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十八 陸俟
關燈
小
中
大
陸俟,代人也。
曾祖幹,祖引,世領部落。
父突,太祖時率部民随從征伐,數有戰功,拜厲威将軍、離石鎮将。
天興中,為上一黨一太守、關内侯。
俟少聰慧,有策略。
太宗踐阼,拜侍郎,遷内侍,襲爵關内侯,轉龍骧将軍、給事中,典選部蘭台事。
當官而行,無所屈桡。
世祖親征赫連昌,诏俟督諸軍鎮大碛,以備蠕蠕。
車駕還,複典選部蘭台事。
與西平公安颉督諸軍攻虎牢,克之,賜爵建業公,拜冀州刺史,仍本将軍。
時考州郡治功,唯俟與河内太守丘陳為天下第一。
轉都督洛豫二州諸軍事、本将軍、虎牢鎮大将。
平涼休屠金崖、羌狄子玉等叛,複轉為使持節、散騎常侍、平西将軍、安定鎮大将。
既至,懷柔羌戎,莫不歸附。
追讨崖等,皆獲之。
徵還,拜散騎常侍。
出為平東将軍、懷荒鎮大将。
未期,諸高車莫弗訟俟嚴急,待下無恩,還請前鎮将郎孤。
世祖诏許之,徵俟還京。
既至朝見,言于世祖曰:“陛下今以郎孤複鎮,以臣愚量,不過周年,孤身必敗,高車必叛。
”世祖疑謂不實,切責之,以公歸第。
明年,諸莫弗果殺郎孤而叛。
世祖聞之,大驚,即召俟,問其知敗之意。
俟曰:“夫高車上下無禮。
無禮之人,難為其上。
臣所以莅之以威嚴,節之以憲綱,欲漸加訓導,使知分限。
而惡直醜正,實繁有徒,故訟臣無恩,稱孤之美。
孤獲還鎮,欣其名譽,必加恩于百姓,譏臣為失,專欲以寬惠治之,仁恕待之。
無禮之人,易生陵傲,不過期年,無複上下。
然後收之以威,則人懷怨怼,怨怼既多,敗亂彰矣。
”世祖笑曰:“卿身乃短,慮何長也?”即日,複除散騎常侍。
世祖征蠕蠕,破涼州,常随駕别督辎重。
又與高涼王那渡河南,略地至濟南東平陵,徙其民六千家于河北。
又以俟都督秦雍二州諸軍事、平西将軍、長安鎮大将。
與高涼王那擊蓋吳于杏城,大破之。
獲吳二叔,諸将欲送京師,俟獨不許,曰:“夫長安一都,險絕之土,民多剛強,類乃非一。
清平之時,仍多叛動,今雖良民,猶以為懼,況其一黨一與乎?若不斬吳,恐長安之變未已。
吳一身藏竄,非其親信,誰能獲之?若停十萬之衆以追一人,非上策也。
不如私許吳叔,免其妻子,使自追吳,擒之必也。
”諸将鹹曰:“今來讨賊,既破之,獲其二叔,唯吳一人,何所複至?”俟曰:“吳之悖逆,本自天一性一,今若獲免,必诳惑愚民,稱王者不死,妄相扇動,為患必大。
諸君不見毒蛇乎?斷其頭猶能為害,況除腹心疾,而曰必遺其類,其可乎?”諸将曰:“公言是也。
但得賊不殺,更有所求,遂去不返,其如罪何?”俟曰:“此罪我與諸君當之。
”高涼王那亦從俟計,遂遣吳二叔,與之期。
及吳叔不至,諸将各咎于俟。
俟曰:“此未得其便耳,必不背也。
”後數日,果斬吳以至,皆如其言。
俟之明略獨決,皆此類也。
遷内都大官。
安定盧水劉超等聚一黨一萬馀以叛,世祖以俟威恩被于關中,诏以本官加都督秦雍諸軍事,鎮長安。
