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五十三 【宋紀一百五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谒告,不入監。
時将禫祭,汝愚曰:“禫祭重事,王不可不出。
”翌日,群臣入,王亦入。
汝愚率百官詣梓宮前,太皇太後垂簾,汝愚率同列言曰:“皇帝疾,未能執喪,臣等乞立皇子嘉王為太子以系人心,皇帝批出有‘甚好’二字,繼有‘念欲退閑’之旨,取太皇太後處分。
”太皇太後曰:“既有禦筆,相公當奉行。
”汝愚曰:“茲事重大,播之天下,書之史冊,須議一指揮。
”太皇太後允諾。
汝愚袖出所拟指揮以進雲:“皇帝以疾,至今未能執喪,曾有禦筆,欲自退閑。
皇子嘉王擴,可即皇帝位。
尊皇帝為太上皇帝,皇後為太上皇後,移禦泰安宮。
”太皇太後覽畢,曰:“甚善!”汝愚曰:“自今臣等有合奏事,當取嗣君處分。
然恐兩宮父子間有難處者,須太皇太後主張。
”又言:“上皇疾未平,驟聞其事,不無驚疑,乞令都知楊舜卿提舉本宮任其責。
”遂召舜卿至簾前,面谕之。
太皇太後乃命汝愚以旨谕皇子即位。
皇子固辭曰:“恐負不孝名。
”汝愚言:“天子當以安社稷、定國家為孝,今中外人人憂亂,萬一變生,置太上皇何地?”衆扶皇子入素幄,被黃袍,方卻立未坐,汝愚率同列再拜。
皇子詣幾筵殿,哭盡哀。
須臾,立仗訖,催百官班,皇子衰服出,就重華殿東庑素幄立,内侍扶掖登禦座,百官起居訖,行禫祭禮。
命舜卿往南内請八寶,初猶靳與,舜卿傳奏皇太子即位,乃出寶與之。
汝愚即喪次召還留正。
尋诏:“秋暑,上皇未須移禦,即寝殿為泰安宮以奉上皇。
”中外晏然。
乙醜,太皇太後命立崇國夫人韓氏為皇後。
後,琦六世孫也,被選入宮,能順适兩宮意,遂歸嘉王邸,至是立為後。
丙寅,大赦。
丁卯,侍禦史張叔椿劾留正擅去相位,徙叔椿為吏部侍郎。
戊辰,诏求直言。
校書郎蔡幼學奏:“陛下欲盡為君之道,其要有三:事親,任賢,寬民。
而其本莫先于講學。
比年小人謀傾君子,為安靜和平之說以排之,故大臣當興治而以生事自疑,近臣當效忠而以忤旨擯棄,其極至于九重深拱而群臣盡廢,多士盈庭而一籌不吐,自非聖學日新,求賢如不及,何以作天下之才!”帝稱善。
庚午,诏秘閣修撰、知潭州硃熹詣阙。
複召留正赴都堂視事。
正既去,帝即位,以為大行攢宮總護使,入謝,複出城。
太皇太後複命速宣押,趙汝愚複以為請,帝手劄遣使召正還。
趙汝愚首裁抑僥幸,收召四方知名之士,中外引領望治。
乙亥,以汝愚為右丞相,陳骙知樞密院事,餘端禮參知政事。
汝愚辭不拜。
曰:“同姓之卿,不幸處君臣之變,敢言功乎!” 戊寅,加殿前都指揮使郭杲為武康軍節度使。
辛巳,以趙汝愚為樞密使。
壬午,以知閤門事韓侂胄為汝州防禦使。
初,侂胄欲推定策功,意望節钺,趙汝愚曰:“吾宗臣,汝外戚也,何可以言功?惟爪牙之臣,則當推賞。
