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紀第六 顯祖紀
關燈
小
中
大
顯祖獻文皇帝,諱弘,高宗文成皇帝之長子也。
母曰李貴人。
興光元年秋七月,生于一陰一山之北。
太安二年二月,立為皇太子。
聰睿機悟,幼而有濟民神武之規,仁孝純至,禮敬師友。
和平六年夏五月甲辰,即皇帝位,大赦天下。
尊皇後曰皇太後。
車騎大将軍乙渾矯诏殺尚書楊保年、平一陽一公賈一愛一仁、南一陽一公張天度于禁中。
戊申,侍中、司徒、平原王陸麗自湯泉入朝,渾又殺之。
己酉,以侍中、車騎大将軍乙渾為太尉、錄尚書事,東安王劉尼為司徒,尚書左仆射和其奴為司空。
壬子,以淮南王他為鎮西大将軍、儀同三司,鎮涼州。
六月,封繁一陽一侯李嶷為丹一陽一王,征東大将軍馮熙為昌黎王。
乙醜,诏曰:“夫賦斂煩則民财匮,課調輕則用不足,是以十一而稅,頌聲作矣。
先朝榷其輕重,以惠百姓。
朕承洪業,上惟祖宗之休命,夙興待旦,惟民之恤,欲令天下同于逸豫。
而徭賦不息,将何以塞煩去苛,拯濟黎元者哉!今兵革不起,畜積有餘,諸有雜調,一以與民。
” 秋七月癸巳,太尉乙渾為承相,位居諸王上,事無大小,皆決于渾。
九月庚子,曲赦京師。
丙午,诏曰:“先朝以州牧親民,宜置良佐,故敕有司,班九條之制,使前政選吏,以待俊乂,必謂铨衡允衷,朝綱應叙。
然牧司寬惰,不祗憲旨,舉非其人,愆于典度。
今制:刺史守宰到官之日,仰自舉民望忠信,以為選辟,不聽前政共相幹冒。
若簡任失所,以罔上論。
”是月,劉子業征北大将軍、義一陽一王劉昶自彭城來降。
冬十月,征一陽一平王新成、京兆王子推、濟一陰一王小新成、汝一陰一王天賜、任城王雲入朝。
是歲,劉子業叔父彧殺子業僭立。
天安元年春正月乙醜朔,大赦,改年。
二月庚申,丞相、太原王乙渾謀反伏誅。
乙亥,以侍中元孔雀為濮一陽一王,侍中陸定國為東郡王。
三月庚子,以隴西王源賀為太尉。
辛醜,高宗文成皇帝神主祔于太廟。
辛亥,帝幸道壇,親受符箓;曲赦京師。
高麗、波斯、于阗、阿襲諸國遣使朝獻。
秋七月辛亥,诏諸有詐取爵位,罪特原之,削其爵職。
其有祖、父假爵号貨赇以正名者,不聽繼襲。
諸非勞進超遷者,亦各還初。
不以實聞者,以大不敬論。
九月,劉彧司州刺史常珍奇以懸瓠内屬。
己酉,初立鄉學,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
劉彧徐州刺史薛安都以彭城内屬。
彧将張永、沈攸之擊安都。
诏北部尚書尉元為鎮南大将軍、都督諸軍事,鎮東将軍、城一陽一公孔伯恭為副,出東道救彭城;殿中尚書、鎮西大将軍、西河公元石都督荊、豫、南雍州諸軍事,給事中、京兆侯張窮奇為副,出西道救懸瓠。
冬十月,曹利、彤曷國各遣使朝獻。
十有一月壬子,劉彧兗州刺史畢衆敬遣使内屬。
十有二月己未,尉元軍次于秺,彧将周凱、張永、沈攸之相繼退走。
皇弟安平薨。
