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八十五 島夷桓玄 海夷馮跋 島夷劉裕
關燈
小
中
大
舟山西,衆合二萬。
又遣武衛庾赜之配以一精一卒利器,援助謙等。
謙等大敗,玄聲雲赴戰,将子侄出南掖門,西至石頭。
先使殷仲文具船于津,遂相與南走。
經日不得食,左右進以粗粥,咽不能下。
玄子升五六歲,抱率胸而撫之,玄悲不自勝。
玄挾德宗發尋一陽一,至江陵,西中郎将桓石康納之。
張幔屋,止城南,署置百官,以卞範之為尚書仆射,殷仲文為徐州,其餘各顯用。
玄謂諸侍臣曰:“卿等并升清塗,翼從朕躬,都下竊位者方應謝罪軍門,其見卿等入石頭,無異雲霄中人也。
”玄以奔敗之後,懼法令不肅,遂輕怒妄殺,逾甚暴虐。
殷仲文谏之,玄大怒曰:“漢高、魏武凡遇敗,但諸将失利耳。
以天文惡,故還都舊楚,而群小愚惑,妄生是非,方當糾之以猛,未宜施之以恩也。
”荊、江郡守,以玄播越,鹹遣使通表,有匪甯之辭,玄悉不受,乃更令所在表賀遷都。
玄在道自作《起居注》,叙其拒劉裕事,自謂算略無失,諸将違節度,以至于敗。
不暇謀議軍事,惟誦述寫傳之。
劉裕遣其冠軍将軍劉毅發建鄴,追之。
玄軍屢敗。
玄常裝輕舸于舫側,故其兵人莫有鬥志。
玄乃棄衆而走,餘軍以次崩散,遂與德宗還江陵。
初,玄留德宗妻子巴陵,殷仲文與玄同舟,乃說玄求别舫收集散軍,遂以德過妻歸于建鄴。
玄入江陵城,南平太守馮該勸玄更戰。
玄欲出漢中,投梁州刺史桓希,夜中處分将發,城内已亂,禁令不行,将親近腹心百許人出城北。
至城門,左右即于暗中斫玄面,前後相殺,交橫盈路。
玄僅得至船。
德宗入南郡府。
玄既下船,猶欲走漢中。
玄屯騎校尉一毛一修之誘以入蜀,遂與石康等沂江而上。
達枚回洲,為益州參軍費恬而迎射之,箭如雨下。
玄中流矢,子升辄拔之。
益州督護馮遷一抽一刃而登玄艦,玄曰:“是何人也,敢殺天子!”遷曰:“我自欲殺天子之賊耳。
”遂斬玄首并石康等,斬升于江陵市,傳送玄首,枭于朱雀門。
玄既敗,桓謙匿于沮中。
桓振逃于華容之浦,一陰一聚一黨一數千人,晨襲江陵,克之。
桓謙亦聚衆而出。
振既至,問玄子升所在,知升已死,欲殺德宗,謙苦禁之。
于是為玄舉哀,谥為武悼皇帝。
謙率群官複立德宗,振自為都督八州、鎮軍将軍、荊州刺史,謙複本職,又加江豫二州刺史。
後德宗益州刺史一毛一璩殺桓希于漢中。
桓振寇江陵,為唐興所斬。
其餘親從,或當時擒獲,或奔散外境,數年之間,并敗滅之。
海夷馮跋,字文起,小名乞直伐,本出長樂信都。
慕容永僭噸長子,以跋父安為将。
永為垂所滅,安東徙昌黎,家于長谷。
跋飲酒至一石不亂。
母弟素弗,次丕,次洪,皆任俠放逸,不修行業,跋恭慎勤稼牆。
既家昌黎,遂同夷俗。
後慕容熙僭号,以跋為殿中左監,稍遷衛中郎将。
後坐事逃亡。