”乃加杲節钺,但遷侂胄宜州觀察使。
侂胄大失望,然以傳導诏旨,浸見親幸。
知臨安府徐誼告汝愚曰;“侂胄異時必為國患,宜飽其欲而遠之。
”不聽。
汝愚欲推葉适之功,适辭曰:“國危效忠,職也,适何功之有!”及聞侂胄觖望,與知閤門劉弼言于汝愚曰:“侂胄所望,不過節钺,宜與之。
”不從。
适曰:“禍自此始矣。
”遂力求補外。
侍禦史章穎等劾内侍林億年、陳源、楊舜卿,诏:“億年、源與外祠,舜卿與内祠。
” 甲申,以兵部尚書羅點簽書樞密院事。
戊子,罷楊舜卿内祠,林億年常州居住,陳源撫州居住。
八月,辛卯,初禦行宮便殿聽政。
癸巳,除知潭州硃熹為煥章閣待制,兼侍講。
先是黃裳為嘉王副翊善,上皇谕之曰:“嘉王進學,皆卿之功。
”裳謝曰:“若欲進德修業,追迹古先哲王,須天下第一等人。
”上皇問為誰,裳以熹對。
彭龜年為嘉王府直講,因講經義,告王曰:“此硃熹說也。
”王善之。
至是趙汝愚首薦熹,遂召入經筵。
熹在道,聞泰安朝禮尚缺,近習已有用事者,即具奏雲:“陛下嗣位之初,方将一新庶政,所宜一愛一惜名一器,若使幸門一開,其弊不可複塞。
至于博延儒臣,專意講學,必求所以深得親歡者為建極導民之本,思所以大振朝納者為防微慮遠之圖。
”不報。
甲午,增置講讀官,以給事中黃裳、中書舍人陳傅良、彭龜年為之。
丁酉,以生日為天祐節,尋改曰瑞慶。
壬寅,诏經筵講官開陳經旨,救正阙失。
進封皇弟許國公抦為徐國公。
辛亥,金主還都。
金主謂宰執曰:“應奉王誕筠,朕欲以诏诰委之,其人才亦豈易得!聞文士多妒庭筠者,不論其文,顧以行止為訾。
大抵讀書人多口頰或相一黨一,昔東漢之士與宦者分朋,固無足怪。
如唐牛僧孺、李德裕,宋司馬光、王安石,均為儒者,而互相排毀,何耶?”遂遷庭筠為翰林修撰。
壬子,金河決一陽一武故堤,灌封丘而東,尚書省奏都水監官見水勢趨南,不預經畫,诏王汝嘉等各削官兩階,杖七十,罷之,命參知政事馮琪往視,仍許便宜從事。
河自元符二年,東流斷絕,北流合禦河,至清州入海,頗為通利。
南渡後,地入于金,河始離濬、滑故道,時有決溢。
至是河決一陽一武,由封丘東注梁山泺,分為二派,北派由北清河入海,南派由南清河入淮,汲、胙之間,河流遂絕。
丙辰,内批:“罷左丞相留正,以趙汝愚為右丞相。
”初,正言:“陛下勉徇群情以登大寶,當遇事從簡,示天下以不得已之意,實非頒爵之時。
”時韓侂胄浸謀預政,數詣部堂,正使省吏谕之曰:“此非知閤日往來之地。
”侂胄怒而退。
會正與汝愚議攢宮不合,侂胄因間之于帝,遂以手诏罷正,出知建康府。
正謹法度,惜名一器,汝愚本倚正共事,怒侂胄不以告,及來谒,辭不見,侂胄慚忿。
羅點謂汝愚曰:“公誤矣。
”汝愚悟,乃見之,侂胄終不怿。
硃熹辭新命,不許。
入對,首言:“乃者太皇太後躬定大策,陛下寅紹丕圖,可謂處之以權而庶幾不失其正。
今三月矣。
