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 趙逸 胡方回 胡叟 宋繇 張湛 宗欽 段承根 阚

關燈
夕死可矣,不知老之将至,孔聖稱焉。

    昞何人斯,敢不如此。

    ”昞以三史文繁,著《略記》百三十篇、八十四卷,《涼書》十卷,《敦煌實錄》二十卷,《方言》三卷,《靖恭堂銘》一卷,注《周易》、《韓子》、《人物志》、《黃石公三略》,并行于世。

     蒙遜平酒泉,拜秘書郎,專管注記。

    築陸沉觀于西苑,躬往禮焉,号“玄處先生”,學徒數百,月緻羊酒。

    牧犍尊為國師,親自緻拜,命官屬以下皆北面受業焉。

    時同郡索敞、一陰一興為助教,并以文學見舉,每巾衣而入。

     世祖平涼州,士民東遷,夙聞其名,拜樂平王從事中郎。

    世祖诏諸年七十以上聽留本鄉,一子扶養。

    昞時老矣,在姑臧。

    歲餘,思鄉而返,至涼州西四百裡韭本或作悲,亦作匪 谷窟,遇疾而卒。

    昞六子:長子僧衍,早亡。

    次仲禮,留鄉裡。

    次字仲,次貳遍,少歸仁,并遷代京。

    後分屬諸州,為城民。

    歸仁有二子,長買奴,次顯宗。

     太和十四年,尚書李沖奏:“昞河右碩儒,今子孫沉屈,未有祿潤,賢者子孫宜蒙顯異。

    ”于是除其一子為郢州雲一陽一令。

    正光三年,太保崔光奏曰:“臣聞太上立德,其次立功、立言。

    死而不朽,前哲所尚;思人一愛一樹,自古稱美。

    故樂平王從事中郎敦煌劉昞,著業涼城,遺文茲在,篇籍之美,頗足可觀。

    如或愆釁,當蒙數世之宥;況乃維祖逮孫,相去未遠,而令久淪皁隸,不獲收異,儒學之士,所為竊歎。

    臣忝職史,敢冒以聞奏,乞敕尚書,推檢所屬,甄免碎役,用廣聖朝旌善繼絕。

    敦化厲俗,于是乎在。

    ”四年六月诏曰:“昞德冠前世,蔚為儒宗,太保啟陳,深合勸善。

    其孫等三家,特可聽免。

    ”河西人以為榮。

     趙柔,字元順,金城人也。

    少以德行才學知名河右。

    沮渠牧犍時,為金部郎。

    世祖平涼州,内徙京師。

    高宗踐阼,拜為著作郎。

    後以曆效有績,出為河内太守,甚著仁惠。

    柔嘗在路得人所遺金珠一貫,價直數百纟兼,柔呼主還之。

    後有人與柔铧數百枚者,柔與子善明鬻之于市。

    有從柔買,索絹二十匹。

    有商人知其賤,與柔三十匹,善明欲取之。

    柔曰:“與人交易,一言便定,豈可以利動心也。

    ”遂與之。

    搢紳之流,聞而敬服焉。

    其推誠秉信,皆此類也。

    隴西王源賀采佛經幽旨,作《祗洹一精一舍圖偈》六卷,柔為之注解,鹹得理衷,為當時俊僧所欽味焉。

    又憑立銘贊,頗行于世。

     子默,字沖明。

    武威太守。

     索敞,字巨振,敦煌人。

    為劉昞助教,專心經籍,盡能傳昞之業。

    涼州平,入國,以儒學見拔,為中書博士。

    笃寝訓授,肅而有禮。

    京師大族貴遊之子,皆敬憚威嚴,多所成益。

    前後顯達,位至尚書牧守者數十人,皆受業于敞。

    敞遂講授十餘年。

    敞以《喪服》散在衆篇,遂撰比為《喪服要記》。

    其《名字論》文多不載。

    後出補扶風太守,在位清貧,未幾卒官。

    時舊同學生等為請,诏贈平南将軍、涼州刺史,谥曰獻。

     敞子僧養,中書議郎、京兆太守。

    僧養子演貴,征東府參軍。

    演貴子懷真,字公道。

    武定末,侍禦史。

     初,敞在州之日,與鄉人一陰一世隆文才相友。

    世隆至京師,被罪徙和龍;屆上谷,困不前達,土人徐能抑掠為奴。

    五年,敞因行至上谷,遇見世隆,語其由狀,對泣而别。

    敞為訴理,得免。

    世隆子孟貴,一性一至孝,每向田耘耨,早朝拜父,來亦如之。

    鄉人欽其笃于事親。

     一陰一仲達,武威姑臧人。

    祖訓,字處道,仕李暠為武威太守。

    父華,字季文,姑臧令。

    仲達少以文學知名。

    世祖平涼州,内徙代都。

    司徒崔浩啟仲達與段承根雲,二人俱涼土才華,同修國史。

    除秘書著作郎。

    卒。

     華次子周達,徐州平南司馬、太山太守。

     周達子遵和,小名虎頭。

    好音律,尚武事。

    初為高祖挽郎,拜奉朝請,後廣平王懷取為國常侍。

    遵和便辟善事人,深為懷所親一愛一。

    轉司空法曹、太尉中兵參軍。

    又為汝南王悅郎中令,複被一愛一信。

    稍遷龍骧将軍、骁騎将軍、豫州都督,鎮懸瓠。

    孝莊末,除左将軍、行豫州刺史。

    時前行州事元崇禮被征将還,既聞爾朱兆入洛,遂矯殺遵和,擅攝州任。

    後追贈平南将軍、涼州刺史。

     遵和兄子道方,一性一和雅,頗涉書傳,深為李神俊所知賞。

    神俊為前将軍、荊州刺史,請道方為其府長流參軍。

    神俊曾使道方詣蕭衍雍州刺史蕭綱論邊事,道方風神沉正,為綱所稱。

    正光末,蕭綱遣其軍主曹義宗等擾動邊蠻,神俊令道方馳傳向新野,處分軍事。

    于路為土因村蠻所掠,送于義宗,義宗又傳緻襄一陽一,仍送于蕭衍,囚之尚方。

    孝昌中,始得還國。

    既至,拜奉朝請,轉員外散騎侍郎。

    孝莊初,遷尚書左民郎中,修《起居注》。

    永安二年,诏道方與儀曹郎中王元旭使于蕭衍。

    至南兗州,有诏追還。

    轉安東将軍、光祿大夫,領右民郎中。

    太昌初卒,年四十二。

    人士鹹嗟惜之。

    贈撫軍将軍、荊州刺史。

     史臣曰:趙逸等皆通涉經史,才志不群,價重四州,有聞東國,故于流播之中,拔泥滓之上。

    人之不可以無能,信也。

    胡叟顯晦之間,優遊無悶,亦一世之異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