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53 列傳第四十三 梁武帝諸子
關燈
小
中
大
蒜,雇百姓食撤一脔,賞錢一千。
徒一黨一并母肉遂盡。
綸鎖在第,舍人諸昙粲并主帥領仗身守視。
免爲庶人。
經三旬乃脫鎖,頃之複封爵。
後預餞衡州刺史元慶和,于座賦詩十二韻,末雲“方同廣川國,寂寞久無聲”。
大爲武帝賞,曰:“汝人才如此,何慮無聲。
”旬日間,拜郢州刺史。
太清二年,位中衛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侯景構逆,加征讨大都督,率衆讨景。
将發,帝誡曰:“侯景小豎,頗習行陣,未可以一戰即殄,當以歲月圖之。
”綸發白下,中江而一浪一起,有物蕩舟将覆,識者尤異之。
及次锺離,景已度采石,綸乃晝夜兼道,旋軍入赴。
濟江,中流風起,人馬溺者十一二。
遂率西豐公大春、新淦公大成等步騎三萬發京口,将軍趙伯超請從徑路直指锺山,出其不意,綸從之。
衆軍奄至,賊徒大駭,分爲三道攻綸,綸大破之。
翌日,賊又來攻,日晚賊稍退。
南安侯駿以數十騎馳之,賊回拒駿,駿部亂,賊因一逼一大軍,大軍潰。
綸至锺山戰敗,奔還京口。
軍主霍俊見獲,賊送于城下,一逼一雲已禽邵陵王。
俊僞許之,乃曰:“王小失利,政爲糧盡還京口。
俊爲托邏所獲,非軍敗也。
”賊以刀背驅其髀,俊色不變,賊義而舍之。
俊,中書舍人靈超子也。
三年正月,綸與東揚州刺史大連等入援至骠騎洲,進位司空。
台城陷,綸奔禹一穴一,東土皆附。
臨城公大連懼将害己,乃圖之。
綸覺乃去。
至尋一陽一,尋一陽一公大心欲以州讓之,不受。
大寶元年,綸至郢州,刺史南平王恪讓州于綸,綸不受。
乃上綸爲假黃钺、都督中外諸軍事。
綸于是置百官,改聽事爲正一陽一殿,内外齋省悉題署焉。
而數有變怪,祭城隍神,将烹牛,有赤蛇繞牛口出。
南浦施安幄帳,無何風起,飄沒于江。
于時元帝圍河東王譽于長沙既久,譽請救于綸,綸欲往救之,爲軍糧不繼遂止。
乃與元帝書曰:“道之斯美,以和爲貴,況天時地利不及人和。
豈可手足肱支,自相屠害。
即日大敵猶強,天雠未雪。
餘爾昆弟,在外三人,如不匡救,安用臣子。
如使逆寇未除,家禍仍構,料今訪古,未或弗亡。
夫征戰之理,義在克勝。
至于骨肉之戰,愈勝愈酷,捷則非功,敗則有喪,勞兵損義,虧失多矣。
侯景之軍所以未窺江外者,政爲蕃屏盤固,宗鎮強密。
若自相魚肉,是謂代景行師,景便不勞兵力,坐緻成效,醜徒聞此,何快如之!”元帝複書,陳譽有罪不可解圍之狀。
綸省書流涕曰:“天下之事,一至于斯!”左右聞之,莫不掩泣。
于是大修器甲,将讨侯景。
元帝聞其盛,乃遣王僧辯帥舟師一萬以一逼一綸。
綸将劉龍武等降僧辯,綸遂與子踬等十馀人輕舟走武昌。
沙門法磬與綸有舊,藏之岩石之下。
時綸長史韋質、司馬姜偉先在外,聞綸敗,馳往迎。