既而熙政殘虐,民不堪命,跋乃與從兄萬泥等二十三人結謀,跋與二弟乘車,使婦人禦,潛入龍城,匿于孫護之室以誅熙。
乃立夕一陽一公高雲為主,以跋為侍中、征北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封武邑公,事皆決跋兄弟。
太宗初,雲為左右所殺,跋乃自立為燕王,置百官,号年太平,于晨永興元年也。
跋撫納契丹等諸落,頗來附之。
太宗遣谒者于什門喻之,為跋所留,語在《什門傳》。
泰常三年,和龍城有赤氣蔽日,自寅至申,跋太史令張穆以為兵氣,言于跋曰:“大魏威制六一合而聘使隔絕,自古鄰國未有不通之理,違義緻忿,取敗之道,恐大軍卒至,必緻吞滅,宜還魏使,奉修職貢。
”跋不從。
太宗诏征東大将軍長孫道生率衆二萬讨之,跋嬰城固守,不克而還。
神二年,跋有疾。
其長子永先死,立次子翼為世子,攝國事,勒兵以備非常。
跋妾宋氏規立其子受居,深忌翼,謂之曰:“主上疾将瘳,奈何代父臨國乎?”翼遂還。
宋氏矯絕内外,遣掩人傳問,翼及跋諸子、大臣并不得省疾,惟中給事胡福獨得出入,專掌禁衛。
跋疾甚,福慮宋氏将成其計,乃言于跋弟文通,勒兵而入。
跋驚怖而死,文通襲位。
翼勒兵出戰,不利,遂死。
跋有男百餘人,悉為文通所殺。
文通,跋之少弟也,本名犯顯祖廟諱。
高雲僭号,以為征東大将軍,領中領軍,封汲郡公。
跋立,為尚書左仆射,改封中山,仍為領軍,内掌禁衛,外總朝政,曆位司徒。
及自立,乃與劉義隆交通。
延和元年,世祖親讨之,交通嬰城固守。
文通營丘、遼東、成周、樂一浪一、帶方、玄菟六郡皆降,世祖徙其三萬餘戶于幽州。
文通尚書郭淵勸其歸誠進女,乞為附庸,保守宗廟。
文通曰:“負釁在前,忿形已露,降附取死,不如守志,更圖所适也。
” 先是,文通廢其元妻王氏,黜世子崇,令鎮肥如,以後妻慕容氏子王仁為世子。
崇母弟廣平公朗、樂陵公邈相謂曰:“大運有在,家國已亡,又慕容之谮,禍将至矣。
”于是遂出奔遼西,勸崇來降,崇納之。
會世祖使給事中王德陳示成敗,崇遣邈入朝。
世祖遣兼鴻胪李繼持節拜崇假節、侍中、都督幽平二州東夷諸軍事、車騎大将軍、領護東夷校尉、幽平二州牧,封遼西王,錄其國尚書事,食遼西十郡;承制,假授文官尚書、刺史,武官征虜已下。
文通遣其将封羽率衆圍崇,世祖诏永昌王健督諸軍救之。
封羽又以凡城降,徙其三千餘家而還。
文通遣其尚書高颙請罪,乞以季女充掖庭。
世祖許之,征其子王仁入朝,文通不遣。
其散騎常侍劉訓言于文通曰:“雖結婚和通,而未遣侍子,魏若大舉,将有危亡之慮。
夫以重山之隘,劉禅銜璧;長江之難,孫皓歸命。
況魏強于晉氏,燕弱環境吳蜀,願時遣世子,以恭大國之命。
然後收離集散,厚布恩澤,分赈倉廪以濟民乏,勸督農桑以邀秋稔,庶大業危而更安,社稷可以永保。
”文通大怒,殺之。
世祖又诏樂平王丕等讨之,日就蹙削,上下危懼。
