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三十五 盧玄
關燈
小
中
大
盧玄,字子真,範一陽一涿人也。
曾祖谌,晉司空劉琨從事中郎。
祖偃,父邈,并仕慕容氏為郡太守,皆以儒雅稱。
神四年,辟召儒俊,以玄為首,授中書博士。
司徒崔浩,玄之外兄,每與玄言,辄歎曰:“對子真,使我懷古之情更深。
”浩大欲齊整人倫,分明姓族。
玄勸之曰:“夫創制立事,各有其時,樂為此者,讵幾人也?宜其三思。
”浩當時雖無異言,竟不納,浩敗頗亦由此。
後轉甯朔将軍、兼散騎常侍,使劉義隆。
義隆見之,與語良久,歎曰:“中郎,卿曾祖也。
”既還,病卒。
子度世,字子遷。
幼而聰達,有計數。
為中書學生,應選東宮。
弱冠,與從兄遐俱以學行為時流所重。
度世後以崔浩事,棄官逃于高一陽一鄭罴家,罴匿之。
使者囚罴長子,将加捶楚。
罴戒之曰:“君子殺身以成仁,汝雖死勿言。
”子奉父命,遂被考掠,至乃火爇其體,因以物故,卒無所言。
度世後令弟娶罴妹,以報其恩。
世祖臨江,劉義隆使其殿中将軍黃延年朝貢。
世祖問延年曰:“範一陽一盧度世坐與崔浩親通,逃命江表,應已至彼?”延對曰:“都下無聞,當必不至。
”世祖诏東宮赦度世宗族逃亡及藉沒者。
度世乃出。
赴京,拜中書侍郎,襲爵。
興安中,兼太常卿,立保太後父遼西獻王廟,加鎮遠将軍,進爵為侯。
後除散騎侍郎,使劉駿。
遣其侍中柳元景與度世對接,度世應對失衷。
還,被禁劾,經年乃釋。
除假節、鎮遠将軍、齊州刺史。
州接邊境,将士數相侵掠。
度世乃禁勒所統,還其俘虜,二境以甯。
後坐事囚系,久之,還鄉裡。
尋征赴京,除平東将軍、青州刺史,未拜,遇患。
延興元年卒,年五十三。
谥曰惠侯。
四子,淵、敏、昶、尚。
初,玄有五子,嫡唯度世,餘皆别生。
崔浩事難,其庶兄弟常欲危害之,度世常深忿恨。
及度世有子,每誡約令絕妾孽,不得使長,以防後患。
至淵兄弟,婢賤生子,雖形貌相類,皆不一舉接。
為識者所非。
淵,字伯源,小名一陽一烏。
一性一溫雅寡欲,有祖父之風,敦尚學業,閨門和睦。
襲侯爵,拜主客令,典屬國。
遷秘書令、始平王師。
以例降爵為伯。
給事黃門侍郎,遷兼散騎常侍、秘書監、本州大中正。
是時,高祖将立馮後,方集朝臣議之。
高祖先謂淵曰:“卿意以為何如?”對曰:“此自古所慎,如臣愚意,宜更簡蔔。
”高祖曰:“以先後之侄,朕意已定。
”淵曰:“雖奉敕如此,然于臣心實有未盡。
”及朝臣集議,執意如前。
馮誕有盛一寵一,深以為恨,淵不以介懷。
及高祖議伐蕭赜,淵表曰: 臣誠識不周覽,頗尋篇籍。
自魏晉以前,承平之世,未有皇輿親禦六軍,決勝行陳之間者。
勝不足為武,弗勝有虧威德,明千鈞之一弩一不為鼷鼠發機故也。
昔魏武以弊卒一萬而袁紹土崩,謝玄以步兵三千而苻堅瓦解。
勝負不由衆寡,成敗在于須臾,若用田豐之謀,則坐制孟德矣。
魏既并蜀,迄于晉世,吳介有江水,居其上流,大小勢殊,德政理絕。
然猶君臣協謀,垂數十載。
逮孫皓暴戾,上下攜爽,不陸俱進,一舉始克。
今蕭氏以篡殺之燼,政虐役繁,又支屬相屠,人神同棄。
吳會之民,延踵皇澤,正是齊軌之期,一同之會。
若大駕南巡,必左衽革面,閩越倒戈,其猶運山壓一卵一,有征無戰。
