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44 列傳第三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爲邵陵王友。
時宋道衰謝,諸王微弱,故不廢此官。
升明三年,爲會稽太守,都督五郡。
封聞喜公。
宋元嘉中,凡事皆責成郡縣,孝武後,徵求急速,以郡縣遲緩,始遣台使,自此公役勞擾。
高帝踐阼,子良陳之,請息其弊。
子良敦義一愛一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賜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給其薪蘇。
郡合下有虞翻舊一床一,罷任還,乃緻以歸。
後于西邸起古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
夏禹廟盛有禱祀,子良曰:“禹泣辜表仁,菲食旌約,服玩果粽,足以緻誠。
”使歲獻扇簟而已。
時有山一陰一人孔平詣子良訟嫂市米負錢不還。
子良歎曰:“昔高文通與寡嫂訟田,義異于此。
”乃賜米錢以償平。
建元二年,穆妃薨,去官,仍爲丹一陽一尹,開私倉振屬縣貧人。
先是太妃以七月薨,子良以八月奉兇問。
及小祥,疑南郡王應相待。
尚書左仆射王儉議以爲“禮有倫序,義無徒設。
如令遠則不待,近必相須,禮例既乖,即心無取。
若疑兄弟同一居,吉兇舛雜,則遠還之子,自應開立别門,以終喪事,靈筵祭奠,随在家之人,再期而毀。
庶子在家,亦不待嫡。
而況儲妃正體王室,中軍長嫡之重,天朝又行權制,進退彌複非疑。
謂應不相待,中軍祥缟之日,聞喜緻哀而已,不受吊慰。
至聞喜變除,昆弟亦宜相就寫情,不對客”。
從之。
武帝即位,封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
永明二年,爲護軍将軍,兼司徒。
四年,進号車騎将軍。
子良少有清尚,禮才好士,居不疑之地,傾意賓客,天下才學皆遊集焉。
善立勝事,夏月客至,爲設瓜飲及甘果,着之文教。
士子文章及朝貴辭翰,皆發教撰錄。
是時上新視政,水旱不時,子良密啓請原除逋租。
又陳寬刑息役,輕賦省徭。
并陳“泉鑄歲遠,類多翦鑿,江東大錢,十不一在,公家所受,必須輪郭完全,遂買本一千,加子七百,求請無地,捶革相繼。
尋完者爲用,既不兼兩,回複遷貿,會非委積,徒令小人每嬰困苦。
且錢布相半,爲制永久,或聞長宰須令輸直,進違舊科,退容一奸一利”。
五年,正位司徒,給班劍二十人,侍中如故。
移居雞籠山西邸,集學士抄五經百家,依皇覽例爲四部要略千卷。
招緻名僧,講論佛法,造經呗新聲,道俗之盛,江左未有。
武帝好射雉,子良啓谏。
先是左衛殿中将軍邯鄲超上書谏射雉,武帝爲止,久之,超竟被誅。
永明末,上将複射雉,子良複谏,前後所陳,上雖不盡納,而深見一寵一愛一。
又與文惠太子同好釋氏,甚相友悌。
子良敬信尤笃,數于邸園營齋戒,大集朝臣衆僧,至賦食行水,或躬親其事,世頗以爲失宰相體。
勸人爲善,未嘗厭倦,以此終緻盛名。
八年,給三望車。
九年,都下大水,吳興偏劇,子良開倉振救貧病不能立者,于第北立廨收養,給衣及藥。
十年,領尚書令、揚州刺史,本官如故。
尋解尚書令,加中書監。
文惠太子薨,武帝檢行東宮,見太子服禦羽儀,多過制度,上大怒,以子良與太子善,不啓聞,頗加嫌責。
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醫藥。
子良啓進沙門于殿戶前誦經,武帝爲感夢見優昙缽花。
子良案佛經宣旨,使禦府以銅爲花,插禦一床一四角。
日夜在殿内,太孫間日入參。
武帝暴漸,内外惶懼,百僚皆已變服,物議疑立子良。
俄頃而蘇,問太孫所在,因召東宮器甲皆入,遺诏使子良輔政,明帝知尚書事。
子良素仁厚,不樂時務,乃推明帝。
诏雲:“事無大小,悉與鸾參懷”,子良所志也。
太孫少養于子良妃袁氏,甚着慈一愛一,既懼前不得立,自此深忌子良。
大行出太極殿,子良居中書省,帝使虎贲中郎将潘敞二百人仗,屯太極西階之下。
成服後,諸王皆出,子良乞停至山陵,不許。
進位太傅,增班劍爲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
