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十四 李順

關燈
尉少卿、殷州大中正。

    孝昌二年冬,卒,年五十七。

    贈平東将軍、齊州刺史,谥曰宣。

     子慎,武定中,東平太守。

     曒從弟仲旋,奉朝請、定雍二州長史、太尉谘議、中散、太中大夫、東郡汲郡二郡太守、司徒左長史、弘農太守。

    先是,宮牛二姓阻險為害,仲旋示以威惠,并即歸伏。

    還除衛将軍、金紫光祿大夫。

    仍除北雍州刺史,将軍如故。

    轉車騎将軍、左光祿大夫。

    天平初,遷都于鄴,以仲旋為營構将作,進号衛大将軍。

    出除車騎大将軍、兗州刺史。

    仲旋以孔子廟牆宇頗有頹毀,遂修改焉。

    還,除将作大匠。

    所曆并清勤有聲。

    年六十六,卒。

    贈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青州刺史。

     子希良,侍禦史。

     诜從子善,犯孝靜諱。

    趙郡太守。

     子顯進,州主簿。

     顯進子映,字輝道。

    南安王國常侍、光州征虜府主簿、相州治中、甯朔将軍、步兵校尉。

    孝昌三年冬卒,年四十二。

    天平中,贈通直散騎常侍、輔國将軍、殷州刺史。

     子普濟,武定中,北海太守。

     映弟育,字仲遠。

    奉朝請。

    稍遷楊烈将軍、奉東都尉、都督相州防城别将。

    以拒葛榮之勳,賜爵趙郡公。

    後除征東将軍、金紫光祿大夫。

    天平四年夏卒,年五十七。

    贈骠騎大将軍、都官尚書、定州刺史,谥曰貞。

     子惜,襲。

    武定末,齊文襄王大将軍府記室參軍。

    齊受禅,爵例降。

     顯進弟恃顯,位至左中郎将。

    卒,贈中壘将軍、安州刺史。

    恃顯養京兆王愉妾楊氏為女,愉改楊姓為李,而親念恃顯。

    恃顯子道舒與愉同逆。

    愉敗,走免。

     第三子道璩,武定末,範一陽一太守。

     道璩弟道瓘,少以父譴被刑,位至中常侍。

     恃顯弟晔,字季顯,涉曆書史。

    司徒行參軍。

    稍遷濟州輔國府長史。

    坐兄事免。

    後除尚書中兵郎,遷冠軍,中散大夫。

    正光二年,南荊州刺史桓叔興驅掠城民,叛入蕭衍。

    衍資以兵糧,令築谷陂城以立洛州,一逼一土山戍。

    诏晔持節,兼尚書左丞為行台,督諸軍讨叔興,大破之。

    乘勝拔谷陂,叔興退走。

    軍還,仍除尚書左丞。

    出除洛州刺史,将軍如故。

    未拜,卒。

    贈左将軍、齊州刺史。

     子晖賓,美容貌,寬和沉雅。

    太學博士。

     晖賓弟山儒,少而清立,學涉群書。

    山儒少弟大蓋。

    并早卒。

     晔族弟孝怡,字悅宗。

    中書學生、相州高一陽一王雍主簿、廣陵王羽掾、新蔡太守、别将蕭寶夤長史。

    從中山王英破蕭衍臨川王蕭宏于梁城。

    除朔州安北府長史,又為中堅将軍、相州鎮北府長史。

    遷冠軍将軍、魏郡太守。

    相州刺史、中山王熙據鄴起兵也,孝怡一陰一結募城民與熙長史柳元章、别駕遊荊之等率衆擒熙,賞爵昌樂伯。

    靈太後反政,以孝怡叉一黨一,除名為民。

    後安樂王鑒鎮鄴,起孝怡為别将。

    永安初,除左将軍、太中大夫,仍為防城都督。

    以拒葛榮之勳,賜爵趙郡公,拜撫軍将軍、光祿大夫。

    永安三年,行殷州事。

    遷骠騎大将軍、左光祿大夫。

    武定六年卒,八十。

     子思道,儀同開府中兵參軍,武城縣公。

     熙,字仲熙。

    神中,與高允等俱被徵,拜中書博士,轉侍郎。

    以使沮渠有功,賜爵元氏子,加中壘将軍。

    卒,贈鎮東将軍、豫州刺史,谥曰莊。

     子季主,襲。

    卒。

    贈青州刺史,谥曰貞。

     子遺元,襲。

    初除冀州趙郡王幹東閣祭酒,累轉尚書左民郎中、冀州京兆王愉功曹參軍,帶扶柳令。

    為愉所親,一逼一與同反。

    愉敗,遺元逃竄,會赦乃雪。

    複除兗州平東府長史。

    後拜中堅将軍、殷州征北将軍長史。

    卒,年六十三。

    贈征北将軍、定州刺史。

     子恃甯,以父事被刑。

    武定末,官至中尹。

     恃甯弟子甯,襲爵。

    開府默曹參軍。

    齊受禅,爵例降。

     熙族孫蘭和,自右将軍曆平一陽一、勃海二郡太守。

     蘭和弟蘭集,平昌太守。

     熙族孫同軌。

    體貌魁岸,腰帶十圍。

    學綜諸經,多所治誦,兼讀釋氏,又好醫術。

    年二十二,舉秀才,射策,除奉朝請,領國子助教。

    轉著作郎,典儀注,修國史。

    遷國子博士,加征虜将軍。

     永熙二年,出帝幸平等寺。

    僧徒講說,敕同軌論難。

    音韻閑朗,往複可觀,出帝善之。

    三年春釋菜,诏延公卿學官于顯一陽一殿,敕祭酒劉廞講孝經,黃門李郁講《禮記》,中書舍人盧景宣解《大戴禮》《夏小正》篇。

    時廣招儒學,引令預聽。

    同軌經義素優,辯析兼美,而不得執經,深為慨恨。

    天平中,轉中書侍郎。

    興和中,兼通直散騎常侍,使蕭衍。

    衍深耽釋學,遂集名僧于其一愛一敬、同泰二寺,講《涅盤大品經》,引同軌預席,衍兼遣其臣并共觀聽。

    同軌論難久之,道俗鹹以為善。

     盧景裕卒,齊獻武王引同軌在館教諸公子,甚嘉禮之。

    每旦入授,日暮始歸。

    缁素請業者,同軌夜為解說,四時恆爾,不以為倦。

    武定四年夏卒,年四十七,時人傷惜之。

    齊獻武王亦殊嗟悼,赙禭甚厚。

    贈骠騎大将軍、瀛州刺史,谥曰康。

     同軌兄義深,武定中,齊州刺史。

     同軌弟幼舉,安德太守。

    武定中,以在郡貪一污,辄召部曲還京師,棄市。

     幼舉弟之良,有幹用。

    前将軍,尚書金部郎。

    卒。

     之良弟稚廉,武定末,并州儀同開府長史。

     史臣曰:李順器宇才識,一時推重,謀宣中國,氣折外蕃。

    所以世祖垂心,而崔浩側目。

    敷式兄弟,位望并高。

    憲風度恢雅,夙重朝列。

    而遭随有命,報施俱爽。

    嗚呼!以茲盛德,克廣其猷,宗緒扶疏,人位盛顯,可謂李雖舊族,其世唯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