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五十八 【宋紀一百五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蠲兩浙阙雨州縣貧民逋賦。
命大理、三衙、臨安府、兩浙州縣決系囚。
丁酉,诏求直言。
五月,王楠以韓侂胄、蘇師旦首至金,丁未,金主禦應天門,備黃麾立仗受之,百官上表稱賀。
懸二首并畫像于通衢,令百姓縱觀,然後漆其首,藏軍器庫。
遂命完顔匡等罷兵,更元帥府為樞密院,遣使來歸大散關及濠州。
金主問右司郎中王維翰曰:“宋人請和,複能背盟否?”維翰曰:“宋主怠于政事,南兵佻弱,兩淮兵後,千裡蕭條,其臣懲韓侂胄、蘇師旦,無敢執其咎者,不足憂也。
唯北方當勞聖慮耳。
” 辛酉,賜禮部進士鄭自成以下四百六十二人及第、出身。
丁卯,以蝗災,诏侍從、台谏疏奏阙政,監司、守令條上民間利害。
太子詹事婁機言:“和議甫成,先務安靜,葺罅漏以成紀綱,節财用以固邦本,練本卒以壯國威。
”俄遷禮部尚書。
金遣使分路捕蝗。
六月,金主谒謝于衍慶宮。
乙亥,參知政事衛泾罷。
癸未,金以許宋平,诏中外,免河南、山東、陝西等六路夏稅,河東、河北、大名等五路半之。
甲申,簽書樞密院事林大中卒,谥正惠。
大中清修寡欲,退然如不勝衣;及遇事而發,凜乎不可犯。
丁亥,金以左都監烏庫哩誼為禦史大夫。
辛卯,以史彌遠兼參知政事。
秋,七月,辛醜,诏呂祖泰特補上州文學。
乙巳,金朝獻于衍慶宮。
诏頒捕蝗圖于中外。
癸醜,召江淮制置大使邱崈同知樞密院事,未至,卒。
崈嘗慷慨曰:“生無以報國,死願為猛将以複仇!” 尋用趙汝愚子奉議郎、知南昌縣崇憲為籍田令,崇憲上疏力辭,以為:“先臣之冤未悉昭白,而其孤先被一寵一光,非公朝所以勸忠孝、厲廉恥之意。
”俄改監行在都進奏院,又引陳瓘論司馬光、呂公著複官事申言之,“乞以所陳下三省集議,若先臣心迹有一如言者所論,即近日恩典皆為冒濫,先臣複官賜谥與臣新命,俱合追寝。
如公論果謂誣蔑,乞昭示中外,使先臣之讒謗既辨,忠節自明,而憲聖慈烈皇後擁佑之功德益顯,然後申饬史館,改正誣史,垂萬世之公。
”又請正趙師召妄貢封章之罪,究蔡琏與大臣為仇之一奸一,毀龔頤正《續稽古錄》之妄,诏兩省、史館考定以聞。
吏部尚書兼修國史樓鑰等請施行如章,從之。
已而誣史尚未正,崇憲複言:“前日史官徒以權臣風旨,刊舊史,焚元稿,略無留難;今被诏再三,莫有慨然奮直筆者,何小人敢于為惡,而謂之君子者顧不能勇于為善耶?”聞者愧之。
其後玉牒、日曆所卒以《重修龍飛事實》進呈,因崇憲請也。
八月,辛巳,以禮部尚書婁機同知樞密院事,吏部尚書樓鑰簽書樞密院事。
鑰持論堅正,忤韓侂胄意,奉祠累年,至是與機同入樞府。
值幹戈甫定,信使往來,機裨贊之功為多。
尤惜名一器,守法度,進退人物,直言可否,不市私恩,不避嫌怨。
庚寅,金主如秋山。
甲午,發粟三十萬石,赈粜江、淮流民。
九月,辛醜,金使完顔侃、喬宇入見。
诏以和議成谕天下。
中書議表賀,又有以此為二府功,欲差次遷秩。
