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53 列傳第四十三 梁武帝諸子
關燈
小
中
大
諸軍事、骠騎大将軍、太尉、承制。
大寶元年六月辛酉,紀乃移告諸州征鎮,遣世子圓照領二蜀一精一兵三萬,受湘東王繹節度。
繹命圓照且頓白帝,未許東下。
七月甲辰,湘東王繹遣鮑檢報紀以武帝崩問。
十一月壬寅,紀總戎将發益鎮,繹使胡智監至蜀,以書止之曰:“蜀中鬥絕,易動難安,弟可鎮之,吾自當滅賊。
”又别紙雲:“地拟孫、劉,各安境界,情深魯、衛,書信恒通。
” 二年四月乙醜,紀乃僭号于蜀,改年曰天正,暗與蕭棟同名。
識者尤之,以爲于文“天”爲二人,“正”爲一止,言各一年而止也。
紀又立子圓照爲皇太子,圓正爲西一陽一王,圓滿竟陵王,圓普南谯王,圓肅宜都王。
以巴西、梓潼二郡太守永豐侯撝爲征西大将軍、益州刺史,封秦郡王。
司馬王僧略、直兵參軍徐怦并固谏,皆殺之。
僧略,僧辯弟;怦,勉從子也,以谏,且以怦與将帥書雲“事事往人口具”,以爲反于己,誅之。
永豐侯撝歎曰:“王不克矣。
夫善人國之基也,今乃誅之,不亡何待。
”又謂所親曰:“昔桓玄年号大亨,識者爲謂‘二月了’,而玄之敗實在仲春。
今年曰天正,在文爲‘一止’,其能久乎!”丁卯,元帝遣萬州刺史宋簉襲圓照于白帝,圓照弟圓正時爲西一陽一太守,召至,鎖于省内。
初,楊幹運求爲梁州刺史不得,紀以爲潼州刺史。
楊法深求爲黎州刺史亦不得,以爲沙州刺史。
二人皆憾不獲所請,各遣使通西魏。
及聞魏軍侵蜀,紀遣其将谯淹回軍赴援,魏将尉遲迥一逼一涪水,楊幹運降之。
迥即趨成都。
五月己巳,紀次西陵,軍容甚盛。
元帝命護軍将軍陸法和立二城于峽口,名七勝城,鎖江以斷峽。
時陸納未平,蜀軍複一逼一,元帝甚憂。
法和告急,旬日相繼。
元帝乃拔任約于獄,以爲晉安王司馬,撤禁兵以配之。
并遣宣猛将軍劉棻共約西赴。
六月,紀築連城,攻絕鐵鎖。
元帝複于獄拔謝答仁爲步兵校尉,配衆一旅上赴。
紀之将發也,江水可揭,前部不得行。
及登舟,無雨而水長六尺。
劉孝勝喜曰:“殆天贊也。
”将至峽,有黑龍負舟,其将帥鹹謂天助。
及頓兵日久,頻戰不利,師老糧盡,智力俱殚。
又魏人入劍閣,成都虛弱,憂懑不知所爲。
先是,元帝已平侯景,執所俘馘,頻遣報紀。
世子圓照鎮巴東,留執不遣。
啓紀雲:“侯景未平,宜急征讨。
已聞荊鎮爲景所滅,疾下大軍。
”紀謂爲實然,故仍率衆沿江急進。
于路方知侯景已平,便有悔色,召圓照責之。
圓照曰:“侯景雖誅,江陵未服,宜速平蕩。
”紀亦以既居尊位,宣言于衆,敢谏者死。
蜀中将卒日夜思歸。
所署江州刺史王開業進曰:“宜還救根本,更思後圖。
”諸将佥以爲然。
圓照、劉孝勝獨言不可,紀乃止。
既而聞王琳将至,潛遣将軍侯叡傍險出法和後,臨水築壘禦琳及法和。
