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五十九 裴叔業 夏侯道遷 李元護 席法友 王世弼 江悅
關燈
小
中
大
,贈左将軍、巴州刺史。
士孫天與,扶風人。
以勳封莫西縣開國男,食邑二百戶。
拜武功太守。
又襄一陽一羅道珍、北海王安世、颍川辛谌、漢中姜永等,皆參其勳末。
道珍,除齊州東平原相,有治稱。
卒于鎮遠将軍、屯騎校尉。
安世,苻堅丞相王猛之玄孫也。
曆涉書傳,敏于人間,自羽林監稍遷安西将軍、北華州刺史。
卒,贈本将軍、梁州刺史。
谌,魏衛尉辛毗之後,有文學。
曆步兵校尉,濮一陽一、上一黨一二郡太守。
卒,贈征虜将軍、梁州刺史。
子儒之,濟州司馬。
永,善彈琴,有文學。
員外郎、梁州别駕、漢中太守。
永弟漾,亦善士。
一性一亦至孝,為漢中所歎服。
元羅之陷也,永入于建鄴,遂死焉。
時有颍川庾導者,亦與道遷俱入國,雖不參謀,亦為奇士。
曆覽史傳,善草隸書,輕财重義。
仕蕭衍,右中郎将,助戍漢中。
及至洛一陽一,環堵敝廬。
多與俊秀交舊,積二十餘歲,殊無宦情。
正光中,乃除幽州左将軍府主簿、饒安令。
罷縣後,仍客遊齊魯之間。
天平中,卒于青州。
時有皇甫徽,字子玄,安定朝那人。
仕蕭衍,曆諸王參軍、郡守。
及道遷之入國也,徽亦因地内屬。
徽妻即道遷之兄女,道遷列上勳書,欲以徽為元謀。
徽曰:“創謀之始,本不關預,雖貪榮賞,内愧于心。
”遂拒而不許。
後刺史羊祉表授征虜府司馬,卒官。
子和,武定末,司空司馬。
和弟亮,儀曹郎中。
淳于誕,字靈遠。
其先太山博人,後世居于蜀漢,或家安國之桓陵縣。
父興宗,蕭赜南安太守。
誕年十二,随父向揚州。
父于路為群盜所害。
誕雖童稚,而哀感奮發,傾資結客,旬朔之内,遂得複仇,由是州裡歎異之。
赜益州刺史劉悛召為主簿。
蕭衍除步兵校尉。
景明中,自漢中歸國。
既達京師,陳代蜀之計,世宗嘉納之。
延昌末,王師大舉,除骁騎将軍、假冠軍将軍,都督别部司馬,領鄉導統軍。
誕不願先受榮爵,乃固讓實官,止參戎号。
及奉辭之日,诏遣主書趙桃弓宣旨勞勉,若克成都,即以益州許之。
師次晉壽,蜀人一大震。
屬世宗晏駕,不果而還。
後以客例,起家除羽林監。
蕭衍遣将張齊攻圍益州,诏誕為統軍,與刺史傅豎眼赴援。
事甯還朝。
正光中,秦隴反叛,诏誕為西南道軍司、假冠軍将軍、别将,從子午南出斜谷,趣建安,與行台魏子建共參經略。
時衍益州刺史蕭淵猷遣将樊文熾、蕭世澄等率衆數萬圍小劍戍,益州刺史邴虬令子建拒之。
因轉營,為文熾所掩,統軍胡小虎、崔珍寶并見俘執。
子建遣誕助讨之。
誕勒兵馳赴,相對月餘,未能摧殄。
文熾軍行之谷,東峰名龍須山,置栅其上以防歸路。
誕以賊衆難可角力,乃密募壯士二百餘人,令夜登山攻其栅。
及時火起,煙焰漲天。
賊以還途不守,連營震怖。
誕率諸軍鳴鼓攻擊,文熾大敗,俘斬萬計,擒世澄等十一人。
文熾為元帥,先走獲免。
孝昌初,子建以誕行華一陽一郡,帶白馬戍。
二年,複以誕行巴州刺史。
三年,朝議以梁州安康郡阻帶江山,要害之所,分置東梁州,仍以誕為鎮遠将軍、梁州刺史。
永安二年四月卒,時年六十。
贈安西将軍、益州刺史,谥曰莊。
長子亢。
亢弟胤,字□館。
武定末,梁州骠騎府司馬。
李苗,字子宣,梓潼涪人。
父膺,蕭衍尚書郎、太仆卿。