權兵部尚書倪思曰:“澶淵之役,捷而班師,天子下诏罪己,中書、樞密待罪。
今屈己以盟,奈何君相反以為慶?”乃止。
壬子,出安邊所錢百萬缗,命江淮制置大使司籴米赈濟饑民。
史彌遠漸作威福,倪思進對,因言:“臣前日論樞臣獨班奏事,恐蹈往轍。
宗社不堪再壞,宜親擢台谏以革權臣之弊,并任宰輔以防專權之失。
”彌遠聞而恚恨,思遂求去,出知鎮江府。
召太學正浦城真德秀為博士。
人對,首言:“權臣開邊,南北塗炭,今茲繼好,豈非天下之福!然日者行人之遣,金人欲多歲币之數,而吾亦曰可增;金人欲得一奸一人之首,而吾亦曰可與;往來之稱謂,犒軍之金帛,根括歸明流徙之民,皆承之惟謹,得無滋嫚我乎?抑善謀國者,不觀敵情,觀吾政事。
今号為更化,而無以使敵情之畏服,正恐彼資吾歲賂以厚其力,乘吾不備以長其謀,一旦挑争端而吾無以應,此有識所為寒心。
”又言:“侂胄自知不為清議所容,至誠憂國之士,則名為好異,于是忠良之士斥而正論不聞;正以誠意之學,則誣以好名,于是僞學之論興而正道不行。
今日改弦更張,正當褒崇名節,明示好尚。
” 召李道傳為太學博士,遷太常博士兼沂王府小學教授。
會沂府有母喪,遺表,官吏例進秩,道傳曰:“有襄事之勞者,推恩可也,吾屬何預焉!”于是皆辭不受。
遷著作佐郎,見帝,首言:“憂危之言不聞于朝廷,非治世之象,今民力未裕,民心未固,财用未阜,儲蓄未豐,邊備未修,将帥未擇,風俗未能知義而不偷,人才未能彙進而不乏,而八者之中,複以人才為要。
願陛下搜羅人才,以待天下未至之憂。
”帝嘉納之。
初,道傳為蓬州學教授,吳曦一黨一以意脅道傳,道傳棄官去,且贻書安一撫使楊輔,謂曦可坐而縛。
至是曦平,诏以道傳抗節不撓,召入。
執政有不喜道學者,道傳略不為動。
甲子,金遣吏部尚書賈守謙等十三人與各路按察司推排民戶物力。
乙醜,金主還都。
冬,十月,丙子,以錢象祖為左丞相,史彌遠為右丞相,雷孝右知樞密院事,樓鑰同知樞密院事,婁機參知政事。
陳晦草彌遠制,用“昆命元龜”語,倪思歎曰:“董賢為大司馬,冊文有‘允執厥中’一語,蕭鹹以為堯禅舜之文,長老見之,莫不心懼。
今制詞所引,此舜、禹揖遜也,天下有如蕭鹹者讀之,得不大駭乎?”乃上省牍,請帖改麻制,诏下分晰。
彌遠道除晦殿中侍禦史,即劾思籓臣,僭論麻制,镌職,罷之,自是思不複起。
诏:“硃熹特賜谥,令有司議奏,仍與遺表恩澤一名。
” 己卯,褒錄慶元上書楊宏中等六人。
庚辰,封伯柷為安定郡王。
辛巳,蔡琏除名,配贛州牢城。
十一月,丁酉朔,金初設三司使,掌叛鹽鐵、度支、勸農事,以樞密使赫舍哩子仁為之。
诏諸路按察使并兼轉運使。
癸卯,金主戒谕尚書省曰:“國家之治,在于紀綱;紀綱所先,賞罰必信。
今乃上自省部之重,下逮司縣之間,律度弗循,私懷自便,遷延曠廢,苟且成風,習此為恒,從何緻理?朝廷者,百官之本;京師者,諸夏之儀。
其勖自今,各懲已往,遵繩奉法,竭力赴功,無枉撓以徇情,無依違而避勢,一歸于正,用範乃民。
” 丁未,金谕臨潢、泰州路兵馬都總管承裔等修邊備。
金主得嗽疾,頗困,時承禦賈氏、範氏皆有娠,未及一乳一月。