世祖曰:“秦川險絕,奉化日近,吏民未被恩德,故頃年已來,頻有叛動。
今超等恃險,不順王命,朕若以重兵與卿,則超等必合而為一,據險拒戰,未易攻也;若以輕兵與卿,則不制矣。
今使卿以方略定之。
”于是俟單馬之鎮,超等聞之大欣,以為無能為也。
既至,申揚威信,示以成敗,誘納超女,外若姻親。
超猶自警,初無降意。
俟乃率其帳下,往見超,觀其舉措,設掩襲之計。
超使人逆曰:“三百人以外,适當以弓馬相待,三百人以内,當以酒食相供。
”俟乃将二百騎詣超,超設備甚嚴。
俟遂縱酒盡醉而還。
後謂将士曰:“超可取也。
”乃密選一精一兵五百人,陳國恩德,激厲将士,言至懇切。
士卒奮勇,各曰:“以死從公,必無二也。
”遂僞獵而詣超,與士卒約曰:“今會發機,當以醉為限。
”俟于是詐醉,上馬大呼,手斬超首。
士卒應聲縱擊,殺傷千數,遂平之。
世祖大悅,徵俟還京師,轉外都大官,散騎常侍如故。
高宗踐阼,以子麗有策立之勳,拜俟征西大将軍,進爵東平王。
太安四年薨,年六十七,谥曰成。
有子十二人。
長子馛,多智,有父風。
高宋見馛而悅之,謂朝臣曰;“吾常歎其父智過其軀,是複逾于父矣。
”少為内都下大夫,奉上接下,行止取與,每能逆曉人意,與其從事者無不一愛一之。
興安初,賜爵聊城侯,出為散騎常侍、安南将軍、相州刺史,假長廣公。
為政清平,抑強扶弱。
州中有德宿老名望重者,以友禮待之,詢之政事,責以方略。
如此者十人,号曰“十善。
”又簡取諸縣強門百馀人,以為假子,旅接殷勤
曾祖幹,祖引,世領部落。
父突,太祖時率部民随從征伐,數有戰功,拜厲威将軍、離石鎮将。
天興中,為上一黨一太守、關内侯。
俟少聰慧,有策略。
太宗踐阼,拜侍郎,遷内侍,襲爵關内侯,轉龍骧将軍、給事中,典選部蘭台事。
當官而行,無所屈桡。
世祖親征赫連昌,诏俟督諸軍鎮大碛,以備蠕蠕。
車駕還,複典選部蘭台事。
與西平公安颉督諸軍攻虎牢,克之,賜爵建業公,拜冀州刺史,仍本将軍。
時考州郡治功,唯俟與河内太守丘陳為天下第一。
轉都督洛豫二州諸軍事、本将軍、虎牢鎮大将。
平涼休屠金崖、羌狄子玉等叛,複轉為使持節、散騎常侍、平西将軍、安定鎮大将。
既至,懷柔羌戎,莫不歸附。
追讨崖等,皆獲之。
徵還,拜散騎常侍。
出為平東将軍、懷荒鎮大将。
未期,諸高車莫弗訟俟嚴急,待下無恩,還請前鎮将郎孤。
世祖诏許之,徵俟還京。
既至朝見,言于世祖曰:“陛下今以郎孤複鎮,以臣愚量,不過周年,孤身必敗,高車必叛。
”世祖疑謂不實,切責之,以公歸第。
明年,諸莫弗果殺郎孤而叛。
世祖聞之,大驚,即召俟,問其知敗之意。
俟曰:“夫高車上下無禮。
無禮之人,難為其上。
臣所以莅之以威嚴,節之以憲綱,欲漸加訓導,使知分限。
而惡直醜正,實繁有徒,故訟臣無恩,稱孤之美。
孤獲還鎮,欣其名譽,必加恩于百姓,譏臣為失,專欲以寬惠治之,仁恕待之。
無禮之人,易生陵傲,不過期年,無複上下。
然後收之以威,則人懷怨怼,怨怼既多,敗亂彰矣。