或反不能無疑于逆順之際,竊為陛下憂之。
猶有可诿者,亦曰陛下前日未嘗有求位之計,今日未嘗忘思親之心,此則所以行權而不失其正之根本也。
充未嘗求位之心以盡昂罪引慝之誠,充未嘗忘親之心以緻溫凊定省之理,始終不越乎此,而大倫可正,大本可立矣。
”時趙彥逾按視壽皇山陵,以為土肉淺薄,下有水石;孫逢吉覆按,請别求吉兆。
诏集議。
熹上議言:“壽皇聖德衣冠之藏,當博求名山,不宜偏信台史,委之水泉沙礫之中。
”不報。
丁巳,金賜從幸山後親軍銀絹有差。
九月,庚午,簽書樞密院事羅點卒。
點孝友端介,不為矯激崖異之行。
或謂天下事非才不辦,點曰:“當論其心,心苟不正,才雖過人,何取哉?”時給事中黃裳亦卒,趙汝愚泣謂帝曰:“黃裳、羅點,相繼淪謝。
二臣不幸,天下之不幸也。
” 辛未,合祭天地于明堂,大赦。
壬申,以刑部尚書京镗簽書樞密院事。
初,帝欲除镗帥蜀,趙汝愚謂人曰:“镗望輕資淺,豈可當此方面?”镗憾之,韓侂胄乃引以自助。
冬,十月,己醜,右谏議大夫張叔椿再劾留正擅去相位,诏落正觀文殿大學士。
庚寅,更泰安宮為壽康宮。
金遺戶部員外郎何格赈河決被災人戶。
癸巳,雷。
乙未,诏以一陰一陽一謬祐,雷電非時,台谏、侍從各疏朝政阙失以聞。
甲辰,以硃熹言,趣後省看詳應诏封事。
庚子,以久雨,命決系囚,釋杖以下。
辛醜,雅州蠻寇邊,土丁拒退之。
尋出降。
乙巳,上大行皇帝谥,廟号孝宗。
丙午,複以硃熹奏,卻瑞慶節賀表。
庚戌,改上安穆皇後谥曰成穆,安恭谥曰成恭。
金故尚書左丞張汝弼妻高陀幹,以逆謀伏誅。
汝弼與鎬王永中,甥舅也,一陰一相為一黨一
時将禫祭,汝愚曰:“禫祭重事,王不可不出。
”翌日,群臣入,王亦入。
汝愚率百官詣梓宮前,太皇太後垂簾,汝愚率同列言曰:“皇帝疾,未能執喪,臣等乞立皇子嘉王為太子以系人心,皇帝批出有‘甚好’二字,繼有‘念欲退閑’之旨,取太皇太後處分。
”太皇太後曰:“既有禦筆,相公當奉行。
”汝愚曰:“茲事重大,播之天下,書之史冊,須議一指揮。
”太皇太後允諾。
汝愚袖出所拟指揮以進雲:“皇帝以疾,至今未能執喪,曾有禦筆,欲自退閑。
皇子嘉王擴,可即皇帝位。
尊皇帝為太上皇帝,皇後為太上皇後,移禦泰安宮。
”太皇太後覽畢,曰:“甚善!”汝愚曰:“自今臣等有合奏事,當取嗣君處分。
然恐兩宮父子間有難處者,須太皇太後主張。
”又言:“上皇疾未平,驟聞其事,不無驚疑,乞令都知楊舜卿提舉本宮任其責。
”遂召舜卿至簾前,面谕之。
太皇太後乃命汝愚以旨谕皇子即位。
皇子固辭曰:“恐負不孝名。
”汝愚言:“天子當以安社稷、定國家為孝,今中外人人憂亂,萬一變生,置太上皇何地?”衆扶皇子入素幄,被黃袍,方卻立未坐,汝愚率同列再拜。
皇子詣幾筵殿,哭盡哀。
須臾,立仗訖,催百官班,皇子衰服出,就重華殿東庑素幄立,内侍扶掖登禦座,百官起居訖,行禫祭禮。
命舜卿往南内請八寶,初猶靳與,舜卿傳奏皇太子即位,乃出寶與之。