會衛王永濟自武定軍來朝,金主無嗣,疏忌宗室,以永濟柔一弱,鮮智能,故一愛一之,欲傳以位。
朝辭之日,力疾與之擊球,謂衛王曰:“叔王不欲作主人,遽欲去耶?”李元妃在旁,謂金主曰:“此非輕言者。
”乙卯,金主疾革,衛王未發。
元妃與黃門李新喜議立衛王,使内侍潘守恒召之。
守恒曰:“此大事,當與大臣議。
”乃使守恒召平章政事完顔匡。
匡,顯宗侍讀,最為舊臣,有征伐功,故獨召之。
匡至,遂與定策立衛王。
丙辰,金主殂于福安殿,年四十一。
遺诏:“皇叔衛王即皇帝位。
”且曰:“朕内人見有娠者兩位,如其中有男,當立為儲貳,皆男,則擇可立者立之。
”衛王承诏舉哀,即皇帝位。
戊午,右丞相史彌遠以母憂去位。
十二月,戊辰,左丞相錢象祖罷。
庚午,四川初行當五大錢。
升嘉興府為嘉興軍節度。
戊寅,遣曾從龍使金吊祭。
己醜,遣宇文紹彭使金,賀即位。
是冬,蒙古再伐托克托及庫楚類汗。
時斡伊喇部等遇蒙古前鋒,不戰而降,因用為鄉導,至蘇兒迪實河,讨默爾奇部,滅之。
托克托中流矢死,庫楚類汗奔契丹。
○甯宗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嘉定二年(金大安元年,蒙古太祖四年) 春,正月,庚子,诏内外有司條陳節用事。
辛醜,金太史奏:“飛星如火,起天市垣,有尾,迹若赤龍。
” 金遣費摩正來告哀。
丁巳,以樓鑰參知政事,禦史中丞章良能同知樞密院事,吏部尚書宇文紹節簽書院事。
鑰上書曰:“諸道置帥官,稱安一撫,兼兵民之權,有分阃之制,朝廷選擇甚重。
比來遇盜賊竊發,州縣所不能制者,必使帥臣親行,雖多成功,臣竊慮之。
水旱、饑馑既不能免,
命大理、三衙、臨安府、兩浙州縣決系囚。
丁酉,诏求直言。
五月,王楠以韓侂胄、蘇師旦首至金,丁未,金主禦應天門,備黃麾立仗受之,百官上表稱賀。
懸二首并畫像于通衢,令百姓縱觀,然後漆其首,藏軍器庫。
遂命完顔匡等罷兵,更元帥府為樞密院,遣使來歸大散關及濠州。
金主問右司郎中王維翰曰:“宋人請和,複能背盟否?”維翰曰:“宋主怠于政事,南兵佻弱,兩淮兵後,千裡蕭條,其臣懲韓侂胄、蘇師旦,無敢執其咎者,不足憂也。
唯北方當勞聖慮耳。
” 辛酉,賜禮部進士鄭自成以下四百六十二人及第、出身。
丁卯,以蝗災,诏侍從、台谏疏奏阙政,監司、守令條上民間利害。
太子詹事婁機言:“和議甫成,先務安靜,葺罅漏以成紀綱,節财用以固邦本,練本卒以壯國威。
”俄遷禮部尚書。
金遣使分路捕蝗。
六月,金主谒謝于衍慶宮。
乙亥,參知政事衛泾罷。
癸未,金以許宋平,诏中外,免河南、山東、陝西等六路夏稅,河東、河北、大名等五路半之。
甲申,簽書樞密院事林大中卒,谥正惠。
大中清修寡欲,退然如不勝衣;及遇事而發,凜乎不可犯。
丁亥,金以左都監烏庫哩誼為禦史大夫。
辛卯,以史彌遠兼參知政事。
秋,七月,辛醜,诏呂祖泰特補上州文學。
乙巳,金朝獻于衍慶宮。
诏頒捕蝗圖于中外。
癸醜,召江淮制置大使邱崈同知樞密院事,未至,卒。
崈嘗慷慨曰:“生無以報國,死願為猛将以複仇!” 尋用趙汝愚子奉議郎、知南昌縣崇憲為籍田令,崇憲上疏力辭,以為:“先臣之冤未悉昭白,而其孤先被一寵一光,非公朝所以勸忠孝、厲廉恥之意。
