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十三 崔浩

關燈
崔浩,字伯淵,清河人也。

    白馬公玄伯之長子。

    少好文學,博覽經史。

    玄象一陰一一陽一,百家之言,無不關綜,研一精一義理,時人莫及。

    弱冠為直郎。

    天興中,給事秘書,轉著作郎。

    太祖以其工書,常置左右。

    太祖季年,威嚴頗峻,宮省左右多以微過得罪,莫不逃隐,避目下之變。

    浩獨恭勤不怠,或終日不歸。

    太祖知之,辄命賜以禦粥。

    其砥直任時,不為窮通改節,皆此類也。

     太宗初,拜博士祭酒,賜爵武城子,常授太宗經書。

    每至郊祠,父子并乘軒轺,時人榮之。

    太宗好一陰一陽一術數,聞浩說《易》及《洪範》五行,善之,因命浩筮吉兇,參觀天文,考定疑惑。

    浩綜覈天人之際,舉其綱紀,諸所處決,多有應驗。

    恆與軍國大謀,甚為一寵一密。

    是時,有兔在後宮,驗問門官,無從得入。

    太宗怪之,命浩推其咎徵。

    浩以為當有鄰國貢嫔嫱者,善應也。

    明年,姚興果獻女。

     神瑞二年,秋谷不登,太史令王亮、蘇垣因華一陰一公主等言谶書國家當治鄴,應大樂五十年,勸太宗遷都。

    浩與特進周澹言于太宗曰:“今國家遷都于鄴,可救今年之饑,非長久之策也。

    東州之人,常謂國家居廣漠之地,民畜無算,号稱牛一毛一之衆。

    今留守舊部,分家南徙,恐不滿諸州之地。

    參居郡縣,處榛林之間,不便水土,疾疫死傷,情見事露,則百姓意沮。

    四方聞之,有輕侮之意。

    屈丐、蠕蠕必提挈而來,雲中、平城則有危殆之慮。

    阻隔恆代千裡之險,雖欲救援,赴之甚難。

    如此則聲實俱損矣。

    今居北方,假令山東有變,輕騎南出,耀威桑梓之中,誰知多少?百姓見之,望塵震服。

    此是國家威制諸夏之長策也。

    至春草生,一乳一酪将出,兼有菜果,足接來秋。

    若得中熟,事則濟矣。

    ”太宗深然之,曰:“唯此二人,與朕意同。

    ”複使中貴人問浩、澹曰:“今既糊口無以至來秋,來秋或複不熟,将如之何?”浩等對曰:“可簡窮下之戶,諸州就谷。

    若來秋無年,願更圖也。

    但不可遷都。

    ”太宗從之,于是分民詣山東三州食,出倉谷以禀之。

    來年遂大熟。

    賜浩、澹妾各一人,禦衣一襲,絹五十匹,綿五十斤。

     初,姚興死之前歲也,太史奏:熒惑在匏瓜星中,一一夜忽然亡失,不知所在。

    或謂下入危亡之國,将為童謠妖言,而後行其災禍。

    太宗聞之,大驚,乃召諸碩儒十數人,令與史官求其所詣。

    浩對曰:“案《春秋左氏傳》說神降于莘,其至之日,各以其物祭也。

    請以日辰推之,庚午之夕,辛未之朝,天有一陰一雲,熒惑之亡,當在此二日之内。

    庚之與未,皆主于秦,辛為西夷。

    今姚興據鹹一陽一,是熒惑入秦矣。

    ”諸人皆作色曰:“天上失星,人安能知其所詣,而妄說無徵之言?”浩笑而不應。

    後八十餘日,熒惑果出于東井,留守盤旋,秦中大旱赤地,昆明池水竭,童謠訛言,國内喧擾。

    明年,姚興死,二子交兵,三年國滅。

    于是諸人皆服曰:“非所及也。

    ” 泰常元年,司馬德宗将劉裕伐姚泓,舟師自淮泗入清,欲氵斥河西上,假道于國。

    诏群臣議之。

    外朝公卿鹹曰:“函谷關号曰天險。

    一人荷戈,萬夫不得進。

    裕舟船步兵,何能西入?脫我乘其後,還路甚難。

    若北上河岸,其行為易。