然愚謂萬乘親戎,轉漕難繼,千裡饋糧,士有饑色,大軍之後,必有兇年。
不若命将簡銳,蕩滌江右,然後鳴鸾巡省,告成東嶽,則天下幸甚,率土戴賴。
臣又聞流言,關右之民,自比年以來,競設齋會,假稱豪貴,以相扇惑。
顯然于衆坐之中,以謗朝廷。
無上之心,莫此之甚。
愚謂宜速懲絕,戮其魁帥。
不爾懼成黃巾、赤眉之禍。
育其微萌,不芟之毫末,斧斤一加,恐蹈害者衆。
臣世奉皇家,義均休戚,誠知幹忤之愆實深,然不忠之罪莫大。
诏曰: 至德雖一,樹功多途。
三聖殊文,五帝異律,或張或弛,豈必相因?遠惟承平之主,所以不親旆五戎者,蓋有由矣。
英明之主,或以同軌無征;守庸之君,或緣志劣寝伐。
今若喻之英皇,時非昔類;比之庸後,意有恧焉。
脫元極之尊,本不宜駕,二公之徒,革辂之戎,甯非謬欤?尋夫昔人,若必須己而濟世,豈不克廣先業也。
定火之雄,未聞不武,世祖之行,匪皆疑懾。
且曹一操一勝袁,蓋由德義内舉;苻堅瓦解,當緣立政未至。
定非弊卒之力強,十萬之衆寡也。
今則驅馳先天之術,駕用仁義之師,審觀成敗,庶免斯咎。
長江之阻,未足可憚;逾紀之略,何必可師?洞庭、彭蠡,竟非殷固,奮臂一呼,或成漢業。
經略之義,當付之臨機;足食之籌,望寄之蕭相。
将希混一,豈好輕動;利見之事,何得委人也! 又水旱之運,未必由兵;堯湯之難,讵因興旅?頗豐之後,雖靜有之,關左小紛,已敕禁勒。
流言之細,曷足以纡天功?深錄誠心,勿恨不相遂耳,。
及車駕南伐,趙郡王幹督關右諸軍事,诏加淵使持節、安南将軍為副,勒衆七萬将出子午。
尋以蕭赜死,停師。
是時泾州羌叛,殘破城邑,淵以步騎六千衆号三萬,徐行而進。
未經三旬,賊衆逃散,降者數萬口,唯枭首惡,餘悉不問。
曾祖谌,晉司空劉琨從事中郎。
祖偃,父邈,并仕慕容氏為郡太守,皆以儒雅稱。
神四年,辟召儒俊,以玄為首,授中書博士。
司徒崔浩,玄之外兄,每與玄言,辄歎曰:“對子真,使我懷古之情更深。
”浩大欲齊整人倫,分明姓族。
玄勸之曰:“夫創制立事,各有其時,樂為此者,讵幾人也?宜其三思。
”浩當時雖無異言,竟不納,浩敗頗亦由此。
後轉甯朔将軍、兼散騎常侍,使劉義隆。
義隆見之,與語良久,歎曰:“中郎,卿曾祖也。
”既還,病卒。
子度世,字子遷。
幼而聰達,有計數。
為中書學生,應選東宮。
弱冠,與從兄遐俱以學行為時流所重。
度世後以崔浩事,棄官逃于高一陽一鄭罴家,罴匿之。
使者囚罴長子,将加捶楚。
罴戒之曰:“君子殺身以成仁,汝雖死勿言。
”子奉父命,遂被考掠,至乃火爇其體,因以物故,卒無所言。
度世後令弟娶罴妹,以報其恩。
世祖臨江,劉義隆使其殿中将軍黃延年朝貢。
世祖問延年曰:“範一陽一盧度世坐與崔浩親通,逃命江表,應已至彼?”延對曰:“都下無聞,當必不至。
”世祖诏東宮赦度世宗族逃亡及藉沒者。
度世乃出。
赴京,拜中書侍郎,襲爵。
興安中,兼太常卿,立保太後父遼西獻王廟,加鎮遠将軍,進爵為侯。
後除散騎侍郎,使劉駿。
遣其侍中柳元景與度世對接,度世應對失衷。
還,被禁劾,經年乃釋。
除假節、鎮遠将軍、齊州刺史。
州接邊境,将士數相侵掠。
度世乃禁勒所統,還其俘虜,二境以甯。
後坐事囚系,久之,還鄉裡。
尋征赴京,除平東将軍、青州刺史,未拜,遇患。
延興元年卒,年五十三。
谥曰惠侯。
四子,淵、敏、昶、尚。
