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紀第七下 高祖紀下

關燈
,诏河南尹李崇讨梁州叛羌,受征西源懷節度。

    辛醜,帝留諸将攻赭一陽一,引師而南。

    癸卯,至宛城,夜襲其郛,克之。

    丁未,車駕發南一陽一,留太尉鹹一陽一王禧、前将軍元英攻之。

    己酉,車駕至新野。

     冬十月丁巳,四面進攻,不克,诏左右軍築長圍以守之。

    乙亥,追廢貞皇後林氏為庶人。

    十有一月甲午,蕭鸾前軍将軍韓秀方、弋一陽一太守王副之、後軍将軍趙祖悅等十五将來降。

    丁酉,大破賊軍于沔北,獲其将軍王伏保等。

    于是民皆複業,九十以上假以郡守,六十五以上假以縣令。

    新野民張睹栅萬餘家,拒守不下。

    十有二月庚申,破之,俘斬萬餘。

    丁卯,诏流徒之囚,皆勿決遣,有登城之際,令其先鋒自效。

    庚午,車駕臨沔,遂巡沔東還。

    戊寅,車駕還新野。

    己卯,親行營壘,隐恤六軍。

    蕭鸾将王昙紛等萬餘人寇南青州黃郭戍,戍主崔僧淵擊破之,悉虜其衆。

    以齊郡王子琛紹河間王若後。

    高昌國遣使朝貢。

     二十有二年春正月癸未朔,朝飨群臣于新野行宮。

    丁亥,拔新野,獲蕭鸾輔國将軍、新野太守劉忌,斬之于宛。

    戊子,鸾湖一陽一戍主蔡道福棄城遁走。

    辛卯,鸾赭一陽一戍主成公期、軍主胡松棄城遁走。

    壬辰,鸾輔國将軍、舞一陰一戍主黃瑤起及直閣将軍、台軍主鮑舉、南鄉太守席謙相尋遁走,瑤起、鮑舉為軍人所獲送。

    庚戌,行幸南一陽一。

    二月乙卯,進攻宛北城。

    甲子,拔之,鸾冠軍将軍、南一陽一太守房伯玉一面縛出降。

    庚午,車駕幸新野。

    辛未,诏以穰民首歸大順終始若一者,給複三十年,标其所居曰“歸義鄉”;次降者給複十五年。

    三月壬午朔,大破鸾平北将軍崔惠景、黃門郎蕭衍軍于鄧城,斬獲首虜二萬有餘。

    庚寅,行幸樊城,觀兵襄沔,耀武而還。

    曲赦二荊、魯一陽一郡。

    鎮南将軍王肅攻鸾義一陽一。

    鸾遣将裴叔業寇渦一陽一。

    乙未,诏将軍鄭思明、嚴虛敬、宇文福等三軍繼援。

    辛醜,行幸湖一陽一。

    乙未,次比一陽一。

    戊申,诏荊州諸郡之民,初降次附,複同穰縣。

    辛亥,行幸懸瓠。

     夏四月甲寅,從征武直之官進位三階,文官二級,外官一階。

    庚午,發州郡兵二十萬人,限八月中旬集懸瓠。

    趙郡王幹薨。

    五月丙午,诏在征身喪者,四品已下及卑兼之職給帛有差。

     六月庚申,诏諸王将士戰沒皆加優贈。

     秋七月壬午,诏曰:“朕以寡德,屬茲靖亂,實賴群英,凱清南夏,宜約躬賞效,以勸茂績。

    後之私府,便可損半;六宮嫔禦,五服男一女,常恤恆供,亦令減半;在戎之親,三分省一。

    ”是月,蕭鸾死,子寶卷僭立。

    八月辛亥,皇太子自京師來朝。

    壬子,蕭寶卷奉朝請鄧學擁其齊興郡内屬。

    敕勒樹者相率反叛。

    诏平北将軍、江一陽一王繼都督北讨諸軍事以讨之。

    壬午,高麗國遣使朝獻。

    九月己亥,帝以蕭鸾死,禮不伐喪,乃诏反旆。

    庚子,仍将北伐叛虜。

    丙午,車駕發懸瓠。

     冬十月己酉朔,曲赦二豫殊死已下,複民田租一歲。

    十有一月辛巳,幸鄴。

    十有二月甲寅,以江一陽一王繼定敕勒,乃诏班師。

     二十有三年春正月戊寅朔,朝群臣,以帝疾瘳上壽,大飨于澄鸾殿。

    壬午,幸西門豹祠,遂曆漳水而還。

    蕭寶卷遣太尉陳顯達寇荊州。

    癸未,诏前将軍元英讨之。

    乙酉,車駕發鄴。

    戊戌,至自鄴。

    庚子,告于廟社。

    癸卯,行飲至策勳之禮。

    甲辰,大赦天下。

    太保、齊郡王簡薨。

    二月辛亥,以長兼太尉、鹹一陽一王禧為正太尉。

    癸亥,以中軍大将軍、彭城王勰為司徒,複樂陵王思譽本封。

    癸酉,顯達攻陷馬圈戍。

    三月庚辰,車駕南伐。

    癸未,次梁城。

    甲申,以順一陽一被圍危急,诏振武将軍慕容平城率騎五千赴之。

    丙戌,帝不豫,司徒、彭城王勰侍疾禁中,且攝百揆。

    丁酉,車駕至馬圈。

    诏鎮南大将軍、廣一陽一王嘉斷均口,邀顯達歸路。

    戊戌,頻戰破之。

    其夜,顯達及崔惠景、曹虎等宵遁。

    己亥,收其戎資億計,班賜六軍。

    諸将追奔及于漢水,斬獲及赴水而死者十八九,斬寶卷左軍将軍張于達等。

    賊将蔡道福、成公期率數萬人棄順一陽一遁走。