是歲,州鎮十一旱,民饑,開倉赈恤。
皇興元年春正月癸巳,尉元大破張永、沈攸之于呂梁東,斬首數萬級,凍死者甚衆。
獲劉彧秦州刺史垣恭祖、羽林監沈承伯。
永、攸之單騎走免。
獲軍資器械不可勝數。
劉彧遣使朝貢。
庚子,東平王道符謀反于長安,殺副将驸馬都尉萬古真、钜鹿公李恢、雍州刺史魚玄明。
丙午,诏司空、平昌公和其奴、東一陽一公元丕等讨道符。
丁未,道符司馬段太一陽一攻道符,斬之,傳首京師。
道符兄弟皆伏誅。
閏月,以頓丘王李峻為太宰。
劉彧青州刺史沈文秀、冀州刺史崔道固并遣使請舉州内屬。
诏平東将軍長孫陵,平南将軍、廣陵公侯窮奇赴援之。
二月,诏使持節、都督諸軍事、征南大将軍慕容白曜督騎五萬次于碻磝,為東道後援。
濟一陰一王小新成薨。
高麗、庫莫奚、具伏弗、郁羽陵、日連、匹黎爾、于阗諸國各遣使朝貢。
劉彧東平太守申纂戍無鹽,遏絕王使,诏征南大将軍慕容日曜督諸軍以讨之。
三月甲寅,克之。
沈文秀、崔道固複叛歸劉彧,白曜回師讨之,拔彧肥城、垣苗、麋溝三戍。
夏四月,白曜攻升城,戍主房崇吉遁走。
秋八月,白曜攻曆城。
丁酉,行幸武州山石窟寺。
戊申,皇子宏生,大赦,改年。
九月壬子,高麗、于阗、普岚、粟特國各遣使朝獻。
丁巳,進馮翊公李白爵梁郡王。
是月,诏賜六鎮貧人布,人三匹。
冬十月癸卯,田于那男池。
濮一陽一王孔雀坐怠慢,降爵為公。
二年春二月癸未,田于西山,親射虎豹。
崔道固及劉彧梁鄒戍主、平原太守劉休賓舉城降。
是月,徐州群盜司馬休符自稱晉王,将軍尉元讨平之。
三月,白曜進
母曰李貴人。
興光元年秋七月,生于一陰一山之北。
太安二年二月,立為皇太子。
聰睿機悟,幼而有濟民神武之規,仁孝純至,禮敬師友。
和平六年夏五月甲辰,即皇帝位,大赦天下。
尊皇後曰皇太後。
車騎大将軍乙渾矯诏殺
戊申,侍中、司徒、平原王陸麗自湯泉入朝,渾又殺之。
己酉,以侍中、車騎大将軍乙渾為太尉、錄尚書事,東安王劉尼為司徒,尚書左仆射和其奴為司空。
壬子,以淮南王他為鎮西大将軍、儀同三司,鎮涼州。
六月,封繁一陽一侯李嶷為丹一陽一王,征東大将軍馮熙為昌黎王。
乙醜,诏曰:“夫賦斂煩則民财匮,課調輕則用不足,是以十一而稅,頌聲作矣。
先朝榷其輕重,以惠百姓。
朕承洪業,上惟祖宗之休命,夙興待旦,惟民之恤,欲令天下同于逸豫。
而徭賦不息,将何以塞煩去苛,拯濟黎元者哉!今兵革不起,畜積有餘,諸有雜調,一以與民。
” 秋七月癸巳,太尉乙渾為承相,位居諸王上,事無大小,皆決于渾。
九月庚子,曲赦京師。
丙午,诏曰:“先朝以州牧親民,宜置良佐,故敕有司,班九條之制,使前政選吏,以待俊乂,必謂铨衡允衷,朝綱應叙。
然牧司寬惰,不祗憲旨,舉非其人,愆于典度。
今制:刺史守宰到官之日,仰自舉民望忠信,以為選辟,不聽前政共相幹冒。
若簡任失所,以罔上論。
”是月,劉子業征北大将軍、義一陽一王劉昶自彭城來降。
冬十月,征一陽一平王新成、京兆王子推、濟一陰一王小新成、汝一陰一王天賜、任城王雲入朝。
