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二 遊雅 高闾

關燈
遊雅,字伯度,小名黃頭,廣平任人也。

    少好學,有高才。

    世祖時,與渤海高允等俱知名,征拜中書博士、東宮内侍長,遷著作郎。

    使劉義隆,授散騎侍郎,賜爵廣平子,加建威将軍。

    稍遷太子少傅,領禁兵,進爵為侯,加建義将軍。

    受诏與中書侍郎胡方回等改定律制。

    出為散騎常侍、平南将軍、東雍州刺史,假梁郡公。

    在任廉白,甚有惠政。

    征為秘書監,委以國史之任。

    不勤著述,竟無所成。

    诏雅為《太華殿賦》,文多不載。

    雅一性一剛戆,好自矜誕,陵獵人物。

    高允重雅文學,而雅輕薄允才,允一性一柔寬,不以為恨。

    允将婚于邢氏,雅勸允娶于其族,允不從。

    雅曰:“人貴河間邢,不勝廣平遊。

    人自棄伯度,我自敬黃頭。

    ”貴己賤人,皆此類也。

    允著《征士頌》,殊為重雅,事在《允傳》。

    雅因論議長短,忿儒者陳奇,遂陷奇至族,議者深責之。

    和平二年卒。

    贈相州刺史,谥曰宣侯。

     子僧奴,襲爵。

    卒,子雙鳳襲。

     雅弟恆,子昙護。

    太和中,為中散,遷典寺令。

    後慰勞仇池,為賊所害。

    贈肆州刺史。

     高闾,字閻士,漁一陽一雍奴人。

    五世祖原,晉安北軍司、上谷太守、關中侯,有碑在薊中。

    祖雅,少有令名,州别駕。

    父洪,字季願,陳留王從事中郎。

    闾貴,乃贈甯朔将軍、幽州刺史、固安貞子。

     闾早孤,少好學,博綜經史,文才俊偉,下筆成章。

    本名驢,司徒崔浩見而奇之,乃改為闾而字焉。

    真君九年,征拜中書博士。

    和平末,遷中書侍郎。

    高宗崩,乙渾擅權,内外危懼。

    文明太後臨朝,誅渾,引闾與中書令高允入于禁内,參決大政,賜爵安樂子。

    加南中郎将,與鎮南大将軍尉元南赴徐州。

    闾先入彭城,收管籥,元表闾以本官領東徐州刺史,與張谠對鎮一團一城。

    後還京城,以功進爵為侯,加昭武将軍。

     顯祖傳位,徙禦崇光宮。

    闾上表頌曰: 臣聞刑制改物者,應天之聖君;龌龊順常者,守文之庸主。

    故五帝異規而化興,三王殊禮而緻治,用能憲章萬祀,垂範百王,曆葉所以挹其遺風,後君所以酌其軌度。

    伏惟太上皇帝,道光二儀,明齊日月,至德潛通,武功四暢。

    霜威南被,則淮徐來同;齊斧北斷,則猃狁覆斃。

    西摧三危之酋,東引肅慎之貢,荒遐款塞,九有宅心。

    于是從容閑覽,希心玄奧;尚鼎湖之奇風,崇巢由之高潔;疇咨熙載,亮采群後,爰挹大位,傳祚聖人。

    開古之高範,爰萃于一朝;曠葉之希事,載見于今日。

    昔唐堯禅舜,前典大其成功;太伯讓季,孔子稱其至德。

    苟位以聖傳,臣子一也。

    謹上《至德頌》一篇,其詞曰: 茫茫太極,悠悠遐古。

    三皇刑制,五帝垂祜。

    仰察璿玑,俯鑒後土。

    雍容端拱,惟德是與。

    夏殷世傳,周漢纂烈。

    道風雖邈,仍誕明哲。

    爰暨三季,下淩上替。

    九服三分,禮樂四缺。

    上靈降鑒,思皇反正。

    乃眷有魏,配天承命。

    功冠前王,德侔往聖。

    移風革俗,天保載定。

    于穆太皇,克廣聖度。

    玄化外暢,惠鑒内悟。

    遺此崇高,挹彼沖素。

    道映當今,慶流後祚。

    明明我皇,承乾紹煥。

    比誦熙周,方文隆漢。

    重光麗天,晨晖疊旦。

    六府孔修,三辰貞觀。

    功均乾造,雲覆雨潤。

    養之以仁,敦之以信。

    綏之斯和,動之斯震。

    自東徂西,無思不順。

    祯候并應,福祿來格。

    嘉谷秀町,素文表石。

    玄鳥呈皓,醴泉流液。

    黃龍蜿蜿,遊鱗奕奕。

    沖訓既布,率土鹹甯。

    穆穆四門,灼灼典刑。

    勝殘豈遠,期月有成。

    翹翹東嶽,庶見翠旌。

    先民有言,千載一泰。

    昔難其運,今易其會。

    沐浴淳澤,被服冠帶。

    飲和陶潤,載欣載賴。

    文以寫意,功由頌宣。

    吉甫作歌,式昭永年。

    唐政緝熙,康哉垂篇。

    仰述徽烈,被之管弦。

     高允以闾文章富逸,舉以自代,遂為顯祖所知,數見引接,參論政治。

    命造《鹿苑頌》、《北伐碑》,顯祖善之。

    永明初,為中書令,加給事中,委以機密。

    文明太後甚重闾,诏令書檄,碑銘贊頌皆其文也。

     太和三年,出師讨淮北,闾表曰:“伏見廟算有事淮海,雖成事不說,猶可思量。

    臣以愚劣,本非武用,至于軍旅,尤所不學。

    直以無諱之朝,敢肆狂瞽,區區短見,竊有所疑。

    臣聞兵者兇器,不得已而用之。

    今天下開泰,四方無虞,豈宜盛世,幹戈妄動?疑一也。

    淮北之城,凡有五處,難易相兼,皆須攻擊。

    然攻守難圖,力懸百倍,反覆思量,未見其利。

    疑二也。

    縱使如心,于國無用,發兵遠入,費損轉多。

    若不置城,是謂空争。

    疑三也。

    脫不如意,當延日月,屯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