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恩幸第八十一 王叡 王仲興 寇猛 趙修 茹皓 趙邕 侯剛

關燈
夫令色巧言,辭情飾貌,邀眄睐之利,射咳唾之私,此蓋苟進之常也。

    故甚者刑身淪子,其次一舐一痔嘗癰,況乃散金秦貨,輸錢漢爵,又何怪哉?若夫地窮尊貴,嗜欲所攻,聖達其猶病諸,中庸固不能免。

    男一女一性一态,其揆斯一,二代之亡,皆是物也。

    據天下之圖,持海内之命,顧指如意,高下在心,此乃夏桀、殷纣喪二邦,秦母、呂雉穢兩國也。

    魏世,王叡幸太和之初,鄭俨一寵一孝昌之季,主幼于前,君稚于後,乘間宣一婬一,殆無忌畏,樹列朋一黨一,蔽塞天聰。

    高祖明聖外彰,人神系仰,禦之有術,宗社弗墜。

    肅宗不言垂拱,潛濟罕方,六一合淆然,至于隕覆。

    且承顔色,竊光一寵一,勢等秋風,氣同夏日,亦何世而不有哉?此周旦所以誡其朋,詩人是為疾群小也。

    太宗時,王、車之徒,雖雲幸念,皆宣力夷險,誠效兼存,未加趙脩等出于近習趨走之地,坐擅威刑,勢傾都鄙,得之非道,君子所以賤之。

    書其變一态,備禍福之由焉。

     王叡,字洛誠,自雲太原晉一陽一人也。

    六世祖橫,張軌參軍。

    晉亂,子孫因居于武威姑臧。

    父橋,字法生,解天文蔔筮。

    涼州平,入京,家貧,以術自給。

    曆仕終于侍禦中散。

    天安初卒,贈平遠将軍、涼州刺史、顯美侯,谥曰敬。

     叡少傳父業,而姿貌偉麗。

    恭宗之在東宮,見而奇之。

    興安初,擢為太蔔中散,稍遷為令,領太史。

    承明元年,文明太後臨朝,叡因緣見幸,超遷給事中。

    俄而為散騎常侍、侍中、吏部尚書,賜爵太原公。

    于是内參機密,外豫政事,一愛一寵一日隆,朝士懾憚焉。

    太和二年,高祖及文明太後,率百僚與諸方客臨虎圈,有逸虎登門閣道,幾至禦座。

    左右侍禦皆驚一靡一,叡獨執戟禦之,虎乃退去,故親任轉重。

    三年春,诏叡與東一陽一王丕同入八議,永受複除。

    四年,遷尚書令,封爵中山王,加鎮東大将軍。

    置王官二十二人,中書侍郎鄭羲為傅,郎中令以下皆當時名士。

    又拜叡妻丁氏為妃。

    及沙門法秀謀逆,事發,多所牽引。

    叡曰:“與其殺不辜,甯赦有罪。

    宜枭斬首惡,餘從疑赦,不亦善乎?”高祖從之,得免者千餘人。

     叡出入帷幄,太後密賜珍玩贈彩,人莫能知,率常以夜帷車載往,Yan官防緻,前後巨萬,不可勝數,加以田園、奴婢、牛馬、雜畜,并盡良美。

    大臣及左右因是以受赍錫,外示不私,所費又以萬計。

    及疾病,高祖、太後每親視疾,侍官省問,相望于道。

    及疾笃,上疏曰: 臣聞忠于事君者,節義著于臨終;孝于奉親者,淳誠表于垂沒。

    故孔明卒軍,不忘全蜀之計;曾參疾甚,情存善言之益。

    雖則庸昧,敢忘景行。

    臣荷天地覆載之恩,蒙大造生成之德,漸風訓于華年,服道教于弱冠。

    濯纓清朝,垂周三紀,受先帝非分之眷,叨陛下殊常之一寵一。

    遂乃齊迹功舊,内侍帏幄,爵列諸王,位班上等,從容聞道,與知國政。

    誠思竭盡力命,以報所受,不謂事與心違,忽嬰重疾。

    每屈輿駕親臨問之,榮洽生平,惠流身後,犬馬之誠,銜佩罔極。

    今所病遂笃,慮必不起,延首阙庭,鲠戀終日。

    仰恃皇造宿眷之隆,敢陳愚昧管窺之見。

     臣聞為治之要,其略有五:一者慎刑罰,二者任賢能,三者親忠信,四者遠讒佞,五者行黜陟。

    夫刑罰明則一奸一宄息,賢能用則功績,著親忠信則視聽審,遠讒佞則疑間絕,黜陟行則貪叨改。

    是以欽恤惟刑,載在《唐典》;知人則哲,唯帝所難。

    《周書》垂好德之文,漢史列防一奸一之論,考省幽明,先王大典。

    又八表既廣,遠近事殊,撫荒裔宜待之以寬信,綏華甸宜惠之以明簡。

    哀恤孤獨,赈施困窮,錄功舊,赦小罪,輕徭役,薄俺斂,修福業,禁一婬一祀。

    願聽政餘暇,賜垂覽察。

    使子囊之誠,重申于當世;将墜之志,獲用于明時。

     尋薨,時年四十八。

    高祖、文明太後親臨哀恸,賜溫明秘器,宕昌公王遇監護喪事。

    贈衛大将軍、太宰、并州牧,谥曰宣王。

    内侍長董醜奴營墳墓,将葬于城東,高祖登城樓以望之。

    京都文士為作哀詩及诔者百餘人。

    乃诏為叡立祀于都南二十裡大道右,起廟以時祭薦,并立碑銘,置守祀五家。

    又诏褒叡,圖其捍虎狀于諸殿,命高允為之贊。

    京都士女謟稱叡美,造新聲而弦歌之,名曰《中山王樂》。

    诏班樂府,合樂奏之。

     初叡女妻李沖兄子延賓,次子又适趙國李恢之華。

    女之将行也,先入宮中,其禮略如公主、王女之儀。

    太後親禦太華殿,寝其女于别帳,叡與張祐侍坐,叡所親及兩李家丈夫婦人列于東西廊下。

    及車引,太後送過中路。

    時人竊謂天子、太後嫁女。

    叡之葬也,假親姻義舊,衰绖缟冠送喪者千餘人,皆舉聲恸泣以要榮利,時謂之義孝。

    叡既貴,乃言家本太原晉一陽一,遂移屬焉,故其兄弟封爵移以并州郡縣。

    薨後,重贈叡父橋侍中、征西将軍、左光祿大夫、儀同三司、武威王,谥曰定,追策叡母賈氏為妃,立碑于墓左。

    父子并葬城東,相去裡餘,遷洛後,更徙葬太原晉一陽一。

     子襲,字元孫。

    年十四,以父任擢為中散,仍總中部。

    叡薨,高祖诏襲代領都曹,為尚書令,領吏部曹、中部,如其品職,依典承襲。

    文明太後令曰:“都曹尚書曹百僚之首,民所具瞻。

    襲年少,智思未周,其都曹尚書令可權記,使閑習政事,後用不晚。

    ”終太後世,一寵一念如初。

    襲王爵,例降為公。

    太後崩後,襲仍在高祖左右,然禮遇稍薄,不複關與時事。

    久之,出為鎮西将軍、秦州刺史,又轉并州刺史。

    十七年,輿駕詣洛,路幸其治,供帳粗辦,境内清靜,高祖頗嘉之。

    而民庶多為立銘,置于大路,虛相稱美,或曰襲所教也。

    高祖聞而問之,對不以實,因是面被責讓,尚書奏免其官,诏唯降号二等。

    二十年,以事為中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