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四十 趙逸 胡方回 胡叟 宋繇 張湛 宗欽 段承根 阚
關燈
小
中
大
俊,響駭華戎。
其二 響駭伊何?金聲允著。
匡贊西籓,拯厥時務。
肅志琴書,恬心初素。
潛思淵渟,秀藻雲布。
其三 上天降命,祚鐘有代。
協耀紫宸,與乾作配。
仁邁春一陽一,功隆安載。
招延隐叟,永贻大赉。
其四 伊餘栎散,才至庸微。
遭緣幸會,忝與樞機。
竊名華省,廁足丹墀。
愧無螢燭,少益天晖。
其五 明升非谕,信漸難兼。
體卑處下,豈曰能謙。
進不弘道,退失淵潛。
既慚朱阙,亦愧闾閻。
其六 史、班稱達,楊、蔡緻深。
負荷典策,載蹈于心。
四轍同軌,覆車相尋。
敬承嘉誨,永佩明箴。
其七 遠思古賢,内尋諸己。
仰謝丘明,長揖南史。
遐武雖存,高蹤難拟。
夙興夕惕,豈獲恬止。
其八世之圮矣,靈運未通。
風馬殊隔,區域異封。
有懷西望,路險莫從。
王澤遠灑,九服來同。
其九 在昔平吳,二陸稱寶。
今也克涼,吾生獨矯。
道映儒林,義為群表。
我思與之,均于纟甯缟。
其十 仁乏田蘇,量非叔度。
韓生屬降,林宗仍顧。
千載曠遊,遘茲一遇。
藻詠風一流,鄙心已悟。
其十一 年時迅邁,物我俱逝。
任之斯通,擁之則滞。
結驷贻塵,屢空亦敝。
兩間可守,安有回、賜。
其十二 詩以言志,志以表丹。
慨哉刎頸,義已中殘。
雖曰不敏,請事金蘭。
爾其勵之,無忘歲寒。
”崔浩之誅也,欽亦賜死。
欽在河西,撰《蒙遜記》十卷,無足可稱。
弟舒,字景太。
蒙遜庫部郎中。
與兄同歸國,賜爵句町男,加威遠将軍。
名亞于兄。
子孫皆衰替。
段承根,武威姑臧人,自雲漢太尉颎九世孫也。
父晖,字長祚,身長八尺餘,師事歐一陽一湯,湯甚器一愛一之。
有一童子,與晖同志。
後二年,童子辭歸,從晖請馬。
晖戲作木馬與之。
童子甚悅,謝晖曰:“吾太山府君子,奉敕遊學,今将欲歸。
煩子厚贈,無以報德。
子後位至常伯,封侯。
非報也,且以為好。
”言終,乘木馬騰空而去。
晖乃自知必将貴也。
乞伏熾磐以晖為輔國大将軍、涼州刺史、禦史大夫、西海侯。
磐子暮末襲位,國政衰亂,晖父子奔吐谷渾暮璝,暮璝内附,晖與承根歸國。
世祖素聞其名,頗重之,以為上客。
後晖從世祖至長安,有人告晖欲南奔,世祖問曰:“何以知之?”告者曰:“晖置金于馬鞯中,不欲逃走,何由爾也?”世祖密遣視之,果如告者之言,斬之于市,曝一屍一數日。
時有儒生京兆林白奴,欽晖德音,夜竊其一屍一,置之枯井。
女為敦煌張氏婦,久而聞之,乃向長安收葬。
承根好學機辯,有文思,而一性一行疏薄,有始無終。
司徒崔浩見而奇之,以為才堪注述,言之世祖,請為著作郎,引與同事。
世鹹重其文而薄其行。
甚為敦煌公李寶所敬待,承根贈寶詩曰:“世道衰陵,淳風殆緬。
衢交問鼎,路盈訪玺。
徇競争馳,天機莫踐。
不有真宰,榛棘誰揃。
其一 于皇我後,重明襲煥。
文以息煩,武以靜亂。
剖蚌求珍,搜岩采幹。
野無投綸,朝盈逸翰。
其二 自昔涼季,林焚淵涸。
矯矯公子,鱗羽一靡一托。
靈慧雖奮,祅氛未廓。
鳳戢崐丘,龍潛玄漠。
其三數不常擾,艱極則夷。
奮翼幽裔,翰飛京師。
珥蟬紫闼,杖節方畿。
弼我王度,庶績緝熙。
其四 自餘幽淪,眷參舊契。
庶庇餘光,優遊卒歲。
忻路未淹,離辔已際。
