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九十二 自序

關燈
慎以告之,忄夌深忿忌。

    時前廢帝殂,令收為诏,忄夌乃宣言:收普泰世出入帏屋,一日造诏,優為詞旨,然則義旗之士,盡為逆人;又收父老合解官歸侍。

    ”南台将加彈劾,賴尚書辛雄為言于中尉綦俊,乃解。

    收有賤生弟仲同先未齒錄,因此怖懼,上籍,遣還鄉扶侍。

    出帝嘗大發士卒,狩于嵩少之南,旬有六日,時既寒苦,朝野嗟怨。

    帝與從官皆胡服而騎,宮人及諸妃主雜其間,奇伎異飾,多非禮度。

    收欲言則畏懼,欲默不能已,乃上《南狩賦》以諷焉,年二十七,雖富言一婬一麗,而終歸雅正。

    帝手诏報焉,甚見褒美。

    鄭伯謂曰:“卿不遇老夫,猶應逐免。

    ”初,齊獻武王固讓天柱大将軍,帝敕收為诏,令遂所請,欲加相國,問收相國品秩,收以實對,帝遂止。

    收既未測主相之意,以前事不安,求解,诏許焉。

    久之,除帝兄子廣平王贊開府從事中郎,收不敢辭,乃為《庭竹賦》以緻己意。

    尋兼中書舍人,與濟一陰一溫子升、河間邢子才齊譽,世号三才。

    時出帝猜忌獻武,内有間隙,收遂以疾固辭而免。

    其舅崔孝芬怪而問之,收曰:“懼有晉一陽一之甲。

    ”尋而獻武南上,帝西入關。

     收兼通直散騎常侍副王昕娉蕭衍,昕風一流文辯,收辭藻富逸,衍及其群臣鹹加敬異。

    先是,南北初和,李諧、盧元明首通使命,二人才器,并為鄰國所重。

    至此,衍稱曰:“盧、李命世,王、魏中興,未知後來複何如耳?”文襄啟收兼散騎常侍,修國史。

    武定二年,除正常侍,領兼中書侍郎,仍修史。

    帝宴百僚,問何故名人日,皆莫能知。

    收對曰:“晉議郎董勳“答問”,稱俗雲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時邢邵亦在側,甚恧焉。

    自南北和好,書下紙每雲“想彼境内甯靜,此率土安和”。

    蕭衍後使,其書乃去“彼”字,自稱猶著“此”,欲求無外之意。

    收定報書雲:“想境内清晏,今萬國安和。

    ”南人複書,依以為體。

    後獻武入朝,靜帝授相國,固讓,令收為啟。

    啟成呈上,文襄時侍側,獻武指收曰:“此人當複為崔光。

    ”四年,獻武于西門豹祠宴集,謂司馬一子如曰:“魏收為史官,書吾善惡。

    聞北伐時,諸貴常饷史官飲食,司馬仆射頗曾饷不?”因共大笑。

    仍謂收曰:“卿勿見元康等在吾目下趨走,謂吾以為勤勞,我後世身名在卿手,勿謂我不知。

    ”尋加兼著作郎。

     靜帝曾季秋大射,普令賦詩,收詩末雲:“尺書征建鄴,折簡召長安。

    ”文襄壯之,顧謂人曰:“在朝今有魏收,便是國之光采。

    雅俗文墨,通達縱橫,我亦使子才、子升時有所作,至于詞氣并不及之。

    吾或意有所懷,忘而不語,語而不盡,意有未及。

    及收呈草,皆以周悉。

    此亦難有。

    ”又敕兼主客郎,接蕭衍使謝延徐陵。

    侯景既陷台城,衍鄱一陽一王範時為合州刺史,文襄敕收以書喻之。

    範得書,乃率部伍西上,口州刺史崔聖念入據其城。

    文襄謂收曰:“今定一州,卿有其力,猶恨‘尺書征建鄴’未郊耳。

    ” 文襄崩,文宣如晉一陽一,今與黃門郎崔季舒、高德正、吏部郎中尉瑾于北第參掌機密。

    轉秘書監,兼著作郎,又除定州大中正。

    時齊将受禅,楊愔奏收置之别館,令撰禅代诏冊諸文,遣徐之才守門不聽出。

    天保元年,除中書令,仍兼著作郎,封富平縣子。

     二年,受诏撰魏史,除魏尹,故優以祿力,專在史閣,不知郡事。

    初,帝令群臣各言志,收曰:“臣願得直筆東觀,早出《魏書》。

    ”故帝使收專其任。

    又诏平原王高隆之總監之,隆之署名而已,帝敕收曰:“好直筆,我終不作魏太武誅史官。

    ”始魏初,鄧淵撰《代記》十餘卷,其後崔浩典史,遊雅、高允、程駿、李彪、崔光、李琰之世修其業。

    浩為編年體,彪始分作紀表志傳,書猶未出。

    世宗時,命邢巒追撰《高祖起居注》,書至太和十四年,又命崔鴻、王遵業補續焉。

    下訖肅宗,事甚委悉。

    濟一陰一王晖業撰《辯宗室錄》三十卷。

    收于是與通直常侍房延祐,司空司馬辛元植,國子博士刁柔、裴昂之,尚書郎高孝幹專總斟酌,以成《魏書》。

    辨定名稱,随條甄舉,又搜采亡遺,綴續後事,備一代史籍,表而上聞。

    勒成一代大典,凡十二紀、九十二列傳,合一百一十卷,五年三月奏上之。

    秋,除梁州刺史,收以志未成,奏請終業,許之。

    十一月,複奏十志:《天象》四卷,《地形》三卷,《律曆》二卷,《禮》、《樂》四卷,《食貨》一卷,《刑罰》一卷,《靈征》二卷,《官氏》二卷,《釋老》一卷,凡二十卷,續于紀傳,合一百三十卷,分為十二帙。

    其史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論,前後二表一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