元帝複遣将徐文盛追攻之。
綸複收卒屯于齊昌郡,将引魏軍共攻南一陽一。
侯景将任約襲綸,綸敗走。
定州刺史田龍祖迎綸,綸懼爲所執,複歸齊昌。
行收兵至汝南,魏所署汝南城主李素孝者,綸之故吏,開城納之。
綸乃修複城池,收集士卒,将攻竟陵。
魏聞之,遣大将楊忠、儀同侯幾通攻破城,執綸,綸不爲屈。
通乃卧大鼓,使綸坐上殺之,投于江岸,經日色不變,鳥獸莫敢近。
時飛雪飄零,一屍一橫道路,周回數步,獨不沾灑。
舊主帥安陸人郝破敵斂之于襄一陽一。
葬之日,黃雪雰糅,唯冢圹所獨不下雪。
楊忠知而悔焉,使乙太牢往祭殡焉。
百姓憐之,爲立祠廟。
嶽一陽一王察遣迎喪,葬于襄一陽一望楚山南,贈太宰,諡曰安。
後元帝議追加諡,尚書左丞劉彀議,諡法“怠政交外曰攜”。
從之。
綸任情卓越,輕财一愛一士,不競人利,府無儲積。
聞有辄求,既得即散,士亦以此歸之。
初鎮京口,大造器甲,既涉聲論,投之于江。
及後出征,戎備頗阙,乃歎曰:“吾昔造仗,本備非常,無事涉疑,遂使零散。
今日讨抄,卒無所資。
”初,昭明之薨,簡文入居監撫,綸不謂德舉,而雲“時無豫章,故以次立”。
及廬陵之沒,綸觖望滋甚,于是伏兵于莽,用伺車駕。
而台舍人張僧胤知之,其謀頗洩。
又綸獻曲阿酒百器,上以賜寺人,飲之而斃。
上乃不自安,頗加衛士,以警宮内。
于是傳者諸相疑阻,而綸亦不懼。
武帝竟不能有所廢黜,卒至宗室争競,爲天下笑。
長子堅字長白,大同元年,以例封汝南侯。
亦善草隸,一性一頗庸短,嘗與所親書,題雲“嗣王”。
其人得書大駭,執以谏堅,堅曰:“前言戲耳。
”人曰:“不願以此爲戲耳。
”侯景圍城,堅屯太一陽一門,終日蒱飲,不撫軍政。
吏士有功,未嘗申理,疫疠所加,亦不存恤,士鹹憤怨。
太清三年,堅書佐董勳華、白昙朗等以堅私室醞釀,亟有烹宰,不相沾及,忿恨,夜遣賊登樓,城遂陷,堅遇害。
弟确。
确字仲正,少骁勇,有文才,尤工楷隸,公家碑碣皆使書之。
除秘書丞,武帝謂曰:“爲汝能文,所以特有此授。
”大同二年,封爲正階侯,複徙封永安。
常在第中習騎射,學兵法,時人以爲狂。
左右或進谏,确曰:“聽吾爲國家破賊,使汝知之。
” 锺山之役,确所向披一靡一,群賊憚之。
确每臨陣對敵,意甚詳贍,帶甲據鞍,自朝及夕,馳驟往返,不以爲勞,諸将服其壯勇。
軍敗,賊使負炮,不之知也。
确因隙自拔,得達朱方。
及後侯景乞盟,憚确及趙威方在外,慮爲後患,啓求召确入城。
诏乃召确爲南中郎将、廣州刺史。
确知此盟多貳,城必淪沒,欲先遣趙威方入,确因南奔。
綸聞之,一逼一确使入。
确猶不肯,綸流涕謂曰:“汝欲反邪!”時台使周石珍在坐,确曰:“侯景雖雲欲去,而不解長圍,以意而推,其事可見。
今召我入,未見益也。
”石珍曰:“敕旨如此,侯豈得辭。
”确執意猶堅,綸大怒,謂趙伯超曰:“谯州,卿爲我斬之。
當齎首赴阙。
”伯超揮刃眄曰:“我識君耳,刀豈識君。
