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酷吏第七十七 于洛侯 胡泥 李洪之 高遵張赦提 羊祉 崔

關燈
便斬隊副楊明達,枭首路側。

    為中尉元昭所劾,會赦免。

    後加平北将軍,未拜而卒。

    贈安東将軍、兗州刺史。

     太常少卿元端、博士劉台龍議谥曰:“祉志存埋輪,不避強禦。

    及贊戎律,熊武斯裁,仗節撫籓,邊夷識德,化沾殊類,襁負懷仁。

    謹依谥法,布德行剛曰‘景’,宜谥為景。

    ”侍中侯剛、給事黃門侍郎元纂等駁曰:“臣聞惟名與器,弗可妄假,定谥準行,必當其迹。

    案祉志一性一急酷,所在過威,布德罕聞,暴聲屢發。

    而禮官虛述,谥之為‘景’,非直失于一人,實毀朝則。

    衣還付外準行,更量虛實。

    ”靈太後令曰:“依駁更議。

    ”元端、台龍上言:“竊惟谥者行之迹,狀者迹之稱。

    然尚書铨衡是司,厘品庶物,若狀與迹乖,應抑而不受,錄其實狀,然後下寺,依谥法準狀科上。

    豈有舍其行迹,外有所求,去狀去稱,将何所準?橙祉以母老辭籓,乃降手诏雲:‘卿綏撫有年,聲實兼著,安邊甯境,實稱朝望。

    ’及其殁也,又加顯贈,言祉誠著累朝,效彰内外,作牧岷區,字萌之績驟聞。

    诏冊褒美,無替倫望。

    然君子使人器之義,無求備德。

    有數德優劣不同,剛而能克,亦為德焉。

    謹依谥法,布德行剛曰‘景’,謂前議為允。

    ”司徒右長史張烈、主簿李易刺稱:“案祉曆宦累朝,當官之稱。

    季捍西南,邊隅靖遏。

    準行易名,獎誡攸在。

    竊謂無虧體例。

    ”尚書李韶又述奏以府寺為允,靈太後可其奏。

     祉自當官,不憚強禦,朝廷以為剛斷,時有檢覆,每令出使。

    好慕名利,頗為深文,所經之處,人号天狗下。

    及出将臨州,并無恩潤,兵民患其嚴虐焉。

     崔暹,字元欽,本雲清河東武城人也。

    世家子荥一陽一、颍川之間。

    一性一猛酷,少仁恕,一奸一猾好利,能事勢家。

    初以秀才累遷南兗州刺史,盜用官瓦,盜用官瓦,贓污狼藉,為禦史中尉李平所糾,免官。

    後行豫州事,尋即真。

    坐遣子析戶,分隸三縣,廣占田宅,藏匿官奴,障吝陂葦,侵盜公私,為禦史中尉王顯所彈,免官。

    後累遷平北将軍、瀛州刺史。

    貪暴安忍,民庶患之。

    嘗出獵州北,單騎至于民村。

    井有汲水婦人,暹令飲馬,因問曰:“崔瀛州何如?”婦人不知其暹也,答曰:“百姓何罪,得如此癞兒刺史!”暹默然而去。

    以不稱職被解還京。

    武川鎮反,诏暹為都督,隸大都督李同崇讨之。

    違崇節度,為賊所敗,單騎潛還。

    禁于廷尉。

    以女一妓一園田貨元義,獲免。

    建義初遇害于河一陰一。

    贈司徒公、冀州刺史,追封武津縣公。

     子瓚,字紹珍。

    位兼尚書左丞,卒。

    瓚妻,莊帝妹也,後封襄城長公主,故特贈瓚冀州刺史。

    子茂,字祖昂,襲祖爵。

     郦道元,字善長,範一陽一人也。

    青州刺史範之子。

    太和中,為尚書主客郎。

    禦史中尉李彪以道元秉法清勤,引為治書侍禦史。

    累遷輔國将軍、東荊州刺史。

    威猛為治,蠻民詣阙訟其刻峻,坐免官。

    久之,行河南尹,尋即真。

    肅宗以沃野、懷朔、薄鼻律、武川、撫冥、柔玄、懷荒、禦夷諸鎮并改為州,其郡縣戍名令準古城邑。

    诏道元持節兼黃門侍郎,與都督李崇籌宜置立,裁減去留,儲兵積粟,以為邊備。

    未幾,除安南将軍、禦史中尉。

     道元素有嚴猛之稱。

    司州牧、汝南王悅嬖近左右丘念,常與卧起。

    及選州官,多由于念。

    念匿于悅第,時還其家,道元收念付獄。

    悅啟靈太後請全之,敕赦之。

    道元遂盡其命,因以劾悅。

    是時雍州刺史蕭寶夤反狀稍露,悅等諷朝廷遣為關右大使,遂為寶夤所害,死于一陰一盤驿亭。

     道元好學,曆覽奇書。

    撰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于世。

    然兄弟不能笃穆,又多嫌忌,時論薄之。

     谷楷,昌黎人,濮一陽一公渾曾孫。

    稍遷奉車都尉。

    時沙門法慶反于冀州,雖大軍讨破,而妖帥尚未枭除。

    诏楷詣冀州追捕,皆擒獲之。

    楷眇一目而一性一甚嚴忍,前後奉使皆以酷暴為名。

    時人号曰“瞎虎”。

    尋為城門校尉,卒。

     史臣曰:士之立名,其途不一,或以循良進,或以嚴酷顯。

    故寬猛相資,德刑互設,然不嚴而化,君子所先。

    于洛侯等為惡不同,同歸于酷。

    肆其毒螫,多行殘忍。

    賤人肌膚,同諸木石;輕人一性一命,甚于刍狗。

    長惡不悛,鮮有不及。

    故或身嬰罪戮,或憂恚值隕,異途皆斃,各其宜焉。

    凡百君子,以為有天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