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49 列傳第三十九

關燈
雲中白鶴。

    皆儉歲之粱稷,寒年之纖纩。

    ” 籲嘗着谷皮巾,披納衣,每遊山澤,辄留連忘返。

    神理閑正,姿貌甚華,在林谷之間,意氣彌遠,或有遇之者,皆謂神人。

    家甚貧苦,并日而食,隆冬之月,或無氈絮,籲處之晏然,人不覺其饑寒也。

    自少至長,無喜愠之色。

    每于可競之地,辄以不競勝之。

    或有加陵之者,莫不退而愧服,由是衆論鹹歸重焉。

     天監十七年,卒于歊舍。

    臨終執歊手曰:“氣絕便斂,斂畢即埋,靈筵一不須立。

    勿設飨祀,無求繼嗣。

    ”歊從而行之。

    宗人至友,相與刊石立銘,諡曰玄貞處士。

     善明,懷珍族弟也。

    父懷人,仕宋爲齊、北海二郡太守。

    元嘉末,青州饑荒,人相食。

    善明家有積粟,躬食饘粥,開倉以救,鄉裡多獲全濟,百姓呼其家田爲續命田。

     善明少而靜處讀書,刺史杜骥聞名候之,辭不相見。

    年四十,刺史劉道隆辟爲中從事。

    懷人謂善明曰:“我已知汝立身,複欲見汝立官也。

    ”善明應辟,仍舉秀才。

    宋孝武見其策強直,甚異之。

     泰始初,徐州刺史薛安都反,青州刺史沈文秀應之。

    時州居東一陽一城,善明家在郭内,不能自拔。

    伯父彌之詭說文秀求自效,文秀使領軍主張靈慶等五千人援安都。

    彌之出門,密謂部曲曰:“始免禍坑矣。

    ”行至下邳,乃背文秀,善明從伯懷恭爲北海太守,據郡相應。

    善明密契,收集門宗部曲,得三千人。

    夜斬關奔北海。

    族兄乘人又聚衆勃海以應朝廷。

    而彌之尋爲薛安都所殺,明帝贈青州刺史。

    以乘人爲冀州刺史,善明爲北海太守,除尚書金部郎。

    乘人病卒,仍以善明爲冀州刺史。

    文秀既降,除善明海陵太守,郡境邊海,無樹木,善明課人種榆檟雜果,遂獲其利。

    還爲直合将軍。

     五年,魏克青州,善明母在焉,移置代郡。

    善明布衣蔬食,哀戚如持喪,明帝每見,爲之歎息。

    轉巴西梓潼二郡太守。

    善明以母在魏,不願西行,泣涕固請,見許。

    朝廷多哀善明心事,元徽初遣北使,朝議令善明舉人。

    善明舉州鄉北平田惠紹使魏,贖母還。

     時宋後廢帝新立,群臣執政,善明獨事齊高帝,委身歸誠。

    出爲西海太守,行青冀二州刺史。

    善明從弟僧副與善明俱知名于鄉裡,泰始初,魏攻淮北,僧副将部曲二千人東依海島。

    齊高帝在淮一陰一,壯其所爲,召與相見,引爲安成王撫軍參軍。

    後廢帝肆暴,高帝憂恐,常令僧副微行,伺察聲論。

    使密告善明及東海太守垣崇祖,使動魏兵。

    善明勸靜以待之,高帝納焉。

    廢帝見殺,善明爲高帝骠騎谘議、南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

    沈攸之反,高帝深以爲憂。

    善明獻計曰:“沈攸之控引八州,縱一情蓄斂,苞藏賊志,于焉十年。

    一性一既險躁,才非持重,起逆累旬,遲回不進,豈應有所待也?一則闇于兵機,二則人情離怨,三則有掣肘之患,四則天奪其魄。

    本疑其輕速,掩襲未備;今六師齊奮,諸侯同舉,此已籠之鳥耳。