苗出後叔父略。
略為蕭衍甯州刺史,大著威名。
王足伐蜀也,衍命略拒足于涪,許其益州。
及足還退,衍遂改授。
略怒,将有異圖,衍使人害之。
苗年十五,有報雪之心,延昌中遂歸阙。
仍陳圖蜀之計。
于是大将軍高肇西伐,诏假苗龍骧将軍、鄉導統軍。
師次晉壽,世宗晏駕,班師。
後以客例,除員外散騎侍郎,加襄威将軍。
苗有文武才幹,以大功不就,家恥未雪,常懷慷慨。
乃上書曰:“昔晉室數否,華戎鼎沸,三燕兩秦,咆勃中夏,九服分崩,五方圮裂。
皇祚承曆,自北而南,誅滅一奸一雄,定鼎河洛,唯獨荊揚,尚阻聲教。
今令德廣被于江漢,威風遠振于吳楚,國富兵強,家給人足。
以九居八之形,有兼弱攻昧之勢,而欲逸豫,遺疾子孫,違高祖之本圖,非社稷之深慮。
誠宜商度東西戍防輕重之要,計量疆場險易安危之理,探測南人攻守窺觎之情,籌算卒乘器械征讨之備,然後去我所短,避彼所長,釋其至難,攻其甚易,奪其險要,割其膏壤,數年之内,荊揚可并。
若舍舟楫,即平原,斂後疏前,則江淮之所短;棄車馬,遊飛一浪一,乘流馳逐,非中國之所長。
彼不敢入平陸而争衡,猶我不能越巨川而趣利。
若俱去其短,各恃其長,則東南未見可滅之機,而淮沔方有相持之勢。
且夫滿昃相傾,一陰一陽一恆理;盛衰遞襲,五德常運。
今以至強攻至弱,必見吞并之理;如以至弱禦至強,焉有全濟之術?故明王聖主,皆欲及時立功,為萬世之業。
去高而就下,百川以之常流;取易而避難,兵家以之恆勝。
今巴蜀孤懸,去建鄴遼遠,偏兵獨戍,氵斥流十千,牧守無良,專行劫剝,官由财進,獄以貨成,士民思化,十室而九,延頸北望,日觊王師。
若命一偏将,吊民伐罪,風塵不接,可傳檄而定。
守白帝之厄,據上流之險,循士治之迹,蕩建鄴之逋,然後偃武修文,制禮作樂,天下幸甚,豈不盛哉!”于時肅宗幼沖,無遠略之意,竟不能納。
正光末,二秦反叛,侵及三輔。
時承平既久,民不習戰。
苗以隴兵強悍,且群聚無資,乃上書曰:“臣聞食少兵一精一,利于速戰;糧多卒衆,事宜持久。
今隴賊猖狂,非有素蓄,雖據兩城,本無德義。
其勢在于疾攻,日有降納,遲則人情離阻,坐受崩潰。
夫飚至風起,逆者求萬一之功;高壁深壘,王師有全制之策。
但天下久泰,人不曉兵,奔利不相待,逃難不相顧,将無法令,士非教習。
以驕将禦惰卒,不思長久之計,務奇正之通,必有莫敖輕敵之志,恐無充國持重之規。
如今隴東不守,汧軍敗散,則二秦遂強,三輔危弱,國之右臂,于斯廢矣。
今且宜勒大将,深溝高壘,堅守勿戰。
别命偏師一精一兵數千,出麥積崖以襲其後,則汧岐之下,群妖自散。
”于是诏苗為統軍,與别将淳于誕俱出梁益,隸行台魏子建。
子建以苗為郎中,仍領軍,深見知待。
孝昌中,還朝,鎮遠将軍、步兵校尉。
俄兼尚書右丞,為西北道行台,與大都督宗正珍孫讨汾、绛蜀賊,平之。
還除司徒司馬,轉太府少卿,加龍骧将軍。
于時蕭衍巴西民何難尉等豪姓,相率請讨巴蜀之間,诏苗為通直散騎常侍、冠軍将軍、西南道慰勞大使。
未發,會殺爾朱榮,榮從弟世隆擁榮部曲屯據河橋,還一逼一都邑。
孝莊親幸大夏門,集群臣博議。
百僚恇懼,計無所出。
苗獨奮衣而起曰:“今小賊唐突如此,朝廷有不測之危,正是忠臣烈士效節之日!臣雖不武,竊所庶幾。
請以一旅之衆,為陛下徑斷河梁!”城一陽一王徽、中尉高道穆贊成其計。
莊帝壯而許焉。