    庚子,帝疾甚,車駕北次谷塘原。

    甲辰,诏賜皇後馮氏死。

    诏司徒勰征太子于魯一陽一踐阼。

    诏以侍中、護軍将軍、北海王詳為司空公,鎮南将軍王肅為尚書令,鎮南大将軍、廣一陽一王嘉為尚書左仆射,尚書宋弁為吏部尚書,與侍中、太尉公禧,尚書右仆射、任城王澄等六人輔政。

    顧命宰輔曰:“粵爾太尉、司空、尚書令、左右仆射、吏部尚書,惟我太祖丕丕之業,與四象齊茂;累聖重明,屬鴻曆于寡昧。

    兢兢業業,思纂乃聖之遺蹤。

    遷都嵩極,定鼎河瀍,庶南蕩瓯吳,複禮萬國,以仰光七廟,俯濟蒼生。

    困窮早滅,不永乃志。

    公卿其善毗繼子,隆我魏室,不亦善欤?可不勉之!”夏四月丙午朔,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宮,時年三十三。

    秘諱,至魯一陽一發哀,還京師。

    上谥曰孝文皇帝,廟曰高祖。

    五月丙申,葬長陵。

     帝幼有至一性一,年四歲,顯祖曾患癰,帝親自一吮一膿。

    五歲受禅,悲泣不能自勝。

    顯祖問帝,帝曰:“代親之感,内切于心。

    ”顯祖甚歎異之。

    文明太後以帝聰聖,後或不利于馮氏,将謀廢帝。

    乃于寒月,單衣閉室,絕食三朝。

    召鹹一陽一王禧,将立之。

    元丕、穆泰、李沖固谏,乃止。

    帝初不有憾,唯深德丕等。

    撫念諸弟,始終曾無纖介,惇睦九族,禮敬俱深。

    雖于大臣持法不縱,然一性一寬慈,每垂矜舍。

    進食者曾以熱羹傷帝手,又曾于食中得蟲穢之物,并笑而恕之。

    宦者先有谮帝于太後,太後大怒,杖帝數十。

    帝默然而受,不自申明。

    太後崩後,亦不以介意。

    聽覽政事,莫不從善如流。

    哀矜百姓,恆思所以濟益。

    天地、五郊、宗廟二分之禮,常必躬親,不以寒暑為倦。

    尚書奏案,多自尋省。

    百官大小,無不留心,務于周洽。

    每言:凡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誠禦物。

    苟能均誠,胡越之人亦可親如兄弟。

    常從容謂史官曰:“直書時事,無諱國惡。

    人君威福自己,史複不書,将何所懼?”南北征巡,有司奏請治道,帝曰:“粗修橋梁,通輿馬便止,不須去草鏟令平也。

    ”凡所修造,不得已而為之,不為不急之事損民力也。

    巡幸淮南,如在内地,軍事須伐民樹者,必留絹以酬其直,民稻粟無所傷踐。

    諸有禁忌禳厭之方非典籍所載者,一皆除罷。

    雅好讀書,手不釋卷。

    《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一精一奧。

    史傳百家,無不該涉。

    善談《莊》、《老》,尤一精一釋義。

    才藻富贍,好為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

    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自太和十年已後诏冊,皆帝之文也。

    自餘文章,百有餘篇。

    一愛一奇好士,情如饑一渴。

    待納朝賢,随才輕重,常寄以布素之意。

    悠然玄邁,不以世務嬰心。

    又少而善射,有膂力。

    年十餘歲,能以指彈碎羊膊骨。

    及射禽一獸,莫不随所志斃之。

    至年十五,便不複殺生,射獵之事悉止。

    一性一儉素,常服浣濯之衣,鞍勒鐵木而已。

    帝之雅志,皆此類也。

     史臣曰: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經世,鹹以威武為業,文教之事,所未遑也。

    高祖幼承洪緒,早著睿聖之風。

    時以文明攝事,優遊恭己,玄覽獨得,著自不言,神契所标,固以符于冥化。

    及躬總大政,一日萬機,十許年間,曾不暇給;殊途同歸,百慮一緻。

    至夫生民所難行,人倫之高迹,雖尊居黃屋,盡蹈之矣。

    若乃欽明稽古,協禦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軌度,斟酌用舍,煥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鹹受耳目之賜。

    加以雄才大略,一愛一奇好士,視下如傷,役己利物,亦無得而稱之。

    其經緯天地,豈虛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