隆昌元年,加殊禮,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進督南徐州。
其年疾笃,謂左右曰:“門外應有異。
”遣人視,見淮中魚無算,皆浮出一水上向城門。
尋薨,年三十五。
帝常慮子良異志,及薨,甚悅。
诏給東園溫明秘器,斂以衮冕之服,東府施喪位,大鴻胪持節監護,太官朝夕送祭。
又诏追崇假黃钺、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宰、領大将軍、揚州牧,綠綟绶,備九服錫命之禮,使持節、中書監、王如故。
給九旒鸾辂、黃屋左纛、轀輬車、前後部羽葆、鼓吹,挽歌二部,虎贲班劍百人,葬禮依晉安平王孚故事。
初,豫章王嶷葬金牛山,文惠太子葬夾石。
子良臨送,望祖硎山悲感歎曰:“北瞻吾叔,前望吾兄,死而有知,請葬茲地。
”及薨,遂葬焉。
所着内外文筆數十卷,雖無文采,多是勸戒。
子良既亡,故人皆來奔赴,陸惠曉于邸門逢袁彖,問之曰:“近者雲雲,定複何謂?王融見殺,而魏準破膽。
道路籍籍,又雲竟陵不永天年,有之乎?”答曰:“齊氏微弱,已數年矣,爪牙柱石之臣都盡,命之所馀,政風一流名士耳。
若不立長君,無以鎮安四海。
王融雖爲身計,實安社稷,恨其不能斷事,以至于此。
道路之談,自爲虛說耳,蒼生方塗炭矣,政當瀝耳聽之。
”建武中,故吏範雲上表爲子良立碑,事不行。
子昭胄嗣。
昭胄字景胤,泛涉書史,有父風,位太常。
以封境邊魏,永元元年,改封巴陵王。
先是,王敬則事起,南康侯子恪在吳郡,明帝慮有同異,召諸王侯入宮,晉安王寶義及江陵公寶覽住中書省,高、武諸孫住西省,敕人各兩左右自随,過此依軍法;孩抱者一乳一母随入。
其夜并将加害,賴子恪至乃免。
自建武以來,高、武王侯,居常震怖,朝不保夕,至是尤甚。
及陳顯達起事,王侯複入宮,昭胄懲往時之懼,與弟永新侯昭穎逃奔江西,變形爲道人。
崔慧景舉兵,昭胄兄弟出投之。
慧景敗,昭胄兄弟首出投台軍主胡松,各以王侯還第,不自安,謀爲身計。
子良故防合桑偃爲梅蟲兒軍副,結前巴西太守蕭寅,謀立昭胄。
昭胄許事克用寅爲尚書左仆射、護軍,以寅有部曲,大事皆委之。
時胡松領軍在新亭,寅遣人說之,松許諾。
又張欣泰嘗爲雍州,亦有部曲,昭胄又遣房天寶以謀告
時宋道衰謝,諸王微弱,故不廢此官。
升明三年,爲會稽太守,都督五郡。
封聞喜公。
宋元嘉中,凡事皆責成郡縣,孝武後,徵求急速,以郡縣遲緩,始遣台使,自此公役勞擾。
高帝踐阼,子良陳之,請息其弊。
子良敦義一愛一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賜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給其薪蘇。
郡合下有虞翻舊一床一,罷任還,乃緻以歸。
後于西邸起古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
夏禹廟盛有禱祀,子良曰:“禹泣辜表仁,菲食旌約,服玩果粽,足以緻誠。
”使歲獻扇簟而已。
時有山一陰一人孔平詣子良訟嫂市米負錢不還。
子良歎曰:“昔高文通與寡嫂訟田,義異于此。
”乃賜米錢以償平。
建元二年,穆妃薨,去官,仍爲丹一陽一尹,開私倉振屬縣貧人。
先是太妃以七月薨,子良以八月奉兇問。
及小祥,疑南郡王應相待。
尚書左仆射王儉議以爲“禮有倫序,義無徒設。
如令遠則不待,近必相須,禮例既乖,即心無取。
若疑兄弟同一居,吉兇舛雜,則遠還之子,自應開立别門,以終喪事,靈筵祭奠,随在家之人,再期而毀。
庶子在家,亦不待嫡。
而況儲妃正體王室,中軍長嫡之重,天朝又行權制,進退彌複非疑。
謂應不相待,中軍祥缟之日,聞喜緻哀而已,不受吊慰。
至聞喜變除,昆弟亦宜相就寫情,不對客”。
從之。
武帝即位,封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
永明二年,爲護軍将軍,兼司徒。
四年,進号車騎将軍。
子良少有清尚,禮才好士,居不疑之地,傾意賓客,天下才學皆遊集焉。
善立勝事,夏月客至,爲設瓜飲及甘果,着之文教。
士子文章及朝貴辭翰,皆發教撰錄。
是時上新視政,水旱不時,子良密啓請原除逋租。
又陳寬刑息役,輕賦省徭。
