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文苑第七十三 袁躍 裴敬憲 盧觀 封肅 邢臧 裴伯茂 邢

關燈
曰文。

    子恕,涉學有識悟。

     裴伯茂,河東人,司空中郎叔義第二子。

    少有風望,學涉群書,文藻富贍。

    釋褐奉朝請。

    大将軍、京兆王繼西讨,引為铠曹參軍。

    南讨绛蜀陳雙熾,為行台長孫承業行台郎中。

    承業還京師,留伯茂仍知行台事。

    以平薛鳳賢等賞平一陽一伯。

    再遷散騎常侍,典起居注。

    太昌初,為中書侍郎。

    永熙中,出帝兄子廣平王贊盛選賓僚,以伯茂為文學,後加中軍大将軍。

     伯茂好飲酒,頗涉疏傲,久不徒官,曾為《豁情賦》,其序略曰:“餘攝養舛和,服餌寡術,自春徂夏。

    三嬰湊疾。

    雖桐君上藥,有時緻效;而草木下一性一,實萦衿抱。

    故複究覽莊生,具體齊物,物我兩忘,是非俱遺,斯人之達,吾所師焉。

    故作是賦,所以讬名豁情,寄之風謠矣。

    ”天平初遷鄴,又為《遷都賦》,文多不載。

     二年,因内宴,伯茂侮慢殿中尚書、章武王景哲,景哲遂申啟,稱:“伯茂棄其本列,與監同行;以梨擊案,傍污冠服;禁庭之内,令人挈衣。

    ”诏付所司,後竟無坐。

    伯茂先出後其伯仲規,與兄景融别居。

    景融貧窘,伯茂了無赈恤,殆同行路,世以此貶薄之。

    卒年三十九,知舊歎惜焉。

     伯茂末年劇飲不已,乃至傷一性一,多有愆失。

    未亡前數日,忽雲:“吾得密信,将被收掩。

    ”乃與婦乘車西逃避。

    後因顧指壁中,言有官人追遂,其妻方知其病。

    卒後,殡于家園,友人常景、李渾、王元景、盧元明、魏季景、李骞等十許人于墓傍置酒設祭,哀哭涕泣,一飲一酹曰:“裴中書魂而有靈,知吾曹也。

    ”乃各賦詩一篇。

    李骞以魏收亦與之友,寄以示收。

    收時在晉一陽一,乃同其作,論叙伯茂,其十字雲:“臨風想玄度,對酒思公榮。

    ”時人以伯茂一性一侮傲,謂收詩頗得事實。

    贈散騎常侍、衛将軍、度支尚書、雍州刺史,重贈吏部尚書,谥曰文。

    伯茂曾撰《晉書》,竟未能成。

    無子,兄景融以第二子孝才繼。

     邢昕,字字明,河間人,尚書巒弟偉之子。

    幼孤,見一愛一于祖母李氏。

    好學,早有才情。

    蕭寶夤以車騎大将軍開府讨關中,以子明為東閤祭酒,委以文翰。

    在軍解褐湯寇将軍,累遷太尉記室參軍。

    吏部尚書李神隽奏昕修起居注。

    太昌初,除中書侍郎,加平東将軍、光祿大夫。

    時言冒竊官級,為中尉所劾,免官,乃為《述躬賦》。

    未幾,受诏與秘書監常景典儀注事。

    出帝行釋奠禮,昕與校書郎裴伯茂等俱為《錄》義。

    永熙末,昕入為侍讀,與溫子升、魏收參掌文诏。

    遷鄴,乃歸河間。

    天平初,與侍中從叔子才、魏季景、魏收同征赴都。

    尋還鄉裡。

    既而複征,時蕭衍使兼散騎常侍劉孝儀等來朝貢,诏昕兼正員郎迎于境上。

    司徒孫騰引為中郎。

    尋除通直常侍,加中軍将軍。

    既有才藻,兼長幾案。

    自孝昌之後,天下多務,世人競以吏工取達,文學大衰。

    司州中從事宋遊道以公斷見知,時與昕嘲谑。

    昕謂之曰:“世事同知文學外。

    ”遊道有慚色。

    興和中,以本官副李象使于蕭衍。

    昕好忤物,人謂之牛。

    是行也,談者謂之牛象鬥于江南。

    齊文襄王攝選,拟昕為司徒右長史,未奏,遇疾卒,士友悲之。

    贈車騎将軍、都官尚書、冀州刺史,谥曰文。

    所著文章,自有集錄。

     溫子升,字鵬舉,自雲太原人,晉大将軍峤之後也。

    世居江左。

    祖恭之,劉義隆彭城王義康戶曹,避難歸國,家于濟一陰一冤句,因為其郡縣人焉。

    家世寒素。

    父晖,兗州左将軍府長史,行濟一陰一郡事。

     子升初受學于崔靈恩、劉蘭,一精一勤,以夜繼晝,晝夜不倦。

    長乃博覽百家,文章清婉。

    為廣一陽一王淵賤客,在馬坊教諸奴子書。

    作《侯山祠堂碑文》,常景見而善之,故詣淵謝之。

    景曰:“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