”确流涕而出,遂入城。
及景背盟複圍城,城陷,确排闼入啓。
時武帝方寝,确曰:“城已陷矣。
”帝曰:“猶可一戰不?”對曰:“人心不可。
臣向格戰不禁,缒下僅得至此。
”武帝歎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複何恨,幸不累子孫。
”乃使确爲慰勞文,謂曰:“爾速去謂汝父,無以二宮爲念。
” 及出見景,景一愛一其膂力,恒令在左右。
後從景仰見飛鸢,群賊争射不中,确射之應弦即落。
賊徒忿嫉,鹹勸除之。
先是綸遣典簽唐法隆密導确,确謂使者曰:“侯景輕恌,可一夫力緻。
确不惜死,欲手刃之。
卿還啓家王,願勿以一子爲念。
”後與景獵锺山,同逐禽,引弓将射景,弦斷不得發,賊覺殺之。
武陵王紀字世詢,武帝第八子也。
少而寬和,喜怒不形于色,勤學有文才。
天監十三年,封武陵王。
尋授揚州刺史。
中書诏成,武帝加四句曰:“貞白儉素,是其清也;臨财能讓,是其廉也;知法不犯,是其慎也;庶事無留,是其勤也。
”紀特爲帝一愛一,故先作牧揚州。
大同三年,爲都督、益州刺史。
以路遠固辭,帝曰:“天下方亂,唯益州可免,故以處汝,汝其勉之。
”紀歔欷,既出複入。
帝曰:“汝嘗言我老,我猶再見汝還益州也。
”紀在蜀,開建甯、越嶲,貢獻方物,十倍前人。
朝嘉其績,加開府儀同三司。
初,天監中,震太一陽一門,成字曰:“紹宗梁位唯武王。
”解者以武陵王當之,于是朝野屬意焉。
及侯景陷台城,上甲侯韶西上至硖,出武帝密敕,加紀侍中、假黃钺、都督征讨
徒一黨一并母肉遂盡。
綸鎖在第,舍人諸昙粲并主帥領仗身守視。
免爲庶人。
經三旬乃脫鎖,頃之複封爵。
後預餞衡州刺史元慶和,于座賦詩十二韻,末雲“方同廣川國,寂寞久無聲”。
大爲武帝賞,曰:“汝人才如此,何慮無聲。
”旬日間,拜郢州刺史。
太清二年,位中衛将軍、開府儀同三司。
侯景構逆,加征讨大都督,率衆讨景。
将發,帝誡曰:“侯景小豎,頗習行陣,未可以一戰即殄,當以歲月圖之。
”綸發白下,中江而一浪一起,有物蕩舟将覆,識者尤異之。
及次锺離,景已度采石,綸乃晝夜兼道,旋軍入赴。
濟江,中流風起,人馬溺者十一二。
遂率西豐公大春、新淦公大成等步騎三萬發京口,将軍趙伯超請從徑路直指锺山,出其不意,綸從之。
衆軍奄至,賊徒大駭,分爲三道攻綸,綸大破之。
翌日,賊又來攻,日晚賊稍退。
南安侯駿以數十騎馳之,賊回拒駿,駿部亂,賊因一逼一大軍,大軍潰。
綸至锺山戰敗,奔還京口。
軍主霍俊見獲,賊送于城下,一逼一雲已禽邵陵王。
俊僞許之,乃曰:“王小失利,政爲糧盡還京口。
俊爲托邏所獲,非軍敗也。
”賊以刀背驅其髀,俊色不變,賊義而舍之。
俊,中書舍人靈超子也。
三年正月,綸與東揚州刺史大連等入援至骠騎洲,進位司空。
台城陷,綸奔禹一穴一,東土皆附。
臨城公大連懼将害己,乃圖之。
綸覺乃去。
至尋一陽一,尋一陽一公大心欲以州讓之,不受。
