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五十四 【宋紀一百五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且殺臣矣。
”金主惡其言不遜,事下有司,既而赦之。
執中本名呼沙呼,阿蘇之裔孫也。
己醜,金皇子洪輝生。
命禮部尚書張報祀高禖。
六月,戊申,金以澄州刺史王遵古為翰林直學士,仍敕無與撰述,入直則奏聞,或霖雨免入直,以遵古年老,且嘗侍講讀也。
戊辰,須淳熙寬恤诏令。
閏月,甲戌,内出銅器付尚書省毀之。
申嚴私鑄器之禁。
甲午,朝散大夫劉三傑,免喪入見,論“今日之憂有二:有邊境之憂,有僞學之憂。
邊境之憂,有大臣以任其責,臣未敢輕論。
若夫僞學之憂,姑未論其遠,請以三十馀年以來而論之:其始有張栻者,談一性一理之學,言一出口,噓枯吹生,人争趨之,可以獲利,栻雖欲為義,而學之者已為利矣。
又有硃熹者,專于為利,借《大學》、《中庸》以文其一奸一而行其計,下一拜則以為顔、闵,得一語即以為孔、孟,獲利愈廣,而肆無忌憚,然猶未有在上有勢者為之主盟。
已而周必大為右相,欲與左丞相王淮相傾而奪之一柄一,知此曹敢為無顧忌大言而能變亂黑白也,遂誘而置之朝列,卒藉其力傾去王淮,而此曹愈得志矣。
其後留正之來,雖明知此曹之非,顧勢已成,無可奈何,反藉其一黨一與心腹。
至趙汝愚。
則素懷不軌之心,非此曹莫與共事,而此曹變知汝愚之心也,垂涎利祿,甘為鷹犬以觊幸非望,故或駕姗笑君父之說于鄰國,或為三女一魚之符以惑衆庶,扇妖造怪,不可勝數,蓋前日為僞學,至此變而為逆一黨一矣。
賴陛下聖明,去之之早,此宗廟社稷無疆之福。
然今此曹潛形匿影,日夜伺隙。
雨旸稍愆,則喜見顔色;聞敵國侵擾之報,則移過于吾之君父。
如此鬼蜮,百方害人,防之不至,必受其禍。
臣謂今日之策,惟當銷之而已。
其習僞深而附逆因者,自知罪不容誅,終不肯為國家用;其它能革心易慮,則勿遂廢斥,使之去僞從正,以銷今日之憂。
” 疏入,韓侂胄大喜,即日除三傑右正言。
留正貶邵州居住。
是夏,大溪山島民作亂。
大溪山者,廣東海中島也。
提舉茶鹽徐安國,遣人入島捕私鹽,島民不安,嘯聚千馀人,入海為盜,揭榜疏安國之罪,掠商旅,殺平民。
經略使雷氵衆,素與安國有隙,至是安國乞遣兵讨之,侂不即發兵,而以安國生事聞于朝。
未幾,氵衆、安國俱罷。
秋,七月,壬寅朔,金主幸天慶觀,建普天大醮,禁屠宰,七日無奏刑,百司權停決罰。
庚午,監察禦史沈繼祖,錄淹囚四百馀條來上,诏進二官。
八月,庚辰,以軍器臨錢之望為秘閣修撰、知廣州。
金敕計議官所進奏帖可直言利害,勿用浮詞。
辛巳,金主以邊事未甯,集六品以上官于尚書省,問攻守之策。
凡中外臣僚,不以職位高下,或有方略材武,或長于調度,各舉三五人以備選用,期五日封章以進。
議者凡八十四人,言攻者五,言守者四十六,且攻且守者三十三,召對睿思殿,論難久之。
金北部複叛,參知政事裔戰敗。
丙戌,以丞相襄為左副元帥莅師。
裔旋罷。
金右丞胥持國,席龍擅政,多結一黨一援。
禦史台劾右司谏張複亨,右拾遺張嘉貞,同知安豐軍節度使事趙樞,同知定海軍節度使事張光庭,戶部主事高元甫,刑部員外郎張岩叟,尚書省令史傅汝梅、張翰、裴元、郭郛,皆趨走權門,人戲謂“胥門十哲”。
複亨、嘉貞尤卑佞苟進,不稱谏職,俱宜黜罷。
奏可。
于是持國緻仕,嘉貞等皆補外。