文通太常一陽一岷複勸文通請罪乞降,速令王仁入侍。
文通曰:“吾未忍為此,若事不幸,且欲東次高麗,以圖後舉。
”岷曰:“魏以天下之衆周一隅之地,以臣愚見,勢必土崩。
且高麗夷狄,難以信期,始雖相親,終恐為變。
若不早裁,悔無及也。
”文通不聽,乃密求迎于高麗。
太延二年,高麗遣将葛盧等率衆迎之,入和龍城,脫其弊褐,取文通一精一仗以賦其衆。
文通乃擁其城内士女入于高麗。
先是,其國有狼夜繞城群嗥,如是終歲;又有鼠集于城西,阗滿數裡,西行至水,則在前者銜馬矢,疊相齧尾而渡;宿軍地燃,一旬而滅觸地生蛆,月餘乃止;和龍城生白一毛一,長一尺二寸。
文通至遼東,高麗遣使勞之曰:“龍城王馮君爰适野次,士馬勞乎?”文通慚怒,稱制答讓之,高麗乃處之于平郭,尋徙北豐。
文通素侮高麗,政刑賞罰,猶如其國。
高麗乃奪其侍人,質任王仁。
文通忿怨之,謀将南奔。
世祖又征文通于高麗,高麗乃殺之于北豐,子孫同時死者十餘人。
文通子朗、邈。
朗子熙,在《外戚傳》。
島夷劉裕,字德輿,晉陵丹徒人也。
其先不知所出,自雲本彭城彭城人,或雲本姓項,改為劉氏,然亦莫可尋也,故其與叢亭、安上諸劉了無宗次。
裕家本寒微,住在京口,恆以賣履為業。
意氣楚刺,僅識文字,樗蒲傾産,為時賤薄。
嘗負骠騎谘議刁逵社錢三萬,經時不還。
逵以其無行,錄而征責,骠騎長史王谧以錢代還,事方得了。
落魄不修廉隅。
天興二年,僭晉司馬德宗遣其輔國将軍劉牢之東讨孫恩,裕應募,始為牢之參軍。
恩北寇海鹽,裕追勝之,以功稍遷建武将軍、下邳太守。
劉牢之讨桓玄,裕參其軍事。
牢之降,裕為玄從兄桓脩中兵參軍。
孫恩死,餘衆推恩妹夫盧循為主,玄遣裕征之,裕破循于東一陽一、永嘉,循浮海奔逸。
加裕彭城内史。
及桓玄廢德宗而自立,裕與弟道規、劉毅、何無忌潛謀舉兵。
桓修弟思祖鎮廣陵,道規劉毅先為之佐。
天賜初,裕與何無忌等旦候城門開,率衆斬玄徐州刺史桓脩于京口,其日,劉毅、道規等亦斬思祖,因收衆濟江。
河内太守辛扈興、恆農太守王元德、振威将軍童厚之亦與裕克是日取玄。
毅兄邁時在建業,毅遣周安要之,邁懼而告玄,玄遣頓丘太守吳甫之、右衛将軍皇甫敷北拒。
裕率衆宿于竹裡,遇甫之于江乘,裕執長刀直入其陳,斬甫之,進至羅落橋,又斬敷首。
玄使桓謙屯東陵,卞範之屯覆舟山西,裕又破之。
玄大懼,乃攜子侄浮江南走。
裕入鎮石頭,以德宗司徒王谧為錄尚書,領揚州刺史,立留台,總百官,裕為使持節、都督揚徐兗豫青冀幽并八州、鎮軍将軍、徐州刺史,令道規等衆追玄。
裕因是相署名位,遣尚書王嘏等迎德宗,燔桓溫神主于宣一陽一門外。
尋殺尚書左仆射王愉及其子綏、納等。
裕以司馬遵為大将軍,承制,入居東宮,公卿以下莫不畢拜。
乃大赦,惟玄等不在例。
是夜,司徒王谧逃走。
劉毅以其手解德宗玺綏,宜誅之。
裕以其償錢之惠,固請免之,乃遣丹楊尹孟昶迎焉。
無忌、道規至于桑落洲,破桓玄。
