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紀第十一 前廢帝廣陵王 後廢帝 安定王〓出帝平陽王
關燈
小
中
大
複稱僞梁,罷細作之條,無禁鄰國往還。
诏員外谏議大夫、步兵校尉、奉車都尉、羽林監、給事中、積射将軍、奉朝請、殿中将軍、宮門仆射、殿中司馬督、治禮郎十一官,得俸而不給力,老合外選者,依常格,其未老欲外選者,聽解。
其七品以上,朔望入朝,若正員有阙,随才進補。
前員外簡退優階者追之,稱事簡下者,仍優一級。
先是,南一陽一太守趙修延執刺史李琰之;五月丙子,荊州城民斬修延,送首,還推琰之為刺史。
爾朱仲遠使其都督魏僧勖等讨崔祖螭于東一陽一,擒斬之。
六月庚申,齊獻武王以爾朱逆亂,始興義兵于信都。
西定殷州,斬其刺史爾朱羽生,命南趙郡太守李元忠為刺史,鎮廣阿。
癸亥,帝臨顯一陽一殿,親理冤訟。
戊辰,以使持節、骠騎大将軍、開府爾朱弼為儀同三司。
秋七月壬申,爾朱世隆等害前太保楊椿、前司空公楊津及其家。
丙戊,司徒公爾朱彥伯以旱遜位。
戊子,除彥伯侍中、開府儀同三司。
庚寅,以侍中、太保、開府、尚書令、樂平王爾朱世隆為儀同三司,位次上公。
八月庚子,诏隴西王爾朱天光下文武讨宿勤明達者,泛三級。
颍川王爾朱兆度步騎二萬出井陉,趨殷州,李元忠棄城還信都。
丙午,常山王爾朱度律、彭城王爾朱仲遠等率衆出抗義旗。
九月丁醜,以侍中、骠騎将軍盧同,骠騎大将軍杜德,車騎大将軍橋甯并為儀同三司。
己卯,以使持節、都督東道諸軍事、兼尚書令、東道大行台、彭城王爾朱仲遠為太宰。
庚辰,加使持節、大将軍、都督關中諸軍事、兼尚書令、西道大行台、隴西王爾朱天光為大司馬。
骠騎大将軍、青州刺史、開府儀同三司穆紹薨。
癸巳,追尊皇考為先帝,皇妣王氏為先太妃;封皇弟永業為高密王,皇子子恕為勃海王。
冬十月壬寅,齊獻武王推勃海太守元朗即皇帝位于信都。
二年春三月,齊獻武王敗爾朱天光等于韓陵。
夏四月辛巳,齊獻武王與廢帝至邙山,使魏蘭根尉谕洛邑,且觀帝之為人。
蘭根忌帝雅德,還緻毀謗,竟從崔忄夌議,廢帝于崇訓佛寺,而立平一陽一王修為帝。
帝既失位,乃賦詩曰:“朱門久可患,紫極非情玩。
颠覆立可待,一年三易換。
時運正如此,唯有修真觀。
” 太昌初,帝殂于門下外省,時年三十五。
出帝诏百司赴會,大鴻胪監護喪事,葬用王禮,加以九旒、銮辂、黃屋、左纛,班劍百二十人,二衛、羽林備儀衛。
後廢帝,諱朗,字仲哲,章武王融第三子也。
母曰程氏。
少稱明悟。
永安二年,為肆州魯郡王後軍府錄事參軍、儀同開府司馬。
元晔之建明二年正月戊子,為冀州勃海太守。
及齊獻武王起義兵,将誅暴逆,乃推戴之。
冬十月壬寅,即皇帝位于信都城西。
升壇焚燎,大赦,稱中興元年。
文武百官普泛四級。
以齊獻武王為侍中、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将軍、錄尚書事、大行台,增邑三萬戶;以兼侍中、撫軍将軍、河北大使高乾邕為侍中、司空公;前平北将軍、通直散騎常侍高敖曹為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冀州刺史以終其身;以前刺史元嶷為儀同三司。
己酉,爾朱度律、爾朱仲遠、斛斯椿、賀拔勝、賈顯智次于一陽一平,将抗義師。
齊獻武王縱反間構之,遂與爾朱兆相疑,敗散而還。
辛亥,齊獻武王大破爾朱兆于廣阿,虜其卒五千餘人。
诏将士泛五級,留守者二級。
诏征東将軍、吏部尚書封隆之為使持節、北道大使,随方處分。
十有一月己巳,诏曰:“王度創開,彜倫方始,所班官秩,不改舊章。
而無識之徒,因茲僥幸,謬增軍級,虛名顯位,皆言前朝所授,理難推抑。
