家。
真君八年七月,平州大水。
高祖太和二年夏四月,南豫、徐、兗州大霖雨。
六年七月,青、雍二州大水。
八月,徐、東徐、兗、濟、平、豫、光七州,平原、枋頭、廣阿、臨濟四鎮大水。
九年九月,南豫、朔二州各大水,殺千餘人。
二十二年戊午,兗、豫二州大霖雨。
二十三年六月,青、齊、光、南青、徐、豫、兗、東豫八州大水。
世宗景明元年七月,青、齊、南青、光、徐、兗、豫、東豫,司州之颍川、汲郡大水,平隰一丈五尺,民居全者十四五。
正始二年三月,青、徐州大雨霖,海水溢出于青州樂陵之隰沃縣,流漂一百五十二人。
永平三年七月,州郡二十大水。
延昌元年夏,京師及四方大水。
二年五月,壽春大水。
肅宗熙平元年六月,徐州大水。
二年九月,冀、瀛、滄三州大水。
正光二年夏,定、冀、瀛、相四州大水。
孝昌三年秋,京師大水。
出帝太昌元年六月庚午,京師大水,谷水泛溢,壞三百餘家。
孝靜元象元年,定、冀、瀛、滄四州大水。
興和四年,滄州大水。
湧一泉 太宗泰常五年十二月壬辰,湧一泉出于平城。
高宗和平五年十一月,雁門泉水穿石湧一出。
前廢帝普泰元年秋,司徒府太倉前井并溢。
占曰:“民遷流之象。
”永熙一年十月,都遷于鄴。
孝靜天平四年七月,泰州井溢。
元象元年二月,鄴城西南有枯井溢。
雨雹 《洪範論》曰:一陽一之專氣為雹,一陰一之一聲氣為霰。
此言一陽一專而一陰一脅之,一陰一專而一陽一薄之,不能相入,則轉而為雹。
猶臣意不合于君心也。
高祖延興四年四月庚午,泾州大雹,傷稼。
承明元年四月辛酉,青、齊、徐、兗大風,雹。
八月庚申,并州鄉郡大雹,平地尺,草木禾稼皆盡。
癸未,定州大雹殺人,大者方圓二尺。
世宗景明元年六月,雍、青二州大雨雹,殺麞鹿。
四年五月癸酉,汾州大雨雹。
六月乙已,汾州大雨雹,草木、禾稼、雉兔皆死。
七月甲戌,暴風,大雨雹,起自汾州,經并、相、司、兗,至徐州而止,廣十裡,所過草木無遺。
正始二年三月丁醜,齊、濟二州大雹,雨雪。
永平三年五月庚子,南秦廣業郡大雨雹,殺鳥獸、禾稼。
雪 《洪範論》曰:《春秋》之大雨雪,猶庶征之恆雨也,然尤甚焉。
夫雨,一陰一也,雪又一陰一也。
大雪者,一陰一之蓄積盛甚也。
一曰與大水同,冬故為雪耳。
世祖始光二年十月,大
神瑞元年四月,京師大風。
二年正月,京師大風。
三月,河西饑胡反,屯聚上一黨一,推白亞栗斯為盟主。
世祖太延二年四月甲申,京師暴風,宮牆倒,殺數十人。
三年十二月,京師大風,揚沙折樹。
真君元年二月,京師有黑風竟天,廣五丈餘。
四月庚辰,沮渠無諱寇張掖,秃發保周屯于删丹嶺。
高宗和平二年三月壬午,京師大風晦暝。
高祖延興五年五月,京師赤風。
太和二年七月庚申,武川鎮大風,吹失六家,羊角而上,不知所在。
壬戌,雍州赤風。
三年六月壬辰,相州大風,從酉上來,發屋折樹。
七年四月,相、豫二州大風。
八年三月,冀、定、相三州暴風。
四月,濟、光、幽、肆、雍、齊六州暴風。
九年六月庚戌,濟、洛、肆、相四州及靈丘、廣昌鎮暴風折木。
十二年五月壬寅,京師連日大風,甲辰尤甚,發屋拔樹。
六月壬申,京師大風。
十四年七月丁酉朔,京師大風,拔樹發屋。
二十三年八月,徐州自甲寅至己未,大風拔樹。
閏月庚申,河州暴風,大雨雹。
世宗景明元年二月癸已,幽州暴風,殺一百六十一人。
三年閏月甲午,京師大風,拔樹發屋,吹折阊阖門關。
九月丙辰,幽、岐、梁、東秦州暴風昏霧,拔樹發屋。