初,玄有五子,嫡唯度世,餘皆别生。
崔浩事難,其庶兄弟常欲危害之,度世常深忿恨。
及度世有子,每誡約令絕妾孽,不得使長,以防後患。
至淵兄弟,婢賤生子,雖形貌相類,皆不一舉接。
為識者所非。
淵,字伯源,小名一陽一烏。
一性一溫雅寡欲,有祖父之風,敦尚學業,閨門和睦。
襲侯爵,拜主客令,典屬國。
遷秘書令、始平王師。
以例降爵為伯。
給事黃門侍郎,遷兼散騎常侍、秘書監、本州大中正。
是時,高祖将立馮後,方集朝臣議之。
高祖先謂淵曰:“卿意以為何如?”對曰:“此自古所慎,如臣愚意,宜更簡蔔。
”高祖曰:“以先後之侄,朕意已定。
”淵曰:“雖奉敕如此,然于臣心實有未盡。
”及朝臣集議,執意如前。
馮誕有盛一寵一,深以為恨,淵不以介懷。
及高祖議伐蕭赜,淵表曰: 臣誠識不周覽,頗尋篇籍。
自魏晉以前,承平之世,未有皇輿親禦六軍,決勝行陳之間者。
勝不足為武,弗勝有虧威德,明千鈞之一弩一不為鼷鼠發機故也。
昔魏武以弊卒一萬而袁紹土崩,謝玄以步兵三千而苻堅瓦解。
勝負不由衆寡,成敗在于須臾,若用田豐之謀,則坐制孟德矣。
魏既并蜀,迄于晉世,吳介有江水,居其上流,大小勢殊,德政理絕。
然猶君臣協謀,垂數十載。
逮孫皓暴戾,上下攜爽,不陸俱進,一舉始克。
今蕭氏以篡殺之燼,政虐役繁,又支屬相屠,人神同棄。
吳會之民,延踵皇澤,正是齊軌之期,一同之會。
若大駕南巡,必左衽革面,閩越倒戈,其猶運山壓一卵一,有征無戰。
然愚謂萬乘親戎,轉漕難繼,千裡饋糧,士有饑色,大軍之後,必有兇年。
不若命将簡銳,蕩滌江右,然後鳴鸾巡省,告成東嶽,則天下幸甚,率土戴賴。
臣又聞流言,關右之民,自比年以來,競設齋會,假稱豪貴,以相扇惑。
顯然于衆坐之中,以謗朝廷。
無上之心,莫此之甚。
愚謂宜速懲絕,戮其魁帥。
不爾懼成黃巾、赤眉之禍。
育其微萌,不芟之毫末,斧斤一加,恐蹈害者衆。
臣世奉皇家,義均休戚,誠知幹忤之愆實深,然不忠之罪莫大。
诏曰: 至德雖一,樹功多途。
三聖殊文,五帝異律,或張或弛,豈必相因?遠惟承平之主,所以不親旆五戎者,蓋有由矣。
英明之主,或以同軌無征;守庸之君,或緣志劣寝伐。
今若喻之英皇,時非昔類;比之庸後,意有恧焉。
脫元極之尊,本不宜駕,二公之徒,革辂之戎,甯非謬欤?尋夫昔人,若必須己而濟世,豈不克廣先業也。
定火之雄,未聞不武,世祖之行,匪皆疑懾。
且曹一操一勝袁,蓋由德義内舉;苻堅瓦解,當緣立政未至。
定非弊卒之力強,十萬之衆寡也。
今則驅馳先天之術,駕用仁義之師,審觀成敗,庶免斯咎。
長江之阻,未足可憚;逾紀之略,何必可師?洞庭、彭蠡,竟非殷固,奮臂一呼,或成漢業。
經略之義,當付之臨機;足食之籌,望寄之蕭相。
将希混一,豈好輕動;利見之事,何得委人也! 又水旱之運,未必由兵;堯湯之難,讵因興旅?頗豐之後,雖靜有之,關左小紛,已敕禁勒。
流言之細,曷足以纡天功?深錄誠心,勿恨不相遂耳,。
及車駕南伐,趙郡王幹督關右諸軍事,诏加淵使持節、安南将軍為副,勒衆七萬将出子午。
尋以蕭赜死,停師。
是時泾州羌叛,殘破城邑,淵以步騎六千衆号三萬,徐行而進。
未經三旬,賊衆逃散,降者數萬口,唯枭首惡,餘悉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