是歲,劉子業叔父彧殺子業僭立。
天安元年春正月乙醜朔,大赦,改年。
二月庚申,丞相、太原王乙渾謀反伏誅。
乙亥,以侍中元孔雀為濮一陽一王,侍中陸定國為東郡王。
三月庚子,以隴西王源賀為太尉。
辛醜,高宗文成皇帝神主祔于太廟。
辛亥,帝幸道壇,親受符箓;曲赦京師。
高麗、波斯、于阗、阿襲諸國遣使朝獻。
秋七月辛亥,诏諸有詐取爵位,罪特原之,削其爵職。
其有祖、父假爵号貨赇以正名者,不聽繼襲。
諸非勞進超遷者,亦各還初。
不以實聞者,以大不敬論。
九月,劉彧司州刺史常珍奇以懸瓠内屬。
己酉,初立鄉學,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
劉彧徐州刺史薛安都以彭城内屬。
彧将張永、沈攸之擊安都。
诏北部尚書尉元為鎮南大将軍、都督諸軍事,鎮東将軍、城一陽一公孔伯恭為副,出東道救彭城;殿中尚書、鎮西大将軍、西河公元石都督荊、豫、南雍州諸軍事,給事中、京兆侯張窮奇為副,出西道救懸瓠。
冬十月,曹利、彤曷國各遣使朝獻。
十有一月壬子,劉彧兗州刺史畢衆敬遣使内屬。
十有二月己未,尉元軍次于秺,彧将周凱、張永、沈攸之相繼退走。
皇弟安平薨。
是歲,州鎮十一旱,民饑,開倉赈恤。
皇興元年春正月癸巳,尉元大破張永、沈攸之于呂梁東,斬首數萬級,凍死者甚衆。
獲劉彧秦州刺史垣恭祖、羽林監沈承伯。
永、攸之單騎走免。
獲軍資器械不可勝數。
劉彧遣使朝貢。
庚子,東平王道符謀反于長安,殺副将驸馬都尉萬古真、钜鹿公李恢、雍州刺史魚玄明。
丙午,诏司空、平昌公和其奴、東一陽一公元丕等讨道符。
丁未,道符司馬段太一陽一攻道符,斬之,傳首京師。
道符兄弟皆伏誅。
閏月,以頓丘王李峻為太宰。
劉彧青州刺史沈文秀、冀州刺史崔道固并遣使請舉州内屬。
诏平東将軍長孫陵,平南将軍、廣陵公侯窮奇赴援之。
二月,诏使持節、都督諸軍事、征南大将軍慕容白曜督騎五萬次于碻磝,為東道後援。
濟一陰一王小新成薨。
高麗、庫莫奚、具伏弗、郁羽陵、日連、匹黎爾、于阗諸國各遣使朝貢。
劉彧東平太守申纂戍無鹽,遏絕王使,诏征南大将軍慕容日曜督諸軍以讨之。
三月甲寅,克之。
沈文秀、崔道固複叛歸劉彧,白曜回師讨之,拔彧肥城、垣苗、麋溝三戍。
夏四月,白曜攻升城,戍主房崇吉遁走。
秋八月,白曜攻曆城。
丁酉,行幸武州山石窟寺。
戊申,皇子宏生,大赦,改年。
九月壬子,高麗、于阗、普岚、粟特國各遣使朝獻。
丁巳,進馮翊公李白爵梁郡王。
是月,诏賜六鎮貧人布,人三匹。
冬十月癸卯,田于那男池。
濮一陽一王孔雀坐怠慢,降爵為公。
二年春二月癸未,田于西山,親射虎豹。
崔道固及劉彧梁鄒戍主、平原太守劉休賓舉城降。
是月,徐州群盜司馬休符自稱晉王,将軍尉元讨平之。
三月,白曜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