大寶元年,綸至郢州,刺史南平王恪讓州于綸,綸不受。
乃上綸爲假黃钺、都督中外諸軍事。
綸于是置百官,改聽事爲正一陽一殿,内外齋省悉題署焉。
而數有變怪,祭城隍神,将烹牛,有赤蛇繞牛口出。
南浦施安幄帳,無何風起,飄沒于江。
于時元帝圍河東王譽于長沙既久,譽請救于綸,綸欲往救之,爲軍糧不繼遂止。
乃與元帝書曰:“道之斯美,以和爲貴,況天時地利不及人和。
豈可手足肱支,自相屠害。
即日大敵猶強,天雠未雪。
餘爾昆弟,在外三人,如不匡救,安用臣子。
如使逆寇未除,家禍仍構,料今訪古,未或弗亡。
夫征戰之理,義在克勝。
至于骨肉之戰,愈勝愈酷,捷則非功,敗則有喪,勞兵損義,虧失多矣。
侯景之軍所以未窺江外者,政爲蕃屏盤固,宗鎮強密。
若自相魚肉,是謂代景行師,景便不勞兵力,坐緻成效,醜徒聞此,何快如之!”元帝複書,陳譽有罪不可解圍之狀。
綸省書流涕曰:“天下之事,一至于斯!”左右聞之,莫不掩泣。
于是大修器甲,将讨侯景。
元帝聞其盛,乃遣王僧辯帥舟師一萬以一逼一綸。
綸将劉龍武等降僧辯,綸遂與子踬等十馀人輕舟走武昌。
沙門法磬與綸有舊,藏之岩石之下。
時綸長史韋質、司馬姜偉先在外,聞綸敗,馳往迎。
元帝複遣将徐文盛追攻之。
綸複收卒屯于齊昌郡,将引魏軍共攻南一陽一。
侯景将任約襲綸,綸敗走。
定州刺史田龍祖迎綸,綸懼爲所執,複歸齊昌。
行收兵至汝南,魏所署汝南城主李素孝者,綸之故吏,開城納之。
綸乃修複城池,收集士卒,将攻竟陵。
魏聞之,遣大将楊忠、儀同侯幾通攻破城,執綸,綸不爲屈。
通乃卧大鼓,使綸坐上殺之,投于江岸,經日色不變,鳥獸莫敢近。
時飛雪飄零,一屍一橫道路,周回數步,獨不沾灑。
舊主帥安陸人郝破敵斂之于襄一陽一。
葬之日,黃雪雰糅,唯冢圹所獨不下雪。
楊忠知而悔焉,使乙太牢往祭殡焉。
百姓憐之,爲立祠廟。
嶽一陽一王察遣迎喪,葬于襄一陽一望楚山南,贈太宰,諡曰安。
後元帝議追加諡,尚書左丞劉彀議,諡法“怠政交外曰攜”。
從之。
綸任情卓越,輕财一愛一士,不競人利,府無儲積。
聞有辄求,既得即散,士亦以此歸之。
初鎮京口,大造器甲,既涉聲論,投之于江。
及後出征,戎備頗阙,乃歎曰:“吾昔造仗,本備非常,無事涉疑,遂使零散。
今日讨抄,卒無所資。
”初,昭明之薨,簡文入居監撫,綸不謂德舉,而雲“時無豫章,故以次立”。
及廬陵之沒,綸觖望滋甚,于是伏兵于莽,用伺車駕。
而台舍人張僧胤知之,其謀頗洩。
又綸獻曲阿酒百器,上以賜寺人,飲之而斃。
上乃不自安,頗加衛士,以警宮内。
于是傳者諸相疑阻,而綸亦不懼。
武帝竟不能有所廢黜,卒至宗室争競,爲天下笑。
長子堅字長白,大同元年,以例封汝南侯。
亦善草隸,一性一頗庸短,嘗與所親書,題雲“嗣王”。
其人得書大駭,執以谏堅,堅曰:“前言戲耳。
”人曰:“不願以此爲戲耳。
”侯景圍城,堅屯太一陽一門,終日蒱飲,不撫軍政。