汝愚即喪次召還留正。
尋诏:“秋暑,上皇未須移禦,即寝殿為泰安宮以奉上皇。
”中外晏然。
乙醜,太皇太後命立崇國夫人韓氏為皇後。
後,琦六世孫也,被選入宮,能順适兩宮意,遂歸嘉王邸,至是立為後。
丙寅,大赦。
丁卯,侍禦史張叔椿劾留正擅去相位,徙叔椿為吏部侍郎。
戊辰,诏求直言。
校書郎蔡幼學奏:“陛下欲盡為君之道,其要有三:事親,任賢,寬民。
而其本莫先于講學。
比年小人謀傾君子,為安靜和平之說以排之,故大臣當興治而以生事自疑,近臣當效忠而以忤旨擯棄,其極至于九重深拱而群臣盡廢,多士盈庭而一籌不吐,自非聖學日新,求賢如不及,何以作天下之才!”帝稱善。
庚午,诏秘閣修撰、知潭州硃熹詣阙。
複召留正赴都堂視事。
正既去,帝即位,以為大行攢宮總護使,入謝,複出城。
太皇太後複命速宣押,趙汝愚複以為請,帝手劄遣使召正還。
趙汝愚首裁抑僥幸,收召四方知名之士,中外引領望治。
乙亥,以汝愚為右丞相,陳骙知樞密院事,餘端禮參知政事。
汝愚辭不拜。
曰:“同姓之卿,不幸處君臣之變,敢言功乎!” 戊寅,加殿前都指揮使郭杲為武康軍節度使。
辛巳,以趙汝愚為樞密使。
壬午,以知閤門事韓侂胄為汝州防禦使。
初,侂胄欲推定策功,意望節钺,趙汝愚曰:“吾宗臣,汝外戚也,何可以言功?惟爪牙之臣,則當推賞。
”乃加杲節钺,但遷侂胄宜州觀察使。
侂胄大失望,然以傳導诏旨,浸見親幸。
知臨安府徐誼告汝愚曰;“侂胄異時必為國患,宜飽其欲而遠之。
”不聽。
汝愚欲推葉适之功,适辭曰:“國危效忠,職也,适何功之有!”及聞侂胄觖望,與知閤門劉弼言于汝愚曰:“侂胄所望,不過節钺,宜與之。
”不從。
适曰:“禍自此始矣。
”遂力求補外。
侍禦史章穎等劾内侍林億年、陳源、楊舜卿,诏:“億年、源與外祠,舜卿與内祠。
” 甲申,以兵部尚書羅點簽書樞密院事。
戊子,罷楊舜卿内祠,林億年常州居住,陳源撫州居住。
八月,辛卯,初禦行宮便殿聽政。
癸巳,除知潭州硃熹為煥章閣待制,兼侍講。
先是黃裳為嘉王副翊善,上皇谕之曰:“嘉王進學,皆卿之功。
”裳謝曰:“若欲進德修業,追迹古先哲王,須天下第一等人。
”上皇問為誰,裳以熹對。
彭龜年為嘉王府直講,因講經義,告王曰:“此硃熹說也。
”王善之。
至是趙汝愚首薦熹,遂召入經筵。
熹在道,聞泰安朝禮尚缺,近習已有用事者,即具奏雲:“陛下嗣位之初,方将一新庶政,所宜一愛一惜名一器,若使幸門一開,其弊不可複塞。
至于博延儒臣,專意講學,必求所以深得親歡者為建極導民之本,思所以大振朝納者為防微慮遠之圖。
”不報。
甲午,增置講讀官,以給事中黃裳、中書舍人陳傅良、彭龜年為之。
丁酉,以生日為天祐節,尋改曰瑞慶。
壬寅,诏經筵講官開陳經旨,救正阙失。
進封皇弟許國公抦為徐國公。
辛亥,金主還都。
金主謂宰執曰:“應奉王誕筠,朕欲以诏诰委之,其人才亦豈易得!聞文士多妒庭筠者,不論其文,顧以行止為訾。