諸将進據尋一陽一,加裕都督江州。
劉毅複敗桓玄于峥嵘洲,玄乃棄衆單舸奔走,挾德宗奔于江陵。
裕領青州刺史,甲仗百人入殿。
毅等平巴陵,德宗複位于江陵,改年曰義熙。
及還建業,裕進侍中、車騎将軍、都督中外諸軍事,飾讓不受;加錄尚書事,又詐不受。
乃出鎮丹徒,改授都督十六州,餘如故,又領兗州,乃解青州。
盧循破廣州,裕仍以循為廣州刺史,其一黨一琅邪人徐道覆為始興相。
裕又都督交廣二州。
又封裕豫章郡公,邑萬戶,絹三萬匹。
加侍中,進号骠騎将軍、儀同三司。
又進裕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居于東府。
裕遣劉敬宣伐蜀,為谯道福所敗,乃免敬宣官,裕自降為中軍将軍,開府如故。
永興初,慕容超大掠淮北,執德宗一陽一平太守劉千載、濟南太守趙元,驅掠千餘家而歸。
裕乃伐超,遂屠廣固,執超,斬其王公以下三千人,納口萬餘、馬二千匹,夷其城隍。
送超于建業,斬之。
裕是行也,徐道覆勸盧循令乘虛而出,循從之,于是南康、廬陵、豫章諸郡守皆奔走。
江州刺史何無忌率軍至豫章,戰殁。
于時群議欲令德宗北徙渡江。
循遂寇湘中,破劉道規于長沙,敗劉毅于桑落洲。
席卷而下。
裕将孟昶、諸葛長民勸裕擁德宗過江,裕不從。
昶謂事必不濟,乃自一殺。
裕發居人治石頭城。
道覆等至,即欲于新亭白石渚焚舟而上。
盧循曰:“大軍未至,孟昶便逆自一殺,以此而推,建業尋應有變,但按甲守之,不憂不濟也。
”乃屯軍于蔡洲。
循乃率衆數萬上南岸,至于丹一陽一郡,遂
又遣武衛庾赜之配以一精一卒利器,援助謙等。
謙等大敗,玄聲雲赴戰,将子侄出南掖門,西至石頭。
先使殷仲文具船于津,遂相與南走。
經日不得食,左右進以粗粥,咽不能下。
玄子升五六歲,抱率胸而撫之,玄悲不自勝。
玄挾德宗發尋一陽一,至江陵,西中郎将桓石康納之。
張幔屋,止城南,署置百官,以卞範之為尚書仆射,殷仲文為徐州,其餘各顯用。
玄謂諸侍臣曰:“卿等并升清塗,翼從朕躬,都下竊位者方應謝罪軍門,其見卿等入石頭,無異雲霄中人也。
”玄以奔敗之後,懼法令不肅,遂輕怒妄殺,逾甚暴虐。
殷仲文谏之,玄大怒曰:“漢高、魏武凡遇敗,但諸将失利耳。
以天文惡,故還都舊楚,而群小愚惑,妄生是非,方當糾之以猛,未宜施之以恩也。
”荊、江郡守,以玄播越,鹹遣使通表,有匪甯之辭,玄悉不受,乃更令所在表賀遷都。
玄在道自作《起居注》,叙其拒劉裕事,自謂算略無失,諸将違節度,以至于敗。
不暇謀議軍事,惟誦述寫傳之。
劉裕遣其冠軍将軍劉毅發建鄴,追之。
玄軍屢敗。
玄常裝輕舸于舫側,故其兵人莫有鬥志。
玄乃棄衆而走,餘軍以次崩散,遂與德宗還江陵。
初,玄留德宗妻子巴陵,殷仲文與玄同舟,乃說玄求别舫收集散軍,遂以德過妻歸于建鄴。
玄入江陵城,南平太守馮該勸玄更戰。