自非嚴為條制,無以防其僞竊。
諸有虛增官号,為人發糾,罪從軍法。
若入格檢核無名者,退為平民,終身禁锢。
”庚辰,齊獻武王率師攻鄴城。
是年,南兗城民王乞德一逼一前刺史劉世明以州降蕭衍,衍使其将元樹入據谯城。
二年春正月壬午,拔鄴,擒刺史劉誕。
诏諸将士泛四級。
封侯、增邑九十七人,各有差等。
癸未,诏曰:“自中興草昧,典制權輿,郡縣之官,率多行、督。
假有正者,風化未均。
眷彼周餘,專為漁獵。
朕所以夙興夜寐,有惕于懷。
有司明加糾罰,稱朕意焉。
”二月辛亥,上孝莊皇帝谥曰武懷皇帝。
甲子,以齊獻武王為大丞相、柱國大将軍、太師,增封三萬戶,并前為六萬戶。
三月丙寅,以齊文襄王起家為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丙子,以侍中、車騎大将軍、尚書左仆射孫騰為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丁醜,車駕幸鄴。
乙酉,诏文武家屬自信都赴鄴城。
閏月乙未,以安北将軍、光祿大夫、博野縣開國伯尉景為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丙申,以衛将軍、金紫光祿大夫庫狄幹為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壬寅,爾朱天光、兆、度律、仲遠等屯于洹水之南。
癸醜,齊獻武王出頓紫陌。
庚申,爾朱兆率輕騎三千夜襲鄴城,叩西門,不克,退走。
壬戌,齊獻武王大破爾朱天光等四胡于韓陵,前廢帝鎮國将軍賀拔勝、徐州刺史杜德于陳降。
爾朱兆走趣并州,仲遠奔東郡,天光、度律将赴洛一陽一。
大都督斛斯椿、賈顯智倍道先還。
夏四月甲子朔,椿等據河橋,懼罪自劾。
尋擒天光、度律于河橋。
西北大行台長孫稚、都督賈顯智等率騎入京師,執爾朱世隆、彥伯,斬于都街;囚送天光、度
诏員外谏議大夫、步兵校尉、奉車都尉、羽林監、給事中、積射将軍、奉朝請、殿中将軍、宮門仆射、殿中司馬督、治禮郎十一官,得俸而不給力,老合外選者,依常格,其未老欲外選者,聽解。
其七品以上,朔望入朝,若正員有阙,随才進補。
前員外簡退優階者追之,稱事簡下者,仍優一級。
先是,南一陽一太守趙修延執刺史李琰之;五月丙子,荊州城民斬修延,送首,還推琰之為刺史。
爾朱仲遠使其都督魏僧勖等讨崔祖螭于東一陽一,擒斬之。
六月庚申,齊獻武王以爾朱逆亂,始興義兵于信都。
西定殷州,斬其刺史爾朱羽生,命南趙郡太守李元忠為刺史,鎮廣阿。
癸亥,帝臨顯一陽一殿,親理冤訟。
戊辰,以使持節、骠騎大将軍、開府爾朱弼為儀同三司。
秋七月壬申,爾朱世隆等害前太保楊椿、前司空公楊津及其家。
丙戊,司徒公爾朱彥伯以旱遜位。
戊子,除彥伯侍中、開府儀同三司。
庚寅,以侍中、太保、開府、尚書令、樂平王爾朱世隆為儀同三司,位次上公。
八月庚子,诏隴西王爾朱天光下文武讨宿勤明達者,泛三級。
颍川王爾朱兆度步騎二萬出井陉,趨殷州,李元忠棄城還信都。
丙午,常山王爾朱度律、彭城王爾朱仲遠等率衆出抗義旗。
九月丁醜,以侍中、骠騎将軍盧同,骠騎大将軍杜德,車騎大将軍橋甯并為儀同三司。
己卯,以使持節、都督東道諸軍事、兼尚書令、東道大行台、彭城王爾朱仲遠為太宰。
庚辰,加使持節、大将軍、都督關中諸軍事、兼尚書令、西道大行台、隴西王爾朱天光為大司馬。
骠騎大将軍、青州刺史、開府儀同三司穆紹薨。
癸巳,追尊皇考為先帝,皇妣王氏為先太妃;封皇弟永業為高密王,皇子子恕為勃海王。
冬十月壬寅,齊獻武王推勃海太守元朗即皇帝位于信都。
二年春三月,齊獻武王敗爾朱天光等于韓陵。