元帝書遺紀,遣光州刺史鄭安中往喻意于紀,許其還蜀,專制崏方。
紀不從命,報書如家人禮。
既而侯叡爲任約、謝答仁所破,又陸納平,諸軍并西赴,元帝乃與紀書曰:“甚苦大智!季月煩暑,流金铄石,聚蚊成雷,封狐千裡。
以茲玉一體,辛苦行陣,乃睠西顧,我勞如何。
自獯醜憑陵,羯胡叛換,吾年爲一日之長,屬有平亂之功,膺此樂推,事歸當璧。
傥遣使乎,良所希也。
如曰不然,于此投筆。
友于兄弟,分形共氣,兄肥弟瘦,無複相代之期;讓棗推梨,長罷歡一愉之日。
上林靜拱,聞四鳥之哀鳴,宣室披圖,嗟萬始之長逝。
心乎一愛一矣,書不盡言。
”大智,紀别字也。
帝又爲詩曰:“回首望荊門,驚一浪一且雷奔,四鳥嗟長别,三聲悲夜猿。
”圓正在獄中連句曰:“水長二江急,雲生三峽昏,願贳淮南罪,思報阜陵恩。
”帝看詩而泣。
紀頻敗,知不振,遣署度支尚書樂奉業往江陵論和緝之計。
元帝知紀必破,遂拒而不許,于是兩岸十馀城遂俱降。
遊擊将軍樊猛率所領至紀所,紀在船中遶一床一而走,以金擲猛等曰:“此顧卿送我一見七官,卿必當富貴”猛曰:“天子何由可見。
殺足下,此金何之。
”猶不敢一逼一,圍而守之。
法和馳啓,上密敕樊猛曰:“生還不成功也。
”猛率甲士祝文簡、張天成拔刃升舟,猶左右奔擲。
第五子圓滿馳來就父,紀首既落,圓滿軀亦分。
法和收太子圓照兄弟三人,問圓照曰:“阿郎何以至此?”圓照曰:“失計,願爲公作奴。
”法和叱遣之。
圓照字明周,中大同初,爲益州東齋郎、宋甯宋興二郡太守。
遠鎮諸王世子皆在建邺質守,帝特一愛一紀,故遣以副紀。
紀之構釁,悉其謀也。
次弟圓正先見鎖在江陵,及紀既以兵終,元帝使謂曰:“西軍已敗,汝父不知存亡。
”意欲使其自裁。
而圓正既奉此問,便号哭盡哀。
以禍難之興皆由圓照,于是唯哭世子,言不絕聲。
上謂圓正聞問悲感,必應自一殺,頻看知不能死,又付廷尉獄。
及見圓照曰:“阿兄,何乃亂人骨肉,使酷痛如此。
”圓照更無所言,唯雲計誤。
并命絕食于獄,齧臂啖之,十三日死,天下聞而悲之。
圓正字明允,紀第二子。
美風儀,善談論,寬和好施,一愛一接士人。
封江安侯。
曆西一陽一太守,有惠政。
既居上流,人附者甚衆。
及侯景作逆,圓正收兵衆且一萬,後遂跋扈中流,不從王命。
及景破,複謀入蜀。
元帝将圖之,署爲平南将軍。
及至弗見,使南平嗣王恪等醉而囚之。
時紀稱梁王。
及紀敗死,爲有司奏請絕紀屬籍,元帝許之,賜姓饕餮氏。
紀最爲武帝所一愛一。
武帝諸子罕登公位,唯紀以功業顯着,先啓黃扉。
兄邵陵王綸屢以罪黜,心每不平。
及聞紀爲征西,綸撫枕歎曰:“武陵有何功業,而位乃前我?朝廷愦愦,似不知人。
”武帝聞之,大怒曰:“武陵有恤人拓境之勳,汝有何績。
” 太清初,帝思之,使善畫者張僧繇至蜀圖其狀。
在蜀十七年,南開甯州、越嶲,西通資陵、吐谷渾。