”世祖笑曰:“卿身乃短,慮何長也?”即日,複除散騎常侍。
世祖征蠕蠕,破涼州,常随駕别督辎重。
又與高涼王那渡河南,略地至濟南東平陵,徙其民六千家于河北。
又以俟都督秦雍二州諸軍事、平西将軍、長安鎮大将。
與高涼王那擊蓋吳于杏城,大破之。
獲吳二叔,諸将欲送京師,俟獨不許,曰:“夫長安一都,險絕之土,民多剛強,類乃非一。
清平之時,仍多叛動,今雖良民,猶以為懼,況其一黨一與乎?若不斬吳,恐長安之變未已。
吳一身藏竄,非其親信,誰能獲之?若停十萬之衆以追一人,非上策也。
不如私許吳叔,免其妻子,使自追吳,擒之必也。
”諸将鹹曰:“今來讨賊,既破之,獲其二叔,唯吳一人,何所複至?”俟曰:“吳之悖逆,本自天一性一,今若獲免,必诳惑愚民,稱王者不死,妄相扇動,為患必大。
諸君不見毒蛇乎?斷其頭猶能為害,況除腹心疾,而曰必遺其類,其可乎?”諸将曰:“公言是也。
但得賊不殺,更有所求,遂去不返,其如罪何?”俟曰:“此罪我與諸君當之。
”高涼王那亦從俟計,遂遣吳二叔,與之期。
及吳叔不至,諸将各咎于俟。
俟曰:“此未得其便耳,必不背也。
”後數日,果斬吳以至,皆如其言。
俟之明略獨決,皆此類也。
遷内都大官。
安定盧水劉超等聚一黨一萬馀以叛,世祖以俟威恩被于關中,诏以本官加都督秦雍諸軍事,鎮長安。
世祖曰:“秦川險絕,奉化日近,吏民未被恩德,故頃年已來,頻有叛動。
今超等恃險,不順王命,朕若以重兵與卿,則超等必合而為一,據險拒戰,未易攻也;若以輕兵與卿,則不制矣。
今使卿以方略定之。
”于是俟單馬之鎮,超等聞之大欣,以為無能為也。
既至,申揚威信,示以成敗,誘納超女,外若姻親。
超猶自警,初無降意。
俟乃率其帳下,往見超,觀其舉措,設掩襲之計。
超使人逆曰:“三百人以外,适當以弓馬相待,三百人以内,當以酒食相供。
”俟乃将二百騎詣超,超設備甚嚴。
俟遂縱酒盡醉而還。
後謂将士曰:“超可取也。
”乃密選一精一兵五百人,陳國恩德,激厲将士,言至懇切。
士卒奮勇,各曰:“以死從公,必無二也。
”遂僞獵而詣超,與士卒約曰:“今會發機,當以醉為限。
”俟于是詐醉,上馬大呼,手斬超首。
士卒應聲縱擊,殺傷千數,遂平之。
世祖大悅,徵俟還京師,轉外都大官,散騎常侍如故。
高宗踐阼,以子麗有策立之勳,拜俟征西大将軍,進爵東平王。
太安四年薨,年六十七,谥曰成。
有子十二人。
長子馛,多智,有父風。
高宋見馛而悅之,謂朝臣曰;“吾常歎其父智過其軀,是複逾于父矣。
”少為内都下大夫,奉上接下,行止取與,每能逆曉人意,與其從事者無不一愛一之。
興安初,賜爵聊城侯,出為散騎常侍、安南将軍、相州刺史,假長廣公。
為政清平,抑強扶弱。
州中有德宿老名望重者,以友禮待之,詢之政事,責以方略。
如此者十人,号曰“十善。
”又簡取諸縣強門百馀人,以為假子,旅接殷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