并陳“泉鑄歲遠,類多翦鑿,江東大錢,十不一在,公家所受,必須輪郭完全,遂買本一千,加子七百,求請無地,捶革相繼。
尋完者爲用,既不兼兩,回複遷貿,會非委積,徒令小人每嬰困苦。
且錢布相半,爲制永久,或聞長宰須令輸直,進違舊科,退容一奸一利”。
五年,正位司徒,給班劍二十人,侍中如故。
移居雞籠山西邸,集學士抄五經百家,依皇覽例爲四部要略千卷。
招緻名僧,講論佛法,造經呗新聲,道俗之盛,江左未有。
武帝好射雉,子良啓谏。
先是左衛殿中将軍邯鄲超上書谏射雉,武帝爲止,久之,超竟被誅。
永明末,上将複射雉,子良複谏,前後所陳,上雖不盡納,而深見一寵一愛一。
又與文惠太子同好釋氏,甚相友悌。
子良敬信尤笃,數于邸園營齋戒,大集朝臣衆僧,至賦食行水,或躬親其事,世頗以爲失宰相體。
勸人爲善,未嘗厭倦,以此終緻盛名。
八年,給三望車。
九年,都下大水,吳興偏劇,子良開倉振救貧病不能立者,于第北立廨收養,給衣及藥。
十年,領尚書令、揚州刺史,本官如故。
尋解尚書令,加中書監。
文惠太子薨,武帝檢行東宮,見太子服禦羽儀,多過制度,上大怒,以子良與太子善,不啓聞,頗加嫌責。
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醫藥。
子良啓進沙門于殿戶前誦經,武帝爲感夢見優昙缽花。
子良案佛經宣旨,使禦府以銅爲花,插禦一床一四角。
日夜在殿内,太孫間日入參。
武帝暴漸,内外惶懼,百僚皆已變服,物議疑立子良。
俄頃而蘇,問太孫所在,因召東宮器甲皆入,遺诏使子良輔政,明帝知尚書事。
子良素仁厚,不樂時務,乃推明帝。
诏雲:“事無大小,悉與鸾參懷”,子良所志也。
太孫少養于子良妃袁氏,甚着慈一愛一,既懼前不得立,自此深忌子良。
大行出太極殿,子良居中書省,帝使虎贲中郎将潘敞二百人仗,屯太極西階之下。
成服後,諸王皆出,子良乞停至山陵,不許。
進位太傅,增班劍爲三十人,本官如故,解侍中。
隆昌元年,加殊禮,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進督南徐州。
其年疾笃,謂左右曰:“門外應有異。
”遣人視,見淮中魚無算,皆浮出一水上向城門。
尋薨,年三十五。
帝常慮子良異志,及薨,甚悅。
诏給東園溫明秘器,斂以衮冕之服,東府施喪位,大鴻胪持節監護,太官朝夕送祭。
又诏追崇假黃钺、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宰、領大将軍、揚州牧,綠綟绶,備九服錫命之禮,使持節、中書監、王如故。
給九旒鸾辂、黃屋左纛、轀輬車、前後部羽葆、鼓吹,挽歌二部,虎贲班劍百人,葬禮依晉安平王孚故事。
初,豫章王嶷葬金牛山,文惠太子葬夾石。
子良臨送,望祖硎山悲感歎曰:“北瞻吾叔,前望吾兄,死而有知,請葬茲地。
”及薨,遂葬焉。
所着内外文筆數十卷,雖無文采,多是勸戒。
子良既亡,故人皆來奔赴,陸惠曉于邸門逢袁彖,問之曰:“近者雲雲,定複何謂?王融見殺,而魏準破膽。
道路籍籍,又雲竟陵不永天年,有之乎?”答曰:“齊氏微弱,已數年矣,爪牙柱石之臣都盡,命之所馀,政風一流名士耳。
若不立長君,無以鎮安四海。
王融雖爲身計,實安社稷,恨其不能斷事,以至于此。
道路之談,自爲虛說耳,蒼生方塗炭矣,政當瀝耳聽之。
”建武中,故吏範雲上表爲子良立碑,事不行。
子昭胄嗣。
昭胄字景胤,泛涉書史,有父風,位太常。
以封境邊魏,永元元年,改封巴陵王。
先是,王敬則事起,南康侯子恪在吳郡,明帝慮有同異,召諸王侯入宮,晉安王寶義及江陵公寶覽住中書省,高、武諸孫住西省,敕人各兩左右自随,過此依軍法;孩抱者一乳一母随入。
其夜并将加害,賴子恪至乃免。
自建武以來,高、武王侯,居常震怖,朝不保夕,至是尤甚。
及陳顯達起事,王侯複入宮,昭胄懲往時之懼,與弟永新侯昭穎逃奔江西,變形爲道人。
崔慧景舉兵,昭胄兄弟出投之。
慧景敗,昭胄兄弟首出投台軍主胡松,各以王侯還第,不自安,謀爲身計。
子良故防合桑偃爲梅蟲兒軍副,結前巴西太守蕭寅,謀立昭胄。
昭胄許事克用寅爲尚書左仆射、護軍,以寅有部曲,大事皆委之。
時胡松領軍在新亭,寅遣人說之,松許諾。
又張欣泰嘗爲雍州,亦有部曲,昭胄又遣房天寶以謀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