玄欲出漢中,投梁州刺史桓希,夜中處分将發,城内已亂,禁令不行,将親近腹心百許人出城北。
至城門,左右即于暗中斫玄面,前後相殺,交橫盈路。
玄僅得至船。
德宗入南郡府。
玄既下船,猶欲走漢中。
玄屯騎校尉一毛一修之誘以入蜀,遂與石康等沂江而上。
達枚回洲,為益州參軍費恬而迎射之,箭如雨下。
玄中流矢,子升辄拔之。
益州督護馮遷一抽一刃而登玄艦,玄曰:“是何人也,敢殺天子!”遷曰:“我自欲殺天子之賊耳。
”遂斬玄首并石康等,斬升于江陵市,傳送玄首,枭于朱雀門。
玄既敗,桓謙匿于沮中。
桓振逃于華容之浦,一陰一聚一黨一數千人,晨襲江陵,克之。
桓謙亦聚衆而出。
振既至,問玄子升所在,知升已死,欲殺德宗,謙苦禁之。
于是為玄舉哀,谥為武悼皇帝。
謙率群官複立德宗,振自為都督八州、鎮軍将軍、荊州刺史,謙複本職,又加江豫二州刺史。
後德宗益州刺史一毛一璩殺桓希于漢中。
桓振寇江陵,為唐興所斬。
其餘親從,或當時擒獲,或奔散外境,數年之間,并敗滅之。
海夷馮跋,字文起,小名乞直伐,本出長樂信都。
慕容永僭噸長子,以跋父安為将。
永為垂所滅,安東徙昌黎,家于長谷。
跋飲酒至一石不亂。
母弟素弗,次丕,次洪,皆任俠放逸,不修行業,跋恭慎勤稼牆。
既家昌黎,遂同夷俗。
後慕容熙僭号,以跋為殿中左監,稍遷衛中郎将。
後坐事逃亡。
既而熙政殘虐,民不堪命,跋乃與從兄萬泥等二十三人結謀,跋與二弟乘車,使婦人禦,潛入龍城,匿于孫護之室以誅熙。
乃立夕一陽一公高雲為主,以跋為侍中、征北大将軍、開府儀同三司,封武邑公,事皆決跋兄弟。
太宗初,雲為左右所殺,跋乃自立為燕王,置百官,号年太平,于晨永興元年也。
跋撫納契丹等諸落,頗來附之。
太宗遣谒者于什門喻之,為跋所留,語在《什門傳》。
泰常三年,和龍城有赤氣蔽日,自寅至申,跋太史令張穆以為兵氣,言于跋曰:“大魏威制六一合而聘使隔絕,自古鄰國未有不通之理,違義緻忿,取敗之道,恐大軍卒至,必緻吞滅,宜還魏使,奉修職貢。
”跋不從。
太宗诏征東大将軍長孫道生率衆二萬讨之,跋嬰城固守,不克而還。
神二年,跋有疾。
其長子永先死,立次子翼為世子,攝國事,勒兵以備非常。
跋妾宋氏規立其子受居,深忌翼,謂之曰:“主上疾将瘳,奈何代父臨國乎?”翼遂還。
宋氏矯絕内外,遣掩人傳問,翼及跋諸子、大臣并不得省疾,惟中給事胡福獨得出入,專掌禁衛。
跋疾甚,福慮宋氏将成其計,乃言于跋弟文通,勒兵而入。
跋驚怖而死,文通襲位。
翼勒兵出戰,不利,遂死。
跋有男百餘人,悉為文通所殺。
文通,跋之少弟也,本名犯顯祖廟諱。
高雲僭号,以為征東大将軍,領中領軍,封汲郡公。
跋立,為尚書左仆射,改封中山,仍為領軍,内掌禁衛,外總朝政,曆位司徒。
及自立,乃與劉義隆交通。
延和元年,世祖親讨之,交通嬰城固守。
文通營丘、遼東、成周、樂一浪一、帶方、玄菟六郡皆降,世祖徙其三萬餘戶于幽州。
