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六 太武五王
關燈
小
中
大
晉王東平王臨淮王廣一陽一王南安王
太武皇帝十一男。
賀皇後生景穆皇帝。
越椒房生晉王伏羅。
舒椒房生東平王翰。
弗椒房生臨淮王譚。
伏椒房生楚王建。
闾左昭儀生南安王餘。
其小兒、貓兒、真、虎頭、龍頭并阙母氏,皆早薨,無傳。
晉王伏羅,真君三年封,加車騎大将軍。
後督高平、涼州諸軍讨吐谷渾慕利延。
軍至樂都,謂諸将曰:“若從正道,恐軍聲先振,必當遠遁。
若潛軍出其非意,此鄧艾擒蜀之計也。
”諸将鹹難之。
伏羅曰:“夫将軍,制勝萬裡,擇利,專之可也。
”遂間道行。
至大母橋,慕利延衆驚奔白蘭,慕利延兄子拾寅走河曲,斬首五千餘級,降其一萬餘落。
八年薨。
無子,國除。
東平王翰,真君三年封秦王,拜侍中、中軍大将軍,參典都曹事。
忠貞雅正,百僚憚之。
太傅高允以翰年少,作《諸侯箴》以遺之,翰覽之大悅。
後鎮枹罕,以信惠撫衆,羌戎敬服。
改封東平王。
世祖崩,諸大臣等議欲立翰,而中常侍宗一愛一與翰不協,矯太後令立南安王餘,遂殺翰。
子道符,襲爵,中軍大将軍。
顯祖踐阼,拜長安鎮都大将。
皇興元年,謀反,司馬段太一陽一讨斬之,傳首京師。
臨淮王譚,真君三年封燕王,拜侍中,參都曹事。
後改封臨淮王。
世祖南讨,授中軍大将軍。
先是,劉義隆以鄒山險固,有榮胡家,乃積糧為守禦之備。
譚率衆攻之,獲米三十萬以供軍儲。
義隆恃淮之阻,素不設備。
譚造筏數十,潛軍而濟。
賊衆驚潰,遂斬其将胡崇,賊首萬餘級。
薨,谥宣王。
子提,襲。
為梁州刺史,以貪縱削除,加罰,徙配北鎮。
久之,提子員外郎穎免冠請解所居官,代父邊戍,高祖不許。
後诏提從駕南伐,至洛一陽一,參定遷都之議。
尋卒。
以預參遷都功,追封長鄉縣侯。
世宗時,贈雍州刺史,谥曰懿。
提子昌,字法顯。
好文學,居父母喪,哀号孺慕,悲感行人。
世宗時,複封臨淮王,未拜而薨。
贈齊州刺史,谥曰康王,追封濟南。
子彧,字文若,紹封。
彧少有才學,時譽甚美。
侍中崔光見彧,退而謂人曰:“黑頭三公,當此人也。
”少與從兄安豐王延明、中山王熙并以宗室博古文學齊名,時人莫能定其優劣。
尚書郎範一陽一盧道将謂吏部清河崔休曰:“三人才學雖無優劣,然安豐少于造次,中山皁白太多,未若濟南風一流沉雅。
”時人為之語曰:“三王楚琳琅,未若濟南備圓方。
”彧姿制閑裕,吐發流一靡一,琅邪王誦有名人也,見之未嘗不心醉忘疲。
拜前軍将軍、中書侍郎。
奏郊廟歌辭,時稱其美。
除給事黃門侍郎。
彧本名亮,字仕明,時侍中穆紹與彧同署,避紹父諱,啟求改名。
诏曰:“仕明風神運吐,常自以比荀文若,可名彧,以取定體相倫之美。
”彧求複本封,诏許,複封臨淮,寄食相州魏郡。
又長兼禦史中尉。
彧以為倫叙得之,不謝。
領軍于忠忿,言之朝廷曰:“臨淮雖複風一流可觀,而無骨鲠之一操一,中尉之任,恐非所堪。