苗乃募人于馬渚上流以舟師夜下,去橋數裡便放火船,河流既駛,倏忽而至。
賊于南岸望見火下,相蹙争橋,俄然橋絕,沒水死者甚衆。
苗身率士卒百許人泊于小渚以待南援。
既而官軍不至,賊乃涉水,與苗死鬥。
衆寡不敵,左右死盡,苗浮河而殁,時年四十六。
帝聞苗死,哀傷久之,曰:“苗若不死,當應更立奇功。
”贈使持節、都督梁益巴東梁四州諸軍事、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梁州刺史、河一陽一縣開國侯、邑一千戶,赗帛五百匹、粟五百石。
谥忠烈侯。
苗少有節一操一,志尚功名。
每讀蜀書,見魏延請出長安,諸葛不許,常歎息謂亮無奇計。
及覽《周瑜傳》,未曾不咨嗟絕倒。
太保、城一陽一王徽,司徒、臨淮王彧重之,二王頗或不穆,苗每谏之。
及徽一寵一勢隆極,猜忌彌甚。
苗謂人曰:“城一陽一蜂目先見,豺聲今轉彰矣。
”解鼓琴,好文詠,尺牍之敏,當世罕及。
死之日,朝野悲壯之。
及莊帝幽崩,世隆入洛,主者追苗贈封,以白世隆。
世隆曰:“吾爾時群議,更一二日便欲大縱兵士焚燒都邑,任其采掠。
賴苗京師獲全。
天下之善士也,不宜追之。
” 子昙,襲爵。
武定末,冀州儀同府刑獄參軍。
齊受禅,爵例降。
史臣曰:壽春形勝,南鄭要險,乃建鄴之肩髀,成都之喉嗌。
裴叔業、夏侯道遷,體運知機,翻然鵲起,舉地而來,功誠兩茂。
其所以大啟茅賦,兼列旐旟,固其宜矣。
植不恆其德,器小志大,斯所以颠覆也。
衍才行将略,不遂其終,惜哉!李、席、王、江雖複因人成事,亦為果決之士。
淳于誕好立功名,有志者竟能遂也。
李苗以文武幹局,沉斷過人,臨難慨然,奮其大節,蹈忠履義,殁而後已。
仁必有勇,其斯人之謂乎!
士孫天與,扶風人。
以勳封莫西縣開國男,食邑二百戶。
拜武功太守。
又襄一陽一羅道珍、北海王安世、颍川辛谌、漢中姜永等,皆參其勳末。
道珍,除齊州東平原相,有治稱。
卒于鎮遠将軍、屯騎校尉。
安世,苻堅丞相王猛之玄孫也。
曆涉書傳,敏于人間,自羽林監稍遷安西将軍、北華州刺史。
卒,贈本将軍、梁州刺史。
谌,魏衛尉辛毗之後,有文學。
曆步兵校尉,濮一陽一、上一黨一二郡太守。
卒,贈征虜将軍、梁州刺史。
子儒之,濟州司馬。
永,善彈琴,有文學。
員外郎、梁州别駕、漢中太守。
永弟漾,亦善士。
一性一亦至孝,為漢中所歎服。
元羅之陷也,永入于建鄴,遂死焉。
時有颍川庾導者,亦與道遷俱入國,雖不參謀,亦為奇士。
曆覽史傳,善草隸書,輕财重義。
仕蕭衍,右中郎将,助戍漢中。
及至洛一陽一,環堵敝廬。
多與俊秀交舊,積二十餘歲,殊無宦情。
正光中,乃除幽州左将軍府主簿、饒安令。
罷縣後,仍客遊齊魯之間。
天平中,卒于青州。
時有皇甫徽,字子玄,安定朝那人。
仕蕭衍,曆諸王參軍、郡守。
及道遷之入國也,徽亦因地内屬。
徽妻即道遷之兄女,道遷列上勳書,欲以徽為元謀。
徽曰:“創謀之始,本不關預,雖貪榮賞,内愧于心。
”遂拒而不許。
後刺史羊祉表授征虜府司馬,卒官。
子和,武定末,司空司馬。
和弟亮,儀曹郎中。
淳于誕,字靈遠。
其先太山博人,後世居于蜀漢,或家安國之桓陵縣。
父興宗,蕭赜南安太守。
誕年十二,随父向揚州。
父于路為群盜所害。
誕雖童稚,而哀感奮發,傾資結客,旬朔之内,遂得複仇,由是州裡歎異之。
赜益州刺史劉悛召為主簿。