四年三月己未,司州之河北、河東、正平、平一陽一大風拔樹。
正始元年七月戊辰,東秦州暴風,拔樹發屋。
二年二月癸卯,有黑風羊角而上,起于柔玄鎮,蓋地一頃,所過拔樹。
甲辰,至于營州,東入于海。
四年五月甲子,京師大風。
永平元年四月壬申,京師大風拔樹。
八月癸亥,冀州刺史、京兆王愉據州反。
三年五月己亥,南秦州廣業、仇池郡大風,發屋拔樹。
延昌四年三月癸亥,京師暴風,從西北來,發屋折樹。
肅宗熙平二年九月,瀛州暴風大雨,自辛酉至于乙醜。
正光三年四月癸酉,京師暴風大雨,發屋拔樹。
四年四月辛已,京師大風。
孝昌二年五月丙寅,京師暴風,拔樹發屋,吹平昌門扉壞,永甯九層撜折。
于時天下所在兵亂。
前廢帝普泰元年夏,大風雨,吹普光寺門屋于地。
孝靜武定七年三月,颍川大風。
大水 《洪範論》曰:大水者,皆君臣治失而一陰一氣蓄積盛強,生水雨災也。
太祖天賜三年八月,霖雨,大震,山谷水溢。
太宗泰常三年八月,河内大水。
世祖延和元年六月甲戌,京師水溢,壞民廬舍數百家。
真君八年七月,平州大水。
高祖太和二年夏四月,南豫、徐、兗州大霖雨。
六年七月,青、雍二州大水。
八月,徐、東徐、兗、濟、平、豫、光七州,平原、枋頭、廣阿、臨濟四鎮大水。
九年九月,南豫、朔二州各大水,殺千餘人。
二十二年戊午,兗、豫二州大霖雨。
二十三年六月,青、齊、光、南青、徐、豫、兗、東豫八州大水。
世宗景明元年七月,青、齊、南青、光、徐、兗、豫、東豫,司州之颍川、汲郡大水,平隰一丈五尺,民居全者十四五。
正始二年三月,青、徐州大雨霖,海水溢出于青州樂陵之隰沃縣,流漂一百五十二人。
永平三年七月,州郡二十大水。
延昌元年夏,京師及四方大水。
二年五月,壽春大水。
肅宗熙平元年六月,徐州大水。
二年九月,冀、瀛、滄三州大水。
正光二年夏,定、冀、瀛、相四州大水。
孝昌三年秋,京師大水。
出帝太昌元年六月庚午,京師大水,谷水泛溢,壞三百餘家。
孝靜元象元年,定、冀、瀛、滄四州大水。
興和四年,滄州大水。
湧一泉 太宗泰常五年十二月壬辰,湧一泉出于平城。
高宗和平五年十一月,雁門泉水穿石湧一出。
前廢帝普泰元年秋,司徒府太倉前井并溢。
占曰:“民遷流之象。
”永熙一年十月,都遷于鄴。
孝靜天平四年七月,泰州井溢。
元象元年二月,鄴城西南有枯井溢。
雨雹 《洪範論》曰:一陽一之專氣為雹,一陰一之一聲氣為霰。
此言一陽一專而一陰一脅之,一陰一專而一陽一薄之,不能相入,則轉而為雹。
猶臣意不合于君心也。
高祖延興四年四月庚午,泾州大雹,傷稼。
承明元年四月辛酉,青、齊、徐、兗大風,雹。
八月庚申,并州鄉郡大雹,平地尺,草木禾稼皆盡。
癸未,定州大雹殺人,大者方圓二尺。
世宗景明元年六月,雍、青二州大雨雹,殺麞鹿。
四年五月癸酉,汾州大雨雹。
六月乙已,汾州大雨雹,草木、禾稼、雉兔皆死。
七月甲戌,暴風,大雨雹,起自汾州,經并、相、司、兗,至徐州而止,廣十裡,所過草木無遺。
正始二年三月丁醜,齊、濟二州大雹,雨雪。
永平三年五月庚子,南秦廣業郡大雨雹,殺鳥獸、禾稼。
雪 《洪範論》曰:《春秋》之大雨雪,猶庶征之恆雨也,然尤甚焉。
夫雨,一陰一也,雪又一陰一也。
大雪者,一陰一之蓄積盛甚也。
一曰與大水同,冬故為雪耳。
世祖始光二年十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