吏士有功,未嘗申理,疫疠所加,亦不存恤,士鹹憤怨。
太清三年,堅書佐董勳華、白昙朗等以堅私室醞釀,亟有烹宰,不相沾及,忿恨,夜遣賊登樓,城遂陷,堅遇害。
弟确。
确字仲正,少骁勇,有文才,尤工楷隸,公家碑碣皆使書之。
除秘書丞,武帝謂曰:“爲汝能文,所以特有此授。
”大同二年,封爲正階侯,複徙封永安。
常在第中習騎射,學兵法,時人以爲狂。
左右或進谏,确曰:“聽吾爲國家破賊,使汝知之。
” 锺山之役,确所向披一靡一,群賊憚之。
确每臨陣對敵,意甚詳贍,帶甲據鞍,自朝及夕,馳驟往返,不以爲勞,諸将服其壯勇。
軍敗,賊使負炮,不之知也。
确因隙自拔,得達朱方。
及後侯景乞盟,憚确及趙威方在外,慮爲後患,啓求召确入城。
诏乃召确爲南中郎将、廣州刺史。
确知此盟多貳,城必淪沒,欲先遣趙威方入,确因南奔。
綸聞之,一逼一确使入。
确猶不肯,綸流涕謂曰:“汝欲反邪!”時台使周石珍在坐,确曰:“侯景雖雲欲去,而不解長圍,以意而推,其事可見。
今召我入,未見益也。
”石珍曰:“敕旨如此,侯豈得辭。
”确執意猶堅,綸大怒,謂趙伯超曰:“谯州,卿爲我斬之。
當齎首赴阙。
”伯超揮刃眄曰:“我識君耳,刀豈識君。
”确流涕而出,遂入城。
及景背盟複圍城,城陷,确排闼入啓。
時武帝方寝,确曰:“城已陷矣。
”帝曰:“猶可一戰不?”對曰:“人心不可。
臣向格戰不禁,缒下僅得至此。
”武帝歎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複何恨,幸不累子孫。
”乃使确爲慰勞文,謂曰:“爾速去謂汝父,無以二宮爲念。
” 及出見景,景一愛一其膂力,恒令在左右。
後從景仰見飛鸢,群賊争射不中,确射之應弦即落。
賊徒忿嫉,鹹勸除之。
先是綸遣典簽唐法隆密導确,确謂使者曰:“侯景輕恌,可一夫力緻。
确不惜死,欲手刃之。
卿還啓家王,願勿以一子爲念。
”後與景獵锺山,同逐禽,引弓将射景,弦斷不得發,賊覺殺之。
武陵王紀字世詢,武帝第八子也。
少而寬和,喜怒不形于色,勤學有文才。
天監十三年,封武陵王。
尋授揚州刺史。
中書诏成,武帝加四句曰:“貞白儉素,是其清也;臨财能讓,是其廉也;知法不犯,是其慎也;庶事無留,是其勤也。
”紀特爲帝一愛一,故先作牧揚州。
大同三年,爲都督、益州刺史。
以路遠固辭,帝曰:“天下方亂,唯益州可免,故以處汝,汝其勉之。
”紀歔欷,既出複入。
帝曰:“汝嘗言我老,我猶再見汝還益州也。
”紀在蜀,開建甯、越嶲,貢獻方物,十倍前人。
朝嘉其績,加開府儀同三司。
初,天監中,震太一陽一門,成字曰:“紹宗梁位唯武王。
”解者以武陵王當之,于是朝野屬意焉。
及侯景陷台城,上甲侯韶西上至硖,出武帝密敕,加紀侍中、假黃钺、都督征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