蕭衍除步兵校尉。
景明中,自漢中歸國。
既達京師,陳代蜀之計,世宗嘉納之。
延昌末,王師大舉,除骁騎将軍、假冠軍将軍,都督别部司馬,領鄉導統軍。
誕不願先受榮爵,乃固讓實官,止參戎号。
及奉辭之日,诏遣主書趙桃弓宣旨勞勉,若克成都,即以益州許之。
師次晉壽,蜀人一大震。
屬世宗晏駕,不果而還。
後以客例,起家除羽林監。
蕭衍遣将張齊攻圍益州,诏誕為統軍,與刺史傅豎眼赴援。
事甯還朝。
正光中,秦隴反叛,诏誕為西南道軍司、假冠軍将軍、别将,從子午南出斜谷,趣建安,與行台魏子建共參經略。
時衍益州刺史蕭淵猷遣将樊文熾、蕭世澄等率衆數萬圍小劍戍,益州刺史邴虬令子建拒之。
因轉營,為文熾所掩,統軍胡小虎、崔珍寶并見俘執。
子建遣誕助讨之。
誕勒兵馳赴,相對月餘,未能摧殄。
文熾軍行之谷,東峰名龍須山,置栅其上以防歸路。
誕以賊衆難可角力,乃密募壯士二百餘人,令夜登山攻其栅。
及時火起,煙焰漲天。
賊以還途不守,連營震怖。
誕率諸軍鳴鼓攻擊,文熾大敗,俘斬萬計,擒世澄等十一人。
文熾為元帥,先走獲免。
孝昌初,子建以誕行華一陽一郡,帶白馬戍。
二年,複以誕行巴州刺史。
三年,朝議以梁州安康郡阻帶江山,要害之所,分置東梁州,仍以誕為鎮遠将軍、梁州刺史。
永安二年四月卒,時年六十。
贈安西将軍、益州刺史,谥曰莊。
長子亢。
亢弟胤,字□館。
武定末,梁州骠騎府司馬。
李苗,字子宣,梓潼涪人。
父膺,蕭衍尚書郎、太仆卿。
苗出後叔父略。
略為蕭衍甯州刺史,大著威名。
王足伐蜀也,衍命略拒足于涪,許其益州。
及足還退,衍遂改授。
略怒,将有異圖,衍使人害之。
苗年十五,有報雪之心,延昌中遂歸阙。
仍陳圖蜀之計。
于是大将軍高肇西伐,诏假苗龍骧将軍、鄉導統軍。
師次晉壽,世宗晏駕,班師。
後以客例,除員外散騎侍郎,加襄威将軍。
苗有文武才幹,以大功不就,家恥未雪,常懷慷慨。
乃上書曰:“昔晉室數否,華戎鼎沸,三燕兩秦,咆勃中夏,九服分崩,五方圮裂。
皇祚承曆,自北而南,誅滅一奸一雄,定鼎河洛,唯獨荊揚,尚阻聲教。
今令德廣被于江漢,威風遠振于吳楚,國富兵強,家給人足。
以九居八之形,有兼弱攻昧之勢,而欲逸豫,遺疾子孫,違高祖之本圖,非社稷之深慮。
誠宜商度東西戍防輕重之要,計量疆場險易安危之理,探測南人攻守窺觎之情,籌算卒乘器械征讨之備,然後去我所短,避彼所長,釋其至難,攻其甚易,奪其險要,割其膏壤,數年之内,荊揚可并。
若舍舟楫,即平原,斂後疏前,則江淮之所短;棄車馬,遊飛一浪一,乘流馳逐,非中國之所長。
彼不敢入平陸而争衡,猶我不能越巨川而趣利。
若俱去其短,各恃其長,則東南未見可滅之機,而淮沔方有相持之勢。
且夫滿昃相傾,一陰一陽一恆理;盛衰遞襲,五德常運。
今以至強攻至弱,必見吞并之理;如以至弱禦至強,焉有全濟之術?故明王聖主,皆欲及時立功,為萬世之業。
去高而就下,百川以之常流;取易而避難,兵家以之恆勝。
今巴蜀孤懸,去建鄴遼遠,偏兵獨戍,氵斥流十千,牧守無良,專行劫剝,官由财進,獄以貨成,士民思化,十室而九,延頸北望,日觊王師。
若命一偏将,吊民伐罪,風塵不接,可傳檄而定。
守白帝之厄,據上流之險,循士治之迹,蕩建鄴之逋,然後偃武修文,制禮作樂,天下幸甚,豈不盛哉!”于時肅宗幼沖,無遠略之意,竟不能納。