    ”事平,高帝召善明還都,謂曰:“卿策沈攸之,雖張良、陳平适如此耳。

    ”仍遷太尉右司馬。

     齊台建,爲右衛将軍,辭疾不拜。

    司空褚彥回謂善明曰:“高尚之事,乃卿從來素意,今朝廷方相委待,讵得便學松、喬邪。

    ”善明答曰:“我本無宦情,既逢知己,所以戮力驅馳。

    天地廓清,朝廷濟濟,鄙吝既申,不敢昧于富貴矣。

    ” 高帝踐阼,以善明勳誠,欲與之祿,召謂曰:“淮南近畿,國之形勝,非親賢不居,卿與我卧理之。

    ”乃代明帝爲淮南宣城二郡太守。

    遣使拜授,封新淦伯。

    善明至郡,上表陳事凡一十一條:其一以爲“天地開創,宜存問遠方,廣宣慈澤”。

    其二以爲“京都遠近所歸,宜遣醫藥,問其疾苦,年九十以上及六疾不能自存者,随宜量賜”。

    其三以爲“宋氏赦令,蒙原者寡。

    愚謂今下赦書,宜令事實相副”。

    其四以爲“劉昶猶存,容能送死境上,諸城宜應嚴備”。

    其五以爲“宜除宋氏大明以來苛政細制,以崇簡易”。

    其六以爲“凡諸土木之費,且可權停”。

    其七以爲“帝子王女,宜崇儉約”。

    其八以爲“宜诏百官及府州郡縣,各貢谠言,以弘廣唐、虞之美”。

    其九以爲“忠貞孝悌,宜擢以殊階;清儉苦節,應授以政務”。

    其十以爲“革命惟始,宜擇才北使”。

    其十一以爲“交州險敻,要荒之表,宋末政苛,遂至怨叛。

    今宜懷以恩德,未應遠勞将士,搖動邊甿”。

    又撰賢聖雜語奏之,托以諷谏。

    上優诏答之。

     又谏起宣一陽一門,表陳:“宜明守宰賞罰,立學校,制齊禮,開賓館以接鄰國。

    ”上答曰:“夫賞罰以懲守宰,飾館以待遐荒,皆古之善政,吾所宜勉。

    更撰新禮,或非易制。

    國學之美,已敕公卿。

    宣一陽一門今敕停。

    寡德多阙,思複有聞。

    ” 善明身長七尺九寸,質素不好聲色,所居茅齋,斧木而已。

    一床一榻幾案,不加劃削。

    少立節行,常雲:“在家當孝,爲吏當清,子孫楷栻足矣。

    ”及累爲州郡,頗黩财賄,崔祖思怪而問之,答曰:“管子雲,鮑叔知我。

    ”因流涕曰:“方寸亂矣,豈暇爲廉。

    ”所得金錢皆以贖母。

    及母至,清節方峻。

    所曆之職,廉簡不煩,俸祿散之親友。

     與崔祖思友善,祖思出爲青冀二州,善明遺書敍舊,因相勖以忠概。

    及聞祖思死,恸哭,仍得病。

    建元二年卒,遺命薄殡。

    贈左将軍、豫州刺史,諡烈伯。

    子滌嗣。

     善明家無遺儲,唯有書八千卷。

    高帝聞其清貧,賜滌家葛塘屯谷五百斛,曰:“葛屯亦吾之垣下,令後世知其見異。

    ” 善明從弟僧副字士雲,位前将軍,封豐一陽一男,卒于巴西、梓潼二郡太守。

    上圖功臣像贊,僧副亦在焉。

     兄法護字士伯,有學業,位濟一陰一太守。

     論曰:詩稱“抑抑威儀,惟人之則。

    ”又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觀夫杲之風一流所得,休野行己之度,蓋其有焉。

    仲和一性一履所遵,德璋業尚所守,殆人望也。

    懷珍宗族文質斌斌,自宋至梁,時移三代,或以隐節取斑,或以文雅見重。

    古人雲立言立德,斯門其有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