文通尚書郭淵勸其歸誠進女,乞為附庸,保守宗廟。
文通曰:“負釁在前,忿形已露,降附取死,不如守志,更圖所适也。
” 先是,文通廢其元妻王氏,黜世子崇,令鎮肥如,以後妻慕容氏子王仁為世子。
崇母弟廣平公朗、樂陵公邈相謂曰:“大運有在,家國已亡,又慕容之谮,禍将至矣。
”于是遂出奔遼西,勸崇來降,崇納之。
會世祖使給事中王德陳示成敗,崇遣邈入朝。
世祖遣兼鴻胪李繼持節拜崇假節、侍中、都督幽平二州東夷諸軍事、車騎大将軍、領護東夷校尉、幽平二州牧,封遼西王,錄其國尚書事,食遼西十郡;承制,假授文官尚書、刺史,武官征虜已下。
文通遣其将封羽率衆圍崇,世祖诏永昌王健督諸軍救之。
封羽又以凡城降,徙其三千餘家而還。
文通遣其尚書高颙請罪,乞以季女充掖庭。
世祖許之,征其子王仁入朝,文通不遣。
其散騎常侍劉訓言于文通曰:“雖結婚和通,而未遣侍子,魏若大舉,将有危亡之慮。
夫以重山之隘,劉禅銜璧;長江之難,孫皓歸命。
況魏強于晉氏,燕弱環境吳蜀,願時遣世子,以恭大國之命。
然後收離集散,厚布恩澤,分赈倉廪以濟民乏,勸督農桑以邀秋稔,庶大業危而更安,社稷可以永保。
”文通大怒,殺之。
世祖又诏樂平王丕等讨之,日就蹙削,上下危懼。
文通太常一陽一岷複勸文通請罪乞降,速令王仁入侍。
文通曰:“吾未忍為此,若事不幸,且欲東次高麗,以圖後舉。
”岷曰:“魏以天下之衆周一隅之地,以臣愚見,勢必土崩。
且高麗夷狄,難以信期,始雖相親,終恐為變。
若不早裁,悔無及也。
”文通不聽,乃密求迎于高麗。
太延二年,高麗遣将葛盧等率衆迎之,入和龍城,脫其弊褐,取文通一精一仗以賦其衆。
文通乃擁其城内士女入于高麗。
先是,其國有狼夜繞城群嗥,如是終歲;又有鼠集于城西,阗滿數裡,西行至水,則在前者銜馬矢,疊相齧尾而渡;宿軍地燃,一旬而滅觸地生蛆,月餘乃止;和龍城生白一毛一,長一尺二寸。
文通至遼東,高麗遣使勞之曰:“龍城王馮君爰适野次,士馬勞乎?”文通慚怒,稱制答讓之,高麗乃處之于平郭,尋徙北豐。
文通素侮高麗,政刑賞罰,猶如其國。
高麗乃奪其侍人,質任王仁。
文通忿怨之,謀将南奔。
世祖又征文通于高麗,高麗乃殺之于北豐,子孫同時死者十餘人。
文通子朗、邈。
朗子熙,在《外戚傳》。
島夷劉裕,字德輿,晉陵丹徒人也。
其先不知所出,自雲本彭城彭城人,或雲本姓項,改為劉氏,然亦莫可尋也,故其與叢亭、安上諸劉了無宗次。
裕家本寒微,住在京口,恆以賣履為業。
意氣楚刺,僅識文字,樗蒲傾産,為時賤薄。
嘗負骠騎谘議刁逵社錢三萬,經時不還。
逵以其無行,錄而征責,骠騎長史王谧以錢代還,事方得了。
落魄不修廉隅。
天興二年,僭晉司馬德宗遣其輔國将軍劉牢之東讨孫恩,裕應募,始為牢之參軍。
恩北寇海鹽,裕追勝之,以功稍遷建武将軍、下邳太守。
劉牢之讨桓玄,裕參其軍事。
牢之降,裕為玄從兄桓脩中兵參軍。