正光末,二秦反叛,侵及三輔。
時承平既久,民不習戰。
苗以隴兵強悍,且群聚無資,乃上書曰:“臣聞食少兵一精一,利于速戰;糧多卒衆,事宜持久。
今隴賊猖狂,非有素蓄,雖據兩城,本無德義。
其勢在于疾攻,日有降納,遲則人情離阻,坐受崩潰。
夫飚至風起,逆者求萬一之功;高壁深壘,王師有全制之策。
但天下久泰,人不曉兵,奔利不相待,逃難不相顧,将無法令,士非教習。
以驕将禦惰卒,不思長久之計,務奇正之通,必有莫敖輕敵之志,恐無充國持重之規。
如今隴東不守,汧軍敗散,則二秦遂強,三輔危弱,國之右臂,于斯廢矣。
今且宜勒大将,深溝高壘,堅守勿戰。
别命偏師一精一兵數千,出麥積崖以襲其後,則汧岐之下,群妖自散。
”于是诏苗為統軍,與别将淳于誕俱出梁益,隸行台魏子建。
子建以苗為郎中,仍領軍,深見知待。
孝昌中,還朝,鎮遠将軍、步兵校尉。
俄兼尚書右丞,為西北道行台,與大都督宗正珍孫讨汾、绛蜀賊,平之。
還除司徒司馬,轉太府少卿,加龍骧将軍。
于時蕭衍巴西民何難尉等豪姓,相率請讨巴蜀之間,诏苗為通直散騎常侍、冠軍将軍、西南道慰勞大使。
未發,會殺爾朱榮,榮從弟世隆擁榮部曲屯據河橋,還一逼一都邑。
孝莊親幸大夏門,集群臣博議。
百僚恇懼,計無所出。
苗獨奮衣而起曰:“今小賊唐突如此,朝廷有不測之危,正是忠臣烈士效節之日!臣雖不武,竊所庶幾。
請以一旅之衆,為陛下徑斷河梁!”城一陽一王徽、中尉高道穆贊成其計。
莊帝壯而許焉。
苗乃募人于馬渚上流以舟師夜下,去橋數裡便放火船,河流既駛,倏忽而至。
賊于南岸望見火下,相蹙争橋,俄然橋絕,沒水死者甚衆。
苗身率士卒百許人泊于小渚以待南援。
既而官軍不至,賊乃涉水,與苗死鬥。
衆寡不敵,左右死盡,苗浮河而殁,時年四十六。
帝聞苗死,哀傷久之,曰:“苗若不死,當應更立奇功。
”贈使持節、都督梁益巴東梁四州諸軍事、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梁州刺史、河一陽一縣開國侯、邑一千戶,赗帛五百匹、粟五百石。
谥忠烈侯。
苗少有節一操一,志尚功名。
每讀蜀書,見魏延請出長安,諸葛不許,常歎息謂亮無奇計。
及覽《周瑜傳》,未曾不咨嗟絕倒。
太保、城一陽一王徽,司徒、臨淮王彧重之,二王頗或不穆,苗每谏之。
及徽一寵一勢隆極,猜忌彌甚。
苗謂人曰:“城一陽一蜂目先見,豺聲今轉彰矣。
”解鼓琴,好文詠,尺牍之敏,當世罕及。
死之日,朝野悲壯之。
及莊帝幽崩,世隆入洛,主者追苗贈封,以白世隆。
世隆曰:“吾爾時群議,更一二日便欲大縱兵士焚燒都邑,任其采掠。
賴苗京師獲全。
天下之善士也,不宜追之。
” 子昙,襲爵。
武定末,冀州儀同府刑獄參軍。
齊受禅,爵例降。
史臣曰:壽春形勝,南鄭要險,乃建鄴之肩髀,成都之喉嗌。
裴叔業、夏侯道遷,體運知機,翻然鵲起,舉地而來,功誠兩茂。
其所以大啟茅賦,兼列旐旟,固其宜矣。
植不恆其德,器小志大,斯所以颠覆也。
衍才行将略,不遂其終,惜哉!李、席、王、江雖複因人成事,亦為果決之士。
淳于誕好立功名,有志者竟能遂也。
李苗以文武幹局,沉斷過人,臨難慨然,奮其大節,蹈忠履義,殁而後已。
仁必有勇,其斯人之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