    揚言伐姚,意或難測。

    假其水道,寇不可縱。

    宜先發軍斷河上流,勿令西過。

    ”又議之内朝,鹹同外計。

    太宗将從之。

    浩曰:“此非上策,司馬休之之徒擾其荊州,劉裕切齒來久。

    今興死子劣,乘其危亡而伐之。

    臣觀其意,必欲入關。

    勁躁之人,不顧後患。

    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如此則姚無事而我受敵。

    今蠕蠕内寇,民食又乏,不可發軍。

    發軍赴南則北寇進擊,若其救北則東州複危。

    未若假之水道,縱裕西入,然後興兵塞其東歸之路,所謂卞莊刺虎,兩得之勢也。

    使裕勝也,必德我假道之惠令姚氏勝也,亦不失救鄰之名。

    縱使裕得關中,縣遠難守,彼不能守,終為我物。

    今不勞兵馬,坐觀成敗,關兩虎而收長久之利,上策也。

    夫為國之計,擇利而為之,豈顧婚姻,酬一女子之惠哉?假令國家棄恆山以南,裕必不能發吳越之兵與官軍争奪河北也,居然可知。

    ”議者猶曰:“裕西入函谷,則進退路窮,腹背受敵北上岸則姚軍必不出關助我。

    揚聲西行,意在北進,其勢然也。

    ”太宗遂從群議,遣長孫嵩發兵拒之,戰于畔城,為裕将朱超石所敗,師人多傷。

    太宗聞之,恨不用浩計。

     二年,司馬德宗齊郡太守王懿來降,上書陳計,稱劉裕在洛,勸國家以軍絕其後路,則裕軍可不戰而克。

    書奏,太宗善之。

    會浩在前進講書傳,太宗問浩曰:“劉裕西伐,前軍已至潼關。

    其事如何?以卿觀之,事得濟不?”浩對曰:“昔姚興好養虛名,而無實用。

    子泓又病,衆叛親離。

    裕乘其危,兵一精一将勇,以臣觀之,克之必矣。

    ”太宗曰:“劉裕武能何如慕容垂?”浩曰:“裕勝。

    ”太宗曰:“試言其狀。

    ”浩曰:“慕容垂承父祖世君之資,生便尊貴,同類歸之,若夜蛾之赴火,少加倚仗,便足立功。

    劉裕挺出寒微,不階尺土之資,不因一卒之用,奮臂大呼而夷滅桓玄,北擒慕容超,南摧盧循等,僭晉陵遲,遂執國命。

    裕若平姚而還,必篡其主,其勢然也。

    秦地戎夷混并,虎狼之國,裕亦不能守之。

    風俗不同,人情難變,欲行荊揚之化于三秦之地,譬無翼而欲飛,無足而欲走,不可得也。

    若留衆守之,必資于寇。

    孔子曰:善人為邦百年,或以勝殘去殺。

    今以秦之難制,一二年間豈裕所能哉?且可治戎束甲,息民備境,以待其歸,秦地亦當終為國有,可坐而守也。

    ”太宗曰:“裕已入關,不能進退,我遣一精一騎南襲彭城、壽春,裕亦何能自立?”浩曰:“今西北二寇未殄,陛下不可親禦六師。

    兵衆雖盛,而将無韓白。

    長孫嵩有治國之用,無進取之能,非劉裕敵也。

    臣謂待之不晚。

    ”太宗笑曰:“卿量之已審矣。

    ”浩曰:“臣嘗私論近世人物,不敢不上聞。

    若王猛之治國,苻堅之管仲也慕容玄恭之輔少主,慕容暐之霍光也劉裕之平逆亂,司馬德宗之曹一操一也。

    ”太宗曰:“卿謂先帝如何?”浩曰:“小人管窺縣象,何能見玄穹之廣大。

    雖然,太祖用漠北醇樸之人,南入中地,變風易俗,化洽四海,自與羲農齊列,臣豈能仰名?”太宗曰:“屈丐如何?”浩曰:“屈丐家國夷滅,一身孤寄,為姚氏封殖。

    不思樹一黨一強鄰,報仇雪恥,乃結忿于蠕蠕,背德于姚興,撅豎小人,無大經略,正可殘暴,終為人所滅耳。

    ”太宗大悅,語至中夜,賜浩禦缥醪酒十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