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八 尉元 慕容白曜
關燈
小
中
大
欲援下邳。
元遣孔伯恭率步騎一萬以拒之。
并以攸之前敗軍人傷殘手足、瘃瓦膝行者,盡送令還,以沮其衆。
又表求濟師。
诏遣征南大将軍慕容白曜赴之。
白曜到瑕丘,遇患。
會泗水暴竭,賊軍不得前進,白曜遂不行。
伯恭大破賊軍,攸之、憘公等輕騎遁走。
元書與劉彧徐州刺史王玄載,示其禍福。
玄載狼狽夜走,宿豫、淮一陽一皆棄城而遁。
于是遣南中郎将、中書侍郎高闾領騎一千,與張谠對為東徐州刺史;中書侍郎李璨與畢衆敬對為東兗州刺史。
以安初附。
拜元都督徐南北兗州諸軍事、鎮東大将軍、開府、徐州刺史、淮一陽一公,持節、散騎常侍、尚書如故。
诏元曰:“賊将沈攸之、吳憘公等驅率蟻衆,進寇下邳,卿戎昭果毅,智勇奮發,水陸邀絕,應時摧殄,自淮以北,蕩然清定。
皆是元帥經略,将士效力之所緻也,朕用嘉焉。
所獲諸城要害之處,分兵置戍,以帖民情。
今方欲清蕩吳會,懸旌秣陵,至于用兵所宜,開勢進止,善加量度,動靜以聞。
” 是時徐州妖人假姓司馬,字休符,自稱晉王,扇惑百姓。
元遣将追斬之。
四年,诏征元還京赴西郊,尋還所鎮。
延興元年五月,假元淮一陽一王。
三年,劉昱将蕭順之、王敕勤等領衆三萬,入寇淮北諸城,元分遣諸将,逆擊走之。
元表:“淮一陽一郡上一黨一令韓念祖始臨之初,舊民南叛,全無一人。
令撫綏招集,一愛一民如子,南亞民費系先等前後歸附,戶至二百有餘。
南濟一陰一郡睢陵縣人趙憐等辭稱念祖善于綏撫,清身潔己,請乞念祖為睢陵令。
若得其人,必能招集離叛,成立一縣。
”顯祖诏曰:“樹君為民,民情如此,可聽如請。
”元好申下人之善,皆此類也。
太和初,征為内都大官。
既而出為使持節、鎮西大将軍、開府、統萬鎮都将,甚得夷民之心。
三年進爵準一陽一王,以舊老見禮,聽乘步挽,杖于朝。
蕭道成既自立,多遣間諜,扇動新民,不逞之徒,所在蜂起。
以元威名夙振,征為使持節、侍中、都督南征諸軍事、征西大将軍、大都将,餘官如故,總率諸軍以讨之。
元讨五固賊桓和等,皆平之。
東南清晏,遠近帖然。
入為侍中、都曹尚書,遷尚書令。
十三年,進位司徒。
十六年,例降庶姓王爵,封山一陽一郡開國公,食邑六百戶。
元表曰:“臣以天安之初,奉律總戎,廓甯淮右,海内既平,仍忝徐嶽。
素餐一屍一祿,積有年歲,彼土安危,竊所具悉。
每惟彭城水陸之要,江南用兵,莫不因之威陵諸夏。
夫國之大計,豫備為先。
且臣初克徐方,青齊未定,從河以南,猶懷彼此。
時劉彧遣張永、沈攸之、陳顯達、蕭順之等前後數度,規取彭城,勢連青衮。
唯以彭城既固,而永等摧屈。
今計彼戍兵,多是胡人,臣前鎮徐州之日,胡人子都将呼延籠達因于負罪,便爾叛亂,鸠引胡類,一時扇動。
賴威靈遐被,罪人斯戮。
又圍城子都将胡人王敕勤負釁南叛,每懼一奸一圖,狡誘同一黨一。
愚誠所見,宜以彭城胡軍換取南豫州徙民之兵,轉戍彭城;又以中州鮮卑增實兵數,于事為宜。
”诏曰:“公之所陳,甚合事機。
” 其年,頻表以老乞身。
八月,诏曰:“元年尊識遠,屢表告退。
朕以公秉德清挹,體懷平隐,仁雅淵廣,謀猷是仗,方委之民政,用康億兆,故頻文累劄,仍違沖志。
而謙光逾固,三請彌切,若不屈從高谟,複何以成其美德也。
已許其緻仕,主者可出表付外,如禮申遂。
”元詣阙謝老,引見于庭,命升殿勞宴,賜玄冠素服。
又诏曰:“夫大道凝虛,至德沖挹,故後王法玄猷以禦世,聖人崇謙光而降美。
是以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所以明孝悌于萬國,垂教本于天下。
自非道高識博,孰能處之?是故五帝憲德,三王乞言,若求備一人,同之古哲,叔世之老,孰能克堪?師上聖則難為其舉,傅中庸則易為其選。
朕既虛寡,德謝曩哲,更、老之選,差可有之。
前司徒、山一陽一郡開國公尉元,前大鴻胪卿、新泰伯遊明根并元亨利貞,明允誠素,少著英風,老敷雅迹,位顯台宿,歸終私第。
可謂知始知卒,希世之賢也。
公以八十之年,宜處三老之重;卿以七十之齡,可充五更之選。
”于是養三老五更于明堂、國老庶老于階下。
高祖再拜三老,親袒割牲,執爵而饋;于五更行肅拜之禮,賜要老、庶老衣服有差。