”俄改監行在都進奏院,又引陳瓘論司馬光、呂公著複官事申言之,“乞以所陳下三省集議,若先臣心迹有一如言者所論,即近日恩典皆為冒濫,先臣複官賜谥與臣新命,俱合追寝。
如公論果謂誣蔑,乞昭示中外,使先臣之讒謗既辨,忠節自明,而憲聖慈烈皇後擁佑之功德益顯,然後申饬史館,改正誣史,垂萬世之公。
”又請正趙師召妄貢封章之罪,究蔡琏與大臣為仇之一奸一,毀龔頤正《續稽古錄》之妄,诏兩省、史館考定以聞。
吏部尚書兼修國史樓鑰等請施行如章,從之。
已而誣史尚未正,崇憲複言:“前日史官徒以權臣風旨,刊舊史,焚元稿,略無留難;今被诏再三,莫有慨然奮直筆者,何小人敢于為惡,而謂之君子者顧不能勇于為善耶?”聞者愧之。
其後玉牒、日曆所卒以《重修龍飛事實》進呈,因崇憲請也。
八月,辛巳,以禮部尚書婁機同知樞密院事,吏部尚書樓鑰簽書樞密院事。
鑰持論堅正,忤韓侂胄意,奉祠累年,至是與機同入樞府。
值幹戈甫定,信使往來,機裨贊之功為多。
尤惜名一器,守法度,進退人物,直言可否,不市私恩,不避嫌怨。
庚寅,金主如秋山。
甲午,發粟三十萬石,赈粜江、淮流民。
九月,辛醜,金使完顔侃、喬宇入見。
诏以和議成谕天下。
中書議表賀,又有以此為二府功,欲差次遷秩。
權兵部尚書倪思曰:“澶淵之役,捷而班師,天子下诏罪己,中書、樞密待罪。
今屈己以盟,奈何君相反以為慶?”乃止。
壬子,出安邊所錢百萬缗,命江淮制置大使司籴米赈濟饑民。
史彌遠漸作威福,倪思進對,因言:“臣前日論樞臣獨班奏事,恐蹈往轍。
宗社不堪再壞,宜親擢台谏以革權臣之弊,并任宰輔以防專權之失。
”彌遠聞而恚恨,思遂求去,出知鎮江府。
召太學正浦城真德秀為博士。
人對,首言:“權臣開邊,南北塗炭,今茲繼好,豈非天下之福!然日者行人之遣,金人欲多歲币之數,而吾亦曰可增;金人欲得一奸一人之首,而吾亦曰可與;往來之稱謂,犒軍之金帛,根括歸明流徙之民,皆承之惟謹,得無滋嫚我乎?抑善謀國者,不觀敵情,觀吾政事。
今号為更化,而無以使敵情之畏服,正恐彼資吾歲賂以厚其力,乘吾不備以長其謀,一旦挑争端而吾無以應,此有識所為寒心。
”又言:“侂胄自知不為清議所容,至誠憂國之士,則名為好異,于是忠良之士斥而正論不聞;正以誠意之學,則誣以好名,于是僞學之論興而正道不行。
今日改弦更張,正當褒崇名節,明示好尚。
” 召李道傳為太學博士,遷太常博士兼沂王府小學教授。
會沂府有母喪,遺表,官吏例進秩,道傳曰:“有襄事之勞者,推恩可也,吾屬何預焉!”于是皆辭不受。
遷著作佐郎,見帝,首言:“憂危之言不聞于朝廷,非治世之象,今民力未裕,民心未固,财用未阜,儲蓄未豐,邊備未修,将帥未擇,風俗未能知義而不偷,人才未能彙進而不乏,而八者之中,複以人才為要。
願陛下搜羅人才,以待天下未至之憂。
”帝嘉納之。
初,道傳為蓬州學教授,吳曦一黨一以意脅道傳,道傳棄官去,且贻書安一撫使楊輔,謂曦可坐而縛。
至是曦平,诏以道傳抗節不撓,召入。
執政有不喜道學者,道傳略不為動。
甲子,金遣吏部尚書賈守謙等十三人與各路按察司推排民戶物力。