金左丞瓜勒佳衡罷,以參知政事董師中為左丞,以左宣徽使膏為右丞,以戶部尚書楊伯通參知政事。
庚寅,金樞密使唐古貢緻仕。
尋以襄為樞密使、平章政事。
辛卯,錢之望遣兵入大溪山,盡殺島民。
九月,壬寅,以四川旱,蠲民賦。
金遣官分詣上京、東京、北京、鹹平、臨潢、西京等路招募漢軍,不足則簽補之。
時北京民方艱食,樞密使襄出籴倉粟以濟之。
或以兵食方阙為言,襄曰:“烏有民足而兵不足者!”卒行之,民皆悅服。
癸醜,金以上京留守鈕祜祿額特喇為平章政事。
辛酉,金以樞密使襄知大興府事;胥持國為樞密副使、權參知政事,行省于北京。
它日,金主與翰林修撰路鐸論董師中、張萬公優劣,鐸曰:“師中附胥持國進,持國小人,不宜典軍馬。
以臣度之,不惟不允人望,亦必不能服軍心。
若回日複相,必亂天下。
”金主曰:“人臣進退人難,人君進退人易,朕豈以此人複為相耶?”持國旋卒于軍。
是日,诏:“監司、帥守薦舉改官,勿用僞學之人。
” 冬,十月,庚午朔,金初設講議所官六員,共議錢穀,以中都轉運使孫鐸、戶部侍郎高汝砺等為之。
庚辰,金尚書省奏:“高麗國牒報,其主以老疾,令母弟晫權國事。
” 十一月,辛醜,加谥孝宗曰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
太皇太後吳氏崩于壽慈宮,年八十三。
遺诰:“太上皇帝疾未痊,宜于宮中承重;皇帝服齊衰五月。
” 後實以辛卯崩,時郊祀期迫,或謂韓侂胄曰:“上親郊,不可不成禮,且有司所費既夥,奈何已之?”侂胄入其言。
”甲辰,祀圜丘。
乙巳,始發喪,诏服期年。
及侂胄誅,以劉光祖言,乃改從本日。
十二月,己巳朔,金敕禦史台糾察谄佞趨走有實迹者。
丙子,帝始禦正殿。
己卯,金始鑄承安寶貨。
丁酉,知綿州王沇疏請置僞學之籍,仍自今曾受僞學舉薦關陛及刑法廉吏自代之人,并令省部籍記姓名,與間慢差遣;從之。
于是僞學逆一黨一得罪著籍者,宰執則有趙汝愚、留正、周必大、王蔺四人,待制以上則有硃熹、徐誼、彭龜年、陳傅良、薛叔似、章穎、鄭湜、樓鑰、林大中、黃由、黃黻、何異、孫逢吉十三人,馀官則有劉光祖、呂祖儉、葉适、楊芳、項安世、李埴、沈有開、曾三聘、遊仲鴻、吳獵、李祥、楊簡、趙汝谠、趙汝談、陳岘、範仲黼、汪逵、孫元卿、袁燮、陳武、田澹、黃度、詹體仁、蔡幼學、黃颢、周南、吳柔勝、王厚之、孟浩、趙鞏、白炎震等三十一人,武臣則有皇甫斌、危仲壬、張緻遠三人,士人則有楊宏中、周端朝、張道、林仲麟、蔣傅、徐範、蔡元定、呂祖泰八人,共五十九人。
時黃由尚為吏部侍郎,言人主不可待天下以一黨一與,不必置籍以示不廣。
殿中侍禦史張岩劾由附阿,罷之。
擢沇為利州路轉運判官。
金高汝砺上言:“國家置谏臣以備侍從,蓋欲周知時政以參得失,非徒使排行就列而已。
故唐自凡中書、門下及三品以上入閤,必遣谏官随之,俾與聞政事,冀其有所開說。
今台省以下,遇朝奏事則一切回避,與諸侍衛之臣旅進旅退,殿廷論事,初莫得聞。
及其已行,又不詳其始末,遂事而谏,斯亦難矣。
顧谏職為何如哉?若曰非材,擇人可也,豈可置之言責而疏遠若是?自今以往,有司奏事,谏官得以預聞,庶幾少補。
”從之。
金李淑妃兄弟仁惠等幹預朝政,監察禦史姬端修上書乞遠小人。
金主遣仁惠傳诏問端修:“小人謂誰?其以姓名對。
”端修對曰:“小人者,李二惠兄弟。
”仁惠不敢隐,具奏之,金主雖責仁惠兄弟而不能去。
端修又刻簽書樞密院事完顔匡,疊被眷遇,行院于撫州,不知自潔。