内修耕桑鹽鐵之功,外通商賈遠方之利,故能殖其财用,器甲殷積。
馬八千匹,上足者置之内廄,開寝殿以通之,日落,辄出步馬。
便騎射,尤工舞矟。
九日講武,躬領幢隊。
及聞國難,謂僚佐曰:“七官文士,豈能匡濟。
”既東下,黃金一斤爲餅,百餅爲簉,至有百簉;銀五倍之,其他錦罽缯采稱是。
每戰則懸金帛以示将士,終不賞賜。
甯州刺史陳知祖請散金銀募勇士,不聽,恸哭而去。
自是人有離心,莫肯爲用。
紀頗學觀占,善風角,亦知不複能濟。
瞻望氣色,歎吒天道,椎一床一聲聞于外。
有請事者,以疾辭不見。
既死,埋于沙洲,不封無榇。
元帝以劉孝勝付廷尉,尋免之。
初,紀将僭号,祅怪不一,内寝柏殿柱繞節生花,其一莖一四十有六,靃一靡一可一愛一,狀似荷花。
識者曰:“王敦祅花,非佳事也。
”時蜀知星人說紀曰:“官若東下,當用申年,太白出西,從之爲利。
申歲發蜀,酉年入荊,不可失也。
”發蜀之歲,太白在西,比及明年,則已東出矣。
論曰:甚矣,讒佞之爲巧也!夫言附正直,迹在恭敬,悅目會心,無施不可。
至乃離父子,間兄弟,廢楚嫡,疏漢嗣,可爲太息,良非一塗。
以昭明之親之賢,梁武帝之一愛一之信,謗言一及,至死不能自明,況于下此者也。
綜處秦政之疑,懷負尺之志,肆行狂悖,卒緻奔亡。
廬陵多财爲累,雄心自立,未及騁暴,早沒爲幸。
南康爲政有方,居喪以禮,惜乎早夭,不拯危季。
邵陵少而險躁,人道頓亡,晚緻勤王,其殆優矣。
武陵地居勢勝,卒緻傾覆,才輕志大,能無及乎。
大寶元年六月辛酉,紀乃移告諸州征鎮,遣世子圓照領二蜀一精一兵三萬,受湘東王繹節度。
繹命圓照且頓白帝,未許東下。
七月甲辰,湘東王繹遣鮑檢報紀以武帝崩問。
十一月壬寅,紀總戎将發益鎮,繹使胡智監至蜀,以書止之曰:“蜀中鬥絕,易動難安,弟可鎮之,吾自當滅賊。
”又别紙雲:“地拟孫、劉,各安境界,情深魯、衛,書信恒通。
” 二年四月乙醜,紀乃僭号于蜀,改年曰天正,暗與蕭棟同名。
識者尤之,以爲于文“天”爲二人,“正”爲一止,言各一年而止也。
紀又立子圓照爲皇太子,圓正爲西一陽一王,圓滿竟陵王,圓普南谯王,圓肅宜都王。
以巴西、梓潼二郡太守永豐侯撝爲征西大将軍、益州刺史,封秦郡王。
司馬王僧略、直兵參軍徐怦并固谏,皆殺之。
僧略,僧辯弟;怦,勉從子也,以谏,且以怦與将帥書雲“事事往人口具”,以爲反于己,誅之。
永豐侯撝歎曰:“王不克矣。
夫善人國之基也,今乃誅之,不亡何待。
”又謂所親曰:“昔桓玄年号大亨,識者爲謂‘二月了’,而玄之敗實在仲春。
今年曰天正,在文爲‘一止’,其能久乎!”丁卯,元帝遣萬州刺史宋簉襲圓照于白帝,圓照弟圓正時爲西一陽一太守,召至,鎖于省内。
初,楊幹運求爲梁州刺史不得,紀以爲潼州刺史。
楊法深求爲黎州刺史亦不得,以爲沙州刺史。
二人皆憾不獲所請,各遣使通西魏。
及聞魏軍侵蜀,紀遣其将谯淹回軍赴援,魏将尉遲迥一逼一涪水,楊幹運降之。