乙醜,金主還都。
冬,十月,丙子,以錢象祖為左丞相,史彌遠為右丞相,雷孝右知樞密院事,樓鑰同知樞密院事,婁機參知政事。
陳晦草彌遠制,用“昆命元龜”語,倪思歎曰:“董賢為大司馬,冊文有‘允執厥中’一語,蕭鹹以為堯禅舜之文,長老見之,莫不心懼。
今制詞所引,此舜、禹揖遜也,天下有如蕭鹹者讀之,得不大駭乎?”乃上省牍,請帖改麻制,诏下分晰。
彌遠道除晦殿中侍禦史,即劾思籓臣,僭論麻制,镌職,罷之,自是思不複起。
诏:“硃熹特賜谥,令有司議奏,仍與遺表恩澤一名。
” 己卯,褒錄慶元上書楊宏中等六人。
庚辰,封伯柷為安定郡王。
辛巳,蔡琏除名,配贛州牢城。
十一月,丁酉朔,金初設三司使,掌叛鹽鐵、度支、勸農事,以樞密使赫舍哩子仁為之。
诏諸路按察使并兼轉運使。
癸卯,金主戒谕尚書省曰:“國家之治,在于紀綱;紀綱所先,賞罰必信。
今乃上自省部之重,下逮司縣之間,律度弗循,私懷自便,遷延曠廢,苟且成風,習此為恒,從何緻理?朝廷者,百官之本;京師者,諸夏之儀。
其勖自今,各懲已往,遵繩奉法,竭力赴功,無枉撓以徇情,無依違而避勢,一歸于正,用範乃民。
” 丁未,金谕臨潢、泰州路兵馬都總管承裔等修邊備。
金主得嗽疾,頗困,時承禦賈氏、範氏皆有娠,未及一乳一月。
會衛王永濟自武定軍來朝,金主無嗣,疏忌宗室,以永濟柔一弱,鮮智能,故一愛一之,欲傳以位。
朝辭之日,力疾與之擊球,謂衛王曰:“叔王不欲作主人,遽欲去耶?”李元妃在旁,謂金主曰:“此非輕言者。
”乙卯,金主疾革,衛王未發。
元妃與黃門李新喜議立衛王,使内侍潘守恒召之。
守恒曰:“此大事,當與大臣議。
”乃使守恒召平章政事完顔匡。
匡,顯宗侍讀,最為舊臣,有征伐功,故獨召之。
匡至,遂與定策立衛王。
丙辰,金主殂于福安殿,年四十一。
遺诏:“皇叔衛王即皇帝位。
”且曰:“朕内人見有娠者兩位,如其中有男,當立為儲貳,皆男,則擇可立者立之。
”衛王承诏舉哀,即皇帝位。
戊午,右丞相史彌遠以母憂去位。
十二月,戊辰,左丞相錢象祖罷。
庚午,四川初行當五大錢。
升嘉興府為嘉興軍節度。
戊寅,遣曾從龍使金吊祭。
己醜,遣宇文紹彭使金,賀即位。
是冬,蒙古再伐托克托及庫楚類汗。
時斡伊喇部等遇蒙古前鋒,不戰而降,因用為鄉導,至蘇兒迪實河,讨默爾奇部,滅之。
托克托中流矢死,庫楚類汗奔契丹。
○甯宗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嘉定二年(金大安元年,蒙古太祖四年) 春,正月,庚子,诏内外有司條陳節用事。
辛醜,金太史奏:“飛星如火,起天市垣,有尾,迹若赤龍。
” 金遣費摩正來告哀。
丁巳,以樓鑰參知政事,禦史中丞章良能同知樞密院事,吏部尚書宇文紹節簽書院事。
鑰上書曰:“諸道置帥官,稱安一撫,兼兵民之權,有分阃之制,朝廷選擇甚重。
比來遇盜賊竊發,州縣所不能制者,必使帥臣親行,雖多成功,臣竊慮之。
水旱、饑馑既不能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