轉運使溫昉,行六部事,主軍中饋饷,屈意事匡,以馬、币為獻,及私以官錢佐匡宴會費。
金主方委匡以邊事,寝其奏。
”金主惡其言不遜,事下有司,既而赦之。
執中本名呼沙呼,阿蘇之裔孫也。
己醜,金皇子洪輝生。
命禮部尚書張報祀高禖。
六月,戊申,金以澄州刺史王遵古為翰林直學士,仍敕無與撰述,入直則奏聞,或霖雨免入直,以遵古年老,且嘗侍講讀也。
戊辰,須淳熙寬恤诏令。
閏月,甲戌,内出銅器付尚書省毀之。
申嚴私鑄器之禁。
甲午,朝散大夫劉三傑,免喪入見,論“今日之憂有二:有邊境之憂,有僞學之憂。
邊境之憂,有大臣以任其責,臣未敢輕論。
若夫僞學之憂,姑未論其遠,請以三十馀年以來而論之:其始有張栻者,談一性一理之學,言一出口,噓枯吹生,人争趨之,可以獲利,栻雖欲為義,而學之者已為利矣。
又有硃熹者,專于為利,借《大學》、《中庸》以文其一奸一而行其計,下一拜則以為顔、闵,得一語即以為孔、孟,獲利愈廣,而肆無忌憚,然猶未有在上有勢者為之主盟。
已而周必大為右相,欲與左丞相王淮相傾而奪之一柄一,知此曹敢為無顧忌大言而能變亂黑白也,遂誘而置之朝列,卒藉其力傾去王淮,而此曹愈得志矣。
其後留正之來,雖明知此曹之非,顧勢已成,無可奈何,反藉其一黨一與心腹。
至趙汝愚。
則素懷不軌之心,非此曹莫與共事,而此曹變知汝愚之心也,垂涎利祿,甘為鷹犬以觊幸非望,故或駕姗笑君父之說于鄰國,或為三女一魚之符以惑衆庶,扇妖造怪,不可勝數,蓋前日為僞學,至此變而為逆一黨一矣。
賴陛下聖明,去之之早,此宗廟社稷無疆之福。
然今此曹潛形匿影,日夜伺隙。
雨旸稍愆,則喜見顔色;聞敵國侵擾之報,則移過于吾之君父。
如此鬼蜮,百方害人,防之不至,必受其禍。
臣謂今日之策,惟當銷之而已。
其習僞深而附逆因者,自知罪不容誅,終不肯為國家用;其它能革心易慮,則勿遂廢斥,使之去僞從正,以銷今日之憂。
” 疏入,韓侂胄大喜,即日除三傑右正言。
留正貶邵州居住。
是夏,大溪山島民作亂。
大溪山者,廣東海中島也。
提舉茶鹽徐安國,遣人入島捕私鹽,島民不安,嘯聚千馀人,入海為盜,揭榜疏安國之罪,掠商旅,殺平民。
經略使雷氵衆,素與安國有隙,至是安國乞遣兵讨之,侂不即發兵,而以安國生事聞于朝。
未幾,氵衆、安國俱罷。
秋,七月,壬寅朔,金主幸天慶觀,建普天大醮,禁屠宰,七日無奏刑,百司權停決罰。
庚午,監察禦史沈繼祖,錄淹囚四百馀條來上,诏進二官。
八月,庚辰,以軍器臨錢之望為秘閣修撰、知廣州。
金敕計議官所進奏帖可直言利害,勿用浮詞。
辛巳,金主以邊事未甯,集六品以上官于尚書省,問攻守之策。
凡中外臣僚,不以職位高下,或有方略材武,或長于調度,各舉三五人以備選用,期五日封章以進。
議者凡八十四人,言攻者五,言守者四十六,且攻且守者三十三,召對睿思殿,論難久之。
金北部複叛,參知政事裔戰敗。
丙戌,以丞相襄為左副元帥莅師。
裔旋罷。
金右丞胥持國,席龍擅政,多結一黨一援。
禦史台劾右司谏張複亨,右拾遺張嘉貞,同知安豐軍節度使事趙樞,同知定海軍節度使事張光庭,戶部主事高元甫,刑部員外郎張岩叟,尚書省令史傅汝梅、張翰、裴元、郭郛,皆趨走權門,人戲謂“胥門十哲”。
複亨、嘉貞尤卑佞苟進,不稱谏職,俱宜黜罷。
奏可。
于是持國緻仕,嘉貞等皆補外。
金左丞瓜勒佳衡罷,以參知政事董師中為左丞,以左宣徽使膏為右丞,以戶部尚書楊伯通參知政事。
庚寅,金樞密使唐古貢緻仕。
尋以襄為樞密使、平章政事。
辛卯,錢之望遣兵入大溪山,盡殺島民。
九月,壬寅,以四川旱,蠲民賦。