迥即趨成都。
五月己巳,紀次西陵,軍容甚盛。
元帝命護軍将軍陸法和立二城于峽口,名七勝城,鎖江以斷峽。
時陸納未平,蜀軍複一逼一,元帝甚憂。
法和告急,旬日相繼。
元帝乃拔任約于獄,以爲晉安王司馬,撤禁兵以配之。
并遣宣猛将軍劉棻共約西赴。
六月,紀築連城,攻絕鐵鎖。
元帝複于獄拔謝答仁爲步兵校尉,配衆一旅上赴。
紀之将發也,江水可揭,前部不得行。
及登舟,無雨而水長六尺。
劉孝勝喜曰:“殆天贊也。
”将至峽,有黑龍負舟,其将帥鹹謂天助。
及頓兵日久,頻戰不利,師老糧盡,智力俱殚。
又魏人入劍閣,成都虛弱,憂懑不知所爲。
先是,元帝已平侯景,執所俘馘,頻遣報紀。
世子圓照鎮巴東,留執不遣。
啓紀雲:“侯景未平,宜急征讨。
已聞荊鎮爲景所滅,疾下大軍。
”紀謂爲實然,故仍率衆沿江急進。
于路方知侯景已平,便有悔色,召圓照責之。
圓照曰:“侯景雖誅,江陵未服,宜速平蕩。
”紀亦以既居尊位,宣言于衆,敢谏者死。
蜀中将卒日夜思歸。
所署江州刺史王開業進曰:“宜還救根本,更思後圖。
”諸将佥以爲然。
圓照、劉孝勝獨言不可,紀乃止。
既而聞王琳将至,潛遣将軍侯叡傍險出法和後,臨水築壘禦琳及法和。
元帝書遺紀,遣光州刺史鄭安中往喻意于紀,許其還蜀,專制崏方。
紀不從命,報書如家人禮。
既而侯叡爲任約、謝答仁所破,又陸納平,諸軍并西赴,元帝乃與紀書曰:“甚苦大智!季月煩暑,流金铄石,聚蚊成雷,封狐千裡。
以茲玉一體,辛苦行陣,乃睠西顧,我勞如何。
自獯醜憑陵,羯胡叛換,吾年爲一日之長,屬有平亂之功,膺此樂推,事歸當璧。
傥遣使乎,良所希也。
如曰不然,于此投筆。
友于兄弟,分形共氣,兄肥弟瘦,無複相代之期;讓棗推梨,長罷歡一愉之日。
上林靜拱,聞四鳥之哀鳴,宣室披圖,嗟萬始之長逝。
心乎一愛一矣,書不盡言。
”大智,紀别字也。
帝又爲詩曰:“回首望荊門,驚一浪一且雷奔,四鳥嗟長别,三聲悲夜猿。
”圓正在獄中連句曰:“水長二江急,雲生三峽昏,願贳淮南罪,思報阜陵恩。
”帝看詩而泣。
紀頻敗,知不振,遣署度支尚書樂奉業往江陵論和緝之計。
元帝知紀必破,遂拒而不許,于是兩岸十馀城遂俱降。
遊擊将軍樊猛率所領至紀所,紀在船中遶一床一而走,以金擲猛等曰:“此顧卿送我一見七官,卿必當富貴”猛曰:“天子何由可見。
殺足下,此金何之。
”猶不敢一逼一,圍而守之。
法和馳啓,上密敕樊猛曰:“生還不成功也。
”猛率甲士祝文簡、張天成拔刃升舟,猶左右奔擲。
第五子圓滿馳來就父,紀首既落,圓滿軀亦分。
法和收太子圓照兄弟三人,問圓照曰:“阿郎何以至此?”圓照曰:“失計,願爲公作奴。
”法和叱遣之。
圓照字明周,中大同初,爲益州東齋郎、宋甯宋興二郡太守。
遠鎮諸王世子皆在建邺質守,帝特一愛一紀,故遣以副紀。
紀之構釁,悉其謀也。