夏四月辛巳,齊獻武王與廢帝至邙山,使魏蘭根尉谕洛邑,且觀帝之為人。
蘭根忌帝雅德,還緻毀謗,竟從崔忄夌議,廢帝于崇訓佛寺,而立平一陽一王修為帝。
帝既失位,乃賦詩曰:“朱門久可患,紫極非情玩。
颠覆立可待,一年三易換。
時運正如此,唯有修真觀。
” 太昌初,帝殂于門下外省,時年三十五。
出帝诏百司赴會,大鴻胪監護喪事,葬用王禮,加以九旒、銮辂、黃屋、左纛,班劍百二十人,二衛、羽林備儀衛。
後廢帝,諱朗,字仲哲,章武王融第三子也。
母曰程氏。
少稱明悟。
永安二年,為肆州魯郡王後軍府錄事參軍、儀同開府司馬。
元晔之建明二年正月戊子,為冀州勃海太守。
及齊獻武王起義兵,将誅暴逆,乃推戴之。
冬十月壬寅,即皇帝位于信都城西。
升壇焚燎,大赦,稱中興元年。
文武百官普泛四級。
以齊獻武王為侍中、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将軍、錄尚書事、大行台,增邑三萬戶;以兼侍中、撫軍将軍、河北大使高乾邕為侍中、司空公;前平北将軍、通直散騎常侍高敖曹為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冀州刺史以終其身;以前刺史元嶷為儀同三司。
己酉,爾朱度律、爾朱仲遠、斛斯椿、賀拔勝、賈顯智次于一陽一平,将抗義師。
齊獻武王縱反間構之,遂與爾朱兆相疑,敗散而還。
辛亥,齊獻武王大破爾朱兆于廣阿,虜其卒五千餘人。
诏将士泛五級,留守者二級。
诏征東将軍、吏部尚書封隆之為使持節、北道大使,随方處分。
十有一月己巳,诏曰:“王度創開,彜倫方始,所班官秩,不改舊章。
而無識之徒,因茲僥幸,謬增軍級,虛名顯位,皆言前朝所授,理難推抑。
自非嚴為條制,無以防其僞竊。
諸有虛增官号,為人發糾,罪從軍法。
若入格檢核無名者,退為平民,終身禁锢。
”庚辰,齊獻武王率師攻鄴城。
是年,南兗城民王乞德一逼一前刺史劉世明以州降蕭衍,衍使其将元樹入據谯城。
二年春正月壬午,拔鄴,擒刺史劉誕。
诏諸将士泛四級。
封侯、增邑九十七人,各有差等。
癸未,诏曰:“自中興草昧,典制權輿,郡縣之官,率多行、督。
假有正者,風化未均。
眷彼周餘,專為漁獵。
朕所以夙興夜寐,有惕于懷。
有司明加糾罰,稱朕意焉。
”二月辛亥,上孝莊皇帝谥曰武懷皇帝。
甲子,以齊獻武王為大丞相、柱國大将軍、太師,增封三萬戶,并前為六萬戶。
三月丙寅,以齊文襄王起家為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丙子,以侍中、車騎大将軍、尚書左仆射孫騰為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丁醜,車駕幸鄴。
乙酉,诏文武家屬自信都赴鄴城。
閏月乙未,以安北将軍、光祿大夫、博野縣開國伯尉景為骠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丙申,以衛将軍、金紫光祿大夫庫狄幹為車騎大将軍、儀同三司。
壬寅,爾朱天光、兆、度律、仲遠等屯于洹水之南。
癸醜,齊獻武王出頓紫陌。
庚申,爾朱兆率輕騎三千夜襲鄴城,叩西門,不克,退走。
壬戌,齊獻武王大破爾朱天光等四胡于韓陵,前廢帝鎮國将軍賀拔勝、徐州刺史杜德于陳降。
爾朱兆走趣并州,仲遠奔東郡,天光、度律将赴洛一陽一。
大都督斛斯椿、賈顯智倍道先還。
夏四月甲子朔,椿等據河橋,懼罪自劾。
尋擒天光、度律于河橋。
西北大行台長孫稚、都督賈顯智等率騎入京師,執爾朱世隆、彥伯,斬于都街;囚送天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