金遣官分詣上京、東京、北京、鹹平、臨潢、西京等路招募漢軍,不足則簽補之。
時北京民方艱食,樞密使襄出籴倉粟以濟之。
或以兵食方阙為言,襄曰:“烏有民足而兵不足者!”卒行之,民皆悅服。
癸醜,金以上京留守鈕祜祿額特喇為平章政事。
辛酉,金以樞密使襄知大興府事;胥持國為樞密副使、權參知政事,行省于北京。
它日,金主與翰林修撰路鐸論董師中、張萬公優劣,鐸曰:“師中附胥持國進,持國小人,不宜典軍馬。
以臣度之,不惟不允人望,亦必不能服軍心。
若回日複相,必亂天下。
”金主曰:“人臣進退人難,人君進退人易,朕豈以此人複為相耶?”持國旋卒于軍。
是日,诏:“監司、帥守薦舉改官,勿用僞學之人。
” 冬,十月,庚午朔,金初設講議所官六員,共議錢穀,以中都轉運使孫鐸、戶部侍郎高汝砺等為之。
庚辰,金尚書省奏:“高麗國牒報,其主以老疾,令母弟晫權國事。
” 十一月,辛醜,加谥孝宗曰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
太皇太後吳氏崩于壽慈宮,年八十三。
遺诰:“太上皇帝疾未痊,宜于宮中承重;皇帝服齊衰五月。
” 後實以辛卯崩,時郊祀期迫,或謂韓侂胄曰:“上親郊,不可不成禮,且有司所費既夥,奈何已之?”侂胄入其言。
”甲辰,祀圜丘。
乙巳,始發喪,诏服期年。
及侂胄誅,以劉光祖言,乃改從本日。
十二月,己巳朔,金敕禦史台糾察谄佞趨走有實迹者。
丙子,帝始禦正殿。
己卯,金始鑄承安寶貨。
丁酉,知綿州王沇疏請置僞學之籍,仍自今曾受僞學舉薦關陛及刑法廉吏自代之人,并令省部籍記姓名,與間慢差遣;從之。
于是僞學逆一黨一得罪著籍者,宰執則有趙汝愚、留正、周必大、王蔺四人,待制以上則有硃熹、徐誼、彭龜年、陳傅良、薛叔似、章穎、鄭湜、樓鑰、林大中、黃由、黃黻、何異、孫逢吉十三人,馀官則有劉光祖、呂祖儉、葉适、楊芳、項安世、李埴、沈有開、曾三聘、遊仲鴻、吳獵、李祥、楊簡、趙汝谠、趙汝談、陳岘、範仲黼、汪逵、孫元卿、袁燮、陳武、田澹、黃度、詹體仁、蔡幼學、黃颢、周南、吳柔勝、王厚之、孟浩、趙鞏、白炎震等三十一人,武臣則有皇甫斌、危仲壬、張緻遠三人,士人則有楊宏中、周端朝、張道、林仲麟、蔣傅、徐範、蔡元定、呂祖泰八人,共五十九人。
時黃由尚為吏部侍郎,言人主不可待天下以一黨一與,不必置籍以示不廣。
殿中侍禦史張岩劾由附阿,罷之。
擢沇為利州路轉運判官。
金高汝砺上言:“國家置谏臣以備侍從,蓋欲周知時政以參得失,非徒使排行就列而已。
故唐自凡中書、門下及三品以上入閤,必遣谏官随之,俾與聞政事,冀其有所開說。
今台省以下,遇朝奏事則一切回避,與諸侍衛之臣旅進旅退,殿廷論事,初莫得聞。
及其已行,又不詳其始末,遂事而谏,斯亦難矣。
顧谏職為何如哉?若曰非材,擇人可也,豈可置之言責而疏遠若是?自今以往,有司奏事,谏官得以預聞,庶幾少補。
”從之。
金李淑妃兄弟仁惠等幹預朝政,監察禦史姬端修上書乞遠小人。
金主遣仁惠傳诏問端修:“小人謂誰?其以姓名對。
”端修對曰:“小人者,李二惠兄弟。
”仁惠不敢隐,具奏之,金主雖責仁惠兄弟而不能去。
端修又刻簽書樞密院事完顔匡,疊被眷遇,行院于撫州,不知自潔。
轉運使溫昉,行六部事,主軍中饋饷,屈意事匡,以馬、币為獻,及私以官錢佐匡宴會費。
金主方委匡以邊事,寝其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