”遂去威儀,單車而還,朝流為之歎息。
累遷侍中、衛将軍、左光祿大夫、兼尚書左仆射,攝選。
是時,蕭衍遣将圍一逼一溫湯,進彧以本官為東道行台。
會爾朱榮入洛,殺害元氏。
彧撫膺恸哭,遂奔蕭衍。
衍遣其舍人陳建孫迎接,并觀彧為人。
建孫還報,稱彧風神閑俊。
衍亦先聞名,深相器待,見彧于樂遊園,因設宴樂。
彧聞樂聲,歔欷,涕淚交下,悲感傍人,衍為之不樂。
自前後奔叛,皆希旨稱魏為僞,唯彧上表啟,常雲魏臨淮王。
衍體彧雅一性一,不以為責。
及知莊帝踐阼,彧以母老請還,辭旨懇切。
衍惜其人才,又難違其意,遣其仆射徐勉私勸彧曰:“昔王陵在漢,姜維相蜀,在所成名,何必本土?”彧曰:“死猶願北,況于生也。
”衍乃以禮遣。
彧一性一至孝,事父母盡禮,自經違離,不進酒肉,容貌憔悴,見者傷之。
累除位尚書令、大司馬、兼錄尚書。
莊帝追崇武宣王為文穆皇帝,廟号肅祖。
母李妃為文穆皇後,将遷神主于太廟。
以高祖為伯考。
彧表谏曰:“漢祖創業,香街有太上之廟;光武中興,南頓立舂陵之寝。
元帝之于光武,疏為絕服,猶尚身奉子道,入繼大宗。
高祖之于聖躬,親實猶子。
陛下既纂洪緒,豈宜加伯考之名?且漢宣之繼孝昭,斯乃上後叔祖,豈忘宗承考妣,蓋以大義斯奪。
及金德将興,宣王受寄,自茲而降,世秉威權。
景王意存毀冕,文王心規裂冠,雖祭則魏王,而權歸晉室,昆之與季,實傾曹氏。
且子元,宣王冢胤,文王成其大業。
故晉武繼文祖宣,景王有伯考之稱。
以今類古,恐或非俦。
又臣子一例,義彰舊典,禘祫失序,著譏前經。
高祖德溢寰中,道超無外。
肅祖雖勳格宇宙,猶曾奉贽稱臣
賀皇後生景穆皇帝。
越椒房生晉王伏羅。
舒椒房生東平王翰。
弗椒房生臨淮王譚。
伏椒房生楚王建。
闾左昭儀生南安王餘。
其小兒、貓兒、真、虎頭、龍頭并阙母氏,皆早薨,無傳。
晉王伏羅,真君三年封,加車騎大将軍。
後督高平、涼州諸軍讨吐谷渾慕利延。
軍至樂都,謂諸将曰:“若從正道,恐軍聲先振,必當遠遁。
若潛軍出其非意,此鄧艾擒蜀之計也。
”諸将鹹難之。
伏羅曰:“夫将軍,制勝萬裡,擇利,專之可也。
”遂間道行。
至大母橋,慕利延衆驚奔白蘭,慕利延兄子拾寅走河曲,斬首五千餘級,降其一萬餘落。
八年薨。
無子,國除。
東平王翰,真君三年封秦王,拜侍中、中軍大将軍,參典都曹事。
忠貞雅正,百僚憚之。
太傅高允以翰年少,作《諸侯箴》以遺之,翰覽之大悅。
後鎮枹罕,以信惠撫衆,羌戎敬服。
改封東平王。
世祖崩,諸大臣等議欲立翰,而中常侍宗一愛一與翰不協,矯太後令立南安王餘,遂殺翰。
子道符,襲爵,中軍大将軍。
顯祖踐阼,拜長安鎮都大将。
皇興元年,謀反,司馬段太一陽一讨斬之,傳首京師。
臨淮王譚,真君三年封燕王,拜侍中,參都曹事。
後改封臨淮王。
世祖南讨,授中軍大将軍。
先是,劉義隆以鄒山險固,有榮胡家,乃積糧為守禦之備。
譚率衆攻之,獲米三十萬以供軍儲。
義隆恃淮之阻,素不設備。
譚造筏數十,潛軍而濟。
賊衆驚潰,遂斬其将胡崇,賊首萬餘級。