孫恩死,餘衆推恩妹夫盧循為主,玄遣裕征之,裕破循于東一陽一、永嘉,循浮海奔逸。
加裕彭城内史。
及桓玄廢德宗而自立,裕與弟道規、劉毅、何無忌潛謀舉兵。
桓修弟思祖鎮廣陵,道規劉毅先為之佐。
天賜初,裕與何無忌等旦候城門開,率衆斬玄徐州刺史桓脩于京口,其日,劉毅、道規等亦斬思祖,因收衆濟江。
河内太守辛扈興、恆農太守王元德、振威将軍童厚之亦與裕克是日取玄。
毅兄邁時在建業,毅遣周安要之,邁懼而告玄,玄遣頓丘太守吳甫之、右衛将軍皇甫敷北拒。
裕率衆宿于竹裡,遇甫之于江乘,裕執長刀直入其陳,斬甫之,進至羅落橋,又斬敷首。
玄使桓謙屯東陵,卞範之屯覆舟山西,裕又破之。
玄大懼,乃攜子侄浮江南走。
裕入鎮石頭,以德宗司徒王谧為錄尚書,領揚州刺史,立留台,總百官,裕為使持節、都督揚徐兗豫青冀幽并八州、鎮軍将軍、徐州刺史,令道規等衆追玄。
裕因是相署名位,遣尚書王嘏等迎德宗,燔桓溫神主于宣一陽一門外。
尋殺尚書左仆射王愉及其子綏、納等。
裕以司馬遵為大将軍,承制,入居東宮,公卿以下莫不畢拜。
乃大赦,惟玄等不在例。
是夜,司徒王谧逃走。
劉毅以其手解德宗玺綏,宜誅之。
裕以其償錢之惠,固請免之,乃遣丹楊尹孟昶迎焉。
無忌、道規至于桑落洲,破桓玄。
諸将進據尋一陽一,加裕都督江州。
劉毅複敗桓玄于峥嵘洲,玄乃棄衆單舸奔走,挾德宗奔于江陵。
裕領青州刺史,甲仗百人入殿。
毅等平巴陵,德宗複位于江陵,改年曰義熙。
及還建業,裕進侍中、車騎将軍、都督中外諸軍事,飾讓不受;加錄尚書事,又詐不受。
乃出鎮丹徒,改授都督十六州,餘如故,又領兗州,乃解青州。
盧循破廣州,裕仍以循為廣州刺史,其一黨一琅邪人徐道覆為始興相。
裕又都督交廣二州。
又封裕豫章郡公,邑萬戶,絹三萬匹。
加侍中,進号骠騎将軍、儀同三司。
又進裕揚州刺史,錄尚書事,居于東府。
裕遣劉敬宣伐蜀,為谯道福所敗,乃免敬宣官,裕自降為中軍将軍,開府如故。
永興初,慕容超大掠淮北,執德宗一陽一平太守劉千載、濟南太守趙元,驅掠千餘家而歸。
裕乃伐超,遂屠廣固,執超,斬其王公以下三千人,納口萬餘、馬二千匹,夷其城隍。
送超于建業,斬之。
裕是行也,徐道覆勸盧循令乘虛而出,循從之,于是南康、廬陵、豫章諸郡守皆奔走。
江州刺史何無忌率軍至豫章,戰殁。
于時群議欲令德宗北徙渡江。
循遂寇湘中,破劉道規于長沙,敗劉毅于桑落洲。
席卷而下。
裕将孟昶、諸葛長民勸裕擁德宗過江,裕不從。
昶謂事必不濟,乃自一殺。
裕發居人治石頭城。
道覆等至,即欲于新亭白石渚焚舟而上。
盧循曰:“大軍未至,孟昶便逆自一殺,以此而推,建業尋應有變,但按甲守之,不憂不濟也。
”乃屯軍于蔡洲。
循乃率衆數萬上南岸,至于丹一陽一郡,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