大抵讀書人多口頰或相一黨一,昔東漢之士與宦者分朋,固無足怪。
如唐牛僧孺、李德裕,宋司馬光、王安石,均為儒者,而互相排毀,何耶?”遂遷庭筠為翰林修撰。
壬子,金河決一陽一武故堤,灌封丘而東,尚書省奏都水監官見水勢趨南,不預經畫,诏王汝嘉等各削官兩階,杖七十,罷之,命參知政事馮琪往視,仍許便宜從事。
河自元符二年,東流斷絕,北流合禦河,至清州入海,頗為通利。
南渡後,地入于金,河始離濬、滑故道,時有決溢。
至是河決一陽一武,由封丘東注梁山泺,分為二派,北派由北清河入海,南派由南清河入淮,汲、胙之間,河流遂絕。
丙辰,内批:“罷左丞相留正,以趙汝愚為右丞相。
”初,正言:“陛下勉徇群情以登大寶,當遇事從簡,示天下以不得已之意,實非頒爵之時。
”時韓侂胄浸謀預政,數詣部堂,正使省吏谕之曰:“此非知閤日往來之地。
”侂胄怒而退。
會正與汝愚議攢宮不合,侂胄因間之于帝,遂以手诏罷正,出知建康府。
正謹法度,惜名一器,汝愚本倚正共事,怒侂胄不以告,及來谒,辭不見,侂胄慚忿。
羅點謂汝愚曰:“公誤矣。
”汝愚悟,乃見之,侂胄終不怿。
硃熹辭新命,不許。
入對,首言:“乃者太皇太後躬定大策,陛下寅紹丕圖,可謂處之以權而庶幾不失其正。
今三月矣。
或反不能無疑于逆順之際,竊為陛下憂之。
猶有可诿者,亦曰陛下前日未嘗有求位之計,今日未嘗忘思親之心,此則所以行權而不失其正之根本也。
充未嘗求位之心以盡昂罪引慝之誠,充未嘗忘親之心以緻溫凊定省之理,始終不越乎此,而大倫可正,大本可立矣。
”時趙彥逾按視壽皇山陵,以為土肉淺薄,下有水石;孫逢吉覆按,請别求吉兆。
诏集議。
熹上議言:“壽皇聖德衣冠之藏,當博求名山,不宜偏信台史,委之水泉沙礫之中。
”不報。
丁巳,金賜從幸山後親軍銀絹有差。
九月,庚午,簽書樞密院事羅點卒。
點孝友端介,不為矯激崖異之行。
或謂天下事非才不辦,點曰:“當論其心,心苟不正,才雖過人,何取哉?”時給事中黃裳亦卒,趙汝愚泣謂帝曰:“黃裳、羅點,相繼淪謝。
二臣不幸,天下之不幸也。
” 辛未,合祭天地于明堂,大赦。
壬申,以刑部尚書京镗簽書樞密院事。
初,帝欲除镗帥蜀,趙汝愚謂人曰:“镗望輕資淺,豈可當此方面?”镗憾之,韓侂胄乃引以自助。
冬,十月,己醜,右谏議大夫張叔椿再劾留正擅去相位,诏落正觀文殿大學士。
庚寅,更泰安宮為壽康宮。
金遺戶部員外郎何格赈河決被災人戶。
癸巳,雷。
乙未,诏以一陰一陽一謬祐,雷電非時,台谏、侍從各疏朝政阙失以聞。
甲辰,以硃熹言,趣後省看詳應诏封事。
庚子,以久雨,命決系囚,釋杖以下。
辛醜,雅州蠻寇邊,土丁拒退之。
尋出降。
乙巳,上大行皇帝谥,廟号孝宗。
丙午,複以硃熹奏,卻瑞慶節賀表。
庚戌,改上安穆皇後谥曰成穆,安恭谥曰成恭。
金故尚書左丞張汝弼妻高陀幹,以逆謀伏誅。
汝弼與鎬王永中,甥舅也,一陰一相為一黨一