薨,谥宣王。
子提,襲。
為梁州刺史,以貪縱削除,加罰,徙配北鎮。
久之,提子員外郎穎免冠請解所居官,代父邊戍,高祖不許。
後诏提從駕南伐,至洛一陽一,參定遷都之議。
尋卒。
以預參遷都功,追封長鄉縣侯。
世宗時,贈雍州刺史,谥曰懿。
提子昌,字法顯。
好文學,居父母喪,哀号孺慕,悲感行人。
世宗時,複封臨淮王,未拜而薨。
贈齊州刺史,谥曰康王,追封濟南。
子彧,字文若,紹封。
彧少有才學,時譽甚美。
侍中崔光見彧,退而謂人曰:“黑頭三公,當此人也。
”少與從兄安豐王延明、中山王熙并以宗室博古文學齊名,時人莫能定其優劣。
”時人為之語曰:“三王楚琳琅,未若濟南備圓方。
”彧姿制閑裕,吐發流一靡一,琅邪王誦有名人也,見之未嘗不心醉忘疲。
拜前軍将軍、中書侍郎。
奏郊廟歌辭,時稱其美。
除給事黃門侍郎。
彧本名亮,字仕明,時侍中穆紹與彧同署,避紹父諱,啟求改名。
诏曰:“仕明風神運吐,常自以比荀文若,可名彧,以取定體相倫之美。
”彧求複本封,诏許,複封臨淮,寄食相州魏郡。
又長兼禦史中尉。
彧以為倫叙得之,不謝。
領軍于忠忿,言之朝廷曰:“臨淮雖複風一流可觀,而無骨鲠之一操一,中尉之任,恐非所堪。
”遂去威儀,單車而還,朝流為之歎息。
累遷侍中、衛将軍、左光祿大夫、兼尚書左仆射,攝選。
是時,蕭衍遣将圍一逼一溫湯,進彧以本官為東道行台。
會爾朱榮入洛,殺害元氏。
彧撫膺恸哭,遂奔蕭衍。
衍遣其舍人陳建孫迎接,并觀彧為人。
建孫還報,稱彧風神閑俊。
衍亦先聞名,深相器待,見彧于樂遊園,因設宴樂。
彧聞樂聲,歔欷,涕淚交下,悲感傍人,衍為之不樂。
自前後奔叛,皆希旨稱魏為僞,唯彧上表啟,常雲魏臨淮王。
衍體彧雅一性一,不以為責。
及知莊帝踐阼,彧以母老請還,辭旨懇切。
衍惜其人才,又難違其意,遣其仆射徐勉私勸彧曰:“昔王陵在漢,姜維相蜀,在所成名,何必本土?”彧曰:“死猶願北,況于生也。
”衍乃以禮遣。
彧一性一至孝,事父母盡禮,自經違離,不進酒肉,容貌憔悴,見者傷之。
累除位尚書令、大司馬、兼錄尚書。
莊帝追崇武宣王為文穆皇帝,廟号肅祖。
母李妃為文穆皇後,将遷神主于太廟。
以高祖為伯考。
彧表谏曰:“漢祖創業,香街有太上之廟;光武中興,南頓立舂陵之寝。
元帝之于光武,疏為絕服,猶尚身奉子道,入繼大宗。
高祖之于聖躬,親實猶子。
陛下既纂洪緒,豈宜加伯考之名?且漢宣之繼孝昭,斯乃上後叔祖,豈忘宗承考妣,蓋以大義斯奪。
及金德将興,宣王受寄,自茲而降,世秉威權。
景王意存毀冕,文王心規裂冠,雖祭則魏王,而權歸晉室,昆之與季,實傾曹氏。
且子元,宣王冢胤,文王成其大業。
故晉武繼文祖宣,景王有伯考之稱。
以今類古,恐或非俦。
又臣子一例,義彰舊典,禘祫失序,著譏前經。
高祖德溢寰中,道超無外。
肅祖雖勳格宇宙,猶曾奉贽稱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