顧難分歧,載張載繼。
其五 聞諸交舊,累聖疊曜。
淳源雖漓,民懷餘劭。
思樂哲人,靜以鎮躁。
藹彼繁音,和此清調。
其六 詢下曰文,辨讦曰明。
化由禮治,政以寬成。
勉崇仁教,播德簡刑。
傾首景風,遲聞休聲。
其七 ” 浩誅,承根與宗欽等俱死。
承根外孫長水校尉南一陽一張令言,美須髯,言談舉止,有異武人。
李琰之、李神俊,一時名士,并稱美之。
阚骃,字玄一陰一,敦煌人也。
祖倞,有名于西土。
父玖,為一時秀士,官至會稽令。
骃博通經傳,聰敏過人,三史群言,經目則誦,時人謂之宿讀。
注王朗《易傳》,學者藉以通經。
撰《十三州志》,行于世。
蒙遜甚重之,常侍左右,訪以政治損益。
拜秘書考課郎中,給文吏三十人,典校經籍,刊定諸子三千餘卷。
加奉車都尉。
牧犍待之彌重,拜大行,遷尚書。
姑臧平,樂平王丕鎮涼州,引為從事中郎。
王薨之後,還京師。
家甚貧敝,不免饑寒。
一性一能多食,一飯至三升乃飽。
卒,無後。
劉昞,字延明,敦煌人也。
父寶,字子玉,以儒學稱。
昞年十四,就博士郭瑀學。
時瑀弟子五百餘人,通經業者八十餘人。
瑀有女始笄,妙選良偶,有心于昞。
遂别設一席于坐前,謂諸弟子曰:“吾有一女,年向成長,欲覓一快女婿。
誰坐此席者,吾當婚焉。
”昞遂奮衣來坐,神志肅然,曰:“向聞先生欲求快女婿,昞其人也。
”瑀遂以女妻之。
昞後隐居酒泉,不應州郡之命,弟子受業者五百餘人。
李暠私署,征為儒林祭酒、從事中郎。
暠好尚文典,書史穿落者親自補治,昞時侍側,前請代暠。
暠曰:“躬自執者,欲人重此典籍。
吾與卿相值,何異孔明之會玄德。
”遷撫夷護軍,雖有政務,手不釋卷。
暠曰:“卿注記篇籍,以燭繼晝。
白日且然,夜可休息。
”昞曰:“朝聞道,
其二 響駭伊何?金聲允著。
匡贊西籓,拯厥時務。
肅志琴書,恬心初素。
潛思淵渟,秀藻雲布。
其三 上天降命,祚鐘有代。
協耀紫宸,與乾作配。
仁邁春一陽一,功隆安載。
招延隐叟,永贻大赉。
其四 伊餘栎散,才至庸微。
遭緣幸會,忝與樞機。
竊名華省,廁足丹墀。
愧無螢燭,少益天晖。
其五 明升非谕,信漸難兼。
體卑處下,豈曰能謙。
進不弘道,退失淵潛。
既慚朱阙,亦愧闾閻。
其六 史、班稱達,楊、蔡緻深。
負荷典策,載蹈于心。
四轍同軌,覆車相尋。
敬承嘉誨,永佩明箴。
其七 遠思古賢,内尋諸己。
仰謝丘明,長揖
遐武雖存,高蹤難拟。
夙興夕惕,豈獲恬止。
其八世之圮矣,靈運未通。
風馬殊隔,區域異封。
有懷西望,路險莫從。
王澤遠灑,九服來同。
其九 在昔平吳,二陸稱寶。
今也克涼,吾生獨矯。
道映儒林,義為群表。
我思與之,均于纟甯缟。
其十 仁乏田蘇,量非叔度。
韓生屬降,林宗仍顧。
千載曠遊,遘茲一遇。
藻詠風一流,鄙心已悟。
其十一 年時迅邁,物我俱逝。
任之斯通,擁之則滞。
結驷贻塵,屢空亦敝。
兩間可守,安有回、賜。
其十二 詩以言志,志以表丹。
慨哉刎頸,義已中殘。
雖曰不敏,請事金蘭。
爾其勵之,無忘歲寒。
”崔浩之誅也,欽亦賜死。
欽在河西,撰《蒙遜記》十卷,無足可稱。
弟舒,字景太。
蒙遜庫部郎中。
與兄同歸國,賜爵句町男,加威遠将軍。
名亞于兄。
子孫皆衰替。
段承根,武威姑臧人,自雲漢太尉颎九世孫也。
父晖,字長祚,身長八尺餘,師事歐一陽一湯,湯甚器一愛一之。
有一童子,與晖同志。