次弟圓正先見鎖在江陵,及紀既以兵終,元帝使謂曰:“西軍已敗,汝父不知存亡。
”意欲使其自裁。
而圓正既奉此問,便号哭盡哀。
以禍難之興皆由圓照,于是唯哭世子,言不絕聲。
上謂圓正聞問悲感,必應自一殺,頻看知不能死,又付廷尉獄。
及見圓照曰:“阿兄,何乃亂人骨肉,使酷痛如此。
”圓照更無所言,唯雲計誤。
并命絕食于獄,齧臂啖之,十三日死,天下聞而悲之。
圓正字明允,紀第二子。
美風儀,善談論,寬和好施,一愛一接士人。
封江安侯。
曆西一陽一太守,有惠政。
既居上流,人附者甚衆。
及侯景作逆,圓正收兵衆且一萬,後遂跋扈中流,不從王命。
及景破,複謀入蜀。
元帝将圖之,署爲平南将軍。
及至弗見,使南平嗣王恪等醉而囚之。
時紀稱梁王。
及紀敗死,爲有司奏請絕紀屬籍,元帝許之,賜姓饕餮氏。
紀最爲武帝所一愛一。
武帝諸子罕登公位,唯紀以功業顯着,先啓黃扉。
兄邵陵王綸屢以罪黜,心每不平。
及聞紀爲征西,綸撫枕歎曰:“武陵有何功業,而位乃前我?朝廷愦愦,似不知人。
”武帝聞之,大怒曰:“武陵有恤人拓境之勳,汝有何績。
” 太清初,帝思之,使善畫者張僧繇至蜀圖其狀。
在蜀十七年,南開甯州、越嶲,西通資陵、吐谷渾。
内修耕桑鹽鐵之功,外通商賈遠方之利,故能殖其财用,器甲殷積。
馬八千匹,上足者置之内廄,開寝殿以通之,日落,辄出步馬。
便騎射,尤工舞矟。
九日講武,躬領幢隊。
及聞國難,謂僚佐曰:“七官文士,豈能匡濟。
”既東下,黃金一斤爲餅,百餅爲簉,至有百簉;銀五倍之,其他錦罽缯采稱是。
每戰則懸金帛以示将士,終不賞賜。
甯州刺史陳知祖請散金銀募勇士,不聽,恸哭而去。
自是人有離心,莫肯爲用。
紀頗學觀占,善風角,亦知不複能濟。
瞻望氣色,歎吒天道,椎一床一聲聞于外。
有請事者,以疾辭不見。
既死,埋于沙洲,不封無榇。
元帝以劉孝勝付廷尉,尋免之。
初,紀将僭号,祅怪不一,内寝柏殿柱繞節生花,其一莖一四十有六,靃一靡一可一愛一,狀似荷花。
識者曰:“王敦祅花,非佳事也。
”時蜀知星人說紀曰:“官若東下,當用申年,太白出西,從之爲利。
申歲發蜀,酉年入荊,不可失也。
”發蜀之歲,太白在西,比及明年,則已東出矣。
論曰:甚矣,讒佞之爲巧也!夫言附正直,迹在恭敬,悅目會心,無施不可。
至乃離父子,間兄弟,廢楚嫡,疏漢嗣,可爲太息,良非一塗。
以昭明之親之賢,梁武帝之一愛一之信,謗言一及,至死不能自明,況于下此者也。
綜處秦政之疑,懷負尺之志,肆行狂悖,卒緻奔亡。
廬陵多财爲累,雄心自立,未及騁暴,早沒爲幸。
南康爲政有方,居喪以禮,惜乎早夭,不拯危季。
邵陵少而險躁,人道頓亡,晚緻勤王,其殆優矣。
武陵地居勢勝,卒緻傾覆,才輕志大,能無及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