既而元言曰:“自天地分判,五行施則,人之所崇,莫
元遣孔伯恭率步騎一萬以拒之。
并以攸之前敗軍人傷殘手足、瘃瓦膝行者,盡送令還,以沮其衆。
又表求濟師。
诏遣征南大将軍慕容白曜赴之。
白曜到瑕丘,遇患。
會泗水暴竭,賊軍不得前進,白曜遂不行。
伯恭大破賊軍,攸之、憘公等輕騎遁走。
元書與劉彧徐州刺史王玄載,示其禍福。
玄載狼狽夜走,宿豫、淮一陽一皆棄城而遁。
于是遣南中郎将、中書侍郎高闾領騎一千,與張谠對為東徐州刺史;中書侍郎李璨與畢衆敬對為東兗州刺史。
以安初附。
拜元都督徐南北兗州諸軍事、鎮東大将軍、開府、徐州刺史、淮一陽一公,持節、散騎常侍、尚書如故。
诏元曰:“賊将沈攸之、吳憘公等驅率蟻衆,進寇下邳,卿戎昭果毅,智勇奮發,水陸邀絕,應時摧殄,自淮以北,蕩然清定。
皆是元帥經略,将士效力之所緻也,朕用嘉焉。
所獲諸城要害之處,分兵置戍,以帖民情。
今方欲清蕩吳會,懸旌秣陵,至于用兵所宜,開勢進止,善加量度,動靜以聞。
” 是時徐州妖人假姓司馬,字休符,自稱晉王,扇惑百姓。
元遣将追斬之。
四年,诏征元還京赴西郊,尋還所鎮。
延興元年五月,假元淮一陽一王。
三年,劉昱将蕭順之、王敕勤等領衆三萬,入寇淮北諸城,元分遣諸将,逆擊走之。
元表:“淮一陽一郡上一黨一令韓念祖始臨之初,舊民南叛,全無一人。
令撫綏招集,一愛一民如子,南亞民費系先等前後歸附,戶至二百有餘。
南濟一陰一郡睢陵縣人趙憐等辭稱念祖善于綏撫,清身潔己,請乞念祖為睢陵令。
若得其人,必能招集離叛,成立一縣。
”顯祖诏曰:“樹君為民,民情如此,可聽如請。
”元好申下人之善,皆此類也。
太和初,征為内都大官。
既而出為使持節、鎮西大将軍、開府、統萬鎮都将,甚得夷民之心。
三年進爵準一陽一王,以舊老見禮,聽乘步挽,杖于朝。
蕭道成既自立,多遣間諜,扇動新民,不逞之徒,所在蜂起。
以元威名夙振,征為使持節、侍中、都督南征諸軍事、征西大将軍、大都将,餘官如故,總率諸軍以讨之。
元讨五固賊桓和等,皆平之。
東南清晏,遠近帖然。
入為侍中、都曹尚書,遷尚書令。
十三年,進位司徒。
十六年,例降庶姓王爵,封山一陽一郡開國公,食邑六百戶。
元表曰:“臣以天安之初,奉律總戎,廓甯淮右,海内既平,仍忝徐嶽。
素餐一屍一祿,積有年歲,彼土安危,竊所具悉。
每惟彭城水陸之要,江南用兵,莫不因之威陵諸夏。
夫國之大計,豫備為先。
且臣初克徐方,青齊未定,從河以南,猶懷彼此。
時劉彧遣張永、沈攸之、陳顯達、蕭順之等前後數度,規取彭城,勢連青衮。
唯以彭城既固,而永等摧屈。
今計彼戍兵,多是胡人,臣前鎮徐州之日,胡人子都将呼延籠達因于負罪,便爾叛亂,鸠引胡類,一時扇動。
賴威靈遐被,罪人斯戮。
又圍城子都将胡人王敕勤負釁南叛,每懼一奸一圖,狡誘同一黨一。
愚誠所見,宜以彭城胡軍換取南豫州徙民之兵,轉戍彭城;又以中州鮮卑增實兵數,于事為宜。
”诏曰:“公之所陳,甚合事機。
” 其年,頻表以老乞身。
八月,诏曰:“元年尊識遠,屢表告退。
朕以公秉德清挹,體懷平隐,仁雅淵廣,謀猷是仗,方委之民政,用康億兆,故頻文累劄,仍違沖志。
而謙光逾固,三請彌切,若不屈從高谟,複何以成其美德也。
已許其緻仕,主者可出表付外,如禮申遂。
”元詣阙謝老,引見于庭,命升殿勞宴,賜玄冠素服。
又诏曰:“夫大道凝虛,至德沖挹,故後王法玄猷以禦世,聖人崇謙光而降美。
是以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所以明孝悌于萬國,垂教本于天下。
自非道高識博,孰能處之?是故五帝憲德,三王乞言,若求備一人,同之古哲,叔世之老,孰能克堪?師上聖則難為其舉,傅
朕既虛寡,德謝曩哲,更、老之選,差可有之。
前司徒、山一陽一郡開國公尉元,前大鴻胪卿、新泰伯遊明根并元亨利貞,明允誠素,少著英風,老敷雅迹,位顯台宿,歸終私第。
可謂知始知卒,希世之賢也。
公以八十之年,宜處三老之重;卿以七十之齡,可充五更之選。
”于是養三老五更于明堂、國老庶老于階下。
高祖再拜三老,親袒割牲,執爵而饋;于五更行肅拜之禮,賜要老、庶老衣服有差。
既而元言曰:“自天地分判,五行施則,人之所崇,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