後二年,童子辭歸,從晖請馬。
晖戲作木馬與之。
童子甚悅,謝晖曰:“吾太山府君子,奉敕遊學,今将欲歸。
煩子厚贈,無以報德。
子後位至常伯,封侯。
非報也,且以為好。
”言終,乘木馬騰空而去。
晖乃自知必将貴也。
乞伏熾磐以晖為輔國大将軍、涼州刺史、禦史大夫、西海侯。
磐子暮末襲位,國政衰亂,晖父子奔吐谷渾暮璝,暮璝内附,晖與承根歸國。
世祖素聞其名,頗重之,以為上客。
後晖從世祖至長安,有人告晖欲南奔,世祖問曰:“何以知之?”告者曰:“晖置金于馬鞯中,不欲逃走,何由爾也?”世祖密遣視之,果如告者之言,斬之于市,曝一屍一數日。
時有儒生京兆林白奴,欽晖德音,夜竊其一屍一,置之枯井。
女為敦煌張氏婦,久而聞之,乃向長安收葬。
承根好學機辯,有文思,而一性一行疏薄,有始無終。
司徒崔浩見而奇之,以為才堪注述,言之世祖,請為著作郎,引與同事。
世鹹重其文而薄其行。
甚為敦煌公李寶所敬待,承根贈寶詩曰:“世道衰陵,淳風殆緬。
衢交問鼎,路盈訪玺。
徇競争馳,天機莫踐。
不有真宰,榛棘誰揃。
其一 于皇我後,重明襲煥。
文以息煩,武以靜亂。
剖蚌求珍,搜岩采幹。
野無投綸,朝盈逸翰。
其二 自昔涼季,林焚淵涸。
矯矯公子,鱗羽一靡一托。
靈慧雖奮,祅氛未廓。
鳳戢崐丘,龍潛玄漠。
其三數不常擾,艱極則夷。
奮翼幽裔,翰飛京師。
珥蟬紫闼,杖節方畿。
弼我王度,庶績緝熙。
其四 自餘幽淪,眷參舊契。
庶庇餘光,優遊卒歲。
忻路未淹,離辔已際。
顧難分歧,載張載繼。
其五 聞諸交舊,累聖疊曜。
淳源雖漓,民懷餘劭。
思樂哲人,靜以鎮躁。
藹彼繁音,和此清調。
其六 詢下曰文,辨讦曰明。
化由禮治,政以寬成。
勉崇仁教,播德簡刑。
傾首景風,遲聞休聲。
其七 ” 浩誅,承根與宗欽等俱死。
承根外孫長水校尉南一陽一張令言,美須髯,言談舉止,有異武人。
李琰之、李神俊,一時名士,并稱美之。
阚骃,字玄一陰一,敦煌人也。
祖倞,有名于西土。
父玖,為一時秀士,官至會稽令。
骃博通經傳,聰敏過人,三史群言,經目則誦,時人謂之宿讀。
注王朗《易傳》,學者藉以通經。
撰《十三州志》,行于世。
蒙遜甚重之,常侍左右,訪以政治損益。
拜秘書考課郎中,給文吏三十人,典校經籍,刊定諸子三千餘卷。
加奉車都尉。
牧犍待之彌重,拜大行,遷尚書。
姑臧平,樂平王丕鎮涼州,引為從事中郎。
王薨之後,還京師。
家甚貧敝,不免饑寒。
一性一能多食,一飯至三升乃飽。
卒,無後。
劉昞,字延明,敦煌人也。
父寶,字子玉,以儒學稱。
昞年十四,就博士郭瑀學。
時瑀弟子五百餘人,通經業者八十餘人。
瑀有女始笄,妙選良偶,有心于昞。
遂别設一席于坐前,謂諸弟子曰:“吾有一女,年向成長,欲覓一快女婿。
誰坐此席者,吾當婚焉。
”昞遂奮衣來坐,神志肅然,曰:“向聞先生欲求快女婿,昞其人也。
”瑀遂以女妻之。
昞後隐居酒泉,不應州郡之命,弟子受業者五百餘人。
李暠私署,征為儒林祭酒、從事中郎。
暠好尚文典,書史穿落者親自補治,昞時侍側,前請代暠。
暠曰:“躬自執者,欲人重此典籍。
吾與卿相值,何異孔明之會玄德。
”遷撫夷護軍,雖有政務,手不釋卷。
暠曰:“卿注記篇籍,以燭繼晝。
白